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家乡月饼滋味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9-28 1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4-9-28 12:16 编辑

  

                                                    家乡月饼滋味长

                                                                           ■文/于文华

  人都说娘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的娘在世代生活在甘肃祁连山下一个乡村里,可为了接送孙女上下学,我和妻子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到了新疆库尔勒,暂居在儿子家中。

    有人说:故乡很远,故乡很近。故乡很远,是从故乡甘肃到新疆库尔勒,物理距离和空间距离拉长了千里之遥;故乡很近,是指许许多多的甘肃美食和记忆都离不开故乡。也许每一个走出故乡游子的记忆深处,尤其是那些喜欢的美食,喜欢的人,喜欢的事情,都在灵魂深处某一个温馨角落里珍藏着,只是没有显露出来罢了。某个时节,因缘凑巧,自会被触发和勾起……这不邻近中秋节了,就想吃家乡的那种散发着浓郁麦香,有胡麻、姜黄、红曲、香豆等调料,加工为五颜六色的车轱辘般的大月饼。家乡月饼的独特味道,总是萦绕在心头的念想。与我而言,月饼实则代表了农耕文化的沿袭与传承,代表了天地万物融洽自然的精神,但更多的还是代表了月饼所蕴含的独一无二滋味。其实家乡的月饼味道,最能勾起游子思乡之情的独特滋味,最能牵连起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往昔岁月。

    让家乡一位专蒸月饼的郭鹏老总邮寄一个,说是路途太遥远了,邮寄一个月饼到乌鲁木齐,据说光邮费就高达194元了,差不多在内地能买2个大月饼了,遂打消了邮寄家乡月饼品尝的念头。可儿子、儿媳单位发的月饼,虽说包装精美,也有多种口味与馅料,但大多都主打一个甜味,再说那种点心司空见惯,浅尝尚可,吃多了实在令人难以下咽。说实话,这种饼干点心不过是换了名称罢了,哪有家乡的月饼那么有味、那么可口……

  河西走廊的大月饼是家乡人民代代传承的一种传统食品。家乡月饼从揉面、擀面到抹清油、涂抹调料,再从一层层叠加到蒸笼中到搭到铁锅上,再从烧火蒸月饼到起锅从蒸笼中热热取出月饼,从晾月饼切月饼到品尝与咀嚼月饼,从眼睛、嘴巴、肠胃和灵魂都得到了滋润,情形就如同麦子、胡麻、油菜和香豆等在阳光、水分、泥土和肥料的合力作用下茁壮成长,它们比语言和文字,更清晰地呈现出了生命的本质与底蕴。但对于我来说,它却是一条路,一条引领我通向农耕文化深处的路。回忆回味与反复咀嚼家乡月饼的味道,是我在这条路上的行走方式。妻子见我郁郁寡欢,说这还不简单,虽说没有大铁锅,也没有大木头蒸笼,蒸不上那种车轱辘般大的月饼,但小小的家乡月饼还是能加工制作的。这话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平了不能吃到家乡月饼而带来的缺憾。其实,这次返疆前,妻子早就提前准备了胡麻和绿豆等调料。说干就干,她特意发了面,到焉耆县城的大超市又购买了姜黄、红曲、香豆等调料,不到数小时面就饧的酥软至极。芳香四溢的黑胡麻为底层,鲜艳好看的红曲为第二层,金黄明艳的姜黄则为第三层,深绿色的香豆做了第四层。再依次叠加,连底部做了九层之多,再稍微饧饧,放到小蒸锅上,蒸了一个多小时,一个色彩分明、酥软可口的家乡月饼就妥了!为让小孙女开眼界,妻子特意又做了一个对花月饼。这种月饼是一个大大的面饼,视锅的情况,可大可小。尔后又层层像花瓣一样,一层层堆叠由红曲和姜黄加工而成的面花,底部面花加工的花瓣较大,堆的也密集而稠;越往上花瓣越小,但也个挨个,紧紧围拢在一起,花团锦簇的模样,蒸出来,就像绽放的鲜花一样绚丽而好看——这也是专门敬献给月亮制作的!

