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1|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适:一切并非你想的那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1-29 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僧没有肉 于 2024-11-29 16:50 编辑

  少时读高适诗并不懂高适,长大后也曾为他和李白的“友尽船翻”而唏嘘,后来国漫《长安三万里》对他俩的友谊做了一个温暖的演绎,但有一天再读高适时一个念头突然就闪电般地冒了出来——一切也许并不是你所想的那个样子?
  
  ——算是引子
  
  01
  
  怒马鲜衣少年时。
  
  挟长剑纵横驰骋,觥筹间偃仰啸歌。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这两句诗大概就是“文武双全”的形象概括。人在江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者当为人中极品。
  
  盛唐诗人中能撑得起这个评价的大概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高适。
  
  高适字达夫,籍贯河北,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侯”,食邑七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赠礼部尚书,谥号“忠”——私谥姑且不说,诗人能得官谥者并不多,李白杜甫没有,官至右丞的王维也没能博朝廷一个谥号。是整个唐代唯一封侯的诗人。
  
  从年龄上说,他与李白、王维约略相仿,前后相差两三岁,比杜甫大了差不多整整一圈儿。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他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李白虽然出身商贾却标榜大唐宗室,出自山西太原王的王维更属于“五姓七望”高门大户子弟。说起出身来高适也不遑多让,他出身将门世家,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时期名将,曾率军擒获突厥车鼻可汗,还曾随李勣伐灭高句丽被封开国公,食邑两千户,死后陪葬昭陵。父亲高崇文官至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
  
  遗憾的是高适虽然出身将门世家但他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高适大半辈子穷困潦倒属于“穷屌丝”。也正因如此后世评价他“华丽逆袭”,妥妥的励志鸡汤一大碗,营养又美味。
  
  高适晚年被封为“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成为唐朝地位最显赫的诗人。很多人可能问官至宰辅的张九龄呢难道比不上高适?张九龄固然爵位也很高,但不过是“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这才有《旧唐书》的说法,“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沦落下层的少壮高适大概也是“问题青年”。《唐才子传》关于少年高适有如下记载:“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更远。”这段换成大白话说少年高适生性粗豪放荡不羁吊儿郎当把什么事儿也不放眼里,从内心鄙视循规蹈矩参加科举考试挤那根独木桥,总想着剑走偏锋一鸣惊人,几经碰壁后终日混迹市井赌徒群里斗鸡赌马扔骰子……
  
  《旧唐书》说他“不事生业,家贫,以求丐自给”。《新唐书》说他“不拘小节,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求丐不是当乞丐,而是作游侠。
  
  明明是书生却有游侠梦,李白如此,高适也是如此。古人如此,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曾经风靡一时的武侠热不就是由两位书生掀起的?香港的金庸、台湾省的古龙他们何尝不是书生,可他们却创作出一部部令人神迷的武侠小说。
  
  越是不及便越容易意淫。正是一代代文人的意淫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件件瑰宝陶醉着一代代做相同梦的读书人。
  
  比如韩信佩剑,比如李白写了那么多的仙、侠、梦。
  
  翻阅唐诗我常存一个巨大的疑惑: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可孟浩然、杜甫、李白、高适等诗人们似乎常年天南地北四方游历,不论是游学还是谋仕,支撑他们游逛的基础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内心有梦想“爱也能发电”,还是诗人们都像清蝉一样渴饮露水饿餐风?
  
