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留下充实而快乐的光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 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5-1-1 09:48 编辑

留下充实而快乐的光阴
——读赵君平散文集《拾朵集》



赵君平的散文集《拾朵集》,我是从《后记》开始阅读的,被她“文字,就是我灵魂的伴侣”这句话所感动。由此知晓,她“像一个农夫热爱庄稼一样”热爱着文学,描摹陇南山河大地的旖旎风光,采写“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故事,笔录家乡丰富多彩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感念弥足珍贵温暖感人的亲情往事,追忆孩提到不惑宛若流水的温馨场景,从错综缤纷的生活“带田”里拾掇众多的“真情”之花,故而就有了这部“陇南好故事”之一——《拾朵集》。


散文集《拾朵集》,有“山河草木、无悔人生、千年仇池、人间清欢、似水流年”五辑,共60篇,集中展示了作家赵君平散文创作的主要成果。第一辑“山河草木”收录作品13篇,这些散文主要描绘足迹抵达的陇南重要景观之“美”,多角度呈示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之“秀”,以温婉、清丽和畅达的文笔,让陇南大地上的自然毓秀、历史遗迹、文化底蕴和草木葳蕤等景象显影而出,把读者带进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令人欣喜的特色与魅力。《晚霞湖春色》《七月,到晚霞湖来看荷花》凝目有关专家考证为《诗经》中《蒹葭》发源地的晚霞湖,感念“清晨的曙光,将水面分成明暗不同的几块;明镜的两侧,清晰地倒映着错落有致的房子,高高低低的树木,深深浅浅的麦田,器宇轩昂的亭台楼阁……”的“二月春色”,以及“满池的荷花开得是那样的肆无忌惮,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的妩媚、壮美和娇颜。《山山水水总关情》叙写初识两当的印记,追溯诗圣杜甫与两当的关联,描摹云屏山水美景的“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悬泉飞瀑”和“飞漱其间,险奇清幽”,在“长寿之乡”领略“世外云屏”的云海奇山,古刹云屏寺外的植物化石——千年古银杏树的景仰与爱恋。《冬末,初读康县》从“茶马古道与百里竹林、桂花村邂逅千年桂树、大水沟遇见孪生银杏”等着眼,对这片神奇土地发出“一路是景,到处是诗”的赞叹。《在云台,择一地,与君采桑耕田》对地处康北云台山的自然之美和白马关的文化底蕴发出“如此,甚好”的感慨。《窑坪往事》以实地见闻+合理联想的方式,追寻街巷“商铺、阁楼、裁缝店、四合院、关帝庙”等昔日景象。《碧口四部曲》以“走近碧口、花与茶、蜜蜂与木耳、花轿与喜宴”等四个短章,把陇南春天最早抵达的地方——文县碧口的风光、物产、民俗等独特风采和盘托出。《天池,梦中的圣地》通过“邂逅一次篝火晚会、第一次听到白马人的敬酒曲”的铺垫,烘托对“天池”的向往情愫,并对天池的“无比圣洁”和水的“清、绿、静”进行细致的描摹,流露“让我们梦绕魂牵”的眷恋。《苹果花开》《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分别对礼县万亩苹果花海和徽县千亩玫瑰园抒发观感,于现场景象与心灵情思的交织中发出“让灵魂都浸透了香气”的祈愿。