  看着妻子蒸制的家乡月饼,脑海里边油然浮现出幼时奶奶和母亲精心做月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高高兴兴赏月与吃月饼的情形来,那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最怀恋的岁月。家乡的月饼,也许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复杂的馅料,有的只是最朴实的食材和最传统的工艺。每年中秋前夕,家乡的大街小巷就会弥漫着月饼的香气。那是一种混合着麦香、油香和馅料香的味道,醇厚而浓郁,让人闻着便心生欢喜。记忆中的八月十五前夕的家家户户,总是热闹非凡,笑语喧哗,总是热气腾腾、芳香四溢。每家每户的妇女们熟练地和面、揉面、抹油,通常以五到**层方好,层与层之间抹清油(菜籽油或胡麻油),撒纯正的、具有天然香味的碾成粉末的颜料,如褐红色的玫瑰花,大红的红曲,紫黑色的胡麻,深绿色的香豆子,草芽黄的姜黄……条件好时还要掺杂上白砂糖、玫瑰与蜂蜜等,然后放在大木头蒸笼中蒸熟。还没上蒸锅的车轱辘大月饼,在姜黄、胡麻、香豆子及菜籽油浸润下,油光泛亮,散发出的清香已经让人馋延欲滴了,蒸熟的月饼甭提有多香了。这样的大月饼并不是做一个,而是三五个,自然一个人无法完成。往往要约上要好的伙伴、邻居和亲戚来帮忙,自然都是相互帮衬、相互合作来完成。一个纯纯的胡麻月饼,一个是多色彩月饼,一个献给月亮的,另外还要用面捏做的各种形状的小动物——这是专门给孩子们加工制作的,称之为“花馍馍”,放在层层月饼的空隙间,因蒸好后,还要用红绿色涂抹、染色。


    记得奶奶总要一次性做好几十个这种“花馍馍”,有小牛、小羊、小猴子、小龙、小鸟、小蛇、小蝴蝶等多种小动物,甚至葫芦、玉米、南瓜等农家孩子司空见惯的东西。心灵手巧的奶奶用小剪子、木梳和手指灵活自如的按压、揪捏、加工,一个个惟妙惟肖、活泼可爱的“花馍馍”,在奶奶手中加工而成,光雏形就十分好看了,这仅仅是第一步。要稍微饧一下,在蒸笼里和各种月饼蒸熟了,稍微凉凉,再一点点花花绿绿的染色了,才可呈现于我们眼前——心急的我们早迫不及待了,奶奶说:不能吃,不然月亮公公会怪罪下来,要是偷吃了,嘴会肿的……果真,老实、听话的我们吓的一个也不敢吃,将那些色彩鲜艳、活灵活现的花馍馍和面加工制作的“孙猴猴”,敬献在又大又圆又明亮的月亮后,心想:这下子,就可吃了罢。也不一定。奶奶让我们每人仅挑选一个最喜欢的“花馍馍”,谁喜欢哪个就送给哪一个,其余的则被她放置起来。隔几天,拿出来让我们瞧瞧,但这以后却不能吃。啥时候能随意玩和吃这些好看而鲜艳的“花馍馍”们呢?过完春节了,还不许吃。二月二龙抬头了,还不许吃。三月清明节过了,口水都流了好久,奶奶还是不允许玩和吃。仅仅是拿出来把玩一会儿,就被她收走了。轻易得到的东西,谁会珍惜。就像如今的小孩,一天一个十多元的玩具,玩不上一天,就兴趣大减,立马转移到其他玩具上,从不加珍惜!那像当年的我们,哪里有什么玩具,就那些面做的花馍馍,也是隔空才拿出来把玩一番,又被收走。我们能不倍加珍爱,唯恐损坏了被奶奶责骂,下次就不给玩了。那啥时节能自由的玩和吃呢?四五月青黄不接、饥肠辘辘时,家里的面柜空空如也,碗里仅有野菜和黑面、杂粮吃时,奶奶才无比郑重地,将那些把玩了好久的,鲜艳而好看的“花馍馍”们送给几个孙子。当然是隔几天每人送一个,不再收回。当然,这些面制作并蒸熟的“花馍馍”们,玩着玩着,最后一个个被我们咽进了肚中。咬上一口,有些甜,有些硬,麦子的芳香,大地的味道便会溢满口腔。当然,几个月的晾晒和风吹,早就如石头一般坚硬无比,但我们有的是时间和耐心,一点点啃吃,一点点咀嚼,一点点消化。惟其如此,因稀有和罕见,才感觉特别美好。因来之不易,才格外珍惜。人们啊,往往轻易得到的,都不大珍惜……
  

