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稍稍翻转一下三国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4-12-30 22:42
标题: 稍稍翻转一下三国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24-12-31 10:23 编辑

    教书的人前几年会经常听到一个词语,叫翻转课堂。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或者说究竟应该怎样翻怎样转,语义不详,反正迟钝如我者是真的搞不清到底是个什么玩意。粗浅的联想大约就是拧着来,对着干!你讲东,我就讲西;你讲蜈蚣,我就讲公鸡……套用在课堂上,你讲课堂教学要质量,他就讲课下自习才是王道。

    不过近几年好像是翻不动了,倒是留下了“翻转”这个词,词语的内涵扩大了,使用面广了。

    翻转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偶尔用用也许别有情趣。

    兴趣来了,翻转一下三国,毕竟这套故事算是耳熟能详的。
  
    事情太多了,挑几个说说吧!

    刘备据说是一个卖草鞋的,正史上都有记录。可为什么一个卖草鞋的有那么大能量?当真是因为他的仁义、友善缔结的善缘?抑或他本人就是一个天选之子?好像是,毕竟到哪儿都有个好名声。其实不是,虽然早年有过跟着老娘卖草鞋的经历,但是不能因此就断定他就是最底层的小商贩。人家受过优质教育的,只不过读书不是强项,声色犬马倒还可以。他十五岁开始师从卢植,卢植是谁?按现在的话讲,就是顶级名师!卢植的学生有公孙瓒,响当当的一方诸侯;郑玄,中华文明史绕不过的经学大师;孔融,对!就是让梨的那个,北海太守,孔圣人的后代……等等。这就是刘备的朋友圈和影响力。也缘于此,他要起兵的时候,拉来的赞助也足够多,糜竺哥俩把自己的两千兵马外加一个妹子都送给了他,凑成了他的第一支队伍,正式涉足江湖。这是一个卖草鞋的能力范围?

    真正的卖草鞋的能买一匹马、一把枪就了不起了,哪来的资金买军火、拉队伍?再说也舍不得撒!

    陶谦误杀了曹操的老爹,彻底得罪了曹操,知道曹操必定是要报仇的,便主动把徐州交给刘备。干啥不交给你?除了刘备在陶谦跟前表现的的确还可以之外,刘备以及他的朋友圈的营销能力是很强的,让陶谦觉得刘备是个可托付 之人。

    类似的还有诸葛亮,人还没出场,一帮朋友使劲炒作,徐元植、崔州平把他夸得像花儿一样,吊足了刘备的胃口。生生跑了三趟,其实少跑两趟未必就不行,人家在那儿等着呢!

    诸葛亮哥三个,一个跟刘备,一个跟孙权,一个跟曹操,都混得不错,高级白领。完美践行了“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框子里”的投资铁律。这样背景的人不可能待在山岗上老死一生的。翩然一直云中鹤,飞来飞去县衙间,待价而沽才是底牌。

    诸葛亮有没有那么神奇?诸葛亮的确应该受万人敬仰,也足够在中国历史上大书特书。不过,他真正的影响力应该是在蜀国主政的时期,无论是执政能力,还是军事外交能力, 尤其是背负着一腔孤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身前身后的美名,给予再多的赞誉都不为过。没有诸葛亮,其实就没有什么三国,早歇菜了。

    不过,这不代表他的水平就是独步天下,他的战略构想就是无可挑剔。

    三言两语聊聊《隆中对》。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没有多少实践,就在自己的草庐里纵谈天下,有不少后期还真对得上,的确让人惊艳。刘备和我们听的也热血沸腾,好像成功触手可及似的。头脑一热,忘记了他的理论有硬伤。联合孙权抗击曹操这个大战略是没问题的。问题是你拿什么联合孙权?人家也想统一天下,也想拥有荆州、还有益州的。周瑜鲁肃给孙权画的路线图不比诸葛亮差,也不比他迟。你这边想要荆州和益州,那边还要孙权支持你,可能吗?事实上,荆州就一直是个死结,荆州在刘备手里,孙刘就不可能真正地联合,荆州在孙权手里,局势才能安稳一点。刘备死后,孙刘能一直联合,就是因为诸葛亮自己都已经彻底放弃独占荆州了。

    至于诸葛亮军事上的争议一直就没消停。打仗这块我们最服的还得是伟人。伟人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就颇不认同。毛主席在点评隆中对时,批注: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手里本来兵力就不多,关羽守荆州,诸葛守益州,刘备守白帝城,非但兵力不足,而且距离更是千里之外,无法呼应。失败是必然的。这就是伟人的见识,高下立判。

