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9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鸭案》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22 1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鸭案》解读
朱竹

  诗解读,小说也得解读,这可能是个新鲜事。想不到的是由我去新鲜。

  我写东西慢,出奇地慢。《鸭案》却一反常态,却出奇地快,可以称得上一挥而就。小说一共写了五个人物,外加一个群体(也应当算人物)。五个人物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围观的群体虽然是陪衬,但也不可或缺。

  “我”是中心人物,“我”是个悲天悯人者同情弱小者主持正义者,“我”还是个推波助澜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均由“我”制造,由“我”叙出。我赋予“我”的使命是:在穿针引线中, 牵住读者的目光,层层递进,使之读之品之忧之喜之,最后默然一笑不能了之:必须有所回味,有所思索,才能一笑了之。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操异地乡音之妇与操本地口音之妇。前者是“灰头盖脸”,后者是“珠光宝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平民百姓,后者是高官丽夫。前者是老区老革命的代表,后者是新权贵的代言人。两者为了 一只北京烤鸭所发生的矛盾纠葛,是两个阶层的矛盾纠葛。是两个不同性格人物的矛盾纠葛。
在展示两人性格时,我把笔力集中在心理刻画上。前者只因为“不怎么新鲜”就把一只别人送给她的北京烤鸭弃之于垃圾箱,弃后神情自然“竟自走去”,其贵妇之“贵”可见一般。这一切描写,都是心理历程外在反应。当她意识到那烤鸭有可能内里藏有“贵重之物”时,就颐指气使地“伸手去夺”,表现出其不可一世的骄横。然而当那灰头盖脸者要撕扯那烤鸭的外包装时,她又“算了算了”“扬长而去”“不再计较”。人物之所以如此这般地出尔反尔,是出自人物心理层次上的变化—— 一旦撕扯出来什么人民币之类的东西,所撕扯的外包装纸将是她的脸皮,丈夫(有人认知她是市长丽夫)贪污受贿之行径将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索性她要一走了之!

  再说那个灰头盖脸之人,先是“侧目”,后是“甩开孩子”,再是“三步并作两步”“跨上前去”,最后是“一弯身一伸手”就把那只烤鸭“搂抱在怀里”。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均是出自人物心理的把握——“甩开孩子”是为了孩子,,为了“一年到头都尝不到肉味的”孩子。当“我”向她说明一切,让她去掉那鸭的外包装时,她“立即伸手去撕去扯”,她干练,她爽快,她憨厚,笔者想告诉大 家的是——她是山里人,具有山里人的性情与山里人的美质。

  两个人物的影子均来自现实生活。珠光宝器之人是我在游历黄山时捕捉到的(请原谅由于笔者的社会地位低下,在本城本地是很难见到那种珠光宝器之人的)。灰头盖脸之人则是来自身边现实生活场景——那是连续数年大旱之年,黄河连续数年断流之后,我们这座小城出现一只大军,她们咬(不是吃)煎饼(是从她们家乡带来的,装在一个巨大的塑料袋里),喝凉水,奶孩子,捡破烂。问她们是从哪里来的?回答是南临沂。南临沂即沂蒙山区,革命老区也。面对这样一群灰头盖脸的苦难者,不禁思之想之:对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就是这样让她们自食其力渡过荒年吗?是不是我们的革命我们的共和国出了什么毛病?特别是那“奶孩子”的母与子,久久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到今日想起,也让人心如刀绞)。母,三十几岁的母亲,来自革命老区的母亲,过去用自己的奶水喂养我们革命战士的母亲,如今坐在马路崖子上,喂养自己的孩子。子,是—个应当在幼儿园里唱唱跳跳的孩子,如今却混杂在破烂大军里,吮吸母亲的奶水(如果是城市的孩子早就该断奶了)。我就是把这样一对使我热泪盈眶的母与子,移植到我的小说《鸭案》中,让她(他)们成为“灰头盖脸”“哇地一声大哭”之原型。

  珠光宝器者是丽人,是干净卫生之人,但却是被撕扯脸皮之人,是被众人“唏嘘”唾弃之人。灰头盖脸者,是不干净不卫生之人,但却是被“我”被众人同情之人,后来又成为“我”家中“上宾”之人。我(请注意这已经不是那个“我”)敢说我这样写革命老区之人是大而敬之,而不是大而不敬。

  我在小说中不仅写了三大差别,而且还写了第四大差别——老区老革命与新区新权贵的差别。伟大人物说过,差别即矛盾,即对立。这种差别-矛盾与对立,是在行文中逐步让读者悟出的,直到故事结尾(纪老弟说小小说是结尾的艺术)才让读者悟出真相的。我让小说中第四个人物(围观者中那个中年人)道出珠光宝器之人的身份:市长之丽夫也!让读者意到这种差别矛盾对立所包容的内涵。到了小说最后一句,我才给予读者以暗示——没出场的人物,即小说中第五个人物,也是最为关键的人物还在大牢中。十几年了,还没有刑满释放,可见是一个无所不贪的巨贪!至于那只烤鸭中到底有没有什么东西,我没有去说明,留给读者去回味!

  烤鸭之内装东西,鱼肚子里藏项链,纸烟里装人民币,垃圾箱里飞出金凤凰,这已经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事实。本城就出现过这样的事例:从垃圾箱里捡鸡蛋糕,蛋糕之下有一万元人民币。

  笔者就是基于上述现实,虚构出小说故事的。我不知道这种虚构合不合小说的章法,应当真心实意地请教各位高手,特别是那些已经写作多年的高手。文章先写到这里,还有话要说,到另一篇文章去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8#
发表于 2004-3-23 21:35 | 只看该作者
好几天不见了,竹老师好.
7#
发表于 2004-3-23 12:35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仰望着朱老呢,看到了怎会不说一声?
上次收到《作家报》的赠刊时,发现了署名“朱竹”的一篇散文,叫“仰脖老等”(大概吧),在你的帖子后报了呢。
6#
 楼主| 发表于 2004-3-23 08:59 | 只看该作者
龙侠我们认识吗?你是哪里人?为什么只看见我在大众日报和长河晨刊上所发的诗文?谢谢你的告知谢谢你的支持!谢谢!
5#
发表于 2004-3-22 20:16 | 只看该作者
肯定的朱先生的大作。
4#
发表于 2004-3-22 19: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朱老师写出经验之谈!!
3#
发表于 2004-3-22 19:20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朱老,顺便告知,《大众周末》丰收版有一组诗歌,署名朱竹,是您的么?
另外《长河晨刊》发了一篇散文,署名也是朱竹,不知是不是您。
2#
发表于 2004-3-22 17:47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说小说大都是虚构的,因此虚构没有什么可不可的问题。朱兄为写此小说可谓殚精竭虑,效果可鉴。如此下去,如朱兄诗作一样,小说亦将大放光彩!
此文中有两处错字:市长之丽夫应为“妇”;“可见一般”应为“一斑”;“马路崖子”一般叫“马路牙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7 01:02 , Processed in 0.14748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