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8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永固镇(外一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7 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片和寒风把道路迷失
秋天的茬地白的远处还是白
苍茫之外还是苍茫
炊烟把寒冷拉长

镇子上有许多不熟悉的面孔
一张张对现实不满的欲望的脸
光阴散尽。人生无常。
民风不再纯朴。
过去已经远去不留下一点点的痕迹
只有那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树举着一个鸟窝
一只乌鸦双翅支着身体站在永固镇的最高处

行走抑或就做暂时停留
都是一种奢侈
没有人留意你的到来或是离去
一些车辆经过小镇后到达到想要去的地方

唯一的河流已断流多年
大雪覆盖的河床上有动物的足迹
一只红狐闪身而出
恕我不能告诉它多年前面的一些往事

《大佛寺》

经卷藏与不藏都是价值
佛睡与不睡都是慈福
藏在大佛的耳窝里抑或是指缝间
通七窍。通经络。通可通之处。
还有心诵的偈语。

经卷。佛像。土塔。僧尼。居士的大佛寺
唐三藏往返讲经的大佛寺
马可.波罗居住研修的大佛寺
风铃。鸟雀。蓝月。树木掩映的大佛寺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的大佛寺①
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的大佛寺

帝王的大佛寺②
帝王出生的的大佛寺
帝王修炼的大佛寺
帝王敕赐寺名的大佛寺
隐藏西夏历史的大佛寺

从迦叶如来寺到卧佛寺到弘仁寺到宝觉寺到宏仁寺到大佛寺
从西夏到元到明到清到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到新世纪
从碧玉卧佛③到佛祖救众到尼姑护④经到一次次的修葺
一声声的诵经声传唱

是一尊佛与另一尊佛交谈
是一尊卧佛为大佛寺祈祷今生的幸福来世的轮回
是一弯冷月为大佛寺赊来朝拜的太阳
佛祖啊

请借我一卷经书
请给我一个瓦钵
请赐我一尊前世的罗汉相伴

    注:
    ①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
    ②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民间传说,大佛寺建成之后,笃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内朝拜、居住,在此设道场,大作斋会。又传说蒙古别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国的开国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别吉太后死后,灵柩也停殡在大佛寺。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虏后为避祸而出家于此,潜心钻研萨迦派佛学,译出大量佛经,成为一代高僧,被称为“合尊大师”。从西夏至清朝,有四位皇帝敕赐寺名,公元1103年,西夏乾顺帝赐“卧佛寺”;公元1419年,明成祖赐“弘仁寺”;公元1427年,明宣宗赐“宝觉寺”;公元1678年,清康熙帝赐“宏仁寺”。
    ③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西夏国师嵬咩在张掖大佛寺(当时称迦叶如来寺)的一座大土丘下掘得古卧佛像,对于卧佛像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详知,《西夏书事》记载:当时张掖僧人将3尊卧佛像献给了西夏国王乾顺,乾隆十二年重修卧佛殿碑记中有“碧玉卧佛”的记载。
    ④在张掖大佛寺东面,佛寺广场一角用汉白玉塑有一座本觉尼姑莲座雕像,其上隽刻《姚氏尼姑简介》。本觉尼姑,俗姓姚,1901年生于张掖,1975年初圆寂。大约在1952年,本觉尼姑住进大佛寺藏经殿旁的小屋里看护佛经,直到1975年74岁时在寺院圆寂。本觉年事弥高、贫病交加,终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辞世。人们在拆毁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完整的12橱佛经。


10#
发表于 2010-12-28 08:53 | 只看该作者
细致流畅之中,带来阅读的快意和对于佛教的亲近。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8: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各位朋友阅读、批评!

请多多交流!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8 08: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茂慭 于 2010-12-27 16:36 发表
诗歌色彩质朴,显示了作者阅尽人事的成熟和睿智,潜行在家乡的这片地域中,以诗歌这样流动的文字形式,表达了我们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很好的融合了自己的思考。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是好长时间没有来了,谢谢关注!
7#
发表于 2010-12-27 20:18 | 只看该作者
能把张掖古文化和佛教文化写得如此神韵,敬慕!
6#
发表于 2010-12-27 18:48 | 只看该作者
扎实的功底
5#
发表于 2010-12-27 18:3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首着眼生活,切入细腻,很有内心的感触。第二个有点不懂。问好。
4#
发表于 2010-12-27 18:04 | 只看该作者
诗句地域内涵丰富,融合历史写出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欣赏问好!
3#
发表于 2010-12-27 16:37 | 只看该作者
感悟深刻,表达个性且有节奏感。
2#
发表于 2010-12-27 16:36 | 只看该作者

好长时间不见你了。问好啊。

诗歌色彩质朴,显示了作者阅尽人事的成熟和睿智,潜行在家乡的这片地域中,以诗歌这样流动的文字形式,表达了我们本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同时很好的融合了自己的思考。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0-12-27 16:3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05:23 , Processed in 0.04791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