    诸葛亮出祁山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第一次北伐机会是最好的,孙权配合,曹魏那边也有内应,两年的休养生息和警醒治理,国力也呈上升趋势。但是第一次失败了。表面上看是败在马谡手里,哪有那么简单?马谡是需要负责任的,但是诸葛亮都承认自己有责任,自己降了三级;赵云也有责任,职务也下调到镇东将军。这都不是谦虚,因为自己谦虚为什么还捎带一个赵云?马谡失街亭是一个突发情况,而整个蜀军一见到街亭失守,立即溃败,赵云那边也无法聚拢,好在还有一个王平退守的还算可以,这也是王平以后受重要的根本原因所在。

    诸葛亮强于治国、守成,不擅长开拓、革新。或者说他天生落在一个政治悖论里,他既要跟着刘备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又要陪着刘备抢老刘家刘璋的地盘;既要联合孙权成全霸业,又要和孙权对荆州拉大锯扯大锯,很难周全。可他有什么办法呢?毕竟有个知遇之恩,刘备面子上给的是很足的,拉拢人能力超强,“士为知己者死”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门。再者他就是到曹操那儿、孙权那儿也不见得就能大展拳脚。曹操手下能人太多了,一个荀彧、一个郭嘉,还有贾诩、程昱什么的,都不见得比他差,至少说和曹操的关系不比他差。江东那块,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也是人才济济,也是孙权的眼珠子和心头肉。跳槽到这两个地方,他未必能出头,一个爹妈生的,诸葛瑾在江东发展的并不是特别好,就是个鲜活的例子摆在那儿,他不可能不思量。

     毕竟他是诸葛孔明,一个自负极高,自比管仲乐毅的年轻人。他是政治上的实用主义者,身上既有法家的底子又有纵横家的气质,审时度势是基本的能力。主政蜀汉政权,他执法严峻,只有刘备死了才大赦一次,后期蒋琬费祎大赦过多次仍遭人质疑。诸葛亮不轻易大赦,但是大家非议的不多,还就认账!包括同时被托孤的李严被他撸成平头百姓,也没有什么抱怨,不像历朝历代高层内斗引发的血流成河,很平稳,这就是水平!在治国理政这块,他是把刚柔相济运用到家了,他可以挥泪斩马谡,也可以很好地安抚少数民族。面对孟获什么的,他的方法是以夷制夷,这招是否似曾相识?刘禅想匡扶汉室,孙权也想当皇帝,道理上讲应该是敌对的双方。可诸葛亮招呼着手下人,对外我们承认刘家和孙家都是皇帝,并称二帝,可是对内只能说我们才是正宗的,江东不是,之所以承认那是权宜之计,勉强将政治理念不同的两个政权保持着面子上的联合。

    他是一个顶级的技术官僚,还是一个道德上的标兵和超级偶像,他一个人让蜀汉政权蓬勃向上,即便他连续北伐,损耗国力和人力依然受到国民拥戴,那是真本事。

    柏杨先生推荐过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相,管仲、诸葛亮、王猛和张居正。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宰相,很多都非常牛,历朝历代都有,至少大唐就能调六七个,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裴渡、李泌等等都是青史留名的,宋朝的也很多,貌似都比诸葛武侯更拉风。他能被选中是很不容易的。要知道,一来他主政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二来,西蜀是个多么小的政权,两百万人都不到,充其量就是现在一个地级市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当然,如果走进他,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为了生存、破局、发展,一直很辛苦,勉为其难,苦苦支撑,所以诸葛亮在道德上、在人格上的确是三国时代的翘楚,后世的楷模。

   他原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他摊上了刘备。

    刘备需要他,也算信任他,但是刘备一直把他当作后勤人员对待,他俩本质上是主仆关系,有几个主子能全听仆人的?还有年龄差距太大了,二代人聊不到一块儿来,客气的成分居多。真到节骨眼上,枭雄气质的刘备更多是相信自己,至多还能照顾一下合伙人性质的关羽和张飞。小年轻做好份内事就行了。小说有时看得好笑,诸葛亮要关羽立军令状,还要杀关羽,糊弄鬼呢?哪一次诸葛亮对关羽不是连吹带捧,哄得关二爷心花怒放才能给他一点面子?关羽守荆州俨然已经是一方诸侯了,他和刘备是哥们,孙权想讨他的女儿作儿媳妇也说明关羽真实的地位,已然能和孙权门当户对了。诸葛亮既然是刘备的心腹,自然也只能是关羽的心腹,关羽对他礼遇有加一来他做的的确不错,二来也是看大哥的面子。

