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16|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间婉之侧笔,荡气之回肠--简读峻毅长篇纪实文学《走近农民工》小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7 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间婉之侧笔,荡气之回肠
--简读峻毅长篇纪实文学《走近农民工》小述
梁星钧
  
  
  释题中用词:间、婉、侧、简、小。“间”在这里指间接表述,“婉”指文辞温婉,“侧”是旁敲侧击之“侧”,此指侧笔,旁述烘托,曲笔之意,“简”指粗读,小指微评。本篇不打算剖析式肢解文字,只以点滴随感对接,望能引发一丝共鸣为足。
  
  1、文笔基调平缓温婉。不霸不腻,易入人心肺腑,取得了韵味美。和作者有过交流,撰写此文她立足取中意,因属于受命文,受命即意味着某种限定和划定。然而,作为一个作家是有道义良心的底线,更何况创作中既要有作者自己的文字个性,又要呈现出主人公的性格,所以取得了这一中庸的效果,正应了我阅读的初感。该文不管是作为人物通讯,还是纪实特写,还是报告文学,都可以粗划入散文类。作者也承认自己是当散文来写的。读散文读什么?不管是读喜欢的名家周作人的文章,还是读我们一些普通作者的文章,我都深感韵味的重要性。该文有韵味,也就有了存在和令人阅读的价值及必要。
  
  2、入笔以我交往感知而入。看似闲笔,实际体现了随和自然,取得了亲切自然感。这自然是进入文篇,甚至打动人心软肋的巧妙介入。这个结论,在我越读到后来越深刻地感知。
  
  3、从容而叙,娓娓而谈,用语率直鲜活,叙议有致;容量极大。该文按作者自己分12小节,三大部分,一为简介,一为背景,一为呈展,取得了结构之饱满。我曾跟她开玩笑说,可否浓缩为几个部分呀,当然文字不少,只是结构上整合下,我视之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像提一只鸡,捏住一个小脑袋,下面一大砣肉。
  
  4、人物通讯或报告文学的写法。前后勾连,荡气回肠。揭示人物命运,探访生命踪迹。取得了探索性。注意:夹叙夹议,或情景交融这种写法,好处在于温婉,易动人的这颗软心,但于揭示物象本真,即使是抵达形象的艺术化上,是否有斟酌之处呢?我的意思,即抒情所占的比重,绝对真实的份量。真为美,这句老话,我想主要讲绝对性,至于艺术性的真美,我想多半是出于形式。有一句话,人写老了,抒情自节减了,因不太好意思,自变为隐蔽了。此仅供研究探讨。
  
  5、侧笔写法。我曾在读作者一篇写母亲的文字里也读到,并与其有过交流。旁侧有时比正对来得自然、舒心、如意,也更显坦荡和淋漓。看似在绕一个圈,一个弯,实则时时瞄准了一个控摄的对象,实际是早已拿捏于心的。这有点像环射,为欲擒故纵打下埋伏,实乃一种艺术需要的间接法。作者在该文中熟练应用侧笔,因此,让我们见证了排比,见证了气魄,见证了荡气回肠。
  
  6、实意交合。或称虚实联姻。说写实吗?意占了先,罩了全文;说写意吗?的的确确是实为之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者在逼近生活本相的同时,更立足于逼近人物的心灵。撰写大型报告文学和人物通讯特写,乃至一切文学艺术,写人之心尤为关键,故有人称文学为人学,此话不无道理。作者仿佛就是主人公,心灵,视角,处境,智勇,至少是一样的,或说,她了解深悟得太贴切了。我们说写小说要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那写散文类作品呢?同样需要,更需要向读者传达这种独特的“这一个”。
  
  7、从写人的小说味功夫言,作者的笔力表现在:境,静,行。“境”即环境,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思行,渲染出独特的氛围来;“静”即状态,酝酿和谋定,萌动,静能产生爆发的力量,静能让人有惊人的一举;“行”顾名行动,见行不见言的写法我喜欢,有力量,有小见大,弱衬强的特质。
  
  说具有小说味,意为树立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个形象的特点在于坚毅,勇敢,也在于百折不挠,更在其置之死地而后生。把一篇大型作品容纳了多种艺术手法和元素,是基本功的显现,是丰富多彩,求新求变求饱求美的需求。可以说,作者虽没尽善尽美,但全力倾注了。从第五部分的开篇,我分明可感了。我读评文章不一定要解析,去支离破碎人家的结构,章法,思想,意蕴(当然那也是常用的基本法),我多喜用感悟去对接,去交汇,去碰击,去相合出一个虽五彩杂和,但百花齐放的纷纭世界。这就是我,走我自己的道路。当然我若有了引领和独见,实为万幸的收获了。这也是我喜好读评的原因吧。
  
