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王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2-17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僧没有肉 于 2024-12-17 16:21 编辑

  天才大概也是怕孤独的,不然他们为什么结伴而生好似前世约好了一般,为友或者为敌,相爱相杀伴一生。


  天才辈出的时代不论是繁华还是黑暗都注定不会寂寞,俗世的热闹或者污浊都无法遮掩他们的光华,更别说淹没。就如夜空注定是黑暗的,但闪耀的群星却璀璨夺目令人心醉神迷。


  如果这话成立,那么唐朝则是一个天才扎堆的时代,李白、杜甫和王维,元稹和白居易,李商隐与杜牧……


  说到天才当然少不了“初唐四杰”,尤其是骆宾王和王勃!


  骆宾王七岁能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作为启蒙教材代代相传自不必说,更何况排名四杰之首的王勃。


  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曾在《戏为六绝句》一诗中这样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些浅薄之辈的肉体和名声总有一天会一块消灭,但王杨卢骆这样的英杰却会像滚滚江河一样流芳万古,岂是你们的嘲笑就能挡住?


  这当然是对“初唐四杰”的极高赞誉,而在这四杰之中,杜甫把王勃排在了第一位,而这个排列据说并非杜甫的原创,由此可以看出王勃在初唐诗人中的地位和价值。


  王勃短暂的生命就像偶尔划过长夜的流星,辉煌、耀眼却于转瞬间消逝,这种遗憾总会令人生出“英才总被群芳妒”的无尽感慨。


  人们正惊艳于他的光华,然而他已经消失,怎不令人遗憾?


  虽然像夜空偶然划过的流星一样消失,然而一代代人都会惊艳他的光华,这也许又是永远的慰藉?


  从数量上说王勃留下的诗文并不多,可他硬是凭借“一诗”“一骈”奠定自己“初唐四杰”排行第一的位置,这在群英荟萃的唐代绝非易事!


  “一诗”指那首《杜少府之任蜀州》,“一骈”自然是那篇让王勃名垂后世被誉为“千古骈文第一”的《滕王阁序》。


  1、


  任何天才都离不开培植它的独特土壤。比如说先天基因,比如说家庭甚至家族的文化氛围和教养层次。


  王勃的家族算不上豪门但肯定属于名门,他的祖父王通当的官虽然不大且后来弃官还乡以著书讲学为业,但他却以五子之一被写进了《三字经》:“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五子”都是些什么人物啊?


  荀子、杨雄、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文中子”就是王通死后他的门徒给他的谥号。能与荀子、老庄并列,王通当然不是凡人。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虽然“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太过绝对,但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王勃天生自带不凡的基因。


  王勃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这也让王勃从小就接受诸子百家思想的熏陶。


  王勃打小便聪慧过人,《旧唐书》说他六岁便能写诗作文且构思流畅用词华美,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夸奖王勃三兄弟为“王氏三株树”。


  说起这杜易简也不是一般人,他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的叔伯兄弟,而杜审言则是“诗圣”杜甫的爷爷。


  王勃九岁时就能读大学问家颜师古的《汉书注》,不仅能读还写了10卷《汉书注指瑕》指出注中的错谬之处。先不说写10卷书指出名人的谬误,单说这九岁年龄能读《汉书注》的,天下之大又能找出几个?


  现在的孩子能沉下心来读书的越来越少,“书香味”越来越远,“手机控”倒成为常态。学校让孩子背一点经典古诗文往往会招致社会各界口水一片,什么“加重学生负担”“损害孩子健康”“死记硬背祸国殃民”的罪名满天飞更有一些家长不知就里推波助澜……


  现在“卷”,好像以前就不卷,和一千多年前的王勃相比,我们现代人又缺少了什么?


  不要说什么公平不公平。有人天资平庸选择了“躺平”,有人生来聪颖却选择了努力。这世界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聪明,而是比你聪明的比你更努力更拼命。


  王勃不只精通诗文,他还转益多师,13至14岁从龙门到京师拜名医曹元为师,学习《周易》《黄帝内经》《难经》……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此时的王勃也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


  现在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干什么?


  万事就怕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但不比较的后果伤害可能更大,怕只怕那时已经无法挽回!


  664年,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14岁的王勃写了《上刘右相书》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刘祥道看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不已,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665年,乾元殿落成,15岁的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上文字绮丽的《乾元殿颂》。唐高宗披览此文不由赞叹,得知写此文的王勃年仅15岁更是一叠声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16岁那年,王勃参加了朝廷的幽素科考试并金榜题名,随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和那些皓首穷经五十多岁才中进士的相比,16岁的王勃可谓年少得志春风得意!