    刘备进取西川,不带诸葛亮;关羽守荆州,也只是把诸葛亮当成个客人而已,喝酒下棋是主旋律。搞清楚这种层级关系很重要,关羽丢荆州的时候诸葛亮不在是个好事情,否则战事来临之际,关羽大概率不会听他的,没准刘备会让他背锅。

    关羽的权势如何?刘备的养子刘封、刘备的小舅子糜竺他读动辄斥责辱骂,何况诸葛亮一个外人?刘备为了关羽能直接杀自己的义子刘封,真要是关羽出事诸葛亮在身边,诸葛亮能逃脱干系?

    关羽作战能力如何?真的不好说,我不能让全世界人不待见我。他和孔明都有偶像气质,粉丝多,偶像不是呕吐的对象偶像是无底线包容的对象,全世界都宠他。其实,我们只要细想一件事情,恐怕就能改变一些对于关羽的印象。关羽走麦城,身边多少人?没几个死忠粉的,跑的跑,降的降,这在以前的将军当中是很少的。暗弱的刘璋到最后身边还有几百人不离不弃,更不要说曹孟德什么时候都有不要命护他周全的。吴起的故事都知道,士兵就是为他死准备的,因为吴起对士兵太好了,好到打仗不卖命都有点不还意思了。说关羽是武圣人抬高了。

   诸葛亮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刘备关羽,更多的时候也只能是干着急,刘备并不配合,或者说不大争气。刘备因为刘璋得到邀请到了四川指望着帮刘璋对付张鲁,不是说“兄弟情深,其利断金”吗?刘备浩浩荡荡去了,刘璋好吃好喝供着,可刘备就是不去取汉中。你至少在面子上有个交待呗!他不干——哥是来抢地盘的,傻兄弟哎!于是他端起来了,提条件,一个比一个高,要么军费支撑不够,要么就是兵力不够之类。刘璋集团里也不都是傻子,在边上一瞅,引狼入室啰!于是就有了死谏的忠臣和抵抗的将士。在道义上刘备丢分太多了。后来邓艾灭西蜀,找了捷径之后基本上没什么抵抗,还取了诸葛亮儿子的性命。而之前刘备都到了西蜀,还就在人家里,进攻刘璋都相当费劲,刘备手下那么多兵油子当真没有战斗力吗?非也!而是刘备取西蜀,当地人非常抵触,同仇敌忾死磕,相反邓艾灭蜀,蜀国人无所谓——都是外来的政权,他们更多向往的是曹魏政权!

    刘备的确拖了诸葛亮得到后腿。刘备时期,诸葛亮话语权不够,刘备死了通过托孤诸葛亮才置身于舞台中心,他根本不能左右刘备的选择。夷陵之战,诸葛亮自己都说,要是法正在,刘备不会伐吴,什么意思?他的话语权不如法正!法正就是个卖主求荣的投机分子,说话都比孔明有效果,可见孔明的真正分量。这导致诸葛亮即便知道刘备是错的也无能为力。曹丕代汉,刘协安排的好好的,刘备立马就称帝,至于这么急吗?至少首先你得弄清楚刘协死没死?没死以什么由头报仇?于是,他在西蜀这边说刘协死了,还披麻戴孝嚎啕大哭——噱头是做足了,可这不是咒人吗?

    当然,他们会解释为信息不对称,我不知道他没死哎!不过,即便是真死了,你要报仇,那你动手呗!干嘛要称帝呢?曹孟德都说要当周文王,你在这边拥立个刘协的儿子或者侄子也行啊,怎么轮也轮不到你皇叔啊?所以,刘皇叔急于称帝多少还是让人觉得吃相太难看了。那个年代的人受的是儒家教育,君权神授是心中的准则,荀彧和曹操合作那么多年了,可曹操只是称了个魏王,荀彧就直接翻脸就是一个说明,而刘备的身边居然没有一个人劝阻,至少说明刘备集团要么整体上不如曹氏集团的见识,要么也都想跟着后面水涨船高,弄个开国元勋之类当当。后遗症是刘备集团一小撮人高兴了,全国的刘备追随者心寒了,得不偿失!

