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3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简单的审美到自觉的唯美—-分析幽谷幽兰散文诗《竹林月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8 1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打开幽谷幽兰《竹林月光》,扑面而来的是唯美主义的想象力。她的近作《竹林月光》就具备这样特点,整篇作品像江南的河流流动,河流里有云彩,有船,有星光,有月光,这些美好的事物有声,有影子,甚至有思想,把读者带到一个神奇的审美境地。


   为了更好的方便诗梦的读者阅读,为了帮助作者分析自我,更好的提高,分以下三个部分对她的作品做一下解析。

一、
逐渐成熟的唯美主义塑造手段

    在叙述这个题目前,有必要对于唯美主义追根溯源,自觉的唯美主义文学起源于法国,即是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口号的唯美主义。不过,唯美主义的真正源头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实际上浪漫主义从其发生之日起便含有唯美主义的倾向。认为艺术创作的和艺术欣赏作为审美活动,与一切功利目的无涉。我们讲过,法国的浪漫主义,从哲学的本源说,来自康德的思想,其思想内核就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的“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益的自由的快感”。

    比起研究唯美主义的根源,我更加关心的是唯美主义的塑造手段,按照戈蒂耶的唯美主义理论和雕塑美、视觉美的理想去构建新诗歌的是帕纳斯诗派。我从幽谷幽兰的《竹林月光》里读到了雕塑美和视觉美。我不知道她创作的冲动点来自什么地方,但是作品的本身没有现实色彩,也没有针对当下发生的某一件重大事件,可以说,除了美还是美,这在读者的跟帖印象里已经得到了印证。

    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以著名诗集《恶之花》(家干比较习惯于《恶之华》的译名)享誉西方世界。波德莱尔把当时很时髦的神秘主义哲学的“感应论”(创立人是瑞典神学哲学家斯威登堡)运用到诗学中来,认为诗人能够感觉到自然物之间、自然与人之间以及人的感官之间存在的“内在的,秘密的关系”和“普遍的相似”。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存在
于“黑暗”之中,等待着解救,而美好的东西本身是“香,色,音全在互相应答。这样的感应和揭示,在幽谷幽兰的散文诗里比比皆是。

    幽谷幽兰的《竹林月光》是散文诗,散文诗里既有意象也有情节,共同构成了一座审美的大厦。意象里有云彩,有船,有星光,有月光,有竹林,有小河,有江水,有大榕树,有牵牛花的蔓藤,有竹笛,有流星雨,有油纸伞,有竹林,有细雨……..这些接近纯美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有机的组合到一起,组合为一座艺术的宫殿,焕发出原来孤独体时候所无法焕发出的艺术光辉,这也许是唯美主义文学的一次美好实践吧。

    能把这些美好意象组合为一个整体的是散文里的“线”,这条线是感情线,也是思维线,这条线没有任何的功利的作用,除了美还是美。笔者注意到了她的分节,第一节,寻找家,家在河水
的流动里,然后“我”出现了,“我”和自然对话,和古人对话(偏偏没有现代人),然后,“白月光”作为一个独立的象征体,和“我”有了联系,彼此互动在美好的氛围里。

    我在思索幽谷幽兰的文“线”在什么地方,“月光的容器能容纳最初的爱和最后的期待翩翩而来吗?”归根结底,还是大爱,这样的爱,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可能的,是空中楼阁,其实,“大爱”存在人的心底,是人性的美好的一部分,比如遇到了大地震,遇到了泥石流,整个中国的无私支援就是大爱的一部分。只不过平时“大爱”是处于混沌状态,不太清晰罢了。

    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场”,自然景物具有人的感觉,人的感觉也可以寄托自然景物里,一如作者的描述,“我躺在大榕树下,躺在月影里,感知到了你的体温和你的呼吸。”

        二、虚实相映,整个叙述浑然一体

    笔者认为世界是统一的,是浑然一体的,在艺术上也是浑然一体的,分裂和断层是偶然的,而和谐和一体才是长久的。对于散文诗的写作来说,需要把五彩缤纷的意象统一到一个整体里,并呈现出一定的“意义”。

    在散文诗的文本上,写实和写意共同构成一种疏密相间的空间布局美与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可以这样说,将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可以开拓时空空间,这对于作者的想象力是极大的考验,而幽谷幽兰显然是有想象力的,她善于勾画出一种艺术气韵,带来阅读的愉快。她笔下是有人物的,人物往往被一种景物里的静物所代替,所以,叙述起来,就更加可以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具有一种雅致的美。

    幽谷幽兰散文诗的创作,继承了对偶美学的传统,把刚与柔、虚与实、悲与喜、雅与俗、动与静、离与聚等巧妙地交织起来,高低错落有致,色彩相映成趣,在整体气息上的开放自如和文本本身的井然有序结合,给读者以稳定扎实的感觉。


