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52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星带花的传奇-企鹅唱片指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15 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星带花的传奇
企鹅唱片指南
陈郁凯/文
每一位古典乐迷或多或少都知道「企鹅唱片指南」这本书,不论是在东方或是西方的古典唱片界,它都已成了古典唱片权威上的象征,尤其是在大西洋两岸许多乐迷都以此书做为购买唱片上的依据。
三星带花的真正意义
英国「企鹅唱片指南(The Penguin Guide to Compact Discs)」为英国企鹅出版社为古典乐迷所出版的唱片购买指南,共分为年鉴和增定本(YearBook)两种,近年来都以每年出版一次交替着发行。在这本书里详细的记载了CD的厂牌、编号(〔id〕的符号表示美国的编号与欧洲一致)、价位、曲目、演奏者以及作曲家的生瘁年代,并以作曲家姓氏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顺序做为索引,把同曲目的不同版本编排在一起;而对于其它无法以作曲家来分类的CD则编在书本的后面的「Collections」单元。在review方面每个版本以星号一至三颗的形式分为「Fair」、「Good」、「Outstanding」三个等级,其中有少数的版本标示着花形记号,此为「企鹅唱片指南」评鉴小组在三星级的版本中选出他们认为特别、神奇、脱俗的演奏,再加上价钱和录音上的考虑所给的私房推荐记号(俗称三星带花),其目的为希望乐迷们能找到这张CD和他们一起分享其中的质量。除此之外,在星号中还常常出现括号的记号,这是针对CD音效的评鉴,没有括号记号的为评鉴等级中最好的录音,括号中星号愈多的代表音效愈差。许多人不明了弧记号的意思误以为指南的演奏评鉴有半颗星的形式而以「两星半」来称呼「★★(★)」的记号是不正确的,倘若真得如此那么「(★★★)」、「(★★(★))」等记号将令人产生无限的迷惑。
 
三位评论员
每一位古典乐迷或多或少都知道「企鹅唱片指南」这本书,不论是在东方或是西方的古典唱片界,它都已成了古典唱片权威上的象征,尤其是在大西洋两岸许多乐迷都以此书做为购买唱片上的依据,可见「企鹅唱片指南」的评论员绝非泛泛之辈,否则不会这么地受到广大乐迷的信赖。指南一共有三位评论员,以下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有那些显赫的背景和事迹。
Edward Greenfield:一直到1998年,他已经累积了四十六年的唱片评论经验。在1960年底加入留声机杂志(Gramophone)的唱片评论小组,表现在歌剧和管弦乐方面的评论尤其独到。此外他也是BBC电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在1958年以后他陆续写下了有关歌剧作曲家普契尼、声乐家苏莎兰以及指挥家普烈文深入研究的著作。在1993年获颁「留声机特别成就奖」。
Robert Layton:曾在英国牛津大学跟随作曲家Edmund Rubbra和Egon Wellesz学习作曲和研究音乐史。1959年开始在BBC Music Division主持Interpretation on Record节目,而且在BBC Music Guides从事多年的编辑工作,并在留声机杂志负责常态性的音乐文章单元。他对北欧的音乐特别专长,曾经因对芬兰作曲家西贝流士做深入的研究而得到许多的奖项。
Ivan March:他是职业的演奏家,曾经就读伦敦Trinity College of Music和Royal Manchester College,毕业之后曾在如BBC等许多乐团里担任法国号手,如今在不列颠群岛中最大的音乐图书馆Long Playing Record Library担任馆长一职。他不仅是唱片评论员,也是知名的文学家和记者,并在许多的音乐评论杂志如留声机等发表文章。
指南的评论员虽有三人,但他们强调他们的review是一个team project,所以代表最后结果的星号是三人经过讨论后的一致认同。在讨论的过程当然也有争论,争论的焦点包括审美学上的看法,例如录音是否干扰了美感的传递;诠释上robustness(强壮)和refinememt(文雅高尚)的区分,或甚至是艺术上integrity(正直,完整无缺)的问题,而个人的专长通常是让他们达成共识的最大立足点。
指南中找不到的评论
指南的三位评论员显然己受到西方社会的肯定并在古典唱片评论界有了崇高的地位,被他们标示着「带花」的CD不仅受到注意,在英国「Squires Gates Music Centre」更是受到提供试听一星期的礼遇,试听后如果不喜欢只需付一点试听费,如果决定购买不仅不需付试听费还可享受折扣的优待。此外这家唱片行也提供邮购CD的服务,在台湾有许多古典CD是买不到的,乐迷们就可透过此方式来购买。在「企鹅唱片指南」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内买得到的CD但却找不到评论的记载,其原因有下列几种:唱片公司不再发行、目前停止发行、版权已转移、在大西洋两岸已经很难买到、已发行价位更低的版本、录音太差和指南认为「a review copy was not available」的版本。其中「a review copy was not available」一项是指己经被review过,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刊登的版本。基本上指南是以介绍好CD和对刚问世的录音做评论为主,如果每张CD都要记载的话那「企鹅唱片指南」的页数将多得吓人。但世上古典CD何其多,指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例如1994年天堂鸟发行的「莫扎特第一到四号法国协奏曲(Anthony Halstead,AAM,Hogwood)」一直到1997年指南才发现并给予「带花」的记号,所以指南也特别强调欢迎读者来信提供被他们遗漏的好版本。
笔者认为读者应培养自己具备指南的选片能力,购买上才不会有遗珠之憾,因为在台湾有些CD的进口数量特别少,往往等到指南出书后再去买不仅找不到。
从带花开始看门道
企鹅指南的风格
陈郁凯/文
对国内的古典乐迷而言,「三星带花」是最常看到听到的名词,但却鲜少有人对它再做进一步的附和或说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指南「主观」、「难脱本位主义」等负面的批评,其实这些都源自于对指南的误解和不了解。
只注意带花片的危险
一般人都只注意到「企鹅唱片指南」中「三星带花」的部分而忽略了整本指南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很多人都误会「带花」是代表一种荣誉或奖项,以至于认为指南的评鉴难脱主观而具本位主义。因为带花是指南在三星级的版本中标示出他们「专制的推荐(quitearbitrary compliment)」,因此乐迷只注意「三星带花」当然会觉得指南主观。如果我们纵观整个三星级的评鉴将会发现指南所包容诠释风格之广已经是相当客观,而且依照指南各个评鉴等级的定义来看,即使是被评为一颗星的版本也不是劣质的演奏,只不过有推荐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如果这样的review就被说成「主观」、「本位主义」的话,那么国内部分乐评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版本的无情批评,是不是主观到极点且更显得心胸狭窄呢?此外,另一个让许多乐迷不了解的是:「自己觉很好的版本而指南给的评价却不高?」其中的原因可从对诠释定义的认知。和诠释风格的喜好谈起。
诠释的主观与客观
在诠释的定义方面,我们常常听到有「主观」和「客观」之说,这种见似有理的讨论正是造成国内许多乐迷的看法与「企鹅唱片指南」出入的最大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诠释」的真正定义。所谓主观的诠释,是指演奏者借着音乐作品来发挥自己的个性或爱好,尽其幻想之能事以激起听众的回响。严格来讲这时的演奏已经不是诠释,因为它并未顾及作曲家的本意,而且取悦大众的演奏也抹煞了古典音乐艺术上的价值。相反的,客观的诠释是指彻底的正确性与完全的「事实性」(Sachlichkeit)的演奏,务必达到作曲家创作时实际上要求的效果。
但由于今日的音响条件、听众对象、读谱习惯等等与往日的不同,要做到这种客观的诠释不仅几乎不可能,而且还容易流于索然无味的执着。有了以上观念的厘清后,我们可以发现所谓诠释是指演奏者尽自己的才华,把作曲家创作的过程生动地重现,并传达当时的美学体验或理念,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时必需同时扮演作曲家、传递者和听众三种角色。
两极化评价的的唱片
国内长期受到浪漫派演奏的影响,许多人都只注意到演奏者的身手而忽略了其角色的扮演是否称职,而这正是指南提醒我们要重视的问题。以最近深受乐迷瞩目的「布列兹的马勒第五号交响曲」即是一例,布列兹手法之特别绝对是同曲目中前所未见,但指南却只给一颗星的评价,并在评论的结语指中写道:「there is little soul here, and few Mahlerians are likely to warm to this performance.」显然指南认为布列兹的演奏在扮演马勒的角色上出了问题。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笔者前年的年度推荐中,当时笔者推荐了诺灵顿的布鲁克纳第三号交响曲,但在去年的增定本中指南却给予两颗星的评价。评论中所出现的「Bracing tempi tend to rob the symphony of its atmosphere and breadth」以及「the wrong kind of feeling」等强烈的评语,使得笔者不得不再review做一次彻底的检讨。笔者发现诺灵顿虽然使用了布鲁克纳当时的乐器来演奏,但在手段上确实因过度创新而产生了指南所指出的问题,还好这个演奏仍在「good」(两颗星)的等级范围,否则笔者就糗大了。
robustness与refinement的不同
另一个造成国内和「企鹅唱片指南」音乐品味差异的原因,就是诠释上robustness(强壮)和 refinement(文雅高尚)的喜恶。经过长期的观察笔者发现robustness的演奏在国内较讨好但refinement的演奏则较受到指南青睐,我们从法国钢琴家富兰索瓦受到国内乐迷的喜爱,但在指南中仅被提到的德步西作品的录音却只得到两颗星即可得到证明,指南就是认为富兰索瓦的身手「Robust rather than refined」。最近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去年在台湾轰动武林惊动万教的波哥雷里奇所弹穆索斯基的「展览会之画」,同年发行的「企鹅唱片指南增定版本」中指南却以一颗星评之,在评论的内文中最后两句话道尽了「企鹅唱片指南」的 style:「There is abundant pianistic skill and some considerable imagination in the handling of keyboard colour,but this artist's posturing is insupportable。No challenge to existing recommendations。」

