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20|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山每周一评之十:草原上的游牧者,兼评于刚的近作《在马鬃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8 2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于刚这个人,我感觉很陌生,手头的资料很少,只是听曹国魂斑斑介绍过一点,于是知道了他是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是甘肃比较有名的诗人之一,现供职于酒泉市委宣传部。但对于他的诗歌,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发在中财的诗歌大部分是写肃北的,写河西的,其主要特征是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炉,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生动性。于是有人说,以于刚等为代表的河西诗群是草原和绿洲上的游牧者,我想他们也是河西走廊上的歌者。是甘肃河西走廊这个地理上独特的区域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也是这条东西长约千余公里的狭窄走廊拓展了他们的思路,祁连山复杂的山形地貌让他们的思想更为深邃,丰沛的雨雪让他们的情感更为饱满,哗啦啦流淌的冰川融水是他们创作的源泉,而排空而起的绿洲又让他们的思路更为开阔。这是一条自然的走廊,也是一条文化的走廊,更是一条诗意的走廊,他们在这条走廊里游牧诗歌,也在这条走廊里游牧生活,是多么让人惬意,又是多么令人神往。

  于刚的近作《在马鬃山》就是这么一首作品,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

  一是思路开阔,大气厚重。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开阔的思路,没有渊博的人文地域知识也不可能写出如此大气厚重的作品,这是我在读了于刚一系列关于河西的诗歌之后最真切的感受。正如甘肃的诗友在这首诗的回复中写到的那样:“马鬃山我曾无数次写过,老天把那神乎其神的一笔留给了我们,我们再用诗歌赞美”,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灵气吧,但这种灵气是留给诗人的,是留给有心人的,一个普通人或许也会在这种灵气里面深有感触,但诗人却可以把这种灵气转化为诗句,这些,或许就是一位诗人与一个普通人的区别吧。诗歌是生活的再创造,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文艺术的升华呢。这些大自然的灵气留给诗人的感触会更深,通过诗人的再创造便形成了一种感染力甚至是一种震撼力,而这种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来源正是诗人大气厚重的升华能力。这里的大气体现在作品中便是将小我的感触升华为一种大我的意识,这里的厚重便是将沧桑的历史加以沉淀,然后成为浓缩的精华,用诗意的语言加以表达之后,让读者有一种可以触摸的感觉,这既是历史赋予诗歌的一种传承的特征,也是现实赋予诗人的一种发扬的使命。

  二是意象鲜活,明晰生动。于刚的这首诗我们既可以看成是一首史诗,也可以看成是一首田园诗,因为它既有史诗的厚重,又有田园诗的洒脱。它的洒脱可以从鲜活的意象上表现出来,也可以从明晰的画面中展示出来,马鬃山既可以看成是一个景点,也可以看成是一段历史,在这首诗里面,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明晰的画面中,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而一些鲜活意象的运用,又让诗歌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诗意盎然,凭借诗意的想象带给了读者更加美妙的享受。如果说历史的厚重感会让我们沉浸其中,会开启我们的思考的话,那么这种洒脱的诗意叙写便会让我们愉悦,让我们轻松地享受一份文化大餐。

  三是干净纯洁,精致从容。如果说干净纯洁的语言是一首好诗所必须具备的特征,那么精致从容的叙述便是诗人深厚功底的再现了。我们对现代诗歌的要求不一定要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但在丰富内涵的前提下一定要保持诗歌的整洁,正如我们走进一个农家,干净纯洁会带给我们一种简捷的美,而走进一座别墅,干净纯洁就会带给我们一种精致的美,如果把前者形容为小家碧玉的话,那么后者便是大家闺秀了。而精致从容正是这种大家闺秀的特质,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瓷器,能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依旧会显示出一种纯净的雍容华贵,这是一咱深层次的美,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凝炼精致,我们可以看成是简捷的终级目标,而从容舒展,我们便可以看成是一种宁静致远了,这种娴熟的手法,却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达成。

