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79|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麦子是曾经绿过的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1 1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麦子是曾经绿过的手


  麦子熟了,躲在一场雨里。雨停了,镰刀就带它们回到麦场,回到谷仓。可以想象,那一帮兄弟肩并肩,如何讲述一路的绿和黄,如何讲述大地上农人的汗水和足迹。

  在饥荒年景,麦子是农人的孩子,它们内心纯净,低头不语。

  很小的时候,暑天放学回家,一定要去路上拾麦穗。坡度很大的山路上,运送麦子的骡马一路颠簸,总会洒一些麦穗。我们的小手,把它们一一捡起来,再用柔软的草茎扎起来,放回竹篮里。通常,这些麦子是不可以吃的,作为孩子的劳动所得,可以由我们自己支配,把麦子卖掉,买来崭新的书本,是我们最开心的。

  虽然那是一个非常清贫的年月,但我们仍然恪守大人的教诲,即使来到收割之后的麦田,也绝不会动麦垛。因为如果动了麦垛,那就是偷,偷是可耻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发现,麦子搓去胞衣是可以吃的。我们一堆小脑袋,会在凉阴下凑在一起,吹去轻轻的胞衣,把大把的麦粒放在嘴里反复嚼,脸上坏坏地笑着,慢慢地,麦子碎了,黏在舌头山,像极了现在的口香糖。最初的麦香就是这样的,和我们的童年一起,沉在老家的河谷里。

  和麦子一起进入童年的还有野菜,比如苦菜、苜蓿等等,在农家简陋的灶头,都是伴我们成长的美味。至今,我都无法忘记和母亲一起采摘野菜的那片麦田,头顶热毒的太阳和脸上滴答的汗水。突然一条草蛇经过,我浑身就一阵颤栗。因为我见过被蛇咬过的羊只,它们的哀鸣,让人心碎。

  这些更多属于1970年代的往事,和头顶明媚的蓝天,土墙围立的院落,山坳上的半边月亮,乡野无边的草地一起,构成我生命纯真的底色。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褒有一份好心情。我以为,我懂得什么是丰收,什么是劳动,什么是幸福。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文字,还有文学,还有人在替我们思想,还有人会闯入我们的日常。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对我,就是一年一年地换书包,从小地方到稍大一点的地方,从每天回家到后来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顺风顺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我的内心充满阳光。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我从路上捡回来的一棵麦穗,再由母亲送到城里,她一定愿意让别人在褪去我身上的胞衣之后,发现我是多么饱满的麦粒。

  所以,即使在分别很久之后再次回到家里,从亲人嘴角的浅笑里,我都能感觉到那一份喜悦,就像一粒麦子回到了谷仓,安详的灯火照亮我的一路风尘,什么样的悲伤都可以忽略不计。
  

  1989年春天,一直想以诗歌对着这个世界说话的我,读到诗人海子的一首诗《麦子熟了》,那时候,海子已经不在了,但他把这样一个场景留给了我们:

     那一年 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
  还家了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灯前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宵无言

     半尺厚的黄土
     麦子熟了

  这是一首让人心痛的诗,有一种震撼,从喉头到胸腔,满满地哽着,让我说不出话来。我相信,这一年,中国大地的麦子也是悲伤的,只有收割之后的麦田,才可以安葬诗人芦花一样的骨头。

  后来,又读到骆一禾《麦地——致乡土中国》,全诗如下:

     我们来到这座雪后的村庄
  麦子抽穗的村庄
  冰冻的雪水滤下小麦一样的身子
  在拂晓里 她说
  不久,我还真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呢
  
  那些麦穗的好日子
  这时候正轻轻地碰撞我们
  麦地有神,麦地有神
  就象我们盛开花朵
  
  麦地在山丘下一望无际
  我们在山丘上穿起裸麦的衣裳
  迎着地球走下斜坡
  我们如此贴近麦地
  
  那一天蛇在天堂里颤抖
  在震怒中冰凉无言 享有智谋
  是麦地让泪水汇入泥土
  尝到生活的滋味
  
  大海边人民的衣服
  也是风吹天堂的
  麦地的衣服
  麦地的滚动
  是我们相识的波动
  怀孕的颤抖
  也就是火苗穿过麦地的颤抖
  
  其实,这首写于19871115日的诗,因为海子和骆一禾的相继离世,一时间广为流传。以致在本来热血沸腾的中国青年诗坛,刮起一场规模空前的“麦地旋风”。当年,我在一个小县城的中学里教书,可以读到的刊物有《诗刊》、《诗歌报》、《星星诗刊》、《人民文学》等,看到一群人爬在两位天才诗人歌咏过的麦地里装腔作势,我突然有些愤怒。