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如何使用企鹅唱片指南
陈郁凯/文
有些人误以为指南是看价钱在选片,其实指南只有在诠释够好的情况下,才会视价钱与质量之间的比质来决定给不给花。
「企鹅唱片指南」是一本购买唱片的工具书,其功能着重在实际的运用上。对一般的乐迷而言只要是三星的都值得考虑,甚至连一颗、两颗星的版本也可以买来听听看其中的究竟。但对膺服指南的乐迷而言,就必需将指南筛选CD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找出最就具典藏价值的版本。
带花、摘花、无花的情形
在指南的review中「三星带花」的版本当是收藏的第一目标,但面对历年来超过过八百张的带花版本,许多人最大的疑问就是:「花已摘掉的到底要不要买?」笔者认为基本上以最新版的指南上,所出现的带花版为优先购买。如果想买已被摘花的CD,则必须视其review的文章内容而定。例如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指南就认为被摘花的版本-李希特和布兰德尔仍然很值得买;相对的韦伯竖笛协奏曲的摘花版-Denon梅耶版指南就认为「no longer available in the UK」,可见此版被新的带花版超越的幅度相当大,以带花的角度而言收藏的意义就比较小。
另一个困扰根据「三星带花」来买片的消费者的问题是:「该曲目无花可买的时候怎么办?」在指南中有许多曲目是从来未出现带花版的,或是曾经出现的带花版如今已调整为三星的情形,此时我们仍须从review的内文中寻找值得买的版本。但因为文字阅读上的不方便,使得许多人无法有效地运用指南,其实除了「带花」的CD外,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是值得推荐的CD,指南都会在review中出现很肯定的推荐语调,其中可分为「明确指出首选」和「具最高评价语气」两种推荐。
首选版实力也不弱
所谓的「明确指出首选」是指未带花或是花被摘,但在review中出现「a clear first choice」、「at the top of the list」等很肯定的推荐语调,若是随后出现「among period versions」或是「among modern versions」则表示推荐是有条件上的限制。依笔者的经验,在无花可买的情形下此版的可听性仍然相当高。但在国内常常发生带花或是首选版买不到令人气结的情形,此时可以找找看在review内文出现「alongside」、「vie with」等具有和带花或首选版同等级语气的版本,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少数的review中会发生带花版和首选版同时出现的情形,此时的首选版诠释和带花的一样好,而其中的差异是因为有价钱上的考虑。在国外CD非常贵(应该说台湾卖太便宜),所以指南的推荐中也考虑到CD价钱与CD质量之间C/P值的关系,指南带花的原则是以「低价位,高质量」的CD为优先。例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洛的婚礼」就出现了CFP Gui 的三星带花版和DECCA萧提的首选版,其原因就是Gui版是低价位2CDS,而萧提版则是高价位3CDS。同样的情形也常常发生高价位未带花,而降低价位再发行时便带花的情形。例如小克莱巴的贝多芬第五和第七号交响曲,在第一次发行时分别为两张高价版并未带花,后来两个曲目合并在一张CD中以中价位发行时(大花版),在指南上就出现了带花记号。因此有些人误以为指南是看价钱在选片,其实指南只有在诠释够好的情况下,才会视价钱与质量之间的比质来决定给不给花。
强烈推荐的字眼
另外一种所谓的「具最高评价语气」,是指出现「strongly recommended」字眼的review,这是在未明确指出首选的情形下的寻片方式,但若连具有这种字眼的评论都找不到,而指南仍认为此曲目有「最高评价」的版本的话,往往会将此版的review文章排在最前面,此时我们可以配合1997年增定本的指示来精准的找出。在1997年增定本里有一种「500旁边一个八分音符」代表五百张「Best Buy」CD的符号,这五百张CD是从1996年年鉴中所选出的,前述的「最高评价」的CD也包含在内,我们只要和1996年年鉴相互对照,便可以轻易地找出指南的最佳推荐。但熟读指南的乐迷一定会发现有些「Best Buy」指南舍弃原有的带花或首选版,这和指南在选这五百张CD时以「easy of access」、「great presence」、「clarity of the sound-image」三项评审原则有关,不过两相比较仍以原有的带花或首选版,较具指南风格上的特色。
在录音方面指南所采的是「资格区分」制。打个比方,若满分是一百分的话,只要超过九十分的录音指南就评定为没有括号符号的好录音,所以对音效要求九十九或一百分的人就比较没有购买上的保证。或许是这个原因,国内有些乐迷认为指南以床头音响之类的器材来review CD。笔者认为依指南的标准,所区分的录音等级误差程度相当低,况且如此极端的说法不理性的意味居多。在台湾「企鹅唱片指南」被冠上「权威」二字的同时,也被批评的一文不值,这是多么有趣而又吊诡的事!

感动源自于认同
从企鹅唱片指南所引发的感触
陈郁凯/文
review除了教育读者尊重原作的重要性外,也必需找出启发作品对现代人意义的诠释,而在许多的review系统中「企鹅唱片指南」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其中之一。
封闭为进步之阻碍
古典音乐是一种必须经过「诠释」来再现的艺术,但我们今日听得到的诠释大都不是作曲 家自己的现身说法,为了监督这些诠释的质量,review的工作即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但更妙的是通常作曲家本身,并没有办法参与自己作品的review,于是评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review的结果。
国内不少乐迷认为身为评论员,必需具备例如懂谱等古典音乐的知识或能力,但让笔者感到有趣的是功力深厚如「企鹅唱片指南」的评论员,也未必受到这些人士的认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台湾的乐迷到底需要怎样的review?或许这是有志之士想走出自己风格下所产生的排他心理,但笔者并不认为此刻是台湾拥有自己的古典唱片榜单的时候,当前这种不理性的行为,反而会阻碍国内古典音乐欣赏的进步。
作曲家思考与精神上用心的过程
音乐教育的目的在培养有鉴赏力的听众,使他们有独立且客观的判断能力,并能深入地体会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考与精神上用心的过程。然国内多数人从小到大所受的音乐教育几乎等于零,许多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多是在家自己土法炼钢,其中唯一管道不外乎多听和多看相关书籍,但在台湾古典音乐信息摄取来源是相当匮乏的,我们在这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环境中,如果还一再鼓吹这种排斥外来review系统的论调,无疑是在划地自限。
或许有些资深的乐迷排他的原因,是认为本身己经超越了国外如指南等这些高水平的评论,笔者在此并不是在否定他们,而是提出当前音乐欣赏风气上的问题。不论是身为听众或是评论员,懂不懂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去参与「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考与精神上用心的过程」,试想如果一直注意演奏者音弹得准不准、合拍有没落差等问题,一场音乐会下来您除了满脑子的豆芽菜外还能得到什么?但在音乐文化的醺陶下,即使是不懂谱的人也能对音乐作品价值的判断与风格产生认知。因为乐谱是作曲家为了传递内心感受,不得不使用的形而下的「工具」,重点是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形而上的情感。
自然形成的框框
笔者曾经请教一位毕业自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友人,在提及英国古典音乐的状况时说道:「伦敦是一个很能接受各种新奇古怪演奏的城市,并都能给予相当的尊重,但在他们的心中有个框框,而它是用来摆他们认为最接近作曲家原意的诠释。」然早如巴哈等作曲家,现今并没有人知道到其音乐的真正面目,除了从文献中去揣测和了解外,对一般以听音乐为消遣的人而言,只要身处具浓厚音乐文化的环境,久而久之心中的「框框」即自然形成。
一个review系统的责任就是走在一般听众的前面,发现新的诠释来建设丰富这个框框的内容,而不是以颠覆性的推荐来破坏或是稀释这个框框。也就是说review除了教育读者尊重原作的重要性外,也必需找出启发作品对现代人意义的诠释,使得听到这些诠释的人能够觉得有如新作发表一般地和他息息相关,而在许多的review系统中「企鹅唱片指南」无疑是做得最好的其中之一。对于身处在连风气都谈不上的音乐环境里,我们实在是没有立场去批评别人,而且也不应该以不理性的言论,来扼杀其它人开拓音乐视野的机会。
古典音乐的欣赏是一种学习
浸淫在指南的世界里,笔者发觉国内迷对演奏者身手的重视(例如音色的变化、演奏技巧、运音的方式等)远超过指南所要求,但却严重忽略了音乐作品本身时代性的美学与风格的认知。当作曲家在创作时,无时不在设想如何说服听众,好把自己的感受传达过去,所以一首好的作品绝对是兼具时代美学和作曲家风格。在浪漫派诠释风格的影响下,国内许多人已经不去注意音乐作品应该具备的美学与风格,而只重视演奏者身手与自己感受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充其量只是一种表演上的欣赏而已,自然无法判断演奏的内容是否顾及到作曲家的原意。
很多人都忘了一件事,古典音乐的欣赏是一种学习,我们要学习体会音乐作品时代性的美学和理念,我们要学习参与作曲家创作时的思考与精神上用心的过程。但对国人而言,每天忙得都快没有时间听音乐了,谁还有精力去研究这些?所以在听音乐的同时,如果也能得到这方面的训练是最经济实惠的了,「企鹅唱片指南」正好提供了我们这方面的便利与需求。笔者知道指南所推荐的版本,对有些人而言有接受上的困难,但这是正常的,因为古典音乐本来就不是我们的文化。
先有接受,才有感动
笔者当初也历经了强迫自己只听三星带花版本的适应期,或许是其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对指南所推荐的版本的敏感度已逐渐提高。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对音乐艺术的渴求,除非是天才,否则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去欣赏艺术,尤其对外来文化的了解更加困难。所以适应、学习绝对是必然的过程,也唯有抱持正确的欣赏方向,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古典音乐的甘美无价的精髓。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5 17:28 | 只看该作者

