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961|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山每周一评之二十五:发亮的耳钉,兼评许玲琴的近作《祖母正缓慢地把光线隐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2 2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玲琴是我的老乡,是湖北荆州比较有名的诗人之一,可她的个人介绍却相当简单,许玲琴,生于20世纪70年代,曾在《诗刊》、《星星》、《诗选刊》、《长江文艺》等期刊发表诗歌,现居湖北荆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比较内敛的人,从她在论坛的回帖也可以看出,她为人相当随和,尽管回帖不是太多,却都是以鼓励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赏识别人的优点,也不失为一种境界吧。

  我和许玲琴虽说是一个市的,但之前却并不相识,2008年我做了中财明月清风的版主后不久,许玲琴也来到了这里,我们的交往便是从诗歌开始的,那时,在荆州这个文学圈子里还没有人知道我,而许玲琴却已经是颇有影响力的诗人了。正是她在中财读了我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诗后,在荆州市作协的一次年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诗在民间,随后便向市作协对我进行了推荐,于是我便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招安”,不久就加入了市作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玲琴对我是有着知遇之恩的。当然我也不是什么千里马,许玲琴也不会以伯乐自居,我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感恩的心情。后来跟她接触后才知道,尽管她事业有成,文学上的造诣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她为人却很低调,总是以一种较低的姿态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把自己的诗思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因此他的诗句都是生活的再现,都是对生活元素提炼后诗意的表达。有人说,对生活的理解有多透彻,诗歌就写得多厚实,我想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许玲琴的这首诗正是把记忆中的一个细节经过近三十年的沉淀后,诗意地呈现到了我们眼前。当然诗意沉淀的过程,也是生活积累的过程,这里面有亲情,有乡情,还有一种寻根的情结。尽管我们现在大多数诗人都身居闹市,但我们的根却在乡里,隐藏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这一份乡土情结是与生俱来的,既挥之不去,也驱之不散,成为纠结在我们心中的一个块垒,或者说是一个疮疤。当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我们时常会有一种撕裂的疼痛,随之而来的是亲切,是温馨,这时你对痛并快乐着一词的含义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吧。

  与其说这首诗歌是写出来的,不如说这着诗歌是心灵和情感纠结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的爆发,我这里之所以用到爆发这个词,是因为这首诗没有呐喊,也没有更多激情的渲泻,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自始至终抓住了读者情感最薄弱的部分,深入到了读者的内心深处。俗话说文如其人,读了许玲琴的诗后,你便可以从她的诗句中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或者见了许玲琴的人后,你也可以想象出她的诗句会是多么亲切和温馨,其实许玲琴本人就是一首诗,是上帝写出的一首杰作。于是有人说不仅写诗是一种感觉,读诗同样也是一种感觉,有很多诗歌是用超出了诗歌技巧之外的一些元素在打动人,感染人,比如亲切,比如真诚,比如写作的姿态,比如人格的魅力等等,无一不是诗歌之外的功夫,但这些都会伴随着你的诗句毫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自然而然地从读者的视线钻进读者的心灵。所以为文者,必先为人,这一点在许玲琴的诗歌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或许有很多人有了写作的欲望,却往往不知道如何起笔,或者说当情感纠结到一定程度即将爆发的时候,却找不到引爆点,这点我是有亲身感受的,并时常困扰着我。在诗歌理论上这个引爆点被称为切入点,这个点的选取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它是关系到整首诗如何定调和定位的大问题,也是一首诗能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准确的切入往往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开头。许玲琴的这首诗的切入点不仅选得很准,而且选得很巧,一句“玲琴,吃饭啦……”的呼唤直接就把我们的记忆唤醒了,我们的童年因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而当大人把饭做好后,都会用很大的嗓音喊我们回家吃饭,三十多年过去了,目前仍然记忆犹新。而许玲琴正是抓住了我们这段尘封的记忆,用奶奶喊我们回家吃饭的声音把我们的情感引爆,让我们自然地融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之中。“祖母的声音不大/尾音却很长”,这一句也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当年的记忆大都有些模糊,但这个记忆却延续了三十多年,直到现在尾音还在耳边回响。接下来,作者用“耳钉”这个奇妙的意象,把这个声音诗意地放大,然后固定在了我们的耳边。在这里,回家吃饭的声音变成了一根游走的丝线,不仅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可以穿在我们的耳朵上,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一枚耳钉了。当然耳钉还有另一层含义,它是通过这根游走的丝线来实现的,有了丝线,有了耳钉,尽管我们远走他乡,在外面流浪了三十多年,但我们始终没能走出祖母的牵挂。意象让诗歌赋予了质感,质感又让诗歌赋予了余韵,让我们在回味之余,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角色,仿佛是我的祖母在喊我回家吃饭,仿佛一根无形的丝线牵着我的耳钉,让我们身心瞬间沉浸在那种回家的亲切感中,而稍一转头,那枚耳钉就钉在了我的心里,让我也有了一种疼痛的感觉。

