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1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圣诞日扯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12-24 1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办公桌上,忽然五光十色起来,金黄的橙子、红红的苹果各个都穿节日的盛装,扎起了色彩纷呈的飘带还有精美的蝴蝶结。嚄,一个个神采奕奕!里面的果子自然也是身价倍增,立即变得高高在上起来.

       哦,圣诞节了!是为我祝福?是为我添堵?

      想起一周前的一次月考,我在考卷上引用了一篇阅读文章:《最忆母亲裹粽时》,里面详细地描写了母亲裹粽子时的全过程。为了出题方便,还自以为是地在开头和结尾加上了两段文字,美美地描写了江南水乡赛龙舟画面。后面又顺势出了一道综合实践题:描写任意一个“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中的一个热烈场面,把你知道的民俗尽情写进去。本意是不管春节、中秋节......随便哪个,不过是信手拈来而已。

       结果却有些始料不及:班里五十个学生,有半数写的是圣诞节、狂欢节、平安夜、万圣节一类成套的洋节日,另外有几个写的是“六一”儿童节、元旦、“五一”劳动节、父亲节、母亲节一类的节日,甚至有写泼水节、火把节的少数民族节日。

        或许是我弄错了大家的“民族成分”也未可知,或许是新增了太多的基督徒也有情可原。于是乎为免除干涉别人的宗教信仰之嫌疑,还理性地调查了一下:有几位是少数民族?有几位是基督徒?随后又调查了一下“圣诞节”的“圣”是何许人?“圣诞”又为何意?结果,全数为汉族,至于谁是“圣”,此时倒有一、二位想起了孔老夫子,随即又马上醒悟:似乎此圣非彼圣也。至于自己的祖宗民族,大家倒毫不含糊地说:汉族。

        圣诞跟着荒诞,民族跟着糊涂!

        那么,汉族的始末是什么?

       据说:人间界被划分为九块,由九族分别栖息。伏羲为每一个族册封了诸侯神:华族诸侯神轩辕黄帝、夏族诸侯神大禹、夷族诸侯神神农炎帝等。后几经部落战争,黄帝的华族和大禹的夏族、还有炎帝的夷族和而为华夏族。大禹的夏族建立了夏朝暂且不说,黄帝的姬姓子孙与炎帝的姜姓子孙在商朝末年曾很好地合作过,建立起周朝,是为周文王姬昌、与齐国始祖姜子牙是也。秦始皇姓姬,名为嬴政。而姬姓后来分支越来越多:张、王、李、赵、严、孙、范、程、白、方、何等莫不出自于黄帝的姬姓,姜、许、齐、丁、贺、卢等莫不出自炎帝的姜姓。

      “炎黄子孙”由此而来,“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由此而来。只是到了汉朝,北击匈奴国力强大,为彰显大汉威名,改称“汉人”。又因为唐朝在中世纪、在世界上的威望很盛,人们便也自豪地称自己为唐人,美国的“唐人街”今日我们身上的“唐装”之称由此而来。这种以民族出身为荣的习惯似乎从未改变,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直接以夏族的“夏”为号,后世者或者以地名、官名为国号,其中不乏以族名为号者,更有以族名为姓者。即使是具有横扫一切封、资、修威势的胜利者毛泽东也都不曾想过改换个其他血统,因而当今“中国”仍为“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简称。即使是落魄或者亡命天涯者也不曾想过要改换个其他血统,因而蒋介石逃到了台湾也还保留着“中华民国”这个称呼。而今,中国人遍布世界各地,即使是攀高枝改了国籍,也无法改变自己血液里的华夏基因。

        DNA化验先放在一边不说,单这百家姓皆源于华夏这一点就可以弄清自己的血脉:“光宗耀祖”的愿望从未改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老观念根深蒂固。自古来人们哪个不以更名改姓为耻?要不如此,改朝换代何以如此艰难?吕布何以被称为“三姓家奴”?而以民族血统为耻者,必当遭到唾弃,否则陈水扁何以成了台湾第一个被拖上审判席的总统?有些民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纯正血统而不与外族通婚。清朝明令不得与汉族通婚,回族(乃波斯人后裔滞留中国者)因严格坚持血统的纯正而有《穆斯林的葬礼》一书。这也应该叫做“民族自尊”吧。

       自古来,没有哪一个民族会因为被外族占领而开心,否则,就不会出现过那么多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林则徐抗英......外国人似乎也以抵抗外族侵略为荣。要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不会打得那么艰苦。要不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也不会以失败而告结束。

       这好像是民族共性吧!