三星带花-莫扎特唱片

莫扎特唱片的三星带花
 
钢琴协奏曲,第1-6;8-9;11-27;回旋曲,第1-2号,K.382&K.386。
Piano concertos Nos.1-6;8-9;11-27;Rondos Nos.1-2,K.382&386.
Sony Analogue/Dig.SX12K 46441(12).Murray Perahia,ECO.
从J.C.巴赫的奏鸣曲改变的4部早期的协奏曲出外,Sony公司已为佩拉亚再版了12张中价版CD。这套唱碟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充满诗情的演奏独具一格,奇妙如歌的旋律弦沁人心脾,使你在感官享受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曲目的半数以上是高品位的数字录音,即使是早年的模拟录音也经过再处理,所以无论全套还是单张,录音质量均属一流。在新版中,琴声流畅而圆润(以前能够听的出来的尖刺声都消失了),各声部的配置也很得当。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衡量都是不可多得的。

C大调第8钢琴协奏曲(吕佐夫),K.246;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青年),K.271;A大调第2协奏回旋曲,K.386。
Piano concertos Nos.8 in C(Lutzow),K.246;9 in E flat(Jeunehomme),K.271;Concert rondo No.2 in A,K.386.
Decca 443 576-2[id.].Ashkenazy,LSO,Kertesz.
阿什肯纳齐早先在1966年同凯尔泰斯合作的演出还包括《A大调协奏回旋曲》;如今已由DECCA公司的《古典音响》系列再版发行,起录音质量仍高度保真。这套节目早在密纹唱片时期已经带上了“花”,我们认为没有理由不让它再带下去。键盘乐器是阿什肯纳齐的拿手活;他的演奏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且富有人情味。他的解读确实有一股灵气。凯尔泰斯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给于他的有力支持,与其说是凯尔泰斯善解人意,还不如说阿什肯纳齐直接在键盘上指导乐曲的进程。

钢琴协奏曲,第19,K.459;第20,K466;第21,K.467;第23,K.488;第24,K.491;协奏回旋曲,第1-2号,K.382,K.386。
Piano concertos Nos.19,20,21,23,24;Concertrondos Nos.1-2.
Ph.Duo 442 269-2[id.].Alfred Brendel,ASMF,Marriner.
本碟在任何时候都可算是廉价之王:5部协奏曲,2部协奏回旋曲,只需花一张正版CD的钱。给它“带花”是因为它内容丰富,同卓越的演奏技巧无关。布伦德尔的演奏的却从头到为表现出对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敏锐感受。他演奏的K.459,通篇光辉灿烂,圣马丁室内乐团的伴奏尽善尽美。慢乐章奇妙,终乐章欢快。两部小调协奏曲(即《D大调第20》和《C小调第24》)也是演奏与录音具佳,只不过乐曲中最后一盎司的悲剧张力也许给过滤掉了。K.467中也有些许疑虑不安,它的末乐章听起来似乎排练过了度,在表现力度的同时牺牲了它的欢乐情绪。当然,瑕不掩瑜,还有许多给人以愉悦的地方。布伦德尔弹奏的K.488无懈可击,这是他弹得最精彩的一首。其慢乐章独奏部分的装饰音加的恰到好处,绝无炫技之嫌。两首协奏回旋曲(其中第一首K.382原先是萨尔茨堡协奏曲K.175的一个段落)弹奏的雅致优美。Philips的音响平衡可谓首屈一指。

钢琴协奏曲,第19,F大调,K.459;第23,A大调,K.488。
Piano concertos Nos.19 in F,K.459;23 in A,K.488.
Sony Dig.SK 39064[id.].Murry Perahia,ECO.
这2首协奏曲在佩拉亚之下出落的别具风姿。《F大调》经过他的读解显得既风趣而又活泼。这位艺术家的古典风格与敏锐的诗情诗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他的K.488,其中的精美、细致与内心的巨大冲击力皆出之于安详,从而形成了佩拉亚的艺术魅力。 钢琴协奏曲,第20,D小调,K.466;第21,C大调,K.467。
Piano concertos Nos.20 in D min.,K.466;21 in C,K.467.
DG Dig.419 609-2[id.].Malcolm Bilson(fortepiano),E.Bar.Soloists,Gardiner.
比尔森与英国巴罗克乐团合作,真可谓一曲方巴,四座皆惊,可见其表现力之强。他的弹奏不呆板,从步把弦绷得紧紧的,让人透不过气来。他洒脱、奔放得恰如其分,符合莫扎特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此碟甚至值得向一般不考虑莫扎特协奏曲的收藏者推荐。录音真实生动,独奏者与乐队之间的各部位安置得当,效果甚至比在音乐厅还好。 钢琴协奏曲,第20,D小调,K.466;第21,C大调,K.467;第23,A大调,K.488;第27,降B大调,K.595;钢琴奏鸣曲,第17,D大调,K.576;A小调回旋曲,K.511。
Piano concertos Nos.20 in D min.,K.466;21 in C,K.467;23 in A,K.488;27 in B flat,K.595.Piano sonata No.17 in D,K.576;Rondo in A min.,K.511.
Double DECCA Analogue/Dig.436 383-2(2).Vladimir Ashkenazy,Philh.O.
无论从哪方面说,这套合璧版值得推荐。3不莫扎特的协奏曲外加辉煌的奏鸣曲和迷人的回旋曲各一首,太合算了!阿什肯纳齐所演奏的著名的《C大调协奏曲》,急徐有许,张弛有度,不燥不急,从容自若,令人耳目一新。他的《A大调》在清新、明亮之中还带有暖意,可以说是他录制的最令人满意的诠饰之一,甚至比布伦德尔有过之而无不及。《降B大调》的演奏也挑不出毛病来,要多美有多美。录音的重点自然是钢琴,但并没有忽略了乐队,总的给人的印象是生动、逼真而充满光辉。《奏鸣曲》与《回旋曲》录音的年头比较早(1967),演奏的同样好。

钢琴协奏曲,第21,C大调,K.467;;第25,C大调,K.503。
Piano concertos Nos.21 in C,K.467;25 in C,K.503.
Ph.426 077-2.Kovacevich,LSO,C.Davis.
科瓦切维奇和戴维斯搭档不愁没有好音乐听。他们二人的实力、魅力、戏剧性与柔情可谓旗鼓相当,使得整个演出深入浅出、寓伟大于平凡,把这二部伟大的《C大调协奏曲》举重若轻的表达出来。1972年的录音经过技术处理获得很好的效果。

钢琴协奏曲,第21,C大调,K.467;第26,D大调(加冕),K.537;12首变奏曲(‘Ah,vous dirai-je,Maman’主题)K.265。
Piano concertos Nos.21 in C,K.467;26 in D(Coronation),K.537;12 Variations on 'Ah,vous dirai-je,Maman',K.265.
Sony SBK 67178;SBT 67178[id.].Robert Casadesus,Columbia SO or Cleveland O,Szell;Andre Previn(piano).
动人的慢乐章在此展示出从未有过的风采,卡扎德絮将末乐章弹得飞快,不过大部分篇幅是有板有眼、高雅精致的莫扎特风格。乐队的声音似有压过独奏的趋势,钢琴家巧妙的周旋其间仍将琴声清晰的传送出来。在《加冕协奏曲》中,平衡似有利于独奏,乐队在音量减弱以后反而更加冲动。 似乎是卡扎德絮在诠饰莫扎特,但是每一段每一句都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渗透在里面。好像Sony公司还嫌卖得不够便宜,再加上安德烈.普列文年轻时的作品(1962年在好莱坞录制的)Ah,vous dirai-je,Maman变奏曲(即“亮晶晶,小星星”)当作饶头。脆生生的演奏,时髦的格调,竟然能够天衣无缝地续莫扎特之尾,真是奇迹。


(i)C大调协奏曲,K.190;(ii)降E大调(小提琴、中提琴与乐队)交响协奏曲,K.364。
(i)Concertos in C,K.190;(ii)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for violin,viola and orchestra,K.364.
DG 415 486-2[id.].Perlman,Zukerman,Israel PO,Mehta.
DG版的《交响协奏曲》是1982年12月在特拉维夫由著名录音师Huberman Festival录制的。独奏这里麦克风太近;这时一场特殊性质的演出,又是实况录音的样板,所以要随机应变。祖宾.梅塔就是在这样的音乐制作条件下指挥伴奏的。《C大调协奏曲》的演出很成功;可以听的出来录音的音响平衡有了明显的改善。在《交响协奏曲》演出时,听众出奇的安静,所以录音效果也出奇的好。

莫扎特全集,卷6:舞曲集
Ph.422 506-2(6).V.Mozart Ens.,Willi Boskovsky.
音乐监制人埃里克.史密斯为这套唱碟的出版立下了汗马功劳,除了把许多莫扎特的草稿配上管弦乐之外,还对某些记谱简单而内涵丰富的音乐以唱片的形式加以阐释。CD保留了1960年终录音的精粹部分。收藏者面对120支小步舞曲,50支德国舞曲以及40来支对对舞曲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莫扎特的创造力似乎是无穷无尽的,他的配器绚丽多姿、耐人寻味。

G小调第40交响曲,K.550;C大调第41交响曲(朱庇特),K.551。
Symphonies Nos.40 in G min.,K.550;41 in C(Jupiter),K.551.
DG Dig.445 548-2[id.].VPO,Bernstein.
伯恩斯坦对《第40交响乐》的诠释漂亮、时髦、有个人特色,而且高潮迭起,极具震撼人心的力量;然而终乐章却明丽而清新。他的《朱庇特》还要精彩;不仅自始至终扣人心弦,而且终乐章上下阙的重复段都演奏了,这样一来它的篇幅几乎同第一乐章一般大。伯恩斯坦的充沛精力支持着这样的长度;人们欢迎他在全部莫扎特交响乐曲的演出中所建立的那种至高无上的论证力,这正是伯恩斯坦的精髓所在。1984年的录音是第一流的;在现场录音的条件下,4个乐章竟不出半点差错。只是乐队全奏的透明度还差那么一点点。此张DG中价再版CD已居推荐名单的前列。

