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82|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字里相逢】牧歌式的古典美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 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极少刻意地去读旅游性文字。一则,我怕我对某个地方的想往,因为文字的坦白淡了亲自走入的欲望,二则,很多游记,等同于指南,等同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蹩脚导游,让人索然寡味。因此,读过嘎玛哥的不少文字,唯独对他的《越走越远》避而远之。当然,嘎玛哥的文字,绝不存在第二点。

    蛮荒的大凉山,古老的女儿国,是我心中的月下镜湖,泛着墨蓝的光。我对自己某一天的亲自走进,深信不疑。我想用自我的感官,来亲近这片染满神秘色彩的净土。一直也不肯承认,其实,泸沽湖和女儿国,早已如我的湘西,蛮荒,成了电影里某段情节的背景,发黄书页上的野史与传说。

    上次,读了嘎玛哥《活着的阿蓬江》,终于开始接受一个事实:幽深的淳朴,终逃不过现代文明毫不怜惜的伤害,最后的净土,注定只能安居历史的回忆,成为某个旅人心上一段惆怅的抒情,成为《离别曲》的箫管上,一抹怀旧的月光。

    果然。

    我并没有问嘎玛哥要书稿。一直以来,渴望深陷生命宁静的真空,不管是在初时远离故土的漂泊途中,还是安居西北一隅,我的生活都简静、单调、浅白到几条线。反之,也极不情愿去打扰别人。从网上找了文字的链接,费了一番周折,复制到文档,然后用洁白的纸张打印。

    读这些字的时候,是下午,临街的窗外,车流熙攘。虽已入秋,阳光依旧很浓烈,空气中弥散着迟迟不散的燥热颗粒。但我很沉静。整个下午,除了和来店里的顾客做必要而简短的交流,我没说一句题外的废话。事实上,那些顾客,也只是我心画之外的背景,模糊的影子。那些白纸上的黑字,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将我所有能感知的器官,牢牢地吸在磁场中央。我的灵魂,蒲公英一样地跟着文字漂游,从盐源县到泸沽湖,从落水村到永宁镇的温泉,从邛海到螺髻山下摆摆顶。从阿米子木呷到采尔拉错、路如斯坦格玛……始终深陷古老、神秘、淳朴的达巴文化,深陷远古村落馄饨的月色里。咣当酒和猪膘肉的味道,烟一样飘散在周遭的空气里,吸吸鼻子,就能闻到。

    新奇。那个以母系氏族为延续的女儿国,对泸沽湖外的每一个人,都充满新鲜而刺激的诱惑,走婚的花楼,更是让山外的人想入非非。泸沽湖中小岛上的白色佛塔和摩梭人的图腾柱,包裹着让人敬畏的神秘的力量。

    新奇之外,我的情绪里,游荡着一抹云絮絮一样的柔软。飘渺而迷蒙。想要虔诚地去朝拜,一步一叩首。或者,成为泸沽湖边的牧羊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越走越远》与其说是一部游记,不如说是一个行者在1987年的泸沽湖、女儿国、大凉山的切身体验,景致之外,糅合了当年年轻的行者对尚未被现代文明肆无忌惮地腐蚀的达巴文化坦白而深入的纯净情感和青春热血。

    “一个人的行走,一个人的旅途。”这是《越走越远》的灵魂起源。也是我喜欢的游走方式,和一团人,跟在一个时时摇着小旗的导游后面,这里半小时,那里一小时的走马观花,被我深恶痛绝。表层的掠过,根本无法真正走进一个地方真实的地理、地域文化,也容易在写游记时以大视点切入,使文字华美空洞,缺少独自行走时细腻而独特的个体体验。诚如为《越走越远》写序的杨远宏老师言:“旅游、行走,如果只是一种眼球和腿脚的方位变换和猎取,而不是全身心感动、投入的生命体验和灵魂出动,这样的旅游、行走,最多不过再膨胀变空的背包里,多了一些平面而毫无深度,有形或无形的风光图片而已,还有那些唯美修辞,几乎无异于景点导游说明文字的所为旅游文学,其实在旅游结束前,文学压根就没有开始。读者在如此文字“旅游”之后,文学是一篇空白。说尖刻点,这样的旅游文学,只有文学的纸上游走,花样滑冰,而没有文学的心如历程,灵魂探幽;这样的旅游文学,只有旅游,而没有文学。”他说嘎玛哥的文字“一开始,嘎玛丹增的写作就与上述旅游划清了界限”

