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1|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爱恨情仇篇 · 鬼蜮世界之鬼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1-13 09: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24-11-15 09:12 编辑



  十年前,也许是八年前——具体记不准了——的早春,有位亲戚因陈疾复发住院,他的子女在外地,我受托在医院陪护了几天。亲戚的病情并不严重,完全能够自理,所谓的陪护,也就是单纯的陪护,甚至输液时连叫护士拔针时都可以直接按铃,用不着我来回跑腿儿。所以闲来没事,除了在病房里陪着他聊天,就是到休息厅坐在长椅上听别的病人和陪护者聊天。
  
  其中有个年过古稀的老大爷最能聊,只要有他在,别人就只有听着的份儿,除非是需要的时候回应一两句,或者直接表达一下或喜或悲或赞同或感叹或惊讶或难以置信的情绪……当然,作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我也是其中之一。
  
  老大爷从来没有午睡的习惯,他下午没有输液的任务,往往就是他最兴奋的时候。他简直就是故事篓子,尤其善于讲一些神仙精怪牛鬼蛇神的故事。什么阎王判官啦,城隍土地啦,黑白无常啦,狐黄二仙啦,清风烟魂啦……都是信手拈来。
  
  有一天,他讲了一个“井死不能河死”的故事:
  
  话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人要有八斗的命,怎么也凑不够一升。活着是这样,死了还是这样。该着家死不能路死,该着井死不能河死。你还别不信,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个老头儿,出门上街,那时候也没客车,也没自行车,都是两条腿走着去。没想到刚进城,马路上一辆大解放冲过来,把整个人都撞飞出去了。可是好巧妙不巧,他在半空中翻了个空翻,掉下来正好两脚着地,一根毛都没伤着。你说这是不是命?谁料想办完事回家,走一天走累了,躺炕上就睡,半夜起夜一脚踩空了,头朝下折下来,脑袋正好杵地上。照理说那年头儿地面都是土的,又没水泥又没地板砖,杵地上也不至于要了命。可是好巧不巧,家里头一天说要腌酸菜,把块压缸的石头找出来就放在炕沿底下,老头儿脑袋直接就撞石头上死了。这叫“该着家死不能路死”。
  
  这你还不信?这有啥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比这凑巧的事多了。就说井死不能河死吧,也是真事儿,早年间传下来都有名有姓的,不过传得久了,就没人记得了。说的是有一年刚开春,这个人正好有事,要到老丈人家去一趟。虽说离老丈人家不太远,可也不太近,总有七八里吧!不过那个时代的人走十里八里的都不算个事儿。那时候虽然天都黑了,但他心里着急,算计着有一个多小时怎么也能到,半夜之前就能回来,也不耽误明天干活儿。
  
  他家和老丈人家隔着一条河,不过那时候还没开河,直接走冰就能过去。他就这么上了路。谁想到这几天连着刮了几场大风,冰早都刮酥了,别看冰层还挺厚,可都是竖茬儿冰,说裂就裂。他只顾着急,也没注意脚下,刚走到河中间,咔嚓一声,冰层就裂了,他咕咚一声就掉到水里去了。该说不说,都是住在河边儿的,他水性也不错。只是穿得多,被水泡湿了,身子直往下坠。他就这么挣扎着使劲游,游到有冰的地方就往上爬。结果水边的冰都酥了,他爬上去就压垮一大片,爬上去就压垮一大片……他就这么一边游着一边爬着,一直游了大半夜,总算爬上岸,这时候天都放亮了。
  
  他这浑身又湿又冷,挣扎着走到老丈人家门口,刚好房门一开,他小舅子媳妇出来了。那年头做儿媳妇的都得早起掏灰烧火,把炕烧热乎了公公婆婆再起来。小舅子媳妇刚掏完灰,端着簸箕要出门倒灰,一眼看见大姑姐夫这个狼狈样儿,就和他闹着玩儿,假装拿簸箕要往他身上扬灰,他吓了一跳,赶忙往后一稍,你猜怎么着?一脚踩空,就掉井里淹死了。这就叫“井死不能河死”。
  
  听了这两个故事,在场的几个人全都哈哈大笑。故事确实挺精彩,不过这显然就是村里流传的“瞎话儿”嘛!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么凑合巧的事儿?
  