第二辑“无悔人生”收录作品8篇,是关于采访民俗专家、“非遗”传承人的纪实类文本。《三年辑录话乞巧  一片冰心系桑梓》是对民俗文化学者杨克栋先生的采访手记,讲述杨老编写《仇池乞巧民俗录》的经历,对他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对西和县七天八夜的乞巧节产生浓厚兴趣,倾注心血对乞巧唱词收集整理并集录成书,以及搜集民歌汇集为《仇池风》出版的故事。《仇池妙手裁祥瑞 海燕剪纸乞巧红》是对西和县民间剪纸传承人卢海燕的采访文章,以“乞巧队伍中的‘巧女'、剪纸行里的‘大师'、‘白衣天使'中的楷模”等章节,讲述从干了 25 年的护士长岗位上退下来的卢海燕的“乞巧”情结,以“剪纸”表现乞巧的“迎巧、娱巧、祭巧、唱 巧、跳麻姐姐、祈神迎水、针线卜巧等”程式,“在继承中国古老传统艺术形式中渗透和吸纳西方画的特点,把人体艺术自然逼真地剪了出来,使中国剪纸有了质的飞跃和突破(赵逵夫语)”,并为乞巧的传承和发扬贡献了剪纸艺术的力量。《一把剪刀里的乾坤》采访的是另一位剪纸艺人赵金慧,讲述她从12 岁学剪窗花,尤其2008年大幅剪纸作品《三阳开泰》《一唱雄鸡天下白》《鸳鸯戏水》等线条流畅,造型丰满,充满了艺术的天赋与想象力而广受青睐。《一针一线绣出的美丽人生》讲述刺绣“非遗”传承人张芹的故事,身兼西和妇女手工刺绣示范基地负责人、长道镇大柳村刺绣协会会长、大柳村妇女主任等职务的张芹,绣房中的绣品“枕顶、鞋垫、荷包”是她一针一线绣做出的精美饰品;还到浙江义乌、兰州等地参加刺绣培训并成立刺绣协会,带领170 多个妇女借助“刺绣”发家致富。《纸活里的人生》讲述造巧艺人姜毓的故事,他传承了父亲的扎纸技艺,在扎纸人、纸马、纸轿、纸车、纸灯、转灯等纸活之余,主要是为每年农历七月初的“乞巧节”造巧娘娘像,所造巧娘娘像云鬓高耸,面若桃花,杏眼含笑,鼻翼翘美,樱桃小嘴,小巧可人,身上穿着玫红的衣服,肩上是彩色的云肩,下身的水落裙上,配着飘带,飘带上是手绘的牡丹花,与人们期望的“巧娘”形象十分契合,受到周边村社乞巧活动的极大喜爱。另外,《宝剑锋从磨砺出》《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乞巧情结》等,同样是向“非遗”传承人传达致敬的作品。


第三辑“千年仇池”收录9篇作品,关涉本土历史、文化等内容。《陇南乞巧女儿节散记》介绍流传于西汉水流域西和县农村伴随祭祀、歌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民俗活动——乞巧节的主要仪式,分别把“坐巧、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迎水照花瓣(卜巧)、巧饭会餐、供馔、送巧”等流程,以亲历者的视角进行饶有兴味地讲述,让神秘的乞巧节变得可观、可感、可知。因为她是“乞巧”国家级传承人,所以对古仇池大地上的乞巧讲析得精彩且具象。《那些雨梁山下走出来的乞巧女儿》讲述西和县姜席镇雨梁山下上胡村的乞巧女“巧儿”和“燕子”的故事;巧儿聪慧、机灵,“长着一张鹅蛋形的脸,面若桃花,一双细长的眼睛里装着春水涌动,装着万千风情”,20 世纪 90 年代起做“乞巧头”,小学时成绩是女娃娃里面是最好的,但由于家庭的变故而辍学,承担养猪、寻猪草、做饭、洗衣、挑水等家务,后来甚至“用自己的婚姻给哥哥换了个嫂子”;燕子是乞巧的姑娘里面多才多艺的一个,“长一张圆圆的脸,杏仁眼睛圆溜溜的,很有神”,初三毕业考取中师学校,是我们中唯一一个自由恋爱结婚的女孩。《与乞巧有关的那些事》讲述“我”的乞巧故事:6岁跟在姑姑去乞巧;15 岁那年做“巧头”;2010 年, CCTV10拍摄纪录片《寻找失落的女儿节》又做“巧头”;2013 年参与拍摄《西和乞巧程式纪实》,且去北京参加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接受 CCTV 文化中国栏目组的采访,配合 CCTV 文化中国拍摄《乞巧西和女儿梦》,荣幸地成为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的理事。《西和麻纸,为你讲述光阴里的故事》以朴实文笔讲述西和县西高山乡刘河村“非遗”西和麻纸的“故事”,以民谚“七十二道手,上墙吹一口”引出话题,介绍麻纸的原材料构树,蒸构树皮的方法,造纸的复杂过程,细节性地讲述“砍、剥、晒、泡、蒸、洗、扭、搓、喷、分、砸、叠、切、创、捞、 压、晒、揭、削”等工序,把西和麻纸诞生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示出来。《泥土里开出的“漾河文化”之花》讲述西和县汉源镇牌坊村任河李文文的制陶技艺,对晒土、打泥浆、过滤、晾干、揉泥、拉坯、修坯、打磨、雕刻、彩绘、进窑烧制等工序做了详细介绍。其他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西和县独特的风土人情,以鲜活的文字留存乡愁。