    诸葛亮也只能积极上表劝刘备称帝,到底是个什么内心想法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肯定知道就是反对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如顺水推舟,走一步是一步,边走边看。

    这里有一个公案。刘备称帝之后到底应该先打魏国还是先打江东?很少出镜的赵云火了一把,据说刘备伐东吴,赵云大义凛然地说,关羽的仇是私仇,曹魏的仇是国仇,应该以国仇为重。赵云有没有这样说真假难辨,更大的可能是仗打输了回头找理由,所谓悔不当初之类。其次,即便当真有这一回事,赵云是不是对的呢?未必!有一个背景可能大家不清楚,就是当时孙权已经在法理上投降了曹魏,官方身份是曹魏的吴王,所以伐曹丕和伐孙权都是在伐魏,都是在报国仇,赵云的立足点没有了,所以这件事更像是演义的说辞,谈不上赵云当真有多么英明神武的。对了,赵云的粉丝也不少。既然伐魏和伐吴性质是一样的,显然曹魏更强,那么刘备先伐一个较弱的孙权有什么错误可言?

    还是因为夷陵之战打输了,而且输的很惨,只能让刘备自己去背锅。刘备的夷陵之战成了成败论英雄理论的炮灰,这一轮,刘备是受委屈的一方。

     倒是孙权很现实,直到自己不是统一全国的料,割据江东就心满意足了。他没有统一全国的想法除了实力不自信之外,还有政治上的掣肘。为了在魏蜀这两个鸡蛋上跳舞,他不得不屡次背信、违约。他一面和刘备联合,可在利益面前,他一边又让吕蒙趁关羽取襄阳的时候在背后取荆州捅刀子,这事上不了台面;另一方面,孙权和曹魏是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和刘备也是),但是你今天联合刘备讨伐曹魏,明天又上表投降,翻脸比翻书快,难免让人看轻,根本不可能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政治担当。民间经常以“江东鼠辈”诋毁他们,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的表现不够伟岸,失却人心。

    他看起来不够高大上,恰恰是他的精明和自知。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不是倚老卖老,是真心喜欢。要知道曹操的那些个儿子哪一个不是厉害角色?三曹七子,才高八斗都是赞誉曹家人的。

    聊到这个话题,我们会想到周瑜。周瑜也是考虑过政治交待的,甚至是深思熟虑。他态度很明确,什么汉室不汉室的,早没气了,就是个包袱!他的理论就是单干,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旗帜鲜明,也不用联合刘备,那才几个瓜几个枣儿?粘上了没准还扔不掉!在他这种单边理论的影响下,江东反倒上下齐心,没有顾虑,发展的挺好,只不过很不幸,帅哥死的太早了。

    孙权要是有周瑜这份决绝,也许政治上的负担就没那么重,可是全天下有几个周公瑾?没有了周瑜的孙权怎么买可能没有顾虑?
   
    政权胎生于政治,政治这张牌打不好,政权从何而来?孙权没得选择。

    人们喜欢拿周瑜和诸葛亮说事儿。他俩没那么大矛盾,相反颇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架势,没见得他俩有多少冲突,反倒是联手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赤壁之战,曹操并没有严密地计划,他最初的动机是荆州拿下之后要休整的。他一个老狐狸不会打无准备之之仗,也不大想一下把盘子铺的太大。周瑜先挑衅,周瑜只有通过打仗才能让江东上下主战派成为舆论主流;孔明拨火,孔明只要撺掇江东和曹操开战才能促进孙刘联盟,而曹操取荆州又太顺利,有点懵,轻敌了。结果周瑜和孔明都是赢家,只要曹操在被动的情况下打了一场仓促的战役。曹操输的有点冤!

    这是一次漂亮的珠联璧合,过后再无交集,天不假年,否则历史必然会改写。

    你可能会说,赤壁之战不是孔明借东风和庞统连环计起了大作用。京剧看多了吧!

    庞统有多大本事?卧龙凤雏,炒作的挺好也挺早,名声在外,但是究竟有多大的能量,到底是真才实学还是有意夸大?