  支撑他们四处游逛的最强大的基础当然是欲望。往雅处说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谋仕以救助天下苍生,说白了还是要当官来证明自己。
  
  在我的感觉中,李白属于有钱任性的富游——他老爹有钱是一方面,李白善做富人家女婿是另一方面,他似乎从来不为钱发愁,真没钱了找个丞相孙女娶进来或者“入赘”过去便是黄灿灿白花花的硬通货;杜甫好像属于穷游——从各级教材给老杜的画像便可看出这老兄似乎总是一副愁脸子,虽然他祖父辈确也曾富过,但到他身上似乎已经倒了架子去了势。他又是个老实人做不出李白那些花花事儿,所以也只能老老实实享受“君子固穷”的快乐坚守下去;而高适呢,从他前期的生活状况来说大概也应属于穷游系列,但他放荡不羁的性格让很多研究者认为他这份穷游中似乎杂着某些“侠游”的成分。
  
  说是“侠游”其实是文字的美饰,真相很可能毫无“侠义”可言,“劫富”倒有点可能,所谓“济贫”也只是济了自己。幸亏他们这类人还没像后世小说那样扯出“替天行道”的大旗,不然这“道”很可能就被污化为“敲诈勒索”的代名词——哪天穷极了便街头混混般拜访当地名门富户:最近手头拮据,老兄借点银子救救急,明后天还你……
  
  我们从他的《邯郸少年行》也可看出高适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当时的精神世界。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与官场的“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相比,他厌恶官场的权钱,向往的是仗剑天涯的豪气。“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的游侠更符合他的胃口。
  
  几乎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追求功名,所谓淡泊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选择,一是由于个性或者拉不下脸子,更重要的是缺少机遇。
  
  王维是老老实实通过科举中了状元,李白和高适都不屑走平常路抵触与“庸碌之徒”一样走进科场。但李白诗名更响又有钱所以朋友圈肯定比高适热闹,高适试图去长安展现才华“偶遇”伯乐,伯乐一位也没遇上,“闭门羹”倒是吃了不少,至于冷脸和白眼肯定也让他窝了满肚子腌臜气,这从他当时写的《行路难二首》可窥端倪: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虚台私自怜。(其一)
  
  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万事胜人健如虎。
  
  子孙成长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自矜一朝忽如此,却笑傍人独悲苦。
  
  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其二)
  
  一边是“黄金如斗不敢惜”“美人管弦争留连”,另一边却是穷书生面容枯槁“暮宿虚台私自怜”,对比何其强烈,不平气简直要从胸中迸裂爆炸,但牢骚发发也就完了,这种对比肯定也刺激高适更强烈地追求功名。
  
  第二首同样是对比鲜明,但尾联“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却对当时科举“行卷”致使有才之士沦落下流投机之徒却春风得意的弊端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同样是高适内心不平的表现。
  
  自古多情空余恨,伤心都是读书人。但高适与李白眼高过顶未必能实务不同,与孟浩然抹不开脸子拉不下架子也不同,他既然认准了目标就始终执著地追求,他比前二者更踏实更坚韧,再加上将门出身的基因以及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时机,高适最终走出了诗人的另一条通途。
  
  即使一再碰壁,但高适内心的豪情却不见消减,他胸中似乎永远有熊熊的烈火在燃烧——大概天才总有相通之处吧,“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不也同样自信满满吗?
  
  也许正因为这些相通的东西,下面这首诗的作者有人说是高适,有人说是李白:
  
  寒楚十二月,苍鹰**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在这寒冬腊月天,我只是被人剪去强硬翅翎暂时无法高飞的雄鹰。告诉你们这些只能围着屋檐飞的燕雀们不要嘲笑爷,爷一旦展翅便是直飞云霄让你们这些孙子们高攀不起!
  
  由这首诗我倒想起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那爽了千年的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杜甫《画鹰》中那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天才也罢,精英也罢,不凡之人大概都自小就有点“自命不凡”。自命不凡未必能真不凡,但人生于世,立足点高一点眼界高一点总能比一般人看得更远,相反那些从内心里自认为废物的人很难有一番大作为。
  