  见我们不信,老头儿顿时急得脸红脖子粗:这怎么能是“瞎话儿”呢?都是老一辈传下来有名有姓的,住什么村娶谁家媳妇都有的,就是时间长没人记得了。
  
  见我们还是不信,老头儿急得一拍大腿:你们是说一个人不可能在那么冷的河水里游大半宿吧?这有啥的,我自己就干过这事儿,要不是看着几个鬼火亮着,我早就交待了,还能有机会在这儿跟你们白话这个?
  
  接着,老头儿就讲了一个他遇着鬼火的故事:
  
  这话说起来可长了,怎么也有四十来年了吧!那年我二十七,没爹没妈没老婆,老光棍子一个。二十七还不算大?别闹了,那可不是现在这时候,都念书念得晚,结婚也晚。我们那时候二十刚过就得张罗订婚,有的十**岁就结婚了,要是等二十三四还没对象就叫“耽下了”,不是人不行就是家不行,反正就更不好找了。我是爹妈死得早,家里又穷,没个主事儿的人,也没个给办事儿的人,所以连个介绍人都没有,更别说讨老婆了。不过好在我人勤快,谁家有个活儿都帮着去干,谁家有个事儿都去给跑个腿儿,好歹混个好人缘儿。
  
  那年也忘了是啥事儿了,反正也是帮别人家上街办事,那时候不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十多里地都靠脚,这点儿路根本不算什么,也犯不着起早贪黑。不过我就是有个好信儿的毛病,回来半路,正赶上有个村里来了伙儿马戏。要说我这一辈子,吃啥穿啥都没挑,就是好凑热闹,什么马戏啦,二人转啦,说大鼓书啦,算命啦……我都爱看。这回有马戏正好让我赶上了,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儿,你说我能错过吗?就那么的在那儿看了半宿马戏,这时候都快半夜了。不过那也不算什么,我这人胆子大,走个夜路啥的不在话下。反正过了河也就五六里,再有个把小时也就到家了。
  
  没想到我比那个人更倒霉,早上来的时候河边还是只有几条子沿里水,不过一天的功夫就已经开河了。河水一片黑咕隆冬的,河面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冰排轰隆隆地又挤又撞,那场景我这半辈子也没见过。不过就是因为没见过,也就不知道有多可怕,我顺着河沿儿走了一小会儿,到了一个河面稍宽的地方,水流也慢了,那冰排一个挨着一个,就像一个一个石头墩儿排在河面上。我一看:这不正好可以垫脚儿过去吗?当时也没多想,一个大跨步就踩上去了。
  
  刚开始时在河边儿,水流得慢,那几块冰排我还踩得稳当;可是越往中间水流就越快,我就控制不住了。结果没走上几步,一个出溜儿就掉河里了。刚开春的河水,那个凉啊,可不是夏天井拔凉水那个凉,那是刺骨头的那个凉。我的水性也挺好的。可是这一掉下去就冻麻爪儿了,河里头还有冰排使劲往身上挤,扑腾两下都不容易。好在我穿的衣服和裤子又肥又大,两下三下就让我给甩掉了——这要是泡透了裹在身上,手脚都给包住了,啥人也游不出来。我就使劲游啊,游啊,都让冰排给我撞蒙了,也分不清个东西南北,光知道手挠脚蹬地使劲游。可这么游啥时候是个头儿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往对面游呢还是往回游呢,水还一个劲儿的往下游冲,也不知道冲出多远了,这样下去就算我游出去了,上了岸,这一身光巴出溜的不冻死也得丢半条命。我冻得身上都没感觉了,手脚也累得一点儿劲儿也没有了,这时候根本就想不起什么坚持啦,什么活命啦,就想着反正也游不动了,干脆拉倒算了。没想到就在这时候,我一眼看见前面出现几个亮光。
  