    庞统没干多少事情,功劳也就定在了进入巴蜀益州这件事上的。可是他出的那些计策,还什么上中下,哪一条能摆上桌面?刘璋受不了张鲁的欺负,想到那个著名的皇叔,念及都是老刘家的后人,热心热肠地把刘备请到益州,指望着你打张鲁的。庞统作为一个军师,哪怕是朝天放几枪,惺惺作个态也好交待不是?庞统倒好,干死刘璋!抢益州!连刘备都觉得这事有点过火,刘备嘴上主打的就是仁义,这么一弄,他以后怎么立足?庞统管不了这么多,一点政治见识都没有,其实死的并不冤枉。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庞统的价值就体现在庞统的死亡上,毕竟这多少还给刘备报仇的口舌。

    刘备这边的政治依托稍微好点,因为刘备集团一开始算是有目标的,就是匡扶汉室,在这个信仰的维系下,风评还可以。诸葛亮后期反反复复北伐,主要是在提醒,咱们要继承刘邦和刘秀的基业,重新建立大汉江山,不能把这个政治口号弄丢了。这原本是个很好的旗帜,但是让刘备急吼吼地自己当皇帝搞砸了。底牌露出来之后,离心力增大了。蜀汉建立之后,蜀国的文化空气里飘荡着两股风气,一则“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是谶语,据说意思就是代替汉朝的就是魏国。第二则,以谯周为首的文人集团拆字,刘备的备就是具的意思,刘禅的禅就是让的意思,刘备第一代就把皇帝干完了,第二代只能让人。你想想在蜀国人老是唱衰蜀国,惦记着魏国。这叫什么事儿?就是这拨挖墙脚的人在蜀国还混得风生水起,意识形态出大问题了,也不知是怎么管的,当然这都是在诸葛亮死过之后。事实上,蜀汉最后投降,也是谯周最积极。谯周的一个学生名气也不小,叫陈寿,写了《三国志》,还算公允。不过如果换一个刘备集团的人写这段历史的话,谯周没准会定在耻辱柱上。

    从政权合法性来看,还是曹魏最合理。曹操自己早就具备了称帝的条件就是不急于称帝,他要做周文王意思很明显,不是自己不贪恋权势,而是这事急不得。曹丕虽说是篡位,程序是没问题的,禅让制也不是是个案,是上古遗风,能说得通。你不管背地怎么下作,程序合法即合法。王莽上位,五十万人推荐——我一直好奇,那时候有那么多识字的吗?诟病的不多。而且曹丕把刘协安置得挺好,紫禁城当中还是皇帝,山阳公还可以世袭,刘协比曹丕活得都久,据说还能行医治病,造福一方,算是善终。一道善终的还有刘备的儿孙,安乐公也是世袭的,曹家这事做得不赖。而且曹丕的做法对于后世影响也不小,政权能和平演变,至少少死很多人。

    宋代以前,人们都是尊刘抑曹的。那段历史,我们通常的说法也是魏晋南北朝,而不是什么三分天下,绝大多数人还是认可曹魏才是正朔。正常的途径也应该是曹魏一统,桃子让司马摘去了,纯属意外,谁知道曹丕、曹睿那么早就挂了。更没想到,同样是托孤,诸葛亮是肝脑涂地,九死无悔;司马懿是趁火打劫,取而代之,权臣不同的选择导致了帝王不同的结局。

    和曹丕相比,刘备最大的成绩应该就是找到了诸葛亮这么一个人。尽管我们也可以说是刘备成全了诸葛亮,毋宁说刘备的托孤成全了诸葛亮。

    不过怎么说呢?汉献帝一家让曹魏安排的很好,曹魏一家却惨遭司马毒手。忠贞的诸葛亮家族为刘备政权战死以至于绝后,投降的刘备后人却在魏晋的政权里悠哉悠哉地世袭着安乐公的爵位。几百年之后,一个匈奴人刘渊依然是为了皇帝当得合法,还口称是刘禅的后人。

    你该怎么买想?你能怎么想?

    我是怎么想的?我充满着同情,为啥?刘备卖卖草鞋能糊口也挺好啊!诸葛亮就在南阳种种地唱唱歌不是也挺惬意?孙权在江东打打鱼不见得就会饿死。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敬意,或许他们当真就是为了实现什么抱负,为了达成什么信仰之类或者是为了某一个承诺,抑或是兼而有之而在历史的画卷上千姿百态生死无着。比如诸葛亮一开始可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直到真正上路之后,更在意的是对刘备的承诺。

    撇开政治道义、英雄豪杰、信仰理想、济世救民之类光鲜的范畴,还是人性的光辉更动人。

    只是,我们要更接近事实才会更有发言权,你如果接触的第一手材料都是假的、残缺的、人为设定的,那么所有被派生出来的认识都是建立在错误的信息上,你只能被虚假和谬论牵着鼻子在走。还有面对固定的事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能影响判断,归纳和演绎,比较和翻转都是不错的思维选择。