    如散文诗《竹林月光》的第二节,从水乡的存在开始叙述,月光在这里得到了提升,抵达天国,可以用月光船来载“我”,从根本上判断“我是幽兰,我生命的一部分属于月光。”“我”和白月光逐渐一体,“白月光犹如我的秋波,水灵灵地充满灵性。”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技巧,把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着白月光,因为发现了自我的美好之处,心情而豁然开朗。

    再如散文诗《竹林月光》第三节,叙述白月光和大榕树之间的互相打量,“白月光照着河边的大榕树。榕树的枝蔓着厚厚的质感,叶子摇曳着天空落下来的月光,树影和月影混合到一起。”打量的结果是提升了的美。把大榕树的性格和月光的喜好结合,虚的月光的性格和有形的大榕树的性格结合到了一起了。“儿时的歌谣如牵牛花的蔓藤,缠缠绕绕沿着老榕树攀升。”在她的叙述里,“歌谣”、“
牵牛花”、“老榕树”三者是一体的,是没有分界线的,因为处在文本里,就显得十分自然和贴切。

    再如散文诗《竹林月光》第四节是对“我”和古人的相遇,人和古人怎样相遇呢,自然景物是很好的媒体。古人和今人在山川河流里的感觉应该是相似的。“小小的竹笛,承载了千古的情愫,委婉缠绵。悠扬的笛音吹开了花季,吹走了浮云,翻越高山流水。笛音中,你摘出唐诗宋词的风韵,装进我的血液和骨头里,优雅着我女人的极致和典雅。”

    再如散文诗《竹林月光》第六节,在接近写实的叙述“你”,这个“你”,是现实生活中诗意生存一位斗士的形象,“看到你用月光垂钓诗句。你倾尽全部情感,在竹林之间寻觅,那远古的风,竹吟的韵律。你的诗勾出了郑板桥的神韵。”“你用诗,用细雨,淋淋沥沥地把在凡尘间蒙上的尘埃洗净”,然后,把笔墨回到“我”(兰花),“我们拥有月光,一颗透明的心,轻轻地向禅意淡泊”,因为有了“你”,月光便从主角退位到配角,不再是文本的主体,而是作为一种氤氲的媒介了。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继续表现
    唯美主义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迅速在欧洲传播。从社会根源说,这是因为一部分艺术家和文学家对现实感到失望和厌倦,企图躲进艺术的象牙之塔寻求精神的安慰。从艺术审美的原因说,浪漫文学经过20 年代捶胸跺足的呼号和愁眉苦脸的呻吟,那种以宣泄感情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手法终于使人厌倦了。人们需要在在平缓宁静或者深层次中发见真正的美,因此可以说,唯美主义既源于浪漫主义,又是对浪漫主义部分美学观念的反弹。

    笔者分析幽谷幽兰唯美主义散文诗发生的原因,有她对于现代中国奔向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锐利的观察,这个阶段的中国,物质主义横行,金钱和地位成了衡量人的“存在”的标准,而在审美领域,许多肮脏的,龌龊的,无聊的东西污染了人的灵魂。幽谷幽兰在学校教学,每天和学生们打交道,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作为里也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某些病态,而她的个性是温和的,她不会像鲁迅那样跃出战壕与“敌人”短兵相接,她找到了和这个不文明的社会相抗衡的跳板和平台,就是通过自己的散文诗发言,表达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观,这样的诉说,也许是对于这个社会的另一种“不合作。”

    古人认为世间一切瞬息万变。望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因此唤醒生命本性,追求人生价值的写作任务就呈现了出来。“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古人认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敬畏和感恩。孔子临川而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感恩的人懂得因果关系,心存善念,善待万物,笔者曾在年初分析幽谷的诗歌和散文诗时,认为她的作品已经“抵达了这样的大境界;日月星辰,一草一木,在她的作品都有地位,都闪闪发光。蕴涵了她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观照思索和深刻体验。”现在依然这样认为。

    如散文诗《竹林月光》第五节在叙述月光的遭遇,人有不幸和痛苦,月光也是有的,“我听到月光破碎的声音,清晰如冰。”月光为什么痛苦呢?作者没有直接说,而是用了更过的笔墨叙述“我”(兰花)的伤感的感觉,“我撑一把油纸伞,站在竹林眺望,思念湿湿地淌下。”在这里作者向我们点到了爱的主题,相爱的人无法在现实世界里现实爱,只能伤悲。然而,爱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是感觉,更是心理的感觉,因此,作者写道“这是天籁般的心音,在起伏的心音中,与你共鸣。”这一节,景物有月光,有油纸伞,有竹林,有天籁,有竹尖……似乎讲的是大自然的事情,但是自然的景物具备了人的情感和思维,有的呼吸和思念,整个的文本浑然一体。