  但正如一句老话所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上天在赐予某些东西的同时也必定会夺走一些东西。与才华伴生的往往是超拔的个性比如恃才放旷曲高和寡,比如年少轻狂放荡不羁……


  就在众人以为王勃凭借过人才华青云直上的时候,他却因为一篇文章惹了祸,而这祸事直接让王勃得罪了唐高宗,王勃不仅被革除了官职还被逐出长安城。


  这篇文章便是《檄英王鸡》。


  王勃受到唐高宗儿子沛王李贤的垂青被延揽为沛王府侍读。虽然只是侍读但这位置却因为长远的潜力被人艳羡——那可是王爷身边人,假如王爷日后成了天子,这侍读王勃的前程之远大简直可以想象!


  但“伴君如伴虎,福祸转瞬间”。一天,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聚拢一起玩斗鸡游戏,当时场面之激烈看客之架势欢呼可想而知。王勃一时兴起灵感突至,便大笔一挥,写下了《檄英王鸡文》。也许在参与斗鸡的“共犯”眼里,这样的文字不过是个小小的玩笑,替主子“帮腔”“架势”擂鼓助威而已。


  毕竟是少年心性,王勃写此文也许并未做过多考量,只是才情激发一时不可抑制而信笔成文,也许下意识里王勃想用此文来讨好一下主子拉近感情。可“写者无意,读者有心”,更何况原本用来游戏的文章却偏偏用了极郑重极富政治色彩的“檄”文体。


  据说这篇檄文传到唐高宗手里,高宗勃然大怒:“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唐高宗当即下诏免除王勃官职,将他逐出长安。


  这事还真不要怪唐高宗,在两个皇子的老父亲高宗眼里,这可不只是玩笑、游戏,再怎么说斗鸡都会有个输赢,赢者或洋洋得意或耀武扬威,输者或愤愤不平或怀恨在心,都有可能伤害彼此感情甚至反目成仇。你王勃作为博士充当王子侍读却摆不清自己位置,对斗鸡这类“玩物丧志”的游戏不仅不制止还写什么狗屁檄文煽风点火,仅此一点就可治罪,何况皇室特有的敏感更让这篇无意的文字引发太多遐思!


  对自己的儿子,高宗只能怒其不争背地里骂几句娘了事,若为这件小事就惩罚皇子既伤父子感情更有失皇家体面。提笼架鸟,赌马斗鸡戏虫,也许在这群公子哥们眼里只是“小赌怡情”,可在众人眼里却是不务正业纨绔子弟奢华淫逸的表现。更何况他们是皇子是未来要承继大唐万代江山的“天之子”!


  背黑锅也罢,替罪羊也罢,这事总得有个说法以表惩戒,如果说惩治两位皇子多少有点“投鼠忌器”,那这口黑锅肯定要有人背,不光要背黑锅还得充当用来“骇猴”的倒霉“鸡”。


  这下好了,锅是现成的,鸡也昂着脖子主动来到了刀前,那狗屁骈文就是最好的证据。


  于是借着王勃这篇大胆夸张的《檄英王鸡文》废黜了王勃,将他逐出了沛王府。


  所以说此次贬谪最大的原因还是在王勃自身,少年成名,心性难免有些狂妄、无所顾忌。


  这年,王勃十八岁,一下子从人生巅峰跌落到谷底。转瞬之间锦绣前程变为无底深渊,怎不令人唏嘘?


  王勃被逐,闷闷不乐,这在日后的部分作品中得以体现。王勃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写到:“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有个成语叫才高命舛,我觉得用在王勃身上非常合适。因文招祸的王勃好不容易在朋友那里谋了个参军的闲角色,可又因擅杀官奴差点丢了命。


  671年,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因犯了错而藏匿在王勃的居所。王勃怕事情败露,受其牵连,便把曹达杀了——唉,天才的脑回路就是稀奇!也许咱平凡人永远也弄不明白他到底想什么。你王勃要是害怕赔偿牵连就别窝藏他,假如认识到窝藏官奴犯了错也可以主动交出去,为什么非要杀人呢?也许是侥幸,也许是心慌无智或者情急之下失了智?王勃虽然打小便顶着“神童”的光环,生活在众人一味奉承的环境下,可他毕竟也只是一个涉事不深的年轻人,惶恐,忧虎,紧张无措。他已经触怒皇帝被革职过一回,这次万一再被人发现……