       然而遗憾,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会抗敌成功,否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中国以外的文明何以全数灭绝?玛雅文化何以会成为考古者心心念念一心求解的谜团?

       有幸的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还有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完整地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国度,有幸的是“华夏民族”尚未灭绝,即使外族入侵,结果却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往远了说,曾有鲜卑族入主中原,魏孝文帝却颁布了“汉姓”“汉服”“汉制”法令,改了我华夏姓氏顺从了汉族习俗。有幸的是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满族人建立了清朝,其结果却是:在政治上也许曾胜利过,在文化上却渐渐湮没在华夏文明里,渐渐地找不到自己的身影了。试问,如今除了那些躲在发祥地、不曾与汉文化沾边的蒙古族人、满族人以外,那些凡是南下的,不管是剽悍的还是不可一世的主儿们,除了在填写档案时的“民族”一栏里还写着“蒙古”“满族”两个字以外,还偶尔有人穿一穿“旗袍”、有几个地名还保留下来以外,有谁还能分辨出他们是不是汉族人呢?

       华夏文化的威力何曾因为朝代的更迭而丧失过!

       这种威力首先当来源于华夏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吧!

       首先是文字的独特,每当看到“攀”字时,立即就会想到:在林间,一只大手抓住林间的藤蔓向上攀登;看到“集”字,立即就会想到一群短尾巴鸟叽叽喳喳落到树上集合的景象,看到“濯”的时候,也能想到一群白鸟张开羽翅,在水滨濯洗羽毛的美景。每一个中国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再说一下“猜字谜”吧,更是中国独有的骄傲。“两个小孩去钻山”(幽),“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可以说是妙趣横生了。再说对联,哪一个国家能在过节时尽情地热热闹闹地贴满大红的对联?还有古诗,当你把一首《咏鹅》译成英文的时候,才发现,中国古诗的工巧是无与伦比的。

      尤其是这种独特的节日习俗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再用一次“无与伦比”也无妨!

       想一想我们汉族的节日大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小到二月二、小年等,每一个节日的纪念意义绝不雷同:春节驱赶年兽、元宵迎紫姑、寒食为介子推、端午祭屈原、二月二救小白龙、小年送灶王......纪念的人多,意味着咱中国值得纪念的人多,而参与纪念的人更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更有人情味:春节时一顿惊天动地的鞭炮声后,就把财神诸神迎进家门,灯笼干底下的那位也不例外,从此不得说一些不吉利的话惹众神不高兴,这不是咱自己的感恩节吗?元宵时庆祝五谷丰登富足安康庆祝第一个月圆之夜,于是火把、灯笼、路灯、河灯照亮大街小巷,这不是咱自己的狂欢节吗?“七夕”时一边祈求织女赐自己以美貌、巧手,一边在黄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多么浪漫的乞巧节加情人节呀?真是太丰富了,有纪念忠臣志士的爱国行为的.,有期盼团圆健康的,有歌颂反抗暴政的.....说不完的,每过一个节日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升华!

      每每在元宵之夜时想起小脚儿的奶奶在撒了一路的路灯以后,又在院落当心笼起了一堆火,然后围着火堆悄声诵着说不清是经文还是儿歌似的口诀“.......孤魂野鬼抱着路灯去托生!”多想把老奶奶从地底下拉回来问一问我没听清楚的是什么词儿!

       节日之丰富性自不必说。据老人们讲:仅就一个春节来说就丰富的无法言说 :六十年六十个过法,也绝不雷同。只是我们自己过着过着,就只剩下吃了。可就是这,也够吃一阵子了!