  有了这枚耳钉,想不被祖母拴住都不可能了,于是作者便“分开暮色之水/朝东头的家中游去”,这里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便是回家吃饭的真实场景,虚写便是人到中年之后的回归之旅,是用水的意象和游的动感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这里面既有生活的元素而又高于生活,正是在这种虚实结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接下来同样作者用一个实写的镜头,呈现出了一种虚幻之境,镜头中的祖母是倚着门站着的,站成了一幅雕像,站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当这个镜头由近及远的时候,一些岁月就无情地流逝了,而这流逝的过程不正是祖母正缓慢地把光线隐藏起来的过程吗。原来作者每一句话都是饱含深意的,思维之缜密让人不得不叹服了。

  有了前面两节厚实的铺垫,接下来的转折就顺理成章了,这一节完全是一乡土情绪的驱使下,我们一起踏上了回归之旅。改道河这个地名也是颇有内涵的,尽管我们离家和回归的途径会截然不同,我们在流浪的途中也走过很多弯路和岔路,但回溯的河流是可以改道的,是可以直接通到家的方向的,而这条改道河正是不断修正我们行程的回归之路。这一节的最后两句“不见了老屋,不见了祖母”是与前面祖母正缓慢地把光线隐藏相呼应的,也就是说作者在前面就设下了伏笔,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份深切怀念的情感。从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剧烈的疼痛,而这种疼痛是通过一枚耳钉钉在我们心上的,也把读者的情感钉在了这些诗句营造的气氛中。

  现在,祖母是完全把自己的光线隐藏了起来,隐藏到了岁月的深处,我们的童年也随着祖母的光线一起隐藏,隐藏在那双木屐的钉子上,于是那双木屐的钉子也在随着岁月的积聚逐渐长高,长成一副高中跷,以便于我们的中年能够在回忆的泥泞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也就是说回归的路也是充满泥泞的,但有了这枚耳钉,有了祖母那根游走的丝线,即使深一脚浅一脚,我们都会继续走下去,一直走下去。

附原作:《祖母正缓慢地把光线隐藏》

/许玲琴

“玲琴,吃饭啦……”
祖母的声音不大
尾音却很长
在静谧的乡村
像一根游走的针线
一下子穿到了我的耳朵上
成为我中年的耳钉

村子里玩耍的我
被饭香被祖母的亲爱拴住
分开暮色之水
朝东头的家中游去
倚着门的祖母
正缓慢地把光线隐藏

从城市到乡村
沿着改道河
带着这发亮的耳钉
一路溯洄
漆黑一片
不见了老屋
不见了祖母

穿木屐的童年板上钉钉
只剩踩着高跷的中年在回忆的泥泞路上
深一脚浅一脚




[ 本帖最后由 高山流水 于 2010-12-23 10:5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2-23 06:20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个位子,等待中。
3#
发表于 2010-12-23 07:35 | 只看该作者
先坐下,期待中,嘿嘿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10: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古月灵秋 于 2010-12-23 06:20 发表
先占个位子,等待中。


谢谢灵秋了。
5#
发表于 2010-12-23 11:00 | 只看该作者
一首亲切质朴的诗歌,唤回了阅读时候的亲切。解读可以再一次的沉浸亲情弥漫的温暖以及对于过往岁月的无边回望。
6#
发表于 2010-12-23 11:09 | 只看该作者
细致的点评,行文从容,欣赏高板!
7#
发表于 2010-12-23 13:34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动作特快,刚回来就又出一力评,我在欣赏的同时问候一下:辛苦了. 两位荆州诗人.
8#
发表于 2010-12-23 13:36 | 只看该作者
诗 内敛朴素,解读也深刻实在,欣赏学习!
问好高版,问好琴玲
9#
发表于 2010-12-23 14:0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先泡壶咖啡,每人一杯。
边喝边品,美味。
10#
发表于 2010-12-23 14:5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高版的解读,感谢高版把我的诗与人说的这样美好!不是高版,不是我的老乡版主,我不会到中财论坛,不会认识这里一群优秀的诗友。我很少上论坛,目前还只在中财发诗。应该说也是高版用一根线把我拽到这里,钉到这里!
11#
发表于 2010-12-23 18: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斑斑精彩的点评
12#
发表于 2010-12-23 19:08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学习中!
13#
发表于 2010-12-23 21:26 | 只看该作者
读过许玲琴的许多诗作,的确很有才气,经高版的解读了解的愈加深刻!
14#
发表于 2010-12-23 21:31 | 只看该作者
高版真令人佩服。诗读来亲切温暖,高版的评细致入微,精准而到位。学习了
15#
发表于 2010-12-24 06:56 | 只看该作者
许玲琴的诗歌的质朴和淳朴,散发着对过去岁月的弥久之香的叙述,而经过评论文字的思致缜密的解析,一首诗歌所蕴藏的生活矿脉和情感底蕴,再次清晰入画地展现在眼前,确实值得品味和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11:39 , Processed in 0.05249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