第四辑“人间清欢”收录21篇文章,第五辑“似水流年”收录8篇作品,皆为“写人记事”,差别是前者聚焦弥足珍贵的“亲情”,后者关涉到“自我”的“梦”。《父亲,让我再为您唱首歌》是一篇深情怀念“父亲”的散文,从“父亲”的忌日切入,传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和痛楚;穿插讲述“父亲”13 岁丧父, 二十多岁又失去了母亲的“命苦”往昔,以及“我和弟弟相继大学毕业,我们也都有了称心的工作先后站上讲台,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洋溢着喜庆气氛的快乐,抒发对“父亲”不向命运屈服的坚韧和执拗的性格的崇敬。《母亲 柴火 灶膛》也是一篇深情之作,以“柴火、灶膛”这一媒介,讲述给人源源不断温暖的亲情往事,通过场景传达母女情深的主题,如:“你去暖炕,炕热着呢。我来吧,你穿的白衣服,给你弄脏了”、“母亲会在火红的灰烬下面埋几个洋芋给我们吃”、“母亲把飘着油花的手擀面递到我面前”、“瓜女子,赶紧吃饭吧,要不就迟到了”等情景,抒发“想起灶膛前的妈妈温和而慈爱的脸”的人间真情。而《顶针——母亲一生的戒指》《母亲与土地》《喂鸟》等文,依然是以细节传达对母亲的感恩。写给父亲、母亲的文章,是这一辑中最能引发读者心理共鸣的篇章,也是写作“以情动人”的生动实践。《一夜秋风凉如水》是对母亲去世后的追忆,用四个章节再现母亲有关的过往,以“和母亲一起过生日、和母亲去地里干活、母亲一手抚养了我和弟弟、母亲给住校的我送馍、母亲擀面几乎是一绝、母亲成了家里最孤单的那个人”等细节,把母亲对“我”的爱表现得具体而真切。《愿此生,相看两不厌》是写给老公的一封情书,传达相濡以沫的恩爱,尤其是:“亲爱的,我会一直陪着你,直到牙齿掉光,直到发如白雪,我们始终心手相牵,不离不弃”的表白,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祈愿表达的很真诚。《爱的礼物》是写给儿子两岁生日的“心灵雨丝”,融注的是发自肺腑的“母爱”,依然凭借令人感动的细节,把“母子”间“胜过阳光的味道”的真情诠释得淋漓尽致。《你是我永远的宝贝》表达的是一脉相承的情愫,而且更加真挚感人。《这个冬天,雪花掩埋了大地》是怀念“公公”的文章,通过“公公”生前的点滴往事,抒发对“公公”的感恩。第五辑中是关于“自我”的散文,传达出的是“成长”与“生活”的元素,诸如“那些远去的童年游戏”和“教书在山旮旯”的“初涉讲坛、烛光与酸枣树、特殊的礼物、珍贵的照片”等情景,记录初为人师的苦乐酸甜、校园生活的美好印记、乡村孩子尊师的温暖时刻和师生不忍分别的情深义重。这些文章所传达的皆是令人感怀、感动和感念的“真情”。


赵君平的散文囊括的内容远比我提及的要丰富,手法要比我关注的多元,选取的素材多为生活中的琐事,尤其是第四、第五辑更为突出,然而却传达出了人间最美的情义,书写的终极目标的达成,要比辞藻华丽、语言优美的绘景状物类作品更有存在的必然性;这些作品留给读者的印象深度,所呈现出的感人分量,所具有的生命力也是前三辑作品难以企及的,因而,我对她的质朴为文和看重亲情的书写表示认同与尊重。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7#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5:50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5-1-3 09:08
有次看电视,山水间的家——陇南油磨房,那风景美得不可方物。当时还记得县城名字,这才没多久就忘了想不起 ...

问好,感谢关注拙作,顺祝新年安康、快乐、笔健!
6#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5:49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25-1-1 17:24
同时也深刻表达了为人师的苦乐酸甜、校园生活的美好印记、乡村孩子尊师的温暖时刻和师生不忍分别的情深义重 ...

感谢老兄的关注,顺祝新年吉祥!
5#
发表于 2025-1-3 09:08 | 只看该作者
有次看电视,山水间的家——陇南油磨房,那风景美得不可方物。当时还记得县城名字,这才没多久就忘了想不起来。
陇南不但出风景,更出文人。把甘肃的风土人情打出名片,也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是。
4#
发表于 2025-1-1 17:24 | 只看该作者
同时也深刻表达了为人师的苦乐酸甜、校园生活的美好印记、乡村孩子尊师的温暖时刻和师生不忍分别的情深义重。这些文章所传达的皆是令人感怀、感动和感念的“真情”。
3#
发表于 2025-1-1 17:21 | 只看该作者
刘老师又在给文友做嫁衣啊~!感动!问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09:51 | 只看该作者
新的一年,新的希冀,愿师友们一起如愿,事事如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3:24 , Processed in 0.14341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