  这事终究是被人告发他因擅杀官奴被判死罪,幸逢大赦只是革除官职。


  这事对王勃打击很大,因为这事不仅自己丢了官还连累父亲王福畤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远谪为交趾县令——交趾可是现在的越南,这对唐人来说绝对就是天涯荒蛮之地。这让王勃内心笼上了浓重的阴影,觉得愧对父亲而成为不孝之子。


  王勃26岁那年落水惊悸而死就是在探望父亲回来的途中,大唐诗坛失去了一位天才诗人,远在交趾的父亲永远失去了最小的儿子。


  2、


  王勃在文学创作上的最大贡献是突破当时文坛盛行的宫体诗束缚,把诗歌从宫廷、台阁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以迥异于宫廷诗的“骨气”开启盛唐之音。同为四杰之一的杨炯说王勃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说到王勃诗当然要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杜姓朋友前往蜀地任县尉时所写。


  从长安到蜀地路途遥远,更何况蜀道之难天下共知,此地一别不知何日相见,分别之际执手话别酒入愁肠很容易感伤甚至落泪,这也是古代送别诗多缠绵低沉的原因所在,但王勃此诗别树一帜一扫宫体诗柔媚萎糜之阴风给送别诗注入刚健昂扬之壮气。


  该诗开合顿挫,气脉流转。首联描画出送别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惜别情意。颔联为宽慰之辞,“同是宦游人”四海为家身不由己,分别送别当为人生之常态点明离别的必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谓千古名句,小到私人朋友间的送别,大到国际交往中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常引用这一联表达友好之意。只要内心相知,即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咫尺!把无限远的空间距离一下子拉到极近,让两颗远隔天涯的心似乎一下子相依相偎,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属于直抒胸臆点出“送”的主题,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送别”啊?别说压抑忧伤了,煽情的泪水还没酝酿好估计早被王勃这逗比的“劝勉”说得破涕而笑了——哎呀兄弟,千万别矫情,咱可不要像小姑娘似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别忘了咱可是纯爷们,抬起头,往前看,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好干,远大前程等着你……


  有人说这首诗可与盛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别董大》等诗相媲美。


  风格不同,各具其美。从昂扬刚健的角度讲,我更喜欢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王勃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诗独树一帜,《滕王阁序》更是其扛鼎之作,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号称天下第一骈文。


  说起这事江西文旅要感谢王勃,当面致谢是不可能了,但逢年过节虔诚地给王勃烧一炷香鞠几个躬奠三杯美酒却是必须——因为是王勃一篇《滕王阁序》让江西南昌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名扬四海,有多少人因为仰慕王勃的才华从四面八方来到滕王阁一睹风采?


  天下一共三座滕王阁,为什么只有江西这座最有名?


  完全就在于王勃,在他那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岸,此地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风景绝佳。65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于此地建楼,故名“滕王阁”。


  675年,王勃获赦出狱近两年,他想念被贬交趾的父亲,决定去看望他。重阳节这天,他抵达南昌。恰逢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告竣,邀请同僚宾朋盛宴庆贺,王勃受邀赴宴。酒菜齐备,高朋满座,丝竹绕梁。酒酣耳热之际,王勃饱蘸浓墨,落笔如行云流水。当阎都督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由衷赞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片刻之间,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横空出世。


  《滕王阁序》的美誉迅速传到长安城,传到唐高宗的耳朵里。


  高宗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继续下读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人已远逝,斯文长存。早慧易夭,空留万千叹息!


  关于王勃与《滕王阁序》流传下来的故事很多,在此不再重复。但如此精短的骈文却用了四五十个典故,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却又羚羊挂角妙至无痕——别忘了此时的王勃也不过25岁的青年,这些典故我们不要说用,即使记住或理解也殊为不易——不要说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人,就连我这个自诩喜欢读书也读过不少书的半大老头子望尘莫及,幸亏有了度娘,不然不知要翻阅多少资料才能清楚这些典故的内涵和用意。


  我们常说“打底子”打底子,要在什么时候打底子,要让我们的后人打下什么样的底子?