    乡村美食往往与自然、天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庄稼人对于神灵和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虔诚敬意。蒸这种车轱辘般的大月饼要慢火细蒸,火候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弱。火力太强,月饼就蒸成了夹生的;火力太弱,则半生不熟。最好的火力是锅里的水烧开后,用文火慢慢蒸腾即可。刚开始最好用木头烧柴(炭火最佳,但那个年代贫穷的家庭大多不具备)。开始沸腾后用麦草烧火是最好的,不轻不重,恰到好处。最后的半小时左右再用柴火烧一会儿,酥软鲜艳的月饼便新鲜出炉了。刚出炉的月饼还带着热气,要轻拿轻放。从大铁锅上端出蒸熟的大月饼,力气小的无法抬动,即或是两个女人也很难。最好的男人和女人合力从纯铁锅上抬下来。稍稍晾晒一番,将月饼的最上面的面皮,轻轻撕下来。一个又硕大又金黄的月饼,便陷入在人们眼前。顶层的皮大多抹姜黄,与底部的黑色胡麻相映成趣,代表着“黄天黑土”。且慢,家乡的女人们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木头叫“点柞(音zuo)”的器皿,要么是规则的或九个或十二个点的,要么是层次分明状如菊花的,蘸些调制好的绯红颜料,在月饼上随意点上,十多个或是更多——怎么好看就怎么点,既散乱又随意的点上后,那月饼立时就越发好看,彷如鲜花般绽放,好看又鲜艳,吉祥又喜庆。家乡的月饼,最经典的馅料便是胡麻籽弄成细细的粉末状,咬一口,香香的,是那种能渗透进骨头与灵魂的那种香!你想嘛,面粉是酥软的,上面涂抹了芳香的胡麻油,再上面撒层黑胡麻籽粉,其上掺了些白砂糖,混合着白糖和胡麻籽的芳香滋味,能不口感丰富,香甜可口嘛?!

    月圆之夜,一个和车轱辘大的月饼,被家家户户完整囫囵的呈献于院中,同时还要摆上糖果和时令水果,点起三根香烛,圆圆的家乡月饼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或许是那个穷苦时代颇为难得的月饼,成了一年一度的稀有物;或许是那质朴的食材造就了家乡月饼的醇厚香甜;或许是原汁原味的本真味道才是大自然的味道。月饼的香味源源不断涌来,一下子就让普通而质朴的小院,还有坐在院落里的家人们,仿佛瞬间就置身在了半空灵半人间的氛围和境界中。月儿挂在中天,撒下满地银辉时,大人将擦抹得铮亮的炕桌放在院中:秋果水灵,月饼温馨,清风撩衣,岁月静好。子夜时分,清香袅袅升空,父亲合手虔诚许下心愿,月是圆的,饼是圆的,唯愿一家人团团圆圆,吉祥安常,长享福寿康宁……中秋节期间,亲邻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我送给你家的切得四四方方的两块月饼,你送给我家同样规规整整的月饼,都是自家手工做的,相互暗自比手艺,比味儿,祥和团圆、美满如意的节日氛围便弥漫于烟火日常生活细节中。日月穿梭不停,岁月匆匆流逝,万象皆新,又终古如斯。但游子的味蕾中总忘不了那一味家乡的滋味……