    散文诗《竹林月光》的整个文本里,天人合一的意象比比皆是,“我摇醒了河岸上兰花。蝉鸣,草虫的声音没有忧愁。”这是写兰花和我的;“白月光四处搜寻从云朵里跌落的名字,南风轻叩我的窗棂,我从屋里走出。”这是些白月光无处不在的;“白月光犹如我的秋波,水灵灵地充满灵性。视线之内,到处是润湿过的痕迹,竹叶蓄满了月光,春笋微张的壳里滚落玲珑剔透的月珠。”这是些“我”和白月光互相渗透的。

    总之,幽谷幽兰的这篇散文诗已经攀登到新的制高点,是作者认真写作、追求突破的自然结果。“表扬”到这里,并不是说她的这篇作品已经完美无缺,因为她在努力,所以看到了更多的不足,如,自觉的受“感应论”的影响不足,如美好的“意象群”与过去她的作品有重复的地方,需要做更多的思索和突破,需要找到更多的“线”和“点”,如在唯美深度和广度的继续扩展,使得自己的作品与中国接轨,与世界接轨。如读思想的书,把锐利的思想更宽泛地渗透在景物之中;如对作者自我的剖析,使得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更加自觉的把握,不仅仅可以自我控制“写什么”,而且知晓“怎样写”。

    好了,像是拆解毛线,把幽谷幽兰的作品解析到这里,告一段落,凡是误读的,请作者多多谅解。
附:《竹林月光》

1.
你问我的家在哪里?微笑推向食指尖,斜横的石墩桥,倾听鱼儿的细语。
  我摇醒了河岸上兰花。蝉鸣,草虫的声音没有忧愁。
  古人的灯影里,谁的小船咿呀划过幽幽清澈,一弯明月?
   月光,竹竿修长的影;竹影,夜色的翠竹林。远处,哒哒的捣衣声和着摇撸声。
  竹影翻动,是一首飘逸的朦胧诗,蕴藏着甜甜的音韵。清风起,竹林便响起了撼人心魄的竹海涛声,一时间,叶和草共鸣。
  白月光四处搜寻从云朵里跌落的名字,南风轻叩我的窗棂,我从屋里走出。串串涟漪,我在河边,捡拾着散落的水花,打捞诗经的叶子,淘取月光。
  我坐在河边的青石板上,借月光给你写诗,也将自己坐成一束安静的月光,在上面刻下爱的痕迹。佛如能让我们有一次相逢,就相逢在月光下的竹林。
  
   2.
我住在水乡。白月光如水,月光是水乡的魂。
  这幽远而宁静,弥漫而渺茫的水。
  这水,是载着我的小河,是屋旁的一泓井泉,桥头的碧潭一湾。
  远远地看到船,好像来自遥远的天境,扯一朵云朵作衣裳,摘一颗星星作珍珠,月光盛满了船舱,我知道,这是你载我的船。
  我是幽兰,我生命的一部分属于月光。我待放的骨朵,也在水中,沉浸,恬淡,沁人肺腑,清莹而滋润。
  白月光犹如我的秋波,水灵灵地充满灵性。视线之内,到处是润湿过的痕迹,竹叶蓄满了月光,春笋微张的壳里滚落玲珑剔透的月珠。
  看到了月光船,这一刻,我的心便柔软起来,仿佛触到一生中最浪漫迷离的时光。
  于是,怀着爱,我在河水里种下了十二枚月亮。
  
   3.
  
  白月光照着河边的大榕树。榕树的枝蔓着厚厚的质感,叶子摇曳着天空落下来的月光,树影和月影混合到一起。
  大榕树是永恒的一座雕塑,任岁月变迁,激情不变;时间累了,夜睡着了,榕树醒着。
  我知道你也是喜欢榕树的。你说过你喜欢榕树根坚强地伸展,彼此坦率而热烈地紧紧拥抱,在拥抱中体验生命的力量。
  我躺在大榕树下,躺在月影里,感知到了你的体温和你的呼吸。
  儿时的歌谣如牵牛花的蔓藤,缠缠绕绕沿着老榕树攀升。?
  榕树下,虫豕的触角,昵喃着明天的梦幻。
  