  四是视角独特,疏朗温润。于刚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首颂诗,但又没有那种直抒胸臆,激情澎湃的口号式的句子,所以在视角上便显得更为独特,在表达上也就显得更为温润,口号式的诗歌尽管很有激情,也可以令人振奋,甚至在某些时刻会达到群情昂扬的效果,但读起来总会有一种假大空的感觉,而于刚这种疏朗温润的诗句,却如涓涓细流流进读者的心坎,让人在感觉舒适的同时,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一种阳光明媚的余韵,这是一种真情的体验,也是一种空间的回味。对于一首诗歌来说,疏朗的效果更能营造出一种空间感,更能彰显作者的灵气和诗思,而温润的效果也能让读者有一种柔美的享受,并在享受之余更深刻地认知历史,回味出更为丰富的人文景观的内涵。

  诗歌的第一节充满动感,“阳光的旗帜呼啦啦/展开,占领红柳丛”,一个“呼啦啦”,一个“占领”,让这些明晰的画面立刻就活了起来,立刻就生动了起来,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尽管静物也可以让我们更为澄澈,更为宁静,但生动的画面动会让我们更加投入,更能调动作者的思绪与作者达成一种默契,达到共鸣的效果。我们都读过王维的田园诗,时常为那些生动的画面拍案叫绝,原因就是王维的田园不仅仅只是一幅定格的画面,更重要的是王维让这些画面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如果说一幅图画是一个平静的湖面的话,那么这些充满动感的画面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了,而哪一种画面更充满诱惑,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便会一目了然了。后面的一场大风,更是让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更为深入到读者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卷起毛边的内心/和一匹马的鬃毛”由此形成的一场大风,是需要多么深刻的内涵和人文的底蕴。

  诗歌的第二节意象格外鲜活,既有跳跃感,又有冲击力,既形象又生动。一句“时间是垂暮的老牛”是多么新奇而又形象,而“闪电的鞭子也催不动它”又是多么贴切而又自然,看以随手拈来,却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看来时间老人也不是万能的,在欲望的驱使下也会显示出一种本性的弱点,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让闪电也无能为力,由此可见,人的贪欲是多么的可怕和令人震惊。而从别一种意义上来理解,时间又是万能的,它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执着,瞬间的力量无论有多么强大,都不可能让一种执着的信念屈服。所谓天长地久,所谓曾经拥有,在时间和闪电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都显得如此的毫无意义。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永恒,而我们,都只是匆匆的过客,即使我们是一道耀眼的闪电,也只会转瞬即逝,如果我们想要有所作为的话,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种永恒加以继承和发扬。

  诗歌的第三节更为形象,更为生动,让我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一浪高过一浪的灵气,体会到作者有如行云流水般泉涌的诗思。把客车比做甲壳虫,不仅让我们深有感触,还让我们想到了我们所处的生存状态,这世界其实很小,我们只能躲进甲壳虫里命悬一线,我们的两腿在时光的丝绸上打滑,我们的心被孤寂的火爆星擦痛。如果说享受孤寂是一种境界,如果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一种精神,那么我们在这种精神境界里求得一席立足之地又是何其艰难,我们在甲壳虫似的生存空间里左冲右突又是何其凶险。所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增况下,我们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競競业业,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方能拓展出更大的空间,才能在夹缝里找到一席生存之地。

  诗歌的第四节作者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思绪放飞到蓝天,用同样质感的诗句把丰富的想象串了起来,把开阔的思绪也串了起来,仿佛我们抓住这根思绪就能拉出一串珍珠,就能看到作者一颗晶莹剔透的诗心。在这里,作者用“空中没有一只飞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空山鸟飞绝”的意境,在这里,作者用路途这一根长长的绳子将我们的思绪捆住,然后无数次地抬头看天,试图能找到一朵能够下雨的云彩,将我们的生活滋润得有生有色,有滋有味。一如作者旅途的孤寂一样,我们的生活同样波澜不惊,如一根绳子捆着一样,平淡得让人有些窒息的感觉,而这时,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朵云雨的滋润,哪怕只是让我们体验一下雨打枯荷的虚幻,那样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增加一点生机,也能把我们与生俱来的那种孤寂的感觉稍稍冲淡一点吧。