       先尝尝饺子、元宵、粽子、炒黄豆、年糕和灶糖的滋味再说吧,不对呀,还得等会儿,还有“七夕”的巧果重阳的菊花糕腊八的腊八粥没吃呢.。据某一史料所载:意大利的比萨饼就是因为某位意大利人在中国吃到了美味的馅饼,回国后竭力模仿,却无法将馅儿放进去,就只能洒在饼的外面了,但是这把葫芦画成瓢的做法就已经风靡了欧洲。难怪老外会常常看着饺子惊异地说“这馅儿是怎么进去的?”还有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国人开着坦克车顶着炮火到中餐馆吃的仅仅是日常快餐,要是见了这许多的应景食品,说不定会专门打造一艘航空母舰来也不一定。没航空母舰那会儿,不是有八个国家忍不住诱惑抬着炮舰轰开国门来咱家尝过鲜吗。

       相关的体育运动呢?

       有散步、有划船、有登山、有舞龙灯......项目绝不雷同。

       那与节日相关的诗歌呢?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的热烈,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伤感,路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形象,李商隐“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幽怨,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中国的节日已经成了我们汉民族的中华文学艺术的沃土了。我们植根于斯、生长于斯,也当收获于斯。离开土壤的植物还不曾见,离开民俗土壤的文化也不会多见。

       独特的服饰、独特的饮食、独特的建筑风格、独特的节日习俗、太多的独特构成了华夏独特的民族,不同于日耳曼不同于印第安也不同于任何一个英吉利或者法兰西!

       这种独特是一种永恒的魅力,当你失去了独特也便失去了自身的魅力。

       本人有一个和别人大同小异的爱好,那就是,一有闲暇就想去外面走一走。但习惯上不太爱走北方,因为单是看那差不多一样的房屋就失去了游走的愿望。于是尽力往南方走,往西方走。去过东藏的藏寨、羌寨,桂林的瑶寨、土家寨、刘三姐的侗寨、阿瓦寨,去过凤凰城的苗寨......每一次游走都是一份惊喜,都无师自通地领悟到中央财政不惜投入数以亿亿的资金用以修筑观光旅游线路的意义何在。

       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往桂林龙脊梯田的两个少数民族村落:

       第一个是山腰中的红瑶寨,那里八十八户人家以竹楼木屋为居所,以红衣艳妇为特色,以长发村的长发美女为招牌,以女主外男主内为独特一景,游览的人包括老外不惜千里迢迢前来参观,且络绎不绝。

       还有一个就是山顶上的平安壮寨,他们服饰以黑白为主格调,竹筒饭也很清香诱人。但是,导游却危言耸听说:“他们不久就会消亡,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是全族使用英语,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会说壮族语言了。”

       难怪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说“法语是打开监狱大门的一把钥匙”,难怪那些郝叟老头们那么舍不得自己的母语!

       原来,特色就是魅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当一个民族失去自我的时候,就是失去魅力甚至是生命力的时候!
的确,当你穿着旗袍、穿着唐装走在纽约街头的时候,会有很多关注你的目光。当你穿着牛仔裤体恤衫或者是西装革履走在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可能就再也没人愿意对你多看一眼了。本来嘛,谁会去留意一个连自己都穿腻了的东西。

        所以,当我们失去了本族的东西,也便沉沦于泯灭于外族的憧憧人影中了。

        由此得知:民俗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那么,于此便只剩下“固守”了吗?非也,“固守”只怕是死得更快!

       记得曾经到一个叫做“满族乡”的地方去送课,那里有一个“回族”村落。村里有六十多个回族孩子在同一个校园里读书,上课时他们呆滞的目光告诉我:近亲结婚造就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傻子。这就是“固守”,就是不与外族通婚的结果。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个平安壮寨,他们的英语告诉我:明天,他们的吸引力没有了。而他们十分相似的长相、只有一米五左右的个儿头告诉我:他们曾经的固守导致了壮家种族今天的濒危。

       那么,怎样才能将民族的独特于新生完美结合呢?