(i)钢琴四重奏,第1-2号;(ii)降E大调圆号五重奏,K.407。
(i)Piano quartets Nos.1-2;(ii)Horn quintet in E flat,K.407.
Decca mono 425 960-2[id.].(i)Clifford Curzon,Amadeus Qt;(ii)Dennis Brain,Griller Qt.
克里弗德.柯曾与阿马多伊斯四重奏组录制的全部莫扎特的《钢琴四重奏》大多名不见经传,这恐怕是1952年的单声道录音的缘故。演奏风格独特,慢乐章使人油然而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之感。K.478的《行板》开头一段的气势比第1乐章小得多,似乎在力度的控制上需要调整;这是唯一可挑剔的地方。作为搭配的《圆号五重奏》录制于1944年,想不到转录成CD的效果还这么好;虽然78专唱片表面的沙沙声没有办法去掉,然而丹尼斯.布莱恩的吹奏热情、优美,挥洒自如;圆号对此曲功不可没。这是一张莫扎特作品收藏者必备的CD盘。

弦乐四重奏:第14,G大调,K.387;第15,D小调,K421;第16,降E大调,K.428;第17,降B大调(狩猎),K.458;第18,A大调,K.464;第19,C大调(不协和),K.465(海顿四重奏)。
String quartets Nos.14 in G,K.387;15 in D min.,K.421;16 in E flat,K.428;17 in B flat(Hunt),K.458;18 in A,K.464;19 in C(Dissonance),K.465(Hayden Quartets).
CRD CRD 3362;CRDC 4062(Nos.14-15);3363;4063(Nos.16-17);3364;4064(Nos.18-19)[id.].Chilingirian Qt
6首题献给海顿的四重奏均属莫扎特四重奏中之精品。奇林吉里安乐团的演奏纯朴而不尚娇饰,有生动、温暖的录音作衬托,整个透出一股灵气和活气。在深沉而优美的慢乐章中,他们不像大多数四重奏那样只图表面光鲜。这3张堪称典范的有唱片是分别单独发行的。

降B大调第17弦乐四重奏(狩猎),K.458;C大调第19弦乐四重奏(不协和),K.465。
String quartets Nos.17 in B flat(Hunt),K.458;19 in C(Dissonance),K.465.
Teldec/Warner 2292 43037-2[id.].Alban Berg Qt
阿尔班.贝尔格团演奏《狩猎四重奏》的日期是1979年,至今仍可能是市场上最佳版本之一。其格调之清新优美尚无人能出其右。《不协和》的演出年代与前者相仿,同样也是“最高级”的。它的慢乐章有异乎寻常的强的表现力;唯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产生出从头到尾大放异彩的音乐。本碟值得热情推荐,转录技术无可挑剔。

(i)弦乐五重奏,第1-6号;(ii)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
(i)String quintets Nos.1-6;(ii)clarinet quintet in A,K.581.
Cal.CAL 9231/3[id.].Talich Qt,with(i)Bohuslav Zahradnik;(ii)Karel Rehak.
塔利赫团演奏的《C大调》与《G大调》辉煌之极,其气氛之热烈,色调之浑朴令人过耳难忘。G小调《柔板》美的叫人销魂。第2碟上的《单簧管五重奏》,有独奏家博胡斯拉夫.扎赫拉德尼克加盟;第3碟的K.593和k.614同样值得一听。放音时间为49分26秒,至今仍为珍藏版CD。录音的平衡堪称典范,录音场地的音效绝佳,每一种声音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而且特别自然,无数字录音的夸张之弊。此3碟套CD只卖两张的价钱,并且得过Diapason D'or(金质音响)奖。


奏鸣曲,F大调,K.497;C大调,K.521;机械管风琴曲;F小调柔板与快板,K.594;F小调柔板愉快板,K.608。
Sonatas:in F,K.497;in C,K.521ieces for mechanical organ:Adagio and allegro in F min.,K.594;Adagio and allegro in F min.,K.608.
Ottavio Dig.OTR Cl29242.Imogen Cooper and Anne Oueffelec.
这些曲子的演奏首先传达出音乐的愉悦感。两首富于灵感的奏鸣曲原为机械乐器而作,在此奏来格外端庄稳重;K.594柔板的开头却出奇的宁静安详。《C大调奏鸣曲》已开始就兴高采烈,细节展开极富想象力;接下来的《形板》爽朗、明快,终曲十分轻松。K.497的慢乐章使人立即想起他的圆号协奏曲中那流畅美丽的旋律,终乐章的轻歌曼舞使人心旷神怡。总而言之,这里的演奏获得巨大成功。可谓事事新鲜,处处别致,还没有一丁点破瓷片的声音。

钢琴奏鸣曲:第1-18;C小调幻想曲,K.475。
Piano sonatas Nos.1-18;Fantasia in C min.,K.475.
Decca 442 517-2(5)[id.].Mitsuko Uchida.
内田光子的Philips版钢琴独奏曲集是在伦敦的亨利.伍德音乐厅录制的,其数字录音的平衡真实自然;现在此5张套CD已再版中价发行,内容经过善解,短篇之保留《C小调幻想曲》一首。内田小姐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一向以情感细腻、技艺高超著称;在古典系列中,可与吉泽金、瓦尔特.克里恩鼎足而三。不论早期或晚期作品,在她的指挥下,每一个乐句、每一个细节的表达都是那么妥帖、那么恰如其分。录音稍微有些距离感,但完全是真实可信的。

钢琴奏鸣曲:第8号,A小调,K.310;第11,A大调,K.331;第15,F大调,K.533。
Piano sonatas No.8 in A min.,K.310;11 in A,K.331;15 in F,K.533.
Sony Dig.SK 48233[id.].Murray Perahia.
佩拉亚重归录音室录制的这套节目将轻而易举的在莫扎特奏鸣曲的领域独领风骚若干年。首先,他的琴艺之精非同一般,其次,他有长期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历史,琴声之美只是他的副产品。他既没有美化什么,也不掩饰他的些微痛苦情绪对慢乐章的对称性的短暂干扰。Sony的工程师提供了卓越的音响效果。此碟一定会在2010年再版,或者会在那时被称为“上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唱片”之一。

女人心(全剧)
Cosi fan tutte(complete)
EMI CMS7 69330-2(3)[Ang.CDMC 69330].Scharzkopf,Ludwig,Steffek,Kraus,Taddei,Berry,Philh.Ch.&O,Boehm.
EMI mono CHS7 69635-2(3)[Ang.CDHC 69635].Schwarzkopf,Otto,Merriman,Simoneau,Panerai,Bruscantini,Philh.Ch.&O,Karajan.
施瓦茨科普夫在1962年伯姆版中演唱菲奥尔迪利吉出尽风头,也正因为她完美的演唱使伯姆这张古典系列经过重新包装以稳占第二选择的位置,即使有新版加迪纳的竞争。不料她早在1954年的卡拉杨版中以特别从容自若的风度使人折服。南.梅里曼演的多拉贝拉个性鲜明,演费兰多的利奥波德.西蒙诺嗓音甘美,歌唱如银瓶泻水,痛快淋漓之至。年轻的罗兰多.帕内莱是一位理想的古列尔莫,丽莎.奥托活画出一个调皮丫头苔斯皮娜,正当盛年的赛斯托.布鲁斯坎蒂尼在格林德布尔尼把唐.阿尔丰索演的惟妙惟肖。卡拉杨解读的莫扎特作品从未像这里的《女人心》那样精彩过,只不过他自己感觉不到罢了。单声道录音不如同时期的其它录音清楚,不过仍能感觉到其音乐制作之精细。

伊多梅纽斯(全剧)
Idomeneo(complete)
DG Gig.431 674-2(3)[id.].Rolfe Johnson,Von Otter,McNair,Martinpelto,Robson,Hauptmann,Monteverdi Choir,E.Bar.Soloists,Gardiner.
加迪纳版唱碟是具有示范性的现场录音,其磅礴的气势和美妙的歌唱使它受欢迎的范围远远超过仿古音乐爱好者的圈子。加迪纳一直在收集与莫扎特1781年原本有关的资料,无论用过没用过都收集;他建议CD节目播放者选择听众愿意听的版本,这些版本大多将后来补充进去的分曲放在每张唱碟的最后。加迪纳指挥的莫扎特歌剧轻捷、灵巧,一点也不古板;他选择歌唱演员的第一标准时嗓音的美和清脆,而不是它的厚重度。年轻的女高音希勒维.马丁佩尔托被选中担任埃来克特拉一角,即使在感情极其激动的场合,她仍然保持着嗓音的清纯,避免“炸”了嗓子。其它主要角色同样有好唱功。安妮.索菲.冯.奥托的伊达曼特,西尔维亚.麦克内尔的伊利雅为其中佼佼者;嗓音柔和的男高音安东尼.罗尔夫.约翰逊在传统演出中一向演伊多梅纽斯,在此也能很好的适应,咬音吐字非常清楚。蒙特威尔第合唱团的歌唱令人振奋,在现场录音的困难条件下,为该剧增辉。