    最次的就是你只有唯一的信息源再加上你只有唯一的思维路径,那么你就只能永远当二道贩子,人云亦云。而这种最次的选择恰恰是最大众的选择,甚至在当时当世也是最有市场的选择。

    三国的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三国演义》就是唯一的信息源,后期易中天增加了另外一条路径,就是陈寿的《三国志》,因为《三国志》是正史,信息源多了一些,所以当时很受用。在扩充思维方式上,易中天是有作用的,只是他仅仅打开一扇窗而已,没有过多挖掘,因为央视设定《百家讲坛》的受众就是初中生的水平,他只能引起兴趣,而不能自由发挥。再说正史就是绝对的事实吗?陈寿的情况上面也说了,也是一个有特定背景的人,他的正史也只是他认定的历史,他的真实程度取决于他自己的治史态度。

    正史和小说都是源材料,真假都难辨,甚至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你有没有自己的认知构建,是不是依然百分之百地盲从?读书如果不是打开自己而是迷信别人,那么读书还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偶尔听到一句话,世上最大的监狱,是自己的大脑,走不出观念的枷锁,到哪儿都是囚徒。

    我们不是为当囚徒才光顾这个世界的。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欧阳梦儿    时间: 2024-12-31 13:09
翻转,妙极!此篇虽是一家之言,虽是对历史的个人翻转,但言之有理,很是新鲜。点赞。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4-12-31 16:26
历史上要做成举国大事就要大权在握,皇帝就不用说了,臣子也是一样,比如诸葛亮,比如张居正。
诸葛亮比张居正还要难些,国小势力多。刘璋入川前的土著,刘璋旧臣,刘备的元老,孔明的新晋。
六伐中原,恢复汉室,战时内阁,可能是整合这些势力的重要手段。
宋之前尊北方曹魏为正朔,清之前尊岳飞为武圣人。无论文韬武略,关羽都逊于岳飞,文采甚至不如张飞。连不写反诗的刘备都有一条金句留下来,无为善小而不为,无为恶小而为之。
央视百家讲坛之前一般认为《三国演义》真假三七开,《西游记》七三开。研究的人多了发现三国也七三开了,而且有理有据,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走的路线就是东南西北四处绕远的。
小说家言本不必认真,但翻转要以它为蓝本。有的人翻转是跟罗贯中抬杠,一孔老师的颇具哲理。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5-1-1 17:12
精华推荐理由:了解《三国演义》的人很多,知道三国虚构故事、人物的也不少,但一孔老师通过研读,感悟别具一格,观点很有哲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5-1-2 11:42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4-12-31 13:09
翻转,妙极!此篇虽是一家之言,虽是对历史的个人翻转,但言之有理,很是新鲜。点赞。

钟叔河先生说,人应该有个工作,然后做做自己喜欢的学问,这样就没有必要搞一些违心的,奉命的文字了。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幸运的,反正饿不死,我说点自己想说的没有人挤兑不是挺好吗?胡思乱想是一直在骨子里的自由,谢谢梦儿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5-1-2 11:43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4-12-31 16:26
历史上要做成举国大事就要大权在握,皇帝就不用说了,臣子也是一样,比如诸葛亮,比如张居正。
诸葛亮比张 ...

多角度评价诸葛亮其实对他不冤枉,不影响他的历史地位,反倒是虚夸之后失真,鲁迅讲过,智多近妖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5-1-2 11:44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24-12-31 13:09
翻转,妙极!此篇虽是一家之言,虽是对历史的个人翻转,但言之有理,很是新鲜。点赞。

我还没注意,梦儿同学当版主了哈,祝贺一下
作者: 姬宇    时间: 2025-1-6 08:42
有时间把三国都给翻转一下,题目就叫《原来三国可以这样读》系列,呵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25-1-6 15:20
姬宇 发表于 2025-1-6 08:42
有时间把三国都给翻转一下,题目就叫《原来三国可以这样读》系列,呵呵。

其实《水浒》是最应该被翻转的,一代又一代被教育,告诉那是一场农民起义。只要自己稍微留意一下,那上面根本就没雨农民,充其量只有一个泥水瓦匠陶宗旺勉强算,不是土匪就是流氓,最多加上落魄的书生和失意的官僚。和农民起义不搭边。不过我除非兴趣特别好倒腾一下,两个月敲一下电脑都嫌多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