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独自穿越灵魂的边关-----张作梗老师为刘华明诗集《月光微寒》写的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 1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自穿越灵魂的边关

                                      ——刘华明诗歌印象



                                     张作梗



    [老梗按]:“刘华明”,对于中国诗坛来说也许是一个稍显陌生的名字,但默然无名从来都不是判别一个诗人诗歌好坏的惟一或重要的标准。相反,现今诗坛上那些个爆得大名的人的大部分诗歌往往不堪卒读。“好诗在民间”,至少在目下,我还赞同这个说法。前些时日,我抽半个月的时间重点读了刘华明君的一卷诗歌,零零碎碎写出了一些文字。今个拢为一块形诸为文,算是我对他诗歌的粗略印象。

    一个注定与“分行文字”结缘的人,他不会关注诗歌在社会和现实中的行情是“冷”是“热”,是“涨”还是“跌”,他挂牵的是“诗歌”能否掏出心头那团始终呼啸着的对生活、对生命存在所滋生的激情——无论这激情是炽热的,还是忧戚的;是升腾的,还是冷凝的。当诗歌与呼吸并辔而行,转而化为血液中的血素和养分,那些身外过于拥挤的物质不过只有一小部分是我们人世生活所需——因为,巨大的财富并不能培养出强大的灵魂,而心灵的丰盈也并不需要整天价浸泡在锦衣玉食中。“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们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梭罗)我感动刘华明正是这样一个与“分行文字”结缘的诗人,多年来,他对诗歌近乎偏执的挚爱令人起敬。

    南方潮湿、闷热的夏天像一款无形的头罩,笼在头顶,让人心生烦躁。然而,当捧读这一卷来自北国查干湖畔的诗稿,我的心却一直沉浸在澄明的宁静之中。它们像是炎炎夏日一缕悠长而绵绵的穿堂风,穿过我车马劳顿的俗世生活,舒缓了我多日来的“梅雨”心绪。我读到:“这一声鸟鸣悬挂窗前/让整个黎明变得湿润”(《鸟鸣》)、“我不知道没有云的天空如何行走”(《秋天不回来》)、“我喜欢一个人在旷野行走/把内心的荒凉一寸寸的排列/再一寸寸拉长”(《雪后》)……这些充满灵性而张力十足的句子,不独有着刻骨、独到的生命体验,而且能抻长读者的思维触角,使之延展到形而上的哲学疆域。我还读到——


        高高的山坡有落日的一席之地
        当它重返人间时,我已化为尘埃

                (《告别红尘》)

         一些无奈、迟缓和伤痛在暗影里扎下根
        并生出藤蔓

                (《中年》)

        鸟鸣被大风劫持,黑暗中传来亲人的哀嚎
        另一个我从远方而来又瞬间飘走
        他在暗示我奔向死亡的殿堂

                (《幽暗的花园》)

    生命中对死亡的思索和忧惧、对命运无常的嗟叹以及直面对峙,都使得诗句有一种拔地而起的力度。它们像是不能被风吹走的与我们“个我”身体对应的那个影子,在墙壁上、大地上、流水上默默行走,无意中描画出了一幅精准的我们心灵的自画像。

    就在落笔写下以上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重又翻看了我初读刘华明君诗歌的阅读笔记。在一摞零碎散记中,我发现了一些被我标上着重号的词:春天。佛。死亡。自然。落叶。乌鸦。爱情。词语。悲悯。河流。村庄。卑微。——是的,正是这些词,串联并支撑起了刘华明几乎所有的诗歌。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刘华明是一个关注“大我”更甚于“小我”的诗人。尽管,时下诗坛“小我”成风,“私我”盛行,更有一拨所谓的“评家”为之摇唇鼓舌,推波助澜,只差抖露出生之为人的最后那点“羞耻心”了。因之,我们也可以说,刘华明的写作是基于一种“人类范畴学”的谨慎而理智的写作。他如此决绝地与“跟风式”写作拉开距离,以至我们在品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时常会幻见一个独自走在大漠深处的背影景象。

    然而,我们说他的写作是一种关注“大我”的写作,并不是说他的作品中缺乏人间烟火气,缺失情感的因子,缺少“蛙皮”的湿润度,恰恰相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于深切的个我观察和体验,无论是情感积蓄,还是人生披阅,无不以“我”为基点,为观照,为绳尺——这样,无形中,就使得他在他的作品中打上了独属于他——世上“这一个”——的呼吸的烙印。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写作中的“大我”是一种放逐“小我”的“大我”,是一种从“个我”出发到达“普适性”的“大我”。这与那种絮叨的小家子气的写作当有云泥之别。“一个值得关注的作家是借助写作来表述他身上最根本的东西,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情感,他的深刻理念。”(米歇尔·让纳莱)我们且来读他的一首题为《关于一滴水的想象》的诗——

        飞翔、坠落、支离破碎
        一滴水的命运和人多么相似
        从大地出发再回归大地
        驾驭风又被风驾驭

        “我曾像子弹一样尖锐地活着
        洞穿尘世的泥沙和暗夜的风暴
        在闪电的肩膀拍打、挣扎
        开出艳丽的花朵
        我想象同伴们在大海里游弋
        把温柔一点点的堆积
        那些滋长的力量正使一片绿叶呈现森林的模样”

        我在一滴水的影像中看到自己的灵魂
        看到青草的灯盏不停的摇曳
        一些时光在湿润中缓缓行走

    人们常说,一滴水里见大海,而在这儿,在一首神奇的诗中,我们竟然可以从“一滴水的影像中看到自己的灵魂/看到青草的灯盏不停的摇曳”。一滴水,又何尝不是一个卑微之人的写照?整首诗,仅仅以“一滴水”来支撑,但非常稳固。这全倚赖于诗人自想象中撷来的那滴水,不仅能映射出人性之海,还能穿针引线,缝合起这人性之海上无常运动的诡波谲浪。难怪薇伊曾不无先知先觉地说,“我们存在着,我们并不在;上帝即存在,自我隐没以便我们能存在。”而一滴水,正是我们在庸常而充满活力的生活中的“自我隐没”。

    这首诗,最能代表刘华明的写作风格和走向。独自穿越灵魂的边关,他从庞杂的世界中寻找、打探对应心灵之神的物什,尔后,以情感充盈它,以阅历、智性、经验来加固、生发它,以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叩问并伺奉它……如此穷经皓首,孜孜矻矻,自然使得一首诗的诞生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痛苦是自己的,而幸福呢,除了属于他,也还可能属于那些有幸读到他的诗歌的读者。



                                              2010-7-17 于扬州
(交流帖——)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3:26 | 只看该作者
谢高版贺——
3#
发表于 2010-8-2 16:07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华明诗集出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5:56 | 只看该作者
不让沙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0 12:07 , Processed in 0.06954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