费加罗的婚礼(全剧)
Le nozze di Figaro(complete)
Cfp CD-CFPD 4724;TC-CFPD 4724(2).Sciutti,Jurinac,Stevens,Bruscantini,Calabrese,Cuenod,Wallace,Sinclair,Glyndebourne Ch.&Festival O,Gui.
1955年的格林德布尔尼版立体声唱片作为廉价版自是不可与Cfp的两张套同日而语。但转录成CD后,声音更加温暖,音效更加自然逼真,其它因素如音质也远胜于许多现代唱片。赛斯托.布鲁斯坎蒂尼是格林德布尔的老牌费加罗,塞娜.尤里纳克则是完美的伯爵夫人;还有格拉齐埃拉.休蒂出演讨人喜欢的苏珊娜,配上丽瑟.史蒂芬斯的凯鲁比诺可谓珠联璧合。弗朗哥.卡拉布雷塞的伯爵嗓音低沉雄浑,虽然有时往高里唱有些吃力。至于伊恩.华莱士的巴托洛,莫尼卡.辛克莱的玛塞丽娜以及一时无双的于盖.居埃诺演的巴西利奥,他们3个人凑在一起在也般配不过了。遗憾的是居埃诺的巴西利奥咏叹调(第四幕)被删去(即使在舞台上也往往不唱这一段),以便将放音时间限制在80分钟(即两张唱碟的篇幅)之内。此版本无台本,只有详细的演出提纲以及分派给各个角色的提示。不过这个版本的价位只有DECCA/索尔蒂版的1/3强。

魔笛(全剧)
Die Zauberflote(complete)
DG mono 435 742-2(2).Stader,Streich,Fischer-Dieskau,Greindl,Haefliger,Berlin RISA Ch.&SO,Fricsay.
从密纹唱片的时代起,弗里茨萨伊的《魔笛》就以其清新完美的歌唱,活泼跳跃、速度偏快的乐队演奏著称于世。在某种意义上,弗里茨萨伊得风气之先,提前体现了后一代人的莫扎特式的审美情趣,尽管他添加装饰音的方式很难说是“原汁原味”的。玛丽亚.斯塔德与费舍尔-迪斯考的唱功极其讲究;丽塔.斯特莱希演唱的夜后更是美不胜收,在诸多唱片中可谓独树一帜;比较靠近的平衡凸显出斯特莱希平时在歌剧院未能传达出来的声腔力度。正是这个独特的贡献,使它获得“三星带花”的评价。恩斯特.哈夫利格的塔米诺也在此展现其最美妙的歌喉,只有约瑟夫.格雷德尔的萨拉斯特声音比较粗糙-虽然如此,他的低音共鸣却令人满意。此碟是在各段分区之间加串词(说白)的第一个版本,说白的分量恰到好处,若再多一些,将混同于清唱剧。DG公司力求每张唱片录下完整的一幕。1954年(在柏林基督堂)的单声道录音经转录后音质特别饱满,有一种使人愉快的气氛和现场感。
4#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5 17:27 | 只看该作者

三星带花-柴科夫斯基唱片

降B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Op.23。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p.23.
RCA mono GD 60321.Horowitz,NBC SO,Toscanini--MUSSORGSKYicture.
194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一次音乐会上,霍洛维茨在其岳父指挥下灌录了《降B小调协奏曲》。这个录音名闻遐迩,具有传奇色彩,到那时为止的几乎每一个录音都相形见绌。演奏气势磅礴,仅仅几秒钟,耳朵就领教了声音的极限。这次演奏已作为托斯卡尼尼版本的组成部分而重新发行,搭配的曲目比以往更吸引人。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的录音。

(i)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ii)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iii)哈姆雷特(幻想序曲);暴风雨序曲,Op.76;(V)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iv)C大调弦乐小夜曲,Op.48;圆舞曲及终曲。F小调第4交响曲,Op.36;(vii)E小调第5,Op.64;(viii)B小调第6(悲怆),Op.74;(xi)洛可可主题变奏曲,Op.33;(x)叶普盖尼.奥涅金 第一幕:塔基雅娜书信场景;(iii)第二幕:圆舞曲:第三幕:波洛乃兹舞曲。
(i)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p.23;(ii)Violin concerto in D,Op.35;(iii)Hamlet(fantasy overture);(iv)Overture,The Storm,Op.76;(v)Romeo and Juliet(fantasy overture);(vi)Serenade for strings in C,Op.48:Waltz and finale.Symphonies Nos.4 in F min.,Op.36(vii)5 in E min.,Op.64;(viii)6 in B min.(Pathetique),Op.74;(ix)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Op.33;(x)Eugene Onegin:Act I:Tatiana's letter scene;(iii)ActII:Waltz;ActIII:Polonaise.
EMI mono CHS7 64855-2(4)[id.].(i)Solomon,Philh.O,Issay Dobrowen;(ii)Bronislaw Huberman,Staatskapelle Berlin,William Steinberg;(iii)Philh.O,Dobrowen;(iv)Philh.O,Lovro von Mata cicc;(v)VPO,Karajan;(vi)VPO,Furtwangler;(vii)La Scala,Milan,O.Cantelli;(viii)BPO,Furtwangler;(ix)Tortelier,Philh.O,Menges;(x)Ljuba Welitsch,Philh.O,Walter Susskind.
这是必不可少的柴科夫斯基套盒,收录了伟大的演奏,主要是40年代末期的演奏,包括所罗门1949年充满贵族气的《降B小调协奏曲》诠饰。所罗门的演绎充满诗意、优美和活力,堪与任一版本论高低。战前有两个伟大录音:胡伯曼1928年的《小提琴协奏曲》惊人的纯正,指挥是年轻的威廉.施滕贝格;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1938年)的《悲怆》。柳芭.韦里奇1948年灌录的《叶普盖尼.奥涅金》书信场景具有激动人心的戏剧效果,1946年卡拉杨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谓登峰造极(可能比卡拉杨以后的录音都好)。这两个录音对于收藏者是不可多得的。坎泰利--拉.斯卡拉演出的《第五交响曲》在1950年爱丁堡音乐节上首次亮相,然后在EMI的教堂街演播室录制。重温这次演奏,听众就会明白,为什么它如此有传奇色彩。它那绝对地道的古典风格恰如其分,感情上有节制而又颇具权威性,演奏妙不可言。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第四》是唯一可能引起争议的,因为它没有原作的“悲怆”的强烈情感。托特利埃在1947年与比彻姆合作录制了《洛可可变奏曲》的第一个版本。另一个搭配施特劳斯《唐.吉珂德》的版本可以另行购买,所以这里选的是他较晚(1955年)与门杰斯及爱乐乐团的版本。出艺术性特别优秀之外,爱乐乐团与罗弗洛.冯.马塔契奇在1956年灌录的《哈姆雷特》和《暴风雨》序曲证明了劳伦斯.柯林伍德及道格拉斯.拉特小组有一附金耳朵。转录同样令人叫绝。

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44;降E大调第3,Op.75。
Piano concertos Nos.2 in G,Op.44;3 in E flat,Op.75
EMI Dig.CDC7 49940-2[id.].Donohoe,Bournemouth SO,Barshai.
多诺霍广受赞誉的柴科夫斯基《第2钢琴协奏曲》与他出类拔萃的《第3》搭配在一起。这一完整的《第2》原始总谱录音令人叫绝,在各个方面都证明该作品的陈长和异乎寻常的程式,加之小提琴和大提琴独奏R延长;自有它的道理;尼格尔.肯尼迪和伊塞利的演奏温暖迷人。巴沙伊的速度完美无缺。第一乐章冲击力十足,而慢乐章的演奏从头到尾令人愉快。彼得.多诺霍的表现简直神了,他在终曲中灵感激发而技艺精湛,使人不由得想起霍洛维茨的《降B小调协奏曲》。第一主题迅速展开,其速度犹如弹球机里面的球,确实令人振奋,而乐队协奏也很般配,令人激动。录音的空间感和堂音丰富,而且惊人地真实,平衡感也非常好。

(i)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
(i)1812 Overture;Capriccio italien.
Mercury 434 360-2[id.].(i)Bronze French cannon,bells of 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 Carillon,Riverside Church,New York City;Minneapolis SO,Dorati(with separate descriptive commentary by Deems Taylor)--BEETHOVEN:Wellington's victory.
正如在著名的Mercury录音中,我们将《1812》列在首位,其中的炮声和华丽的劳拉.斯佩尔曼组钟享有盛名,因为柴科夫斯基这部最负盛名的作品高潮迭起,管弦乐队的演奏声完全淹没在爆棚的音响效果中。这样说并非暗示多拉迪的演奏有什么缺陷,他的演奏的确表现出俄罗斯民间风情的特征和色彩,而这是作曲家极力要表达的。不过在结尾处,听音室里跑钟齐鸣,效果无与伦比,远非原始的密纹唱片可比,因为当时狭窄的沟槽还不能容纳如此宽广的动态范围而不得不作一定程度的牺牲。这张重新翻录的CD唱盘平衡度经过特殊处理,韦尔玛.科扎特.范恩熟练的编辑“高潮”的时机作了绝妙的安排。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显然对自己的《1812》和《意大利随想曲》的辉煌诠释深感满意,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早在1958年)立体声录音并不完全迎合小提琴的要求,也无伤大雅。迪姆斯.泰勒对原始录音作了保护性评论。不过,请仔细阅读CD包装上的警告,因为在他开始讲话之前,炮声已经响了。