  月到中秋分外明,农家月饼情味浓。幼时的中秋节,最纯真和最快乐的,更是独一无二美好记忆的留存和念想。总是期待着中秋节能吃上奶奶和母亲亲手做的家乡月饼。当时并不知晓中秋节的真正确切含义,只知道那天可以吃到梦寐以求的香美月饼,还能吃到一年当中很少能吃到的苹果、葡萄、梨子等新鲜时令水果。但年成不好的年份,这些就无缘享受了。我县的省级非遗项目《古浪童谣》,其中一首这样唱:“天爷天爷大大下,蒸下的馍馍车轱辘大,爷爷吃上把炕压塌……”,就形象生动的描述中渴盼雨水浇灌麦子,好蒸下车轱辘大的月饼的美好愿望。好在后来年景一年年好了,母亲总是早早地准备好各种材料,有面粉、白糖和各种调料,提前就蒸好好几个车轱辘大的月饼,还要准备敬献的各种新鲜水果。家乡月饼层次分明的色泽,是来自大地上自然纯真、绚丽多彩的颜色,一年年随香味的萦绕,滋润我的眼睛,慰藉我的肠胃,抚慰我的灵魂……西瓜和苹果则要剜成月牙状,像花瓣一样,而要强而善动脑子的父亲,记得早年亲手加工了加工月饼的木头模具,准备了发面和鸡蛋、白黑芝麻、花生、核桃和白砂糖,说要给我们做五仁月饼。将上述各种材料精心调制成馅料,放置在面团中间,加工成圆圆的点心状,再放入模具中轻轻一压,一个漂亮的圆圆的月饼就成型了。还要在炉子中烘烤数小时,最后金黄酥软、芳香可口的五仁月饼就会呈现于我们眼前了。咬一口,那粒粒花生仁和芝麻粒的香味便在唇齿间缭绕,白砂糖和红糖的甜味渗入心田,感觉仿佛周边的一切都是甜美的,芳香的……


     母亲做月饼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忙前忙后看着看她揉面、擀面。双手在面团上不断地揉捏,仿佛在赋予面团生命似的。不一会儿,原本松散的面粉,变成了一个光滑而有弹性的面团。接着,母亲会把面团揪成小块,再用擀杖擀成薄皮,抹上菜籽油或胡麻油,尔后在其上撒了胡麻面、红曲、姜黄、玫瑰等调料,最后在大铁锅上蒸熟即可。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人们不再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了,但我的慈祥可爱的奶奶却无福享受,因疾病过早的离开了人世间。后来,母亲继承了奶奶的手艺和传承,几乎年年要蒸几个月饼,当然那种除了献月的“孙猴猴”月饼,那种小动物们做的“花馍馍”再也没有做。想来一则是我们都先后长大成人,后来更是成家立业。二来有了孙子后几个子女又都散落在各地,三来母亲没有精力和时间坐在屋子里,专心致志的捏制那些小小的可爱的“花馍馍”了。前几年,心气高的父母,尽管我一再安顿年岁大了,不要蒸月饼了,但父亲知道我最爱吃家乡的月饼,尤其是母亲亲手做的胡麻油月饼,年年还是不辞辛劳的蒸上两三个。要是我无法按时去拿,会切好放置在冰箱里,等待我的品尝。家里经济条件有所改善,父亲更是在胡麻中掺杂了玫瑰蜜、蜂蜜等,自然更为甜美、更为醇香!如今更多的时候,我把自己能够闻到的清香气味,都当成了来自故乡的气味,当成了家园和母亲的气味——而在遥远的新疆,嘴中慢慢咀嚼着家乡的月饼,并且让它们慢慢变成了我的一缕缕思念和乡愁。如今,身处异地,每逢中秋,也会买上几块月饼,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少的便是那份母亲亲手蒸的家乡月饼的味道,尤其是一家人围坐在大院子里,一起赏月、吃月饼、话家常,那份其乐融融,融入了亲情和思念的味道。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享时”。今年9月15日中秋节前夕,正巧环博斯腾湖公路免费旅游活动拉开帷幕,我们一家兴冲冲开车前往游览。还未到博湖的大河口景区附近,路边一个农家乐里几个鸵鸟和一群白鸭子,吸引了眼球,遂停下了脚步。晚上刚浇了水,满园子里都涨满了水,像个小湖泊一样。里面走出一个穿短裤、塑料拖鞋,估摸有60多岁的男子。谁知刚一张口搭话,听我们的口音他就有些好奇,问:你们家是武威的?说是呀。又问武威哪里的?妻子说:古浪的!那人说:好巧不巧,我老家也是古浪的,姓刘。是南部山区的,早在8岁时就随哥哥来到新疆打饼,如今算是事业有成,开的这家农家乐桑葚采摘园,占地70多亩,当地政府为拉动旅游,刺激经济,以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建设,还组织了专业合作社,他被任命为董事长。如今他开发了桑葚采摘、品尝、加工等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既可在园中游玩,采摘桑葚,品尝吃桑葚叶和果实长大的鸡和香猪肉,还将桑葚进行了深加工——有干桑葚果,桑葚汁,桑葚酒等系列产品。据他介绍今年光肉鸡就烹饪、销售了600余个,仅肉鸡收入就达60余万元。每年还加工上百吨的桑葚干果给库尔勒某制药厂。桑葚汁和桑葚酒加上采摘园接待游客和当地群众,估算收入在200万元左右。听到这样的话语,心情无疑是喜悦的,在新疆甘肃人很多很多,但像他这样朴实、能干且取得成就的不多。

