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重返庐陵之——刘辰翁:乱山风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10 0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24-1-10 08:39 编辑

 


  活了66岁的刘辰翁,虽然30岁就中了进士,但一辈子没做什么大官,唯一一次在中央任职,也只是中书省的一个档案管理馆馆长。更为可笑的是,在京城杭州被元军攻破之际,南宋朝廷还在到处发官帽子,给了刘辰翁一个“知临江军”的头衔。他们可能不知道,临江已经沦陷。


  乱世动荡,国家不幸诗家幸。刘辰翁生活的时期,正是权臣当道、宋氏倾覆,想苟且偏安也不能的时候。对于刘辰翁来说,也正是因为有了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遭遇,才成就了他的学问与词名。沧桑之感与故国之思,沦亡之恨与悲苦之情交织在一起,让刘辰翁的诗词多了一份穿透历史和现实的力量,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也充满唏嘘。


  “春日春风掠鬓须。乱山相对拥寒炉”“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乱山华屋,残邻废里,不堪回首”。刘辰翁喜欢以“乱山”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意绪,同时代的陆游也每有乱山之句。其实乱的不是山,而是作者的心怀。这种乱,是国破之际无法收拾的山河之乱,是荒凉凄清没有希望的心境之乱。刘辰翁的家乡在庐陵,即今天的吉安市吉安县梅塘小灌村,当地丘陵山岗纵横。不要说南宋末世的刘辰翁,即使是今天的我们,如果在秋冬季节拜访刘辰翁的家乡,四望风雨凄迷,都难免有乱山之慨。


  在家乡庐陵,少年时代的刘辰翁有幸遇到了一位好领导、好老师。这位好领导好老师,就是九江都昌人江万里。淳祐元年(1241年),江万里出任吉州知州,建白鹭洲书院。江万里从政四十五年,几乎什么领域的官职都担任过,小到地方官,大到入阁拜相,敢说敢干,关心民生,为政清廉,始终有一股浩然正气和君子之风,可惜生在末世,当国破家亡之际,他带领家人投鄱阳湖以身殉国难。


  更为难得的是,江万里对刘辰翁这位白鹭洲书院毕业的学生始终高看一眼,厚爱几分,而且意气相投,结下生死情谊。咸淳元年(1265年)夏,江万里入朝执政,携带33岁的刘辰翁一并入京,随后二人又荣辱与共,江万里去哪里,刘辰翁也跟着去哪里,不做官做幕僚也行,只要能与这位前辈老师在一起,刘辰翁就觉得家国还有希望。听说江万里以身殉国后,刘辰翁悲痛欲绝,不顾安危,乱世逆行,誓要找到江万里后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刘辰翁往返庐陵与都昌,安葬了江万里,并作《归来庵记》。


  “归来者,古心先生石山庵也。先生生于林塘,老于同野,死于芝山之下。死而不死者,在宇宙。不死而死者,人心是也。嗟乎!归来乎!归来乎!四方上下,其何归乎!......”


  从江万里这位老师兼领导的以死殉国里,刘辰翁仿佛看到了世界永恒,也看到了生命终极。死和不死,都是相对的,对天地而言,死亡只是回归的一种方式。心死了,才是真正的死。安葬了恩师,刘辰翁算是完成了最后心愿。他回到庐陵,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山水无宿约》:


  山水无宿约,村暗自当还。不知有客乘兴,载我弄沧湾。酒吸明河欲尽,月落三星在下,未放水风闲。影转松起舞,扶步入林间。


  恨无人,横野笛,叫关山。知君慷慨何事,惜得米阳关。看取大江东去,把酒凄然北望,说著泪潺小湲。我饮自须尽,君唱有何难。


  他在这首词的序中说:“辛巳前八月九日夜,自黄州步归。”他用脚步最后丈量了一次脚下这块已经不属于宋朝的土地,心头的郁结似乎获得了一定的释放,从此他将再不远行,隐居故里,与佛道中人相往来,正如清人陆心源在《宋史翼》之《刘辰翁传》所云:“托迹方外以归”。


  “两丸日月,细看来、也是樊笼中物。”


  “点点山河经过了,拔帜几番残壁。”


  “白是沙堤,苍然吴楚,一片成毡雪。”


  这一年,刘辰翁已经五十岁,办理完恩师的葬事之后,刘辰翁“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晚年的他,一心著述,将满腔亡国之恨,付诸于词笔一支。


  与张炎、周密、王沂孙、蒋捷等人在亡国前安于自己的舒适生活,亡国后才感到切肤之痛不同,刘辰翁从一开始入仕,就有忠义报国之志。他自幼丧父,“家贫力学”,与文天祥同时同里又同门,师从于欧阳守道、江万里之门,过从甚密,交情深挚。文天祥在德祐元年毁家纡难,起兵勤王,刘辰翁曾参与其幕府,有过战场兵火的考验,所以,即便在人生失意之际,他的爱国情怀也是如此激昂奋发。


  刘辰翁死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这时,元朝的生命指针已经走完一半,距丧钟敲响之日不到五十年。在江西庐陵避居之地,“老来无复味,老来无复泪”的刘辰翁离开了这个爱过恨过挣扎过的世界。闻此消息,四方学者纷纷来到庐陵,为这位享年六十六岁的老词人送行。


  刘辰翁有子刘将孙,当过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写过《养吾斋集》。《四库总目提要》记载:“将孙以文名于宋末,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时有小须之目。”如果刘辰翁泉下有知,得此论也该欣慰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24-1-10 21:4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剑鸿美文,问好新年快乐
3#
发表于 2024-1-10 10:52 | 只看该作者
古代文人虽然生在乱世,但他们依然保持气节,用自己的言行,证明着自己的一颗丹心。江万里,刘辰翁,都是人中之龙,光耀千秋。
2#
发表于 2024-1-10 10:02 | 只看该作者
刘辰翁,还陌生的文官。
剑鸿这阐古论词,真是没少读书。文里这些人,与我都陌生。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4 00:08 , Processed in 0.12539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