  有一天夜里,在学校单身宿舍简易的课桌上,我秉烛写下一篇批评文字,表达了我出离的愤怒。第二天,以挂号信发给《星星》诗刊,不到半月就接到采用通知,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这个文字没有变成铅字。多次迁徙,我也遗失了写在红格子稿纸上的那一个小文,但我还记得其中的段落:“我看到一群蝗虫,像农业学大寨时候的中国农民,身穿破衣烂衫,高举五星红旗扑向麦地。”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耻的模仿和追随,是典型的“羊群效应”,更为可笑的是,在他们为中国农民歌唱的时候,那些被歌唱者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

  麦地是悲伤的,中国农民是悲伤的,真正来自麦地的诗人是悲伤的,但那些每日穿梭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欺世盗名的混混是伪装悲伤的。金钱和名利可以成就他们,但文学以及文学该有的尊贵和崇高绝对不能原谅他们。

  所以,我想到分离,这么多年,我一直以自己的眼睛关注着这个鱼龙混杂的世界,我坚信我有能力,把一切虚伪和无耻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我尊重一切具有独立精神和人格的思考,就像我一直珍重一粒麦子和它对我的养育。

  麦子熟了,但麦子曾经是绿的。我愿意握着一棵麦子嫩绿的手,走过诗意浓厚的大地。

  2010-7-11




[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10-7-11 21:51 编辑 ]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也 于 2010-7-14 10:52 发表
麦子是我们的根,灵魂,和面对世界时的标签!

也问好你!别太劳累了!


谢谢老何,你知道我还是很有娱乐精神的,不辛苦,呵呵!
42#
发表于 2010-7-14 11:38 | 只看该作者
再读觉得你的文字功底是很不凡的。问好。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10-7-13 23:06 发表


        文字凝炼、诗意,气息忧郁,有深度与寓意。特别喜欢“这是一首让人心痛的诗,有一种震撼,从喉头到胸腔,满满地哽着,让我说不出话来。我相信,这一年,中国大地的麦子也是悲伤的,只有收割之后的麦田, ...


谢谢若雨朋友来读,问好你!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薄暮 于 2010-7-13 22:12 发表
构思精巧,文笔优美,一开始以淡定的笔触描述了童年时代拾麦穗的场景和当时年代的清贫,这给后来的对麦子的深入细致的思考作了适当的铺垫,以至整个文本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尤其是中间二首诗的介入,更使主题达 ...


谢谢薄暮细致阅读和点评,问好致意!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7-12 23:47 发表
麦子,作为一种诗歌的意象,无疑在属于海子的诗歌年代,充满了诗意的深刻,它的象征意义,延伸了一种令人深思和疼痛的美。在任何年代,诗意的纯粹是超越世俗而美好的。只要心存美好感念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美好馈赠 ...


谢谢斑竹好评、交流和鼓励,辛苦你了,问好!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川媚 于 2010-7-12 23:39 发表
诗人芦花一样的骨头、


纯净的文字,十分欣赏。学习


谢谢来读和鼓励,问好川媚!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桐花万里 于 2010-7-12 20:34 发表
诗性相当开合的文字。炉火纯青啊。。学习楼主韵味十足的笔墨。


谢谢万里朋友,名字很有气魄也很有诗意,喜欢!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0-7-12 18:27 发表
诗意浓郁,感性理性共熔。酣畅淋漓,余韵悠长。


谢谢菊花朋友,问好你!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乃华 于 2010-7-12 12:39 发表
欣赏大气之作,读来荡气回肠。


谢谢你读和鼓励,远握!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最后一头战象 于 2010-7-12 12:25 发表
不可多得的精彩之作,娴熟而自然,功力不凡。


问好战象,向你学习!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4 11: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7-12 12:17 发表
思想与美感交织为一体,语言之内和之外的美,构成了形势与内容的美的统一。阅读此文,感觉到一个思想者在吟唱心灵之歌。
真是难得的好文字!


谢谢荷风朋友鼓励,问好!
32#
发表于 2010-7-14 10:52 | 只看该作者
麦子是我们的根,灵魂,和面对世界时的标签!

也问好你!别太劳累了!
31#
发表于 2010-7-13 23: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7-12 23:47 发表
麦子,作为一种诗歌的意象,无疑在属于海子的诗歌年代,充满了诗意的深刻,它的象征意义,延伸了一种令人深思和疼痛的美。在任何年代,诗意的纯粹是超越世俗而美好的。只要心存美好感念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美好馈赠 ...


        文字凝炼、诗意,气息忧郁,有深度与寓意。特别喜欢“这是一首让人心痛的诗,有一种震撼,从喉头到胸腔,满满地哽着,让我说不出话来。我相信,这一年,中国大地的麦子也是悲伤的,只有收割之后的麦田,才可以安葬诗人芦花一样的骨头。”这些文字。沉郁而有穿透力。
30#
发表于 2010-7-13 22:12 | 只看该作者
构思精巧,文笔优美,一开始以淡定的笔触描述了童年时代拾麦穗的场景和当时年代的清贫,这给后来的对麦子的深入细致的思考作了适当的铺垫,以至整个文本有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尤其是中间二首诗的介入,更使主题达到应有的高潮,尤其是最后二段读来深受震撼!问好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11 09:25 , Processed in 0.25506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