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听到零星放鞭炮的声音。
孩子们放寒假了。小区里,男孩子手里拿一盒摔炮,时不时的拿出来放一个,有些调皮的男孩,看见有女孩走过来,也会故意扔几个,吓得女孩不敢往前走,男孩子们则得意忘形,也有胆子大的女孩子,拿起一个摔炮直接扔向调皮的男孩,倒吓得男孩子到处乱窜。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玩着长大的。放着鞭炮,闻着烟火味,慢慢进入年。
明天就是腊八节了。腊八过了就是小年,立春,除夕,春节,新的一年就来了。中国人的节日多,每一个节日都要有仪式感,总是有那么多期盼在里面。什么节日都用吃来表达,且非常隆重。我喜爱这种世俗的可爱,有温度有光泽。
母亲在的时候,熬粥基本把家里现有的食材全用上,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母亲的粥会熬制好几个小时,满屋子都散发着粥的香味。
记得小时候看着母亲在锅台边熬粥,会围着她转,总是问这问那,看她不停的搅拌锅里的粥,就问为什么要搅拌,母亲笑着说:只有朝同一个方向搅,米粒才能颗颗饱满,粒粒酥稠,就像一家人心连心,日子才能红红火火,和谐美满。
今天下班回家,就开始泡准备好的各种豆子,泡上几个小时,就开始熬粥,熬到豆子都烂的时候,闻到粥香味。腊八的粥,要从初七便开始熬起,一直熬到初八子时。冯骥才关于腊八粥的描述:“年年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
在这个人人都吃粥的节日里,一碗粥,便囊括了我们的生活。它取自最简单朴实的材料,糯米,红枣,红豆,板栗,花生,桂圆,小米……慢慢熬,慢慢煮,各种滋味在时间的熬煮下,渐渐地融为一体。
人到中年,越来越喜欢俗气而热闹的活着,喜欢吃火锅,涮羊肉,喜欢喝点红酒微微醺,喜欢朋友间的小聚,也喜欢居家下一锅面片,薄薄的面片,炝点葱花,一点醋,清清溜溜的一碗下肚,胃温润了。吃过晚饭,追剧,看书,静静地享受片刻的安宁,或者昼夜不停的为几行小字沸腾,和盈盈小字旖旎,在灯光下沉溺,这小字带着灵魂,带着一团和气,带着腊八粥的味道,带着迎春的气息……
亲手熬一锅腊八粥是对腊八最好的致敬。年轻的时候,向来是不重视节气的,反倒现在,会去讲究一点,不是节气多重要,而是珍重和日子有关的人。
小时候觉得父母怎么会知道这么多节气的讲究,现在自己越来越像父母的样子。
愿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与你立黄昏,腊八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