  高适的仕途在50岁前非常不顺,放在消极人眼里“人过四十天过午”可能要躺平破罐子破摔,然而高适没有。公元749年,睢阳太守张九皋欣赏高适的才华推荐他参加“有道科”考试——严格说来也不算正规的科举,有点类似今天“道德模范标兵”的专场,既然都标兵了,考试的标准可能就比较低,结果高适也榜上有名终于圆了进士梦。中了进士后很快被朝廷任命为封丘县尉——大体类似于县公安局长,这倒合乎高适粗豪好武的个性。然而他只在县尉职位上呆了半年便挂靴而去,说起原因来大概与陶渊明很有几分相似,除了看不惯官吏鱼肉百姓的恶行,他更无法忍受的是官场上小丑般折腰鞠躬奉迎上司的繁文缛礼——看来高适不光粗豪还很正义耿直,更重要的是有傲骨,有自己的坚守和底线!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封丘县》
  
  虽然他在封丘县当小官很不舒心,但这段经历毕竟拉开他仕途的序幕,那年除夕他去荒寒的塞外送兵源,在小旅馆里孤灯难眠写下一首《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苦寒塞外,寂寞旅馆,昏黄的油灯,独对寒灯而无眠的旅人。他会想什么呢?
  
  想家人,想过往,想未来,还是这青灯孤馆影射着自己的现实?
  
  我不知道,但从“转凄然”可以看出,他心情怅惘、失落而忧伤。以我对高适的理解,这份忧伤很可能是对自己,对胸怀之志向与骨感之现实的无尽惆怅甚至迷茫!
  
  “故乡今夜思千里”,他明明是思念故乡了却不说,反过来说故乡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你猜这句诗让我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到了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哈哈,一个套路啊!看来写诗向来以粗直称的高适也知含蓄深婉之妙用。
  
  “霜鬓明朝又一年”,除了白发,自己什么也没有,一觉醒来,明天可就又是新的一年。
  
  慨叹,不自觉地,发自内心的慨叹。谁能知道这轻轻的慨叹里藏着诗人多少忧伤?都说时光如流水,可那昼夜不停流逝的时光为什么却不能冲走这层层忧伤?
  
  多情的人注定孤独。化解这孤独的良药只有一副,那就是时光。
  
  除此之外恐怕就只能交给酒杯。
  
  02
  
  高适命运的真正转折是“安史之乱”。虽然“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繁盛走向了衰落,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浪漩涡自有人沉沦,也自有人崛起。
  
  与高适同时代的几位著名诗人中,李白因站错了队而入狱;王维也因与“叛党”牵连被囚禁洛阳菩提寺;王昌龄在由龙标归乡的途中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害;杜甫和岑参先后投奔了唐肃宗。
  
  唯有高适政治嗅觉灵敏,以哥舒翰幕府入长安,先是谏言唐玄宗招募死士守长安,后又单枪匹马一路追随玄宗护驾表忠——一次雪中送炭胜过千百次锦上添花,高适的忠诚打动了唐玄宗,后又得唐肃宗信任,升淮南节度使,负责平“永王乱”并一举成名。
  
  一个人的成功才华往往只是一部分,或者说它只是成功的基础或下限,但最终能否成功更离不开他的嗅觉、应变、机遇和贵人帮扶提携。比如说李白、杜甫、岑参也都曾有过进身的机会,包括孟浩然也至少有过两次绝好的为官时机,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把握住而终生郁郁寡欢,能说他们没有才华吗?
  
  高适朋友并不少,他粗豪而正直的个性也给他增添了很多魅力。他与杜甫、李白曾被人美誉为“梁园三剑客”,作为边塞诗人的他与岑参并称“高岑”被后世誉为唐朝边塞诗的标杆,同为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与他关系也很厚,几个人常聚在一起喝酒对诗,诗坛上至今还流传他们三人“旗亭画壁”的佳话。
  
  诗友之间肯定少不了以诗唱和,但高适这类诗出彩的不算多,最有名的当属《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即董庭兰——古人常以排行称呼对方,这董庭兰很可能排行老一故称董大——宰相房琯的门客,同时又是炙手可热的琴师,“热”到什么程度?据说京城的许多权贵都难求一曲。
  
  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春,时任给事中的房琯因主持修建华清宫耽误工期而被贬出朝,董庭兰也离开了长安,冬底的时候游至睢阳。
  