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哈姆雷特(幻想序曲),作品67a。
Francesca da Rimini;Hamlet(fantasy overture),Op.67a
Dell'Arte CDDA 9006[id.].NY Stadium O,Stokowski.
斯托科夫斯基最著名两首顶级录音--他最伟大的录音之一翻录成CD盘,并获得巨大成功,声音比以前更干净和通透,而在《哈姆雷特》中低音部显然令人心旷神怡。斯托科夫斯基充满激情的演绎非常感人:他诠释的抒情主旋律是如此的令人信服,即使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浪漫,也具有适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不同氛围所需要的那种忧郁情调。令人着迷的是,斯托科夫斯基为我们展示了多么强烈的俄罗斯音乐:结尾处的葬礼进行曲极其动人。《弗兰切斯卡》也毫不逊色:乐曲开始时旋风般的乐段,以前很少有人能奏出如此龙卷风般速度的怒吼,中心段落的演奏非常注意细节和平衡,在多声部群奏的高潮来临时,加上恋人激情的主题与音乐缠绕在一起,表示他们被人发现了,演奏具有巨大的张力。纽约体育场乐团的演奏家选自纽约爱乐乐团。他们惊人的表现与临时拼凑一起的乐队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整个录音惊人的生动,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次重新发行都十分成功。对于所有柴科夫斯基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是必买的录音。

(i)哈姆雷特:序曲和配乐 Op.67 bis.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原始版本)
(i)Hamlet:Overture and incidental music,Op.67 bis.Romeo and Juliet(fantasy overtureriginal 1869 version.)
Chandos Dig.CHAN 9191[id.].(i)Janis Kelly,Hammond--Stroud;LSO,Simon.
这张重新编录的唱盘令人叹服。我们都很清楚《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年的原始版本与18凯利的演出极为投入的,而德立克.哈蒙德--斯特劳德演唱的《掘墓人之歌》粗犷适度。附有声乐的译文。这里用法语演唱(这于当年在圣彼得堡演唱的原始版《哈姆雷特》相同),用了剧本的译本。数码录音极其辉煌,混响出色,音场深远,平衡感极佳。还附有诺埃尔.古德温的注解,不过把爱德华.约翰逊的评述(最初发行时附带地)删掉,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特别因为他是最早发起和大力支持这些录音的人。

曼弗雷德交响曲,Op.58。
Manfred Symphony,Op.58.
Chandos Dig.CHAN 8535[id.].Oslo PO,Jansons.
除了活泼的第2乐章较为松弛,杨松斯更喜欢演奏速度比往常快,从而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但又精妙的变换张力,竭力使人们充分领略每一个高潮,而且总是表现出对柴科夫斯基自由速度乐段的驾驭能力:他温暖而富于表情的造句从不矫揉造作,听起来常常有民歌曲调的清新。终曲的诠释扣人心弦,表演达到高潮,管风琴引入,产生灿烂的共鸣,绚丽的弦乐与之交相辉映。CHAndos的录音是奥斯陆系列中的精品,充满空气感和细节表现。

胡桃夹子组曲;睡美人:(组曲);天鹅胡:(组曲)。
Nutcracker suite;Sleeping Beauty:suite;Swan Lake:suite.
DG 449 726-2[id.].BPO,Rostropovich.
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的3组柴科夫斯基芭蕾舞组曲非常特殊。他的《胡桃夹子组曲》迷人可爱:轻柔飘逸的引入《糖果仙子之舞》,《俄罗斯舞蹈》的风格绝妙,而《花之圆舞曲》则把激动人心的活力与热情和优雅结合起来。《睡美人》和《天鹅湖》也不逊色,前者的《全景》壮丽辉煌。原版录音非常出色,而现在的CD翻录(为了把DG的“大师原版”系列包括进去)达到试音水准,集生气勃勃和丰富的细节于一身。69分钟的真正欣赏,而且是中价版。

第1-6交响曲;意大利随想去;曼弗雷德交响曲。
Symphonies Nos.1-6;Capriccio italien;Manfred Symphony.
Chandos Dig.CHAN 8672/8[id.].Oslo PO,Jansons.
杨松斯的柴科夫斯基系列,其中包括《曼弗雷德》,是自己推荐的。音乐自始至终充满浪漫的魅力,尤其是,音乐的构成也极其自然,有了奥斯陆爱乐乐团,总能演奏出投入而格调新鲜的乐曲来。Chandos的录音空气感丰富,更是为该盘添彩。这里7张独立的CD盘包装成盒,售价仅为5张获奖唱片的价格。

(i)第2交响曲(小俄罗斯),Op.17;(ii)F小调第4交响曲。
Symphonies Nos.(i)2(Little Russian),Op.17;(ii)4 in F min.
DG 429 527-2.9(i)New Philh.O;(ii)VPO,Claudio Abbado.
阿巴多这套柴科夫斯基的《第2交响曲》和《第4交响曲》是现在唱片目录中最超值的。虽然第1乐章着重于细节的刻画,他诠释的《小俄罗斯交响曲》还是给人以极大的享受。小行板优美动听,谐谑曲明快而灿烂。终曲太棒了,充满缤纷的色彩和强劲的冲击力,在激动人心的尾声之前,一阵阵铿锵的锣声令人难忘。1967年的录音依然出色但这只不过是个额外的收获,因为其中搭配的《第4交响曲》的诠释令人过耳不忘,录音无与伦比。阿巴多对第一乐章结构的控制颇具大师风范。小行板中双簧管独奏温柔动听,乐曲的中段真正变得羽翼丰满,紧接着清新、诙谐的谐谑曲,光辉而强悍,表现了俄罗斯舞曲的神韵,这正是柴科夫斯基的灵感所在。1976年在Musik verein录音,现在听起来依旧非常好。

第5交响曲;叶浦盖尼.奥涅金:塔吉雅娜的书信一场。
Symphony No.5;(i)Eugene Onegin:Tatiana's letter scene.
EMI Dig.CD-EMX 2187.LPO,Sian Edwards;(i)with Eilene Hannan.
塞恩.爱德华兹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第5》热烈而激动人心,堪与任何版本媲美,尤其是搭配了异常诱人的小品--柴科夫斯基最富灵感的女高音唱段:“塔基雅娜的书信一场”。演唱清新而富戏剧性,澳大利亚德爱琳.汉南饰演的少女令人信服。塞恩.爱德华兹对自由速度乐段的控制极有说服力,在塑造《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不同乐段方面尤其是这样,而利查德.比塞尔在曼乐章中的圆号独奏优雅迷人。第三乐章圆舞曲极其优美,而终取带入快速、激动的快板,激发乐队演奏的辉煌而深刻。

第6(悲怆)交响曲;斯拉夫进行曲,Op.31。
Symphony No.6(Pathetique);Marche slave,Op.31.
Virgin/EMI VC7 59661-2[id.].Russian Nat.O,Mikhail Pletnev.
《悲怆》是普莱特涅夫作为指挥家与俄罗斯国家乐团的首次录音,该乐团是为他而组建的。无疑则是多年来这部交响曲最生动、最富戏剧效果的诠释之一。普莱特涅夫引导我们进入第1乐章展开部的方式让人大吃一惊,即便人们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也是如此。他一手选拔的乐团像他本人弹钢琴那样具有大师风范。谐谑曲对于某些人可能过快,但这段乐曲标注着“极活泼的快板”,而库塞维茨基也慢不了多少。《斯拉夫进行曲》的诠释也令人振奋,录音极佳,平衡完美无缺,尽管效果有点含蓄。

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Op.33。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for cello and orchestra,Op.33.
DG 447 413-2[id.].Rostropovich,BPO,Karajan--DVORAK:Cello concerto.
罗斯特洛波维奇使用公开发表的总谱而不是更准确反映作曲家意图的原始版本。但这一诠是在卡拉杨热情洋溢的支持下,在控制感情明暗对比方面如此之出色,以至人们很快便相信这才是柴科夫斯基构想的作品。录音(在耶稣基督大教堂灌制)平衡感极佳,肯定是DG公司模拟技术最完美的样片之一。它听起来惊人的真实,优异的翻录处理产生很强的现场感,理应在DG“传奇录音系列”中名列前茅。

谁美人(精选),普莱特涅夫改编。
Sleeping Beauty(excerpts)arr.Pletnev.
Virgin/EMI Dig.VC7 59611-2[id.].Mikhail Pletnev--MUSSORGSKY: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在这个版本中,普莱特涅夫约30分钟的《睡美人》令人眼花缭乱。这个版本清澈透明,技巧完美,也充满诗情画意和深厚感情,加上绝妙的搭配,从任何方面说,都堪称极品。
3#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5 17:26 | 只看该作者

三星带花-勃拉姆斯唱片

(i)第1钢琴协奏曲;(ii)歌曲两首,Op.91。
(i)Piano concerto No.1;(ii)2 songs,Op.91.
EMI Dig.CDC7 54578-2.(i)Stephen Kovacevich,LPO,Sawallisch;(ii)Anne Murray,Nobuko Imai.
斯蒂芬.科瓦切维奇演奏的勃拉姆斯《D小调协奏曲》属于高品位的样板之列;它可以同吉列尔斯的DG版相提并论,如今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何况还有数字录音的音效---暖色调、空间感、辉煌的现场感与清晰度---锦上添花。作为搭配的2首歌曲(中提琴伴奏)由安妮.默里与今井信子演出。

匈牙利舞曲,第1-21号(全)
Hungarian dances Nos.1-21(complete).
Naxos Dig.8.550110;4550110(Nos.1-2;4-21).Budapest SO,Istvan Bogar.
布达佩斯交响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可以从头至尾让你听得心花怒放。自由自在地展开的音乐金光闪闪,令人耳目一新。博加尔的“自由速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录音温暖而明爽,高音部光辉灿烂。此碟在市售唱片中当拔头筹。

(i)降E大调圆号三重奏;(ii)G大调第2弦乐六重奏,Op.36。
(i)Horn trio in E flat;(ii)string sextet No.2 in G,Op.36.
Sony SMK 46294[id.].(i)Myron Bloom,Michael Tree,Rudolph Serkin;(ii)Pina Carmirelli,Toth,Naegele,Caroline Levine,Arico,Reichenberger
录制于1960年马尔博罗(万宝路)音乐节的《圆号三重奏》十分辉煌:迈伦.布卢姆的圆号有抒情圣手迈克尔.特里以及掌握进度的赛尔金的密切配合,把这支曲子演奏的热火朝天,严丝合缝,叫人听得从开头一致兴奋到结束。另一首录制于1967年的《弦乐六重奏》也是马尔博罗音乐节演出的节目,由皮纳.卡尔米雷里领衔的弦乐组演奏。录音效果较差。