  8、文章情感表达真挚、热忱、浓郁。让我想到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谌容的《人到中年》,无论从手法,还是从情味,都有相似之感。这集中表现在第7部分的开头里。作者是用心力,在支配笔下的人物行走,用思想去抵达预设的彼岸。可见是投入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巨大情感之中去了,这就是我们一个良知作家,潜入生活之中,获取的生活之感。驾取之力,感召之威,撼人之劲。这样的写法,既没遁入情感疡伤的泥潭,又没停于直白叙述的枯燥,可谓拿捏调和到家了。
  
  我指的该“调和”,意谓笔墨匀称,味道纯正,才有这样的从容,这样不紧不慢,而达一种国人所喜闻乐见的中庸叙述。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用情感去驾驭生活,用心灵去驾驭枯燥,是艺术生命的活力源。
  
  说到最终,文章就这样写活了。活的不仅是素材的编排驾驭,中心人物的灵肉行走,更是作者的艺术灵光,同时也使我们读者心灵随之激荡,眼眶润泽潮湿。想想,一个创业艰难,兼爱文学的不息追求者,奋斗者,其历程是艰辛的,其矢志是不移的。所观其历程,无不充满可歌可泣,无不充满悲壮豪迈,也无不充满奋斗中的艰辛和凄美。什么艺术最美?答案也许千差万别,但我认为残缺美有时也最美,悲剧美,成功下的“刺痛美”才最美!
  
  9、文章架构上恢宏大气。并没平铺直叙,流水写来,该细则细。如主人公的命运转合,情感心灵;该粗即粗,大开大合,特别是结尾,巧妙地回到现在,又不是一路依次写来,而是片羽式地切入,从亮光光辉点间入,显示了不凡的架构组材能力。但窃认为,整个篇章是不短的,虽读来丝毫不累,令人感慨良多,惊心动魄,但还是可斟酌,即进一步浓缩,指结构上,再作一次“高控”,把衣领再往起提一下,减少节段路,缩为七八部分,甚至更少,采取直逼现今,倒叙过往,插穿回溯等等手法,使结构更简洁。简明的结构,大度的运笔,宏阔的构思,我想,足可达以小寓大,以弱衬强的不凡效果。我就是喜欢名家的“简”,而其中并不简,简中有繁,有大,才是高超艺术之精华。(拙见共勉)
  
  该文一气呵成,我也一气读完,虽为粗读,但已建立了一个“大”的视界,一个恢宏的感观。我们在祝贺主人公奋斗成功的同时,也贺作者在创作艺术上取得的成功!
  
  (2010,10,13清江河)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10-10-18 10:53 编辑 ]
33#
发表于 2010-11-3 15: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梁师推荐了一篇好作品。好久没上中财,感觉人气不够旺。难得梁师用心。问好!
32#
发表于 2010-11-3 14: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10-17 18:56 发表
我细读了原文,又回味了梁老师的评。感觉此评的确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原文的特点,很客观,优点和不足也很贴近。本文在布局谋篇方面老道,行文干脆利落,很佩服梁老师对评论的把握和控制,精华鼓励。此外,想和梁老师 ...
感谢版主阅读拙作。是的,此评尽是“诚”字,有这样的师友阅读自然是写者的福。谢谢你们。
31#
发表于 2010-11-3 14: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0-10-17 16:50 发表
我粗粗看了一下文章,感动不已。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的十分深入细腻。佩服作者……摘了几部分精彩段落,以示祝贺!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黄昏中的夕阳,像个在娘家省亲的新媳妇,正 ...

非常感谢文华老师读得如此仔细。此篇是我整部书稿里的选节,因为有约,故出版前不便再发,等书出来,定给你寄上一本。
30#
发表于 2010-10-23 00:19 | 只看该作者
一同谢过星钧老师和中财的师友们。最近实在有点忙,此时正在福建开会,上来很不方便,请朋友谅解。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12: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范廷伟 于 2010-10-21 22:06 发表
关注农民工的文章值得一看,也值得一评。抽空去读原文!


  谢谢并问好。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12: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下为公 于 2010-10-21 21:27 发表
受益匪浅。
学习问好


  谢为公,望指点。
27#
发表于 2010-10-21 22:06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农民工的文章值得一看,也值得一评。抽空去读原文!
26#
发表于 2010-10-21 21:27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
学习问好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2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满园 于 2010-10-18 18:29 发表
也来读了,学习。


  谢满园版主。请赐教。
24#
发表于 2010-10-18 18:29 | 只看该作者
也来读了,学习。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6: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10-18 11:23 发表
一气哈成,读得深,且评得深!受益
个觉不用1、2、3、4等阿拉伯数字的方式更好!


  谢谢。也许。我考虑下。
22#
发表于 2010-10-18 11:23 | 只看该作者
一气哈成,读得深,且评得深!受益
个觉不用1、2、3、4等阿拉伯数字的方式更好!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10-18 08:59 发表
学习精华作品。


  谢荷风。还望你多指点。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10-18 05:23 发表
用数字结构勾连,可以让人纲举目张般去赏析原文,去理解原文。


  呵呵。问候迎春老版主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1 04:10 , Processed in 0.06478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