  当时高适与李白、杜甫刚刚在临淄分手也回到了睢阳。两个人把酒言欢,高适赋诗相送。
  
  唐代送别诗多如牛毛,但我更喜欢高适这一首,除此之外还有王子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苦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好男儿志在四方。”大男人不应该太过儿女情长,临别之际哭哭啼啼更不像样子,分别是为了更好地重逢,不妨多劝勉多激励,说声珍重“挥手自兹去”,即使惆怅也藏在心里而把昂扬乐观与豪放留给朋友,留给未来,也留给远方……
  
  这首送别诗没有陷入离愁别绪的泥沼之中,而是以一种充满激情的方式,鼓励友人勇敢地踏上新的旅程,去迎接未知的挑战。
  
  那个时候高适还没有功名在身,四处奔波,生活清贫困苦。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首先看这画面,千里黄云,开阔不开阔?不只是开阔还有苍茫之感。黄云白日,北风凛冽,大雪飞扬,这些意象营造的意境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粗犷、雄浑、苍凉而豪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么豪壮的宽慰,多么温情的激励!哥哥你大胆往前走,像你董庭兰这样名满天下的英才,走到哪儿都有人仰慕你!胸中有气象,笔下方能显出气象来。此时高适还只是一介布衣四处流浪,却能以一种无比豪迈的口吻激励友人。
  
  联系当时情境,高适何尝不是在劝慰自己?
  
  人居高位踌躇满志自不必说,难得的是处生命低谷却能够展望巅峰风光。这是何等的昂扬乐观!胸中有豪情是因为自信,人有底气脊梁才更容易挺直。
  
  董庭兰是得意时遭遇失意的打击,高适是胸有大志但年近五十依然沦落底层,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自然更容易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但此境况下高适却能写出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可见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熊熊烈火,那是对生命、对前途的无比自信与昂扬!
  
  由董庭兰不妨说一说房琯。董庭兰长期做房琯的门客,而房琯曾经官居宰相之职。这个人和高适、杜甫的命运都有密切的关系——当然这些都是高适当官之后的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抓住时机取得唐玄宗信任担任了谏议大夫。宰相房琯建议唐玄宗以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不可,因为这样最易造成诸王拥兵割据,非但不利于平定安史之乱,还会导致诸王内讧,国家分裂。昏馈的唐玄宗,竟听信了房琯之计。很快,到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的永王李璘就据金陵反,这一切正如高适以前预料的那样。唐肃宗发现高适是个人才便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统兵参与平叛,高适果然不负肃宗所望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对叛军采取分化战术,不到三个月便平定了叛乱。
  
  如果高适未入仕途前他与李白、杜甫一样展现的更多是诗才,但“安史之乱”中的一系列行为和建议则充分展现出他的“实务”能力:政治敏锐性、形势预判力及高超的军事指挥力。
  
  由高适经历我想到《真心英雄》那两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对个人成长来说,机遇、贵人和运气固然重要,但说到底撑起这成功大厦的还是才华。假如把李白、杜甫或者其他任何一位诗人放在高适位置上,他们能否取得同样的成功?
  
  房琯因“安史之乱”中的糟糕表现被撤去了宰相的职务,杜甫也因替房琯抱不平而丢掉了左拾遗官职,自那以后穷困潦倒终生。
  
  简单梳理不难发现,高适与房琯在“分诸王以镇天下”这件大事上观点完全不同,因这件事高适被皇帝发现了才能并日渐赏识重用,房琯却失去了宰相之职被晾在一旁,杜甫是基于对房琯友情而抱屈也丢官为民。
  
  假如此时董庭兰再见到高适,不知二人当如何相处?
  
  一切都在变,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何况友情?
  
  铁打的兄弟尚且各奔东西甚至反目成仇,更别说纸叠的“萍水相逢”点头之交了!
  