  那些年防汛,把大堤里的住户都给迁走了,离河沿最近的村子也有一里多远,而且还隔着防洪大堤,在河里根本就看不见村里的灯光。这个时候也不可能有钓鱼的,按说在河沿儿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亮光。可是我那时候又冻又累,哪能想到这些。一看见灯光,就想着肯定有人家,肯定是离岸边不远了。要是这样的话,也许我还有救,再坚持坚持就能上岸了;上了岸就能找个人家进屋暖和暖和,我就不用死了。这么想着,我就使劲朝亮光的方向游,那亮光就在我前面不远的地方,好像我只要再加把劲儿就能够到。可是看起来近,游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啊!我就使劲再使劲,感觉那亮光就在眼前,一点儿点儿接近,却怎么也游不到跟前。就在我一次又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那灯光也一次又一次更亮,让我相信我已经离得很近了,就只好又拼命游起来。
  
  还用说嘛!最后我肯定游上来了啊,要不我今天能坐在这儿跟你们白话这个嘛!我游上来是游上来了,可是衣服没了,小风儿一吹,身上这个冷劲儿又上来了。俗话说,春风入骨啊!春风的那个冷还不像冬天的风,只冻脸皮冻手脚,春风是直接往骨头里扎。我上了岸四下里一看,哪有什么村子,我被河水往下游冲了也不知多远,这一带河沿儿附近根本就没有村子。
  
  可是那几点亮光还在前面,模模糊糊看不清楚,这时候天光已经有点儿放亮了,我就奔着亮光走过去,结果越走越亮,最后你猜怎么着?看见有个女人在一座坟前边烧纸呢!
  
  老大爷讲到这儿双眼闪光,简直眉飞色舞,完全看不出一点儿病人的模样。众人听得入迷,整个休息厅里鸦雀无声,半晌才传来一阵会心的笑声。有人接过话头:老爷子,你这看见的也不是鬼火啊!
  
  老爷子眼睛一瞪:我还没说完呢!怎么就不是鬼火呢?她烧纸的地方离河沿儿还有好几百米呢,我在河里从上游冲下来,你以为那么远我就能看见火光呢?
  
  那个人又说:正因为远,所以你才看不清楚,把它当成鬼火了。
  
  老大爷哈哈一笑:你懂什么?鬼火是绿光,烧纸的火是黄光,根本就不一样。我在河里光顾拼命游了,根本就没注意这个。而且我这还没说完呢?你知道烧纸的是谁吗?就是我干儿子他妈。就在前一年夏天,社里出工,给沿河大坝增高防汛,那孩子跟着他爹去河边玩,一不小心掉河里了,他爹听见声音冲到河边直接跳下去了,可是他又不会游泳。正好我赶上,把两个人都捞上来,他爹在水里托着孩子淹得太久已经救不过来了,只有孩子活了过来,他妈就叫孩子认我当了干爹。这事说来要多神奇有多神奇:你看见有大清早起来烧纸的吗?那天晚上,孩子他妈做了个梦,梦见孩子他爹来找她,让她往前再走一步。那年头寡妇失业的带个小子不容易啊!她心里难受,就跑到他坟前哭了一阵再给他烧点儿纸……
  
  说到这儿,老大爷停了下来,眼睛望着雪白的墙壁,似乎在此回忆着往事。
  
  过了半晌,有人忍不住问道:那后来呢?
  
  老大爷正要回答,一个中年男人忽然推门进来,一把拉起老头儿:爹,你咋又跑这儿白话上了。大夫刚才来说要做两项检查,我妈半天都找不着人,看回去她收拾不不收拾你!
  
