本帖最后由 张道云 于 2023-7-15 17:40 编辑
有专家预言,今年夏天比去年夏天更热一些。
我不信专家,但我相信“热”。其实,这已经不是你信不信的问题,事实摆在这儿。五月的时候,西南地区最高气温就飙到四十多度了。这才刚过芒种,每天高温都在三十加,至于到了酷暑季节,一定会再现我去年的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情景,甚至不足以再现。
“今年的夏天,就只剩下一个“热”了。刚一热起来的时候,我就想热又能热到什么程度呢?光着膀子过夏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冰箱空调的开着,扛扛不就过去了。然而,世事难料,高温预警级别是一天比一天高,第一次见到四十度以上的气温盘桓在各地那么久。柏油路晒化了,山林晒着了,地面的热浪都能灼伤人了,预警也成了火红火红的颜色。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最高气温、高温持续天数、高温持续省市,记录一项一项被打破。我们的身体不断提升着自己忍耐高温的极限,如果不是因为有个秋天隐隐约约地在前面招手示意,我想大约有不少人会丧失活下去的勇气。不过人类的顽强有目共睹,咱们硬生生地熬过了七月、八月,总算安全地抵达九月。蒸人煮肉的俩月我总算是扛过去了,但真的有不少人没过去那道关,实在让人悲伤不已。”
从历史角度来看,气温升高或降低属于正常的气候变化,而且是可以预料到的。几千年来,我国就经历过几次升温和降温的交替。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我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气候温暖期和三次大规模的变冷。
第一次温暖期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黄河流域的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摄氏度。3摄氏度,好像没啥,但对环境造成的改变却是巨大的,那会儿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现在的长江流域类似,植被大部分是常绿的。至于当时的长江流域“温暖”到什么程度,没人知道,因为那会儿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推测,但又不能妄测。
第二次温暖期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这段时间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鼎盛时期。
第三次温暖期是唐朝和北宋时期,这又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黄金时期。当时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森林茂密,物产富饶,那会儿黄土高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第二次温暖气候奠定的雄厚的经济基础成就了大唐王朝的兴盛。
在这三次温暖期间隙,是三次寒冷期。每次寒冷期到来,都会给北境的游牧民带来灭顶之灾。为了生存,他们大举南下,侵夺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物资,以渡过难关。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几次南北的大冲撞,从而提升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摄氏度,所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五胡乱华及南北朝的形成,人为因素有,但根本原因应该是气候造成的。
明清以后,气温当然也有波动,但并不显著,整体上比较温暖。
纵观历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温暖期,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寒冷期,容易造成经济衰退战乱频发。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这种影响尤其突出。社会发展到今天,气候变化对历史的影响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直接、显著,有待证明。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定会有影响。
窃以为,古人所讲的天数理论并非迷信,是有事实依据的。天数,绝对存在,气候变化就是天数的表现之一。天数,其实就是自然。自然,因其自然而然,所以绝非人力可控。认为科技的力量可以操纵自然,那是自以为是。现实中,你控制了这一面,那一面便会反噬;你控制了这一种,那一种便会遭殃,只要你一天想着控制,这世界就一天没有宁日。人定胜天,用来鼓励人去开拓进取,尚有价值,但若你真的相信这句空话,那么世界永无宁日。
天数,虽然不可捉摸,但不排除有迹可循,这就是我们所以要顺应天时,不要逆天而为的理由。所以,敬天畏地,不是唯心主义,而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
战天斗地,当做口号喊喊还行,若真的做起来,恐怕遭殃的还是我们。
面对现在我们正处于的温暖期,哪怕是已经暖至极致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怕的是我们天真的以为动用科技的力量去抵挡它,反抗它,就能够改变现状。我想,若我们真的那样做了,老天爷是不会饶恕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