  高适朋友唱和一类的诗还有两首我比较喜欢,一首是写给“狂草张颠”的《醉后赠张九旭》,另一首是写给杜甫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爱喝酒,被誉为“草圣”。此诗妙在写人个性突出,以神绘形。“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发白如雪,不纠凡间过往琐事,红尘三千丈,他眼睛里只有自然漂浮的白云。“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酒壶挂床头,抬头望见明月,他高兴,喝;一觉醒来拂微风,他清爽,喝……真是内心悠然方得大自在!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晚年最动人的一篇佳作。高适和杜甫潦倒之时相遇相识,二人情投意合结为好友,高适发达后二人并未中断联系,高适对杜甫极尽朋友之照顾,可以说这份友情和严武一样温暖了杜甫穷困潦倒的后半生。
  
  上元元年高适改蜀州刺史,杜甫去看望。年将60的高适与年将50的杜甫曾短暂聚会。上元二年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杜甫接到这首诗时,感动得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谈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要说高适与李白“友尽船翻”的“塑料情谊”。
  
  虽然国漫《长安三万里》对这段友情做了更温暖的演绎,这种演绎当然让更多善良的观众从内心里感觉舒服。但我要说这演绎未必符合事情的真相。很多时候真相未必温暖甚至会显得丑陋或冷酷,但对部分人说了解真相远比麻醉在虚假演绎里更有意义。
  
  真相是什么呢?
  
  从普遍人性上说时过境迁“时位移人”,从个人感情来说“你所以为的情意”也只不过是你所以为的,在另一个人那里未必如此。
  
  “时位移人”这几乎是铁律,我们不要简单武断说什么“人阔脸就变”“翻脸不认人”,一切都变了,如果你还一昧地沉浸在当年回忆里甚至还以当年的感觉和态度对待另一方,注定会出问题。说得再直白些,现在的你和他不是一个层次,待人接物的方式肯定会大有不同,你想的只是昨天他和你,他想的却是明天,根本就没有你。
  
  至于第二个因素就更残酷了。李白、杜甫和高适确曾相遇相识于江湖,也确曾山水之间把酒言欢诗歌唱和呼兄道弟,但这种交往未必不是逢场作戏抱团取暖,“同是天涯沦落人”嘛,一群人总比一个人热闹有人气儿。再说同为朋友也是“五根手指不般齐”,高适真喜欢杜甫却未必就一定喜欢李白,不要说后来就是当时也许心里就都有尺度只是无需明说而已。
  
  我倒特别喜欢最近才出现的一个时尚词儿:搭子。
  
  酒搭子,牌搭子,烟搭子,玩搭子……
  
  也许高适和李白真实的关系就是“搭子”。既然是“搭子”,碰在一块便“搭伴儿玩”,各分散后便各玩各的“互不搭理”呗。后来李白与高适走的路完全不同且站在相反阵营里,高适没回应也就很正常。
  
  这怪不得李白,也不要怪高适。
  
  03
  
  谈高适当然要谈边塞诗。
  
  各朝各代都有“边塞诗”,但唐代边塞诗最出名。我们国人一提历史让人骄傲的时代肯定离不开“汉唐”。“大唐帝国”对世界的影响直到今天也随处可见踪迹,比如西方把我们称为“唐人”,我们穿的服装称为“唐装”,而我们聚居的地区则为“唐人街”或“唐人区”……
  
  任何一个繁盛强大的帝国都会有“开边拓土”的雄心豪情。不论是拓土还是戍边都会有千万将士远离家乡到边疆征战防守,在上升时期这种“献身边塞”的豪情会激励人们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可在衰落期无尽的征战又会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高适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的人生无疑是积极的。虽然前半生沉沦下流却始终不忘家国与梦想,这从他的诗歌中都能找到明证。他的诗豪放刚健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既有对社会时弊的批评,有对黎民百姓的同情,有对官僚体系腐败的抨击,也有对朝廷的不满与谏言。也许由于性格的原因,他的诗可能不够深婉细腻,但始终充溢一股慷慨昂扬之气,更重要的是他的边塞诗大大开拓了唐代诗歌的创作领域,有人说高适前承陈子昂后启杜甫,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
  
  高适最知名也最经典的一首诗是《燕歌行》,它不光是高适的代表作恐怕也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有一种血脉贲张慷慨激昂的冲动。
  
  我认为这是一首真正男人写的诗,诗歌自始至终充溢一股“气”——它是豪情,是义无反顾的勇敢和坚定,是入木三分的讽刺,是一针见骨的抨击与挞伐!
  