中提琴奏鸣曲,F小调,第1号;降E大调,第2号,Op.120/1-2。
Viola sonatas Nos.1 in F min.;2 in E flat,Op.120/1-2.
Virgin/EMI Dig.VC7 59309-2[id.].Lars Anders Tomter,Leif Ove Andsnes---SCHUMANN:Marchenbilder.
这两位年轻的挪威人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中提琴奏鸣曲的最佳解读。他们的演奏极其敏锐而富于想象力。拉斯.安德斯.托姆特同他的伙伴赖夫.奥弗.安德纳斯的音乐色彩变化丰富,乐句展开自然流畅。平衡极好,只是稍微有一些偏向钢琴。总之,比较有特色。

德意志安魂曲,Op.13。
German Requiem,Op.45.
Ph.Dig.432 140-2[id.].Margiono,Gilfry,Monteverdi Ch.,ORR,Eliot Gardiner.
加迪纳“革命性”地解读了《德意志安魂曲》,合唱队的声音比在音乐厅演出时更具震撼力。乐队用的是仿古乐器,并按照当时维也纳的习惯,行进速度比往常快些,虽然大段赋格曲的速度却出人意料地迟缓。夏洛特.玛乔诺的女高音清澈透明,而罗德尼.吉弗尔里的声音尽管有些发颤,却有一股蓬勃的朝气。你不大可能要求一张更完美的名作转录版了(因为这部作品往往被弄得古板而沉重)。

匈牙利舞曲,第1-21号(全)DG 449 655-2

Abado指挥维也纳爱乐的版本
勃拉姆斯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原是为钢琴谱写的四手联弹曲,兼有匈牙利民间曲调和吉普赛音乐风格,尽管曲式大抵相同,却在音乐色彩、行进速度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富有变化。和德沃夏克的几首《斯拉夫舞曲》一样,勃拉姆斯的第一、五、六、七、十《匈牙利舞曲》均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名曲小品,《第五首匈牙利舞曲》那带有浓烈民族韵味的旋律更是广为流传,堪称作曲家的标志性作品,如今已成为音乐爱好者的入门必选曲目。

阿巴多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这个版本,演奏中规中矩,音响均衡,一首首不间断地听下来,感觉像是一气呵成,虽然每一曲都形象各异,整体效果却十分出色,充分表现了德奥系管弦音乐严谨和谐的一面。
2#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5 17:26 | 只看该作者

三星带花-贝多芬唱片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降B大调大赋格,Op.133
Piano concerto No.5(Emperor);Grosse Fuge in B flat,Op.133
EMI Dig.CD-EMX 2184. Stephen Kovacevich,Australian CO.
科瓦切维奇诠释的这部著名协奏曲当今无人可以超越。他在Philips著名的版本(现为Concert classical),成为每个人的范本,再加上搭配的《奏鸣曲》。更是值得大力推荐。这款EMI版有独奏家同时担任指挥,同样表现了这位艺术家的灵性,速度整体看来有些快,风格紧凑。由于数字录音使钢琴的音响有些偏亮,但是比Philips的更真实,所以说,尽管价格上不占什么优势,对于这部经常录音的作品来说这依然是首选。而且,搭配的曲目是科瓦切维奇指挥的令人振奋的《大赋格》。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i)合唱幻想曲。
Pinao concerto No.5(Emperpor);(i)Choral Fantasia,Op.80
EMI Dig. CDC7 49965-2. Melvy Tan,(i)Schutz Ch.; L.Classical Players,Roger Norrington.
谭梅文(陈万荣)的演奏极有天赋,充满音乐的想象力,其演奏绽放着诗样的火花,火焰烁华。唱片传达出来感受更像是一场演出而不是在学院的练习。独奏加紧紧跟住车尔尼的活泼(而富有权威性的)速度。编在一碟当中的《合唱幻想曲》颇有气势,既活泼宜自若,使这不曾被忽略的作品真正放光华。诺林顿和合唱队极管弦乐团亦然富有说服力。整张唱片的录音十分自然,是一张十分吸引人的优秀制作。

(i)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ii)浪漫曲,G大调第1,Op.40;F大调第2,Op.50
(i)Violin concerto in D;(ii)Romances Nos.1 in G,Op.40;2 in F,Op.50
Teldec/Warner Dig. 9031 74881-2 [id.]. Kremer,COE,Harnoncourt.
吉顿.克莱默在Teldec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选自1992年7月与尼古拉斯.哈库农特和COE在格拉兹演出的实况录音,是他最具权威的录音之一,既优美又富有天赋,从头到尾十分自然,颇有魅力,纯美的音色引人入胜。哈库农特作为指挥的贡献亦十分重要,就像他同样和COE合作录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他将自己当时作为使用古乐器演奏的先驱时期所学到的东西付之实践。有争议的地方是在对第一乐章的“华彩”处理手法。这被人成为是“贝多芬/克莱默”式的手法,因为(像沃尔夫冈.施纳德汉在其DG录音中一样)他采用的是贝多芬将作品改变为钢琴版中所使用的硕长的“大华彩”。施纳德汉在小提琴独奏时只使用了定音鼓伴奏(就像贝多芬那样),克莱模式用的是钢琴。这段“华彩”的确很长-足足有5分钟-但是无论如何他还是引用的贝多芬作品。他同样在演奏小提琴时使用其它的“华彩”使之丰富多彩,不过肯定是贝多芬的钢琴版本-而且不仅仅在一般的演出中。总而言之,这是录制激光唱片最富新意的协奏曲版本之一,再加上两首活泼而不伤感的《浪漫曲》,其中第一首的速度流畅自如,于我们常听到的演奏大不一样。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Violin concerto in D,Op.61.
DG 447 403-2[id.]. Schneiderhan,BPO,Jochum;Mozart:Violin concerto No.5
施纳德汉的立体声版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此作品最著名录音中翘楚之一:慢乐章有一股平静的、超凡脱俗之美,第二主题的演奏尤为奇特,在录音作品中还无人能与之匹敌;乐团在约胡姆的手下与之相映成辉,赋予高贵而有生气的点缀。再者,令人们感兴趣的是施纳德汉采用的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改编版的“华彩”段。此碟在DG公司“原版”系列当中确实是名副其实之作,而且目前经过转制之后的唱片比原本平衡非常好的(1962年版)模拟录音更加真实和富有活生感。而且新唱片还非常慷慨的搭配了莫扎特的作品。

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七、第八交响曲;序曲:献给歌剧院。
symphonies Nos.3(Eroica);7-8;Overture: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Ph.mono 438 533-2(2)[id.].BPO,Paul van Kempen
保罗.范.肯彭与柏林爱乐录制的单声道唱片居然找不出什么毛病来实在令人惊讶。《英雄》录制于1954年(不是1959年,唱片套上的说明有误),也是这位指挥去世的前一年,而《第七》与《第八交响曲》则是1953年录制的。这三部交响曲的演出是古典风格:威武、雄壮、堂堂皇皇。《英雄》和《第八》是何等的气派,都配的上的带花!如果肯彭还活着,继承富特文格勒的衣钵者肯定是他,而不是克勒姆佩雷尔了。实在太棒了!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symphonies Nos.4 in B flat;6 in F(Pastoral),Op.68
Bruno Walter Edition:Sony SMK 64462[id.].Columbia SO,Walter.
若需要50年代末布鲁诺.瓦尔特的贝多芬专辑的样本,此《第4》《第6》配套的唱片可供选择。瓦尔特解读的《第4》是他全套唱片中之精品。几乎在每个乐章都可以感觉到他的情感强度和活力。这部交响曲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所有的方方面面都在这里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它真正的深度。录音清晰、甘美而有稳定的第音。《田园》和《第四》相配合很合适。这里的版本是60年代初的录音,它同《第四》一样,代表了晴暖宜人的晚秋时期在美国录音室的顶峰。这位一生从事贝多芬研究和产使得大师所解读的《田园》是尽善尽美的、深刻动人的。音响平衡极美,弦乐清醇,管乐嘹亮,低音稳定丰满。

第五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Op.92
symphonies Nos.5;7 in A,Op.92.
DG 447 400-2[id.].VPO,Carlos Kleiber
观赏该唱片

A大调第7交响曲,Op.92。
symphony No.7 in A,Op.92
EMI forte CZS5 69364-2(2)[id.].RPO,Sir Colin Davis-SCHUBERT:Symphony No.9;ROSSINI:Overtures.
科林.戴维斯爵士1961年录制的《第七》是一场可以同卡洛斯.克莱伯的《第五》相媲美的伟大演出。原来这部交响曲只是以HMV牌密纹唱片的形式发行,不久即在早期立体声唱片时代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在最近翻录的CD上,音响好的出奇,号角在1、4乐章中如破云穿雾而出。就整个演出而言,本碟对录音室录音同在现场名副其实的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往前推进做出了理想的说明。一段缓慢引子的开头似乎并不够份量,但往后就找不出什么毛病来了。第一乐章中的断奏或跳音奏的既漂亮又有力度。慢乐章的速度疾徐有序,稳稳当当,不仅个别细节控制得当,就是整个乐章也没有不妥贴之处。带重复段的谐谑曲热热闹闹,其间穿插着绝妙的木管乐,终乐章特别快,快的总算还有让你喘气的时间。令人难忘!