  听说是一个县的老乡,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涌上心头。在这远离家乡几千公里的地方,能遇到一个地方的老乡,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依靠。我们激动地握着手,互相询问着彼此的情况。他从满园的水中涉水返回去,带来一盒桑葚干果,让我们品尝,据说有软化血管,改善心肺功能的效果。听说桑葚汁有助于改善睡眠,妻子大为欣喜,想购买点。攀谈中得知他从最初的摆地摊卖杂货,到如今拥有了自己的农家乐,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和汗水。但他凭借着甘肃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儿子在乌鲁木齐做生意,姑娘在库尔勒市上的政府部门当公务员,算是站稳了脚跟。他们弟兄四个和一个妹妹都在新疆打拼多年,如今算是安居乐业,且前景良好,发展都不错。

  “老乡啊,刚开始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可把我难坏了。但咱甘肃人啥苦吃不了?啥困难克服不了?这不,一天天也慢慢熬过来了。现在总算是苦尽甘来……”他感慨地说道。听着他的一番讲述,心中不由得充满了敬佩。在这遥远的他乡,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书写着属于甘肃人的精彩篇章。我随机提出购买些桑葚干果和桑葚汁的请求,自然老乡是满口答应了,还赠送了2盒桑葚果和2瓶桑葚酒。作为回报,妻子将切好的一小方准备中午吃的亲手蒸的家乡月饼,送给刚刚认识不久,远在新疆打饼生活的老乡。刘董事长一听非常高兴和喜悦,说40多年了,未曾品尝到溢满乡愁的家乡月饼,说太珍贵了,要不,他尝一两片即可。其实与老乡而言,吃月饼就是回味故土的味道,就是用咀嚼月饼的方式,再次回望故土的风俗习惯和历史秉性的过程,就是试图找回血脉与骨骼中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秉性的过程。妻子说:那怎么能行,就是少点,不知道能在这儿碰到老乡,要不然就多带点……

  他一个劲喃喃自语,说:太难得了,离家多年后,终于品尝到家乡月饼的味道,以后你们一定要到我这儿来。尤其是夏天,坐在桑葚树下纳凉,品尝吃桑葚喂养的鸡肉和香猪肉,别提有多香了……我免费为你们提供锅灶,可烧着吃博斯腾湖的野鱼,也可烧烤羊肉、鸵鸟蛋等,一听就是大气、豪爽之人。他还说等抽空了,把认识的几个古浪老乡都约上,我们把酒话家乡,临风说古今。

  生活习俗的底蕴和五谷庄稼的味道,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于某些食物而延续而传承而弘扬的。乡愁有多悠长,家乡月饼的味道就有多悠长;乡愁有多幽深,家乡月饼的底蕴就有多幽深。今年的月亮依旧圆满而明亮,或许甘肃和新疆的月亮都一模一样,千百年来亘古不变,唯一改变的也许就是周边的人和事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18:19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4-9-29 04:25
中秋节在中国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节日里的月饼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美食。在贫穷年代庄户人家买不起装潢精 ...

诚挚感谢迎春先生及版主的精华鼓励和厚爱。让先生费心了,特别是指出了缺陷……多些先生,问好先生,祝福保重身体!
3#
发表于 2024-9-29 04:25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节在中国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节日里的月饼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美食。在贫穷年代庄户人家买不起装潢精美的月饼,就自己动手做月饼。于是,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成了家乡的滋味,家乡的特色美食。这一篇写故乡月饼,文笔潇洒从容,细节分明,阅来愉悦,令人感慨。


我的娘在(在?)世代生活在甘肃祁连山下一个乡村里
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12:21 | 只看该作者
邻近国庆节了,首先借此机会祝福迎春版主和各位文友国庆节阖家安康,继续如意!祝福周末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25 20:19 , Processed in 0.0487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