  这首诗既有讽刺的针锥,也有批判的重锤;有边关将士生活艰苦的叙写,有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歌颂;从边关到内地,写历史也是写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全诗大气磅礴又含蓄深情,一首诗而奠定高适“边塞诗头”地位。
  
  我最难以忘怀的是以下几句: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大军出征,何其豪壮!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军情危急,恶战在即!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线吃紧,后方紧吃,何其荒诞!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春秋笔法,郁愤在胸难发泄。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哀婉凄伤,谁说高适不细腻?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简直是呵斥,痛快至极!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颂古即骂今,言约意丰余音绕梁。
  
  我们常说盛唐边塞诗是昂扬的。确实!初唐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大多是昂扬的,这首《燕歌行》也不例外。但它更可贵的地方是在昂扬气势中加入对现实形势、官僚腐败的深沉反思,在歌颂里夹入批判的锋芒从而让全诗情感更饱满思想更厚重闪耀人性的光芒。
  
  除了这首,我还比较喜欢他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七绝既是一幅动人的边塞图,也是一首含蓄隽永的边塞之歌。“胡天”“羌笛”“戍楼”“关山”这些意象都带着鲜明的边塞“异域风光”,如果说“雪后月明”给我们营造的是绝美的视觉世界,那“羌笛戍楼间”则让我们耳畔萦绕别具风情的边塞音乐。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最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中外合作一夜满关山”简直神来之笔!
  
  你就闭上眼睛想象吧,风吹梅花瓣瓣飞,一夜之间满关山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但一结合标题才知道这梅花也许不是梅花而是“梅花落”曲子,当着竹孔里飞出的笛声,头脑里浮现的是“梅花一夜满关山”的画面,这让难以描述的音乐有了形态有了色泽有了质感甚至有了香味,一切变得可观可闻可触从而生动起来……
  
  久在边塞,尤其在明月夜的戍楼上,突然听到主熟悉的《梅花落》曲子,你说会有什么感受?
  
  眼前是大漠胡天雪净月明,内心恐怕早已是故乡的石板桥响起归人的马蹄吧?
  
  04
  
  实话实说,我对高适的推崇也含有一定的“私心”——他曾在我的故乡东平生活过两年并为此留下了大量的诗,甚至有“好事者”“考证”他很可能去过我所出生的村庄。
  
  唐代大诗人中去过东平并留下诗篇的有很多,比如李白曾长住济宁去汶上游历还为东平人专门写过诗,比如白居易曾为东平湖写过《游小洞庭》,更有趣的是张籍那两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也与东平有关,那首诗的全名是《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也有人称它为《节妇吟》。但他们都不如高适与东平缘分更深,虽然我没仔细查阅他长住东平的原因,但仅这两年时光就让我对这位千多年前的大诗人内心多了亲近。
  
  最后就让我以高适的《东平路作三首》其二作为文章的结束吧:
  
  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
  
  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
  
  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18:51 | 只看该作者
东方玉洁 发表于 2024-12-4 15:42
这就是老师的讲义呀,资料详细。

有那么一点像,但作为讲义显然不合格。更像八卦。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18:51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4-12-4 14:27
精华推荐理由:作者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水平颇高,对古代诗人的评价中肯客观,文章引据充分示例和史实,既有历 ...

感谢版主加精鼓励。            
14#
发表于 2024-12-4 15:42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老师的讲义呀,资料详细。
13#
发表于 2024-12-4 14:27 | 只看该作者
精华推荐理由:作者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水平颇高,对古代诗人的评价中肯客观,文章引据充分示例和史实,既有历史角度也有现实眼光,同时个人观点鲜明,论述、表达独具一格,深得论坛同道的佳评。
12#
发表于 2024-11-30 12:41 | 只看该作者
江亲莲 发表于 2024-11-30 09:46
其实,人生的这条路,更像是坐公交车。在不同的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在这条渐行渐远的交通路上,有的 ...

