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张大庄郑庄两处清代四合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0-20 0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11-5 15:36 编辑

                              张大庄镇郑庄两处清代四合院民居                  高迎春

        在张大庄镇郑庄,现存两处清代四合院民居,大约有近二百年了。前面一套四合院,尚存三间北房,村民郑忠奎夫妻二人居住在其中。这一套四合院,是郑忠奎十四世祖爷爷郑得宣修建的。后面一套四合院,也是仅存三间北房,村民郑会林夫妇居住在其中。这一套四合院,是郑会林十四世祖爷爷郑得修修建的。原本十四世祖爷爷郑得志,也修有一套四合院,但已经全部倒塌。十四世祖爷爷,有弟兄三个,郑得志是大哥,郑得修是二哥,郑得宣是小弟。郑氏族人是在明代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此地,已经繁衍至二十三世了。

       郑姓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河南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战国时期,郑姓开始进入四川、山西、河北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南方安定,中原人口开始向南迁徙。晋代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唐末,中原南下移民福建,郑姓大批先民定居福建,东南沿海形成郑氏中心。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台湾。郑庄人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此地的始祖,叫做郑荣。

        郑得志,郑得修,郑得宣兄弟三个,先后修筑四合院,在郑庄筑土窑,大量烧制青砖,延续了好几年。因此,郑庄得了个“郑庄窑厂”的别称,在宁津县地图上查找,可见大郑窑厂和小郑窑厂村名。极有可能郑氏族人,早期便是以烧砖来谋生。青砖是粘土烧制。宁津郑庄濒临古黄河东岸附近,有很厚的粘土层,为将粘土调和制成砖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制作方法是把质地细腻的粘土,经过罗筛后加水,合成陶泥,再把陶泥放入坯斗模型里,压制成砖块。风干后码放入土窑,用秫秸、豆秸或芝麻杆高温烧制。等烧上一天一夜时,土坯砖烧到程度时,在土窑顶围成泥窝,将水倒进去,慢慢渗入窑内。窑中高温遇到水,就会产生大量水蒸气。伴随着水蒸气在窑内混合,土坯在窑内缺氧情况下持续被加热,其中的炭黑颗粒生成三氧化二铁,进一步还原为成氧化亚铁,红砖就变成了青砖。

        郑得修修筑的四合院,有倒座南房,在东南角修筑大门,进了大门朝东修筑有二门,然后是东西厢房,三间北屋加两间耳房。北屋门前有月台,天井甬路通往北屋是三级台阶。北屋是夯土墙,青砖全包皮硬山结构,屋檐上有花墙和流水口。在北屋大门东面墙上,有一个小巧的壁挂式神龛,神龛是三层结构,第一层由东西山墙撑起楼顶,楼顶是起脊阴阳瓦;第二层是迎门柱支撑前出厦;第三层是楼门和圆形窗户,内有石雕香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郑会林为了保护这个神龛,曾将其从北屋墙上取下,埋入地下。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又将神龛重新安放到原位。这个四合院的东西厢房和南房分给了其他兄弟,由于早就倒塌,近几年在地皮上修筑了太阳能发电装置。在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罐清代铜币,大约有五十斤。如此看来,郑会林的祖上是比较富裕的地主。

         郑得宣修筑的四合院,其结构和二哥郑得修的房屋结构一样,只是月台是五步台阶。这样以来便抬高了地基,房屋也比二哥郑得修的四合院高出一尺左右。在中国民间修房,忌讳前面的房屋比自家的房屋高,说是出门见山影响了自己家里的风水,会对后代事业和家运不利。这样以来,二哥郑得修为此事和弟弟郑得宣闹得不和,扬言去郑得宣前面,再修一套四合院,地基也比郑得宣的要高。后来请来风水先生,来破解此事。风水先生给出的主意是,将天井抬高和月台一样高,再将月台上的青石,作为北屋门槛前的脚踏石。这样一来,就会破掉前房比后房高的霉运。尽管如此,兄弟二人的关系还是僵持不下,以至互不来往。由此可见,古代人将宅基庭院风水看得很重,一旦因宅基庭院风水失和,尽管是亲兄弟,也会互不相让。

        郑忠奎今年68岁,和妻子住在祖爷爷修筑的三间北屋里。老两口将屋里院外,打扫的干干净净。可以看到,北屋门前月台和五步台阶还都安在。北屋门东面墙壁上的神龛,是素雅的镶嵌式样。家里的织布机、传盒、老式迎门桌和大衣厨,被郑忠奎仔细摆放在南屋里。寻常百姓,能将日子过的有条不紊,也必有一种生存智慧和理念在起作用。








                                    2023年10月20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3-11-22 10:20 | 只看该作者
黄河东岸有黏土可做青砖,是造房子的好材料。做成的四合院,不但有着生存的智慧和理念在里面,同时也是一份活着的历史留存。想起了老家的一条河边,曾经有细沙,常见有人拉沙,用于建筑。现在只有少量的污水断续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4 03:22 , Processed in 0.05090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