  随后老大爷像孩子犯了错似的冲大家腼腆一笑,被拉出了休息厅。
  
  第二天上午,我的那位亲戚就出院了,我从此再也没见过那位老大爷……

注释
1.清风烟魂:清是指男鬼,烟魂指女鬼。
2.该着:应该。
3.往后稍(shào):即向后退。
4.瞎话儿:即民间故事。过去穷人家点不起灯,摸黑讲故事,故称瞎话儿。
5.白话:说谎,也指特别能说,且说的多是胡编乱造不靠谱的话。
6.沿里水:初春时河沿靠岸的地方水刚化,在冰上,俗称“沿里水”,有俗话“沿里水勾起老冰排”,形容一点儿小事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29#
发表于 2024-11-27 1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轮值,便有责任在太虚读作品。

这篇重读了,虚虚实实,很有故事,我一直以为小说必须有故事情节,这样的小说才好读。我写小说,就必须有故事!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9:35 | 只看该作者
灯芯草 发表于 2024-11-25 17:51
去掉开头那几段,换个情境,说不定会更加玄幻和扣人心弦。最后若是表明那是一个精神病院,我可能会倒吸一口 ...

这就是纯文学和鬼故事的区别啊!绝不以刺激读者的感官为目的。
余华有个中篇,最近要拍电影了,叫《河边的错误》,写的是一个杀人案。但并没有破案和推理的过程,这就是纯文学和推理小说的区别。
27#
发表于 2024-11-25 17:51 | 只看该作者
去掉开头那几段,换个情境,说不定会更加玄幻和扣人心弦。最后若是表明那是一个精神病院,我可能会倒吸一口凉气。其实我以前挺爱听鬼故事的,又害怕又想听,自从我看过一个泰国恐怖片吓得不敢关电视,晚上就再也不敢看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3 14:38 | 只看该作者
荷花淀派 发表于 2024-11-23 14:24
作品充斥着玄学,真真假假和巧合架构下的故事很吸引人。 确实如梦儿留言,作品更像是个故事。

感谢留评!
前贤说,小说里除了人名是虚构,其他都是真的。信然。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3 14:37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4-11-21 11:08
我也觉得更像个故事,所以没评。

子曰: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3 14:35 | 只看该作者
柯英 发表于 2024-11-21 09:32
故事讲得挺好,小说先得有好故事。

感谢留评!西方确实有小说淡化故事的,如意识流等。但绝大多数还是以人物带动故事,鲜有例外。
23#
发表于 2024-11-23 14:24 | 只看该作者
作品充斥着玄学,真真假假和巧合架构下的故事很吸引人。 确实如梦儿留言,作品更像是个故事。
22#
发表于 2024-11-21 11:0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更像个故事,所以没评。
21#
发表于 2024-11-21 09:32 | 只看该作者
故事讲得挺好,小说先得有好故事。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3:31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11-20 11:00
不如有空我写个书评,写的不好,如空不要见笑

求之不得!能得您书评,荣幸之至!

点评

我也写了一篇,表达嫉妒之情。  发表于 2024-11-21 11:36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3:30 | 只看该作者
小平_gMTT8 发表于 2024-11-19 18:53
加精理由:把“讲故事” 糅合在生活里,加以地域色彩,也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0 13:3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11-19 15:05
看来那个烧纸女人跟这个讲故事大爷成了一家人。所谓的鬼火也只是烧给亡人祭奠时候的火光。
哎呦,那个该死 ...

鬼火明明是为救儿子淹死的男人嘛!这点草舍兄说得最清楚:“这鬼火原来是牵线的,用现在的观点,死去的原配丈夫才是真爱。阴阳两隔,依然要安顿好母子的人生,托付给恩德之人。“
而且文中也说得很清楚:从河里看不见岸上烧纸,鬼火光是绿色的烧纸光是黄色的——所以,鬼火就是鬼火
17#
发表于 2024-11-20 11:00 | 只看该作者
不如有空我写个书评,写的不好,如空不要见笑
16#
发表于 2024-11-19 1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平_gMTT8 于 2024-11-20 11:14 编辑

加精理由:把“讲故事” 糅合在生活里,加以地域色彩,也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7 04:15 , Processed in 0.13304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