   4.
  月光的容器能容纳最初的爱和最后的期待翩翩而来吗?
  月光把废弃的草尖抛入河流。水乡的月光,挂满了我们齐眉帽沿。几经周折的岸,在无阻隔的月光中越拉越直,最终成了一道水无边的背景,光滑而适合抒情。
  今晚属于月光。受到云的暗示,我取出一支竹笛,轻轻地吹。
  小小的竹笛,承载了千古的情愫,委婉缠绵。悠扬的笛音吹开了花季,吹走了浮云,翻越高山流水。笛音中,你摘出唐诗宋词的风韵,装进我的血液和骨头里,优雅着我女人的极致和典雅。
  我像唐朝的一条鱼儿,上岸,脱掉鳞甲,莞尔,附你。
   5.
  月光轻轻的推开虚掩的忧伤。风就像刀一样,刻画即将冬眠的月亮。我听到月光破碎的声音,清晰如冰。
  有流星雨在下。那是月的眼泪在飞。泪珠点缀曾经的伤痛,伤口,就这样愈合。这就是梅雨的季节。
  我撑一把油纸伞,站在竹林眺望,思念湿湿地淌下。我的目光所碰触的竹尖,都有拔节的声响。
  这是天籁般的心音,在起伏的心音中,与你共鸣。
  我与你的影子相随左右,在如梦如幻的仙境,袅袅升腾,荡漾氤氲。
   6.
  
  我听到夜的咳嗽。
  翘首,看到你用月光垂钓诗句。你倾尽全部情感,在竹林之间寻觅,那远古的风,竹吟的韵律。你的诗勾出了郑板桥的神韵。
  你以一种饱含韧性的姿态,用千杆的绿,在一次一次的拨节中,含一抹翡翠的幽凉。坚守脚下的土地,从没羡慕过牡丹的高贵,玫瑰的娇媚。
  你用诗,用细雨,淋淋沥沥地把在凡尘间蒙上的尘埃洗净。
  我们拥有月光,一颗透明的心,轻轻地向禅意淡泊。
  月光如水,恣意地洇湿干涸的心地,把我的心浸泡得灵灵亮亮。
  我在明月中竹舞。只为有你共我饮唇上的露,瞻眼中的绿。
  竹叶片片随风落下,整个心里就剩下一轮清明朗润的圆月,整个世界的清明都向我们踏歌而来。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0-8-18 13:30 编辑 ]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0: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0-8-21 09:58 发表
诗意的散文,细致入微的解读,互相观照,读来颇受启发。


是啊,楼兰,现代生活缺乏的就是诗意啊
11#
发表于 2010-8-21 09:58 | 只看该作者
诗意的散文,细致入微的解读,互相观照,读来颇受启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9: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0-8-18 23:18 发表
问候王老师,随后细品。


梁兄,你好
9#
发表于 2010-8-18 23:18 | 只看该作者
问候王老师,随后细品。
8#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23: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8-18 21:51 发表


在散文诗的文本上,写实和写意共同构成一种疏密相间的空间布局美与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幽谷幽兰散文诗的创作,继承了对偶美学的传统,把刚与柔、虚与实、悲与喜、雅与俗、动与静、离与聚等巧妙地交织起来,高低 ...


呵呵,是非首发:)
7#
发表于 2010-8-18 23: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的精彩点评。
6#
发表于 2010-8-18 21: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克楠 于 2010-8-18 13:31 发表
非原创,请朋友们批评


在散文诗的文本上,写实和写意共同构成一种疏密相间的空间布局美与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幽谷幽兰散文诗的创作,继承了对偶美学的传统,把刚与柔、虚与实、悲与喜、雅与俗、动与静、离与聚等巧妙地交织起来,高低错落有致,色彩相映成趣,在整体气息上的开放自如和文本本身的井然有序结合,给读者以稳定扎实的感觉。


来细细学习拜读老师的评析,问好。
老师写错了吧,应该是非首发,而不是非原创吧,问好。
5#
发表于 2010-8-18 16:13 | 只看该作者
幽谷幽兰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位文友。充满好学与谦虚,刻苦与专研的上进青年。在多次的交往中,给我留下热情,诚实的美好印象。是这个利益社会里沉静在唯美文字里的不多的向上的青年,在他的文字里,更多地体现文字意境的高远,文字的研修,这是从文的笔者里不多的认真态度。脚步坚实,为人热情,打下了扎实的文风。王老师的解读全面,深刻,更让我对她有了深刻的了解。
4#
发表于 2010-8-18 15:4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3#
发表于 2010-8-18 15:00 | 只看该作者
品读了原作和王克楠对散文诗解读,作者的评析文字视野开阔,点面结合的分析,妥帖恰当,很有说服力。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和情境与意境的发掘与呈现,准确而富有艺术解读的感染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3:31 | 只看该作者
非首发,用于交流,请朋友们批评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0-8-18 23:1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21:31 , Processed in 0.05279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