欢迎新朋友莅临,期待你的精彩。
11#
发表于 2024-11-30 09:4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人生的这条路,更像是坐公交车。在不同的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在这条渐行渐远的交通路上,有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可过了这段路,你又会在紧挨着的站点遇见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没有人可以一直陪着你。回望这一路,当你真正能够挺过孤独的日子,就说明内心又接受了一次崭新的洗礼,至少已经从深渊中走出来了。向写作老师学习,致敬辛勤写作的老师,佳文欣赏。感恩遇见!
10#
发表于 2024-11-30 09:38 | 只看该作者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4-11-30 08:17
一语中的。我怎么觉得写了这么一长堆不如老兄你这几句留言更有见地。发公号修改时一定要加上你这几句。先 ...

每每拜读兄台论诗人、诗词受益匪浅
倒不是写得高于诗词鉴赏大家,而是适合吾侪的口味
我的几句随喜何堪比肩,只为以后能多读老兄的文章
我的回复砍掉了前半,大意是政治的实质是关系学
高适算得政治家,大义大局和私交私德应当拎得清
另,“柳宗元也说”是他在《封建论》中的观点,不是原话

点评

与我心有戚戚焉。深握。  发表于 2024-11-30 09:59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0 08:17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4-11-29 23:20
有道是“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为了机会他准备了五十年
高适不只是在乱世中站对了队伍,政治见解也是 ...

一语中的。我怎么觉得写了这么一长堆不如老兄你这几句留言更有见地。发公号修改时一定要加上你这几句。先给你打招呼了哈,不算剽窃抄袭。
8#
发表于 2024-11-29 2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4-11-29 23:50 编辑

有道是“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为了机会他准备了五十年
高适不只是在乱世中站对了队伍,政治见解也是进步的
倚靠藩镇军阀去制约、打败藩镇军阀,从东周到孙中山都吃这个亏
柳宗元也说,尾大不掉,不祥之兆,取败之道也
当然,政治主张也促使他站对了立场
至于私德、私交,在历史文明进程中,黯然失色



点评

确实如此。长老如果文中有这几句,我会加分加得更愉快  发表于 2024-11-30 09:26
妙,神!  发表于 2024-11-30 08:1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21:32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11-29 20:59
做学问的人,学习有益,你这是准备把这些大家都整理出来。

做点低端普及。也算是中学语文教师正业边缘吧。
主要是个人爱好,最近没有写小说的心思,长篇又一时不想翻修。
6#
发表于 2024-11-29 20:59 | 只看该作者
做学问的人,学习有益,你这是准备把这些大家都整理出来。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8:29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11-29 17:46
唐生写文这一抬头瞅,又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想快读是办不到的。咱就先招招手,打个招呼,然后哪天上电话 ...

难为小草啊,不来吧不好意思,来吧确实不感兴趣。我理解哈,没事还是听你叨叨家长里短有生活气。
我是因为想写个系列,所以把这里当成催化剂,逼着自己没事就挤一篇。
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9 18:27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4-11-29 17:35
今日读罢毕,整整二刻钟。这样的文章很适合收藏起来慢慢嚼。与记录片比,更能强化记忆。如果记录片是严肃文 ...

你要说他不讲哥们义气他对杜甫可挺好,关心很细致。
但人位置变了后心态也得变,不是单方而是双方都得变。比如杜甫求高适办事也有没回应的时候,不是事事应。好资源不能多用。
3#
发表于 2024-11-29 17:46 | 只看该作者
唐生写文这一抬头瞅,又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想快读是办不到的。咱就先招招手,打个招呼,然后哪天上电话慢慢消化。也说不上就忘了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3 07:39 , Processed in 0.07651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