  当然是越早越好,练武的讲究“童子功”,文化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应该成为孩子们修炼的“童子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内化成血液和骨子里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自豪。


  除了典故,不足八百字的骈文里还竟然出现了十多处“金句”。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自这两句问世,历代人写自己家乡时总爱加上八个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水土好,所以家乡出产的我当然也就是人中英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勃说“老当益壮”一生追求,怎么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改变初心?即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们要依然热爱生活,像对待初恋那样热爱和追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天涯虽远,但有梦的灵魂可以穿越千山万水抵达目的地,仰望远方只是出发的第一步,即使脚步无法抵达,但要相信我们的心可以,信念可以!不要为错过了月亮而悲伤,我们还有太阳。且行且珍惜,珍惜拥有,珍惜当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昨日已逝,未来可期。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人生说到底不过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同情与怜悯,你我他不过是一场偶然的相遇,做自己。


  弱者无友,强者无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偶然相遇,擦肩而过,一笑了之,但谁也不能愚蠢到忘记自己的修行。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是一幅何其静美的画,这是一曲何其淡远却又略带伤感的音乐!


  绝美的画一定是音乐,一定是诗,反过来何尝不是如此?


  夕阳、晚霞、霞光映射的江面、江面上缓缓前行或者停泊的渔船……美不美?


  如果说这种美只是惊艳了你的眼睛,但还有一种更深邃的震撼你的灵魂,那就是从渔船里传出来的歌声,也许是小调乡音,也许是软语呢喃,也许是偎红倚翠,再加上偶尔从天空掠过的雁阵,加上大雁一声声婉转却又令人神伤的长鸣:到底是凄婉的告别,还是昂扬的激励和呼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可是《滕王阁序》金句中成色最好含金量最足的一句了,绝对24k!


  闭上眼睛想一想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吧,静下心来享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吧:夕阳西照,彩霞满天。就在这夕阳与彩霞的映射之中,一只孤独的野鸭子掠过水面,腾上半空。江面是金黄色的,透着橙红,野鸭掠过的浪花在这橘黄色霞光的映射下也呈现出金黄,却又闪耀着水的晶莹,那天幕,那野鸭展开的翅膀,那远方的夕阳与晚霞,那被霞光映射的“半江红”的江面,那撒开的渔网,那渔船里飞出的歌声……


  秋水共长天成一色,此为静;落霞并孤鹜齐飞舞,此为动。


  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虚有实。优美的画面给你的想象留下无限的空白,而这片空白让一代代人沉醉其中如痴如狂,这就是王勃!


  这就是25岁的王勃即兴写下的“千古第一骈文”!


  在大唐诗歌这方辉煌的天宇里,有太多太多的天才群星璀璨。


  二十五岁的生命匆匆远离,只留下一个忧伤的背影。


  我们也许痴迷王勃的诗文,却没有几个能真正走进王勃的世界。


  天才多遗恨。


  我们惊艳,我们仰慕,我们于凝望追思中怅然若失……


  浩荡的江面,远行的王勃独自站在船头,似乎在吟哦——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17#
发表于 2024-12-19 0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阳梦儿 于 2024-12-19 08:33 编辑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4-12-17 21:10
谢谢欧阳版主认可。
这毕竟不属于严格的文学作品,有点文化普及的味道,所以写这样的作品肯定不能毫无根 ...

唐长老显然误会了我的意思。唐宋八大家生平,最广为人知。而唯王勃英年早逝,版本不一,故而才更具体神秘意味,耐人寻味。无所谓真假,既便司马迁记入史记的内容,后人也没百分百肯定。

点评

爱文艺的有点敏感哈,欧阳。我还真没多想。古籍版本流传造成各种错讹或者衍生各种演绎很正常,我所谓对错。  发表于 2024-12-20 09:04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8 18:30 | 只看该作者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4-12-17 21:16
往往煮字兄如此用心点评。
从格局上看王勃此骈当然无法与范之楼记相比,思想性尤其是政治正确性范无可挑 ...

今天我才发现打错字了哈,谢谢打成往往了,用五笔打字法正好两个键反过来,TYTY,YTYT
15#
发表于 2024-12-18 0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4-12-18 12:10 编辑

精华推荐理由:此篇是作者论诗及诗人系列之一,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凡的文学素养,对诗作有精到的解读,对诗人有独到的评价,例证详实,观点贴切,作品风格平易、写实、有趣,给予读者独特的精神享受。

点评

谢谢版主认可鼓励!  发表于 2024-12-18 18:31
14#
发表于 2024-12-18 08:57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12-17 22:16
我这个初中生对《滕王阁序》不熟悉,好像又读过这篇文。
倒是对初三的《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 ...

现在还坚守论坛的,难得有年轻人了。
13#
发表于 2024-12-17 22:19 | 只看该作者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4-12-17 21:11
草儿啊,可别笑话我了哈。我就是水上的小鸭子,你看着游的轻松其实水下面两只脚一只乱比划。
费老鼻子劲 ...