威灵顿的胜利(芭蕾交响曲),Op.91
Wellington's victory (Battle symphony),Op.91
Mercury 434 360-2[id.].Cannon&musket fire directed Gerard C.Stowe,LSO,Dorati(with separate descriptive commentary by Deems Taylor) - TCHAIKOVSKY:1812;Capriccio italien.
着张唱片是Mercury公司在模拟录音时代最成功的古典音乐密纹唱片之一,销售额达200万张之巨。转录成CD之后,其音响效果非聚酯唱片所能比拟--非同一般的雄伟壮观!在1804年之前,贝多芬是一个波拿巴主义者,《英雄交响曲》就是题献给拿破仑的;后来,拿破仑称帝这件事使他的幻想破灭,他撤销了题献,转而成为反波拿巴主义者。当1813年拿破仑的军队在英国维多利亚的巴斯克城吃了败仗的消息传来,贝多芬比谁都高兴。在企业家约翰.内波穆克.梅尔泽尔的倡议下,贝多芬写了一首非常商业化的乐曲以示庆祝。这首乐曲原为梅尔泽尔发明的机械月起“百音琴”而作,不过贝多芬还准备了一个管弦乐队,并在乐谱上特地著名该鸣放礼炮与火枪的地方。最后上演的还是那个管弦乐版。
在立体声的频谱上听得出敌对双方军队的此进彼退,贝多芬用一首战时的流行小曲“Malbrouk s'en va t'en guerre”代表法国军队,当法国吃了败仗,这支曲子在小调上反复出现。“Rule Britannia”则代表英国,在英军胜利的时刻奏起了“God save the King”。这时候,枪炮之盛大作,令人惊愕莫名;不过没有人抱怨当时的火炮、火花来庆祝战争结束的动人场面。杰拉德.斯多夫为取得“原汁原味”的音响效果应该带花;维尔玛.科扎特.范恩繁复的音响编辑技术亦功不可没;多拉蒂和伦敦交响乐团的出色演奏同样应该带花。当然,这样的演出是可遇不可求的。此碟附增的色彩鲜艳的图片(以及出色的文字资料),堪称此类唱片的样板。

D大调小夜曲(为长笛、小提琴与中提琴而作),Op.25。
Serenade in D for flute,violin and viola,Op.25.
Carlton/CDI Dig.PWK 1139.Israel Flute Trio(with Recital:'Flute Serenade')
长笛、小提琴与中提琴音色的结合激发了年轻的贝多芬的灵感去写这么一首“小年不知愁滋味”的夜曲。一连串音调优美、质朴无华的乐章使人想起莫扎特的应景作品;以色列三重奏组的演奏把乐曲的精妙之处都表现出来了。埃莱拉.塔米尔是一位出色的长笛演奏家,她得到了她同伴的通力合作。音响平衡出奇的自然:仿佛那些演奏者在自己的屋子里演奏。

(i)弦乐四重奏:F大调第一,Op.18/1;C大调第9,Op.59/3;F小调第11,Op.95;降E大调第12,Op.127;升C小调第14,Op.131;A小调第15,Op.132;F大调第16,Op.135;(ii)降E大第3小提琴奏鸣曲,Op.12/3。
(i)String quartets Nos.1 in F,Op.18/1;9 in C,Op.59/3; 11 in F min.,Op.95;12 in E flat,Op.127; 14 in C sharp min.,Op.131;15 in A min.,Op.132;16 in F,Op.135;(ii)Violin sonata No.3 in E flat,Op.12/3
EMI mono CHS5 65308-2(4)[id.].(i)Busch Qt;(ii)Adolf Busch,Rudolf Serkin--SCHUBERT:String quartet No.8
人们掌说,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是任何演奏也表现不出来的。但是听了布施四重奏组演绎的战前HMV版,你也许会怀疑这个被普遍接受的看法。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四重奏组能达到如此的深度而得贝多芬之精髓。有人甚至说,技术上(偶尔)的不完美(如作品132号不怎么稳定的音准)反而比最现代的重奏组的精雕细刻更有意思。除四重奏之外,还有布施与赛尔金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作为赠片,他们的演奏温暖而有人情味;此外,尚有演绎得神采奕奕的舒伯特早期作品《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D。112》作搭配。这些曲目都是唱片中的景点,且勿错过;转录技术一流。

钢琴奏鸣曲,第1--32(全)
Piano sonatas Nos.1-32(complete)
DG mono 447 966-2(8)[id.].Wilhelm Kempff.
EMI mono CHS7 63765-2(8)[Ang.CDHH 3765].Artur Schnabel
1995年11月正值最有天分的演绎贝多芬作品的钢琴家威廉.肯普夫的百岁诞辰纪念,DG公司为此出版了两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低价版。但录制于1951-1956年间的单声道版比稍后的立体声版更能表现出肯普夫演奏的品质。他的演绎甚有个人特色,有时候甚至是“随心所欲”;但对于偏爱肯普夫的豪放不羁的听者来说,这正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他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屡有新意,常演常新,这不是一般钢琴家所能做到的。令人惊讶的是,单声道的音响确比立体声更厚实、更浑和,而且把肯普夫在演奏活跃的快板和深沉的慢乐章时的晶莹透明的音色都收录进去。第九张唱碟是外加的,其中有庆祝肯普夫诞辰的讲话和音乐节目:如巴赫的管风琴曲,以及勃拉姆斯、肖邦和贝多芬等人的钢琴曲,还有费舍尔-迪斯考演唱的4首歌曲的伴奏。每张唱碟的封套上都引人注目的印上肯普夫的肖像,文字说明朴朴实实,到不像1980年为庆祝肯氏85岁诞辰出版的密纹唱片那样说的邪乎。这位伟大的钢琴家为密纹唱片的宣传小册子写的几句话值得一提:“对于我的85岁生日,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不仅对我,而且对听众也提供了一个研究我的音乐生涯的机会。因为从单声道到立体声那一段时间里,我的艺术观点无疑有了一些变化。仔细的把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找出来是很有意思的,我在这里愿意指出:我的演绎往往着重于创作,或者更准确的说,着重以后创作的因素。在后来我是这样做的,现在还是这样做。”
肯普夫1964-65年间的立体声录音好比施那贝尔在二战前演出的录音一样,是衡量一切其他钢琴奏鸣曲的标尺。肯普夫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钢琴音色使得人们的耳朵根本听不出高音区的轻度干涩。他的演绎别具风采,他把自己的个性渗透到每个小节中去,晶莹剔透的琴音听得让人如痴如醉。 对于老一代的爱乐者和唱片收藏者而言,施纳贝尔就是贝多芬的化身;听一听他作为演绎贝多芬奏鸣曲的先驱者的录音,你会发现,他对作品理解之深刻超出了任何一个后继者,虽然他的演奏技巧早已被后人超越。施纳贝尔演奏的这套曲目可谓唱片中的经典,不管你有了多少套贝多芬奏鸣曲集,作为参考,此套不可不备。

钢琴奏鸣曲:第8(悲怆);第14(月光);第23(热情);第26(告别)。
Piano sonatas Nos.8(Pathetique);14(Moonlight);23(Appassionata);26(Les Adieux).
RCA 09026 61443-2[id.].Artur Rubinstein
阿图尔.鲁宾斯坦录制的唱片向以自然流畅著称,而本碟的录音有生动的现场感。鲁宾斯坦并非演奏贝多芬的专家,在本碟(1962)之前,从未录制过或在公开场合演奏过《月光》。但在本碟中的演奏清新、成熟、老练,即使在最好的版本中也是拔尖的。第一乐章的即兴色彩是无与伦比的。《悲怆》的外乐章充满着年轻人的躁动,而如歌的柔板又非常质朴。《热情》的石破惊天般的情感冲击立极为震撼人心,其终乐章使人联想起里赫特的著名唱片。鲁宾斯坦在《热情》与《告别》中的感人力量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对贝多芬作品下功夫最深的大概就是作品第81a号(告别)。这些乐曲是在纽约的曼哈顿中心录制的,声音比过去的密纹唱片丰满、稳定的多,这反映出约翰.普菲佛转录技术的高超。

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8(悲怆);C大调第21(华尔斯坦);F小调第23(热情)
Piano sonatas Nos.8 in C min.(Pathetique);21 in C(Waldstein);23 in F min.(Appassionata).
Beethoven Edition DG Analogue/Dig.447 914-2[id.].Emil Gilels
吉列尔斯钢琴技艺之完美是施纳贝尔所不具备的,虽然施纳贝尔演绎的慢乐章有一种特殊的深度,吉列尔斯亦未尝未入其堂奥。如果说《悲怆》算不上是他的精品,但他的解读仍给人以深刻印象。这首奏鸣曲的1980年数字录音真实而有现场感,可惜平衡太紧(以至最强音听起来硬梆梆的)。其余两首奏鸣曲都是模拟录音,钢琴不太靠近话筒,真是万幸。

菲岱里奥(全剧)
Fidelio(complete)
EMI CDS5 55170-2(2).Ludwing,Vickers,Frick,Berry,Crass,Philh.Ch.&O,Klemperer.
克勒姆佩雷尔的辉煌巨篇《菲岱里奥》今已再版发行,当然这是一套经过技术再处理的唱碟。音响华美而有深度,其真实性则远远超过了1962年在金斯威大厅录制的这部歌剧的任何录音。这是技术的胜利,配的上这场光芒万丈、独步乐坛的歌剧演出:几乎是幕幕精彩,字字珠玑,尤其是最后一幕,可与《合唱交响曲》的终乐章媲美,这种场面、这种气魄诗人和其他唱片中所听不到的。因此,本碟至今仍为首选;但价格提高则是一个错误动向,即使再版的激光唱盘经过重新包装并附有印刷的清清楚楚的台本。平心而论,多花些钱不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07:15 , Processed in 0.05739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