       那就是保持独特,在独特中吸纳,在吸纳中完善,在完善中新生。大唐朝的兴盛就是因为深受鲜卑等外族影响的李氏王朝不但从不排外,还以广阔的胸襟吸纳的结果。于是才出现了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空前的繁荣。

       而我们今天把基督徒的一整套洋节日搬了过来,以至于人们在报纸上慨叹:元旦干不过圣诞,春节干不过狂欢节。的确二月十四号的玫瑰花已经取代了“七夕”的巧果,送给母亲的萱草也已经变作了康乃馨,这种吸纳早已经将自我当做过时了的俗物给抛弃了。仿佛说几句“I LOVE YOU”就很脱俗,就很浪漫,就很西洋了,于是乎中国的节日就此“BYE,BYE,BYA!”了,就此被当做敝屣扔进了垃圾箱。

       不料想的是物产并不丰富的韩国人有个不乱扔杂物的习惯,不小心在垃圾箱里看到了那只“敝屣”,仔细地擦拭了一下灰尘,居然发现,原来是“阿拉灯神灯”!于是隆重申请为自己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时,扔垃圾的人才知道:“什么?敢抢我的神灯?”于是乎又是打官司又是告状拼命地往回抢,可是抢到手中,一看,哇,还是那只“敝屣”,于是又气愤愤地搁置一旁了。

       另有消息说某国又打起了“七夕”的注意。这样被人家一个个抢去注册倒还不错,一来可以让这些愿意扔东西的人小心点,二来可以让我们这些后世的华夏子孙当不知“中华传统节日”为何物时,可以到外国字典里查一查。就像是足球,我们总会在各种解说词里听到:“足球源起于中国!”

       如今我们使用了公元纪年,与几千年的阴历相伴而生的节日逐渐淡出视线,终于,中央有识之士终于在2009年强行规定出了“端午节”“清明节”放假,算是一种拯救民俗的行动,可是,这只是一根火柴,如果遇到那些干柴倒是可以燃烧出一点火焰,可是如果遇到的尽是些湿柴,即使是那根火柴也只怕莫可奈何了。

        当年,外国人用枪炮消灭我们,结果失败。从此改为用鸦片,鸦片也只镇压了中国百年,于是改为宗教,宗教借着外语如虎添翼,却也只是在教徒中传播。如今大街小巷有多少个商贩就有多少人贩卖圣诞。于是乎购物狂们便欣然购之,以至于遍地开花了。

       然而我心中总有一个块垒,总想向您表白。

       至于谁该圣诞,谁该完蛋,谁该滚蛋,春节到了,还是请各位嘉友和我一起扯一扯淡!


            (非首发)
5#
发表于 2010-12-27 13:18 | 只看该作者
典型的杂文
4#
发表于 2010-12-26 21:35 | 只看该作者
至于谁该圣诞,谁该完蛋,谁该滚蛋,春节到了,还是请各位嘉友和我一起扯一扯淡!
3#
发表于 2010-12-26 21:01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12-25 09:15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的思考的角度很有代表性。

从我个人来说,我没有过圣诞节的习惯,但也能理解其他人过圣诞节的嗜好,所以,虽然自己不过圣诞,但却常常圣诞节这天习惯性的祝福一声:圣诞快乐!

其实,如果我们换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人们对节日的态度是伴随经济文化的兴衰而变换的。

比如中国的春节,汉唐宋明清等国力强盛时期,东南亚各国都跟随汉民族,有同样的过年习俗。比如日韩越南等国,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都有过春节的习俗,现在不然,日本人不重视春节,日本只有新年元旦才休假。

再如文字,全世界各国都以英语作为自己的第二大语言。而汉语曾经是东南亚各国通用语言,比如越南、韩国、日本都曾经通用汉字,但近一百多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衰退,汉字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韩文、越南文、日语假名等等。

所以,节日习俗如同文字语言一般,是伴随综合国力的兴衰而兴衰的。假如某一天,中国人能够再次引领世界文化、科技、政治民主的潮流,我想中国文化会再次被世界各国追捧。

不卑不亢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对待洋节日的态度,不自卑的同时不排斥!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12-25 09:19 编辑 ]
1#
发表于 2010-12-25 07:3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章。
文化历经苦难不丧失,肯定有他好的方面;但是,就像人一样,有的人病病的却长寿。如何健康地长寿,才是正道。文化新生,与此同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5 23:41 , Processed in 0.2080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