冬天风硬你戴口罩把脸捂住,就吹不疼了。
我们出门都裹成大熊,就那样走一个小时都能把人冻透。还是屋子里舒服
12#
发表于 2024-12-17 22:16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4-12-17 19:27
我上学时候的老师,相比于《滕王阁序》,更推崇《岳阳楼记》。
现在想来,应该是那个年代政治正确的因素, ...

我这个初中生对《滕王阁序》不熟悉,好像又读过这篇文。
倒是对初三的《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忆深刻……看草舍这样一说,原来咱是属于差不多同时代的学生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7 21:16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4-12-17 19:27
我上学时候的老师,相比于《滕王阁序》,更推崇《岳阳楼记》。
现在想来,应该是那个年代政治正确的因素, ...

往往煮字兄如此用心点评。
从格局上看王勃此骈当然无法与范之楼记相比,思想性尤其是政治正确性范无可挑剔。
王勃此骈重在才气,重在知识积淀和手到擒来的驾驭能力。
至少他不是两脚书橱,他不光输入还能随时输出。而且还能举一反三,站在前人肩膀上高于前人。
另外呢,和老兄交代个悄悄话,这个系列是唐人唐诗,目前大约有13万字了,我计划写到15万收笔整理成集子,所以文章重在论诗论人与诗。

点评

也不是多么用心,只是感受和联想,全因为你文章的魅力和阅读享受。  发表于 2024-12-18 09:06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7 21:11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12-17 18:56
唐生这个行走的“教科书”又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这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解释。
对于这些诗词 ...

草儿啊,可别笑话我了哈。我就是水上的小鸭子,你看着游的轻松其实水下面两只脚一只乱比划。
费老鼻子劲了,查资料,取舍,找切入点,还得插点自己的小感慨。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7 21:10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4-12-17 17:01
这篇确实用心之作。
关于斗鸡檄文,我知道的版本是李贤让王勃写的,而且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偏往 政治上 ...

谢谢欧阳版主认可。
这毕竟不属于严格的文学作品,有点文化普及的味道,所以写这样的作品肯定不能毫无根据胡诌八扯,要做点功课,聚合之间还得提炼点自己的感慨。
所以写起来比较费时费力,平均一月最多能出两篇。
8#
发表于 2024-12-17 1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4-12-17 19:44 编辑

我上学时候的老师,相比于《滕王阁序》,更推崇《岳阳楼记》。
现在想来,应该是那个年代政治正确的因素,范仲淹比王勃更励志。
再有就是范比王的工作经历更出彩。工作后,我的领导能背诵《岳阳楼记》。
直到多年后,我细读《滕王阁序》,殊为震惊!
如兄台文中所述,读此文不可不知作者流星般闪耀的人生。
兄台爱诗文,多篇文章推崇的天才多为诗才,包括高适。
当然,这些诗人多有求仕之心之行,也未必没有经天纬地之能,只可惜时也运也命也。
正如陆游自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几句总让我想起他另一句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都是骂人话。
我高中一同学的情书里活剥了后面这句,“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吻”

此外,《檄英王鸡文》,也联想到古代三大檄文,都是文功有余武略不足,终遭败绩
王勃亦然。

7#
发表于 2024-12-17 18:56 | 只看该作者
唐生这个行走的“教科书”又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这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解释。
对于这些诗词贤哲,都不熟悉。只记住了“鹅鹅鹅…”

点评

刚刚下班回到家,然后赶紧回应你们的留言哈,今天有点冷,大约零下七八度,吹得脸疼。  发表于 2024-12-17 21:17
6#
发表于 2024-12-17 1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欧阳梦儿 于 2024-12-17 17:34 编辑

这篇确实用心之作。
关于斗鸡檄文,我知道的版本是李贤让王勃写的,而且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偏往 政治上理解,于是吾皇便认定这个奴才是个挑事精。
而且王勃主观上越来越厌倦为这样的事虚度光阴浪费才情。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7 14:21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12-17 12:37
这大概又是你为备课准备的。学生受益,老师辛苦

学生受益与否我不知道,但我曾经认真过,哈哈
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7 14:21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4-12-17 12:36
这个我感觉又是你多篇以来的之冠,无论语言结构都十分喜欢,点赞!

谢谢楚楚第一时间阅读点评哈,写这类东西不讨好且费功夫,但我还是要写下去。准备再写三两篇完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2 14:59 , Processed in 0.10112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