  诗歌的最后一节,作者做了一种回归的尝试。记得陶渊明有一句名句是这样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此,作者在戈壁上,只想“做一只土拨鼠/睁着泉水般亮亮的眼睛”,静静地守着那片“心无杂念的嫩绿”。这既是一种抵达,也是一种回归,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们所要抵达的终级目标就是我们心无杂念的那片嫩绿,也是我们最初出发的那片绿洲,人生本是一个轮回的圆,起点便是终点,所以我们在抵达的同时,也便完全了我们轮回的回归。这样的诗句,既充满哲思,又让人回味无穷,既饱含一份历史的沧桑感,又让我们产生一种现实的顿悟,我想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带给我们的无穷的魅力。

  可以说读这样的诗歌是越读越有味,越品越有意蕴,这不仅是因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娴熟的写作技法,更在于作者渊博的知识和与生俱来的灵气。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如有不妥,还请作者见谅。再次感谢作者的美文让我们享受了一份文化的大餐。

附原作:《在马鬃山》

作者:于刚

戈壁宏阔,阳光的旗帜呼啦啦
展开,占领红柳丛
和野兔的洞穴。一场大风
起自一个人卷起毛边的内心
和一匹马的鬃毛

在马鬃山,时间是垂暮的老牛
垂涎一朵鲜嫩欲滴
但扎嘴的黄花,一道一道
闪电的鞭子也催不动它

长途奔袭的客车
像命悬一线的甲壳虫
在时光的丝绸上两腿打滑
我的心被孤寂的火星
一次一次擦痛

天上没有一只飞鸟
200公里的路途,像一根长长的
绳子,捆住思想和呼吸
我无数次抬头看天
不知道,哪一朵云彩
会为你下雨

在戈壁上,我多想
做一只土拨鼠
睁着泉水般亮亮的眼睛
静静守着你远离尘世
心无杂念的嫩绿




[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水 于 2010-9-9 14:11 编辑 ]
39#
发表于 2010-9-13 10:32 | 只看该作者
娓娓道来 令人感动!

请高斑竹过目我的《秋天》(之四)
38#
发表于 2010-9-12 20:59 | 只看该作者
高版的评总能深入诗髓,把住诗魂,对,就这样细细地品,让人在诗里沉陷。
37#
发表于 2010-9-12 13:39 | 只看该作者
读这样的诗歌是越读越有味,越品越有意蕴;读这样的诗歌评论也一样前述感受!
36#
发表于 2010-9-11 21:41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写得苍凉、大气,评论写得精致、厚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好好学习!
35#
发表于 2010-9-11 16:2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剖析的深刻,真正深入到了诗歌的内心和诗人的内心,提读
34#
发表于 2010-9-11 12:57 | 只看该作者
林妹妹来迟了。希望从高版的锅里,分一杯羮。
33#
发表于 2010-9-11 08:1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欣赏!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3: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宋长征 于 2010-9-10 21:41 发表
好的诗,精细到位的品评。问好:)


谢谢长征的问候.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3: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雨兰 于 2010-9-10 15:00 发表
来学习好诗好评。精到!


谢谢雨兰的鼓励.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3: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炬焰炯炯 于 2010-9-10 09:29 发表
我认真读,认真学习,问好,握手。问好高山兄长。


谢谢炯炯的鼓励与问候哦.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3: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9-10 09:25 发表
于刚老师是从很多杂志上看到的,认识的一位写西部边塞诗的诗人,和倪长录兄长殊遇张掖,提及到酒泉的写作高手,一次,杨献平来张掖,也提及到于老师,只是无缘相见。今年去了酒泉两次,但都很匆忙,没有见晤,很是遗 ...


谢谢曹斑.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3: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洪涓 于 2010-9-9 19:41 发表
这样好的学习的地方我怎肯错过?已是再次捧读。欣赏好诗,问候高版!


谢谢洪涓.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3: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浇洁 于 2010-9-9 17:15 发表
于刚的诗真写得不错,喜欢。想不得高山流水版主评得这么仔细准确,让人感动。


谢谢鼓励哦。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3: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浇洁 于 2010-9-9 17:15 发表
于刚的诗真写得不错,喜欢。想不得高山流水版主评得这么仔细准确,让人感动。


谢谢鼓励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 02:21 , Processed in 0.05761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