    “活着,是为了行走,行走,是为了快乐,快乐,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在我的字典里,永远只有两句语言:‘是’或‘不是’,‘行走’或者‘停留’。”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嘎玛哥坚韧刚直的个性,在部队从事的新闻工作,开启了他行走一生的明窗,也成就了他文字的个性。带着灵魂行走,带着对自然的敬仰和谦卑,而不是脚步的挪移和视觉的流转,不是高高在上和唯我独尊。在他的文字里,即使偶尔会穿插一些史料记载,这些史料记载,从他的灵魂穿过,被他的灵魂洗礼,古板尽褪,变得诗意、深邃而智慧,一些偶尔闪现的自然欲望,也包浆一样地裹着月光一样纯真而唯美的光辉。让人想起王菲的歌:一抹古典,两分沧桑,三分伤感,五分诗意。你会情不自禁地深陷某个词汇的语意氛围,或者,为某个句子击节。与某段话蓦然回首地相逢一笑。

    嘎玛哥的文字,还具有强烈的在场主义色彩。说实话,我并不真正懂得在场主义的含义,按照我的理解,在场主义,就是文字能让读者的任何一个感官亲临现场,与作者的文字的彼时彼刻成为莫逆之交。

   《越走越远》给我的这种亲临感非常清晰,并且相当强烈。我仿佛就像一抹随之行走的风,一个影子,亦步亦趋的跟随着文字的叙述,进入到泸沽湖、落水村、温泉、大凉山的原始森林,听木呷子吹奏口弦,盛装着摩梭服装和路茹斯坦格玛手牵手跳舞,在采尔拉错家的火塘边,从依杜拉布的手中接过饭碗,躺在月光下的泸沽湖边,看白色的花朵,开一湖的美丽,和采尔拉错一起划着猪槽船,桨声如歌,笑语如铃……

    “在月色中,因为无聊,我掬起一捧冰凉的泸沽湖水,然后松开任清澈的水从指间滑落,最后剩下几滴留在了掌心,于是星光就折射在了我手里,闪着没有温度的光亮。一滴水的光明自然照不亮我前行的道路,但能够照射我年轻的心灵和情感,让我可以在任何一种黑暗中勇敢的穿越……

     一切皆有根源,万物皆有来路。一滴水的光亮,足以为行者嘎玛燃一束黑夜的火把。

    读完字,已是夜幕轻临。城市的霓虹相继亮起万家灯火的前奏。我的情绪,还在甲搓舞悠扬的笛音和“啊---嘿嘿”声种梦游。我的灵魂,依然在落水村的泸沽湖边,看白塔上空宁静的云烟,洁白的云朵。我的词汇,在嘎玛哥优美的笔触面前,张口结舌。它们,纯真如童话,古典似《梅花引》,深情如理查德的《献给爱丽丝》,优美如谷村新司的《星》。

    我曾写下小字:“我想,我冰山下埋藏的,一定有一粒名叫“浪迹天涯”的火种,而我的血液里,一定流淌着“浪子”的情感,我那么渴望,能把生命与流海山川合二为一,那么渴望,成为雪域高原的一朵清雪,无垠沙漠的一粒黄沙,茫茫草原的一棵野草,巍巍青山的一株青藤,泱泱流水的一枚浪花,荒郊野渡的一声箫音,夜幕蓝空的一缕月光…… 我尊敬行走的人,尊敬踏遍青山不悔的人。然,不是所有行走的人,都能带着一颗良善而忧患的心,并且,能让这颗心,跳动在文字的海洋。”、

    嘎玛哥,就是那个踏遍青山不悔的人,揣着一颗良善而忧患的心,并让这颗心,诗意的,古典的,跳动在文字的海洋。让我非常尊敬。
  
    曾经田园诗意的落水村,已经沉入泸沽湖底,1987年的达巴文化如今已被一个“伪”字伤得体无完肤。
如果,不能让生命鲜活地存在,那么,是《越走越远》,让泸沽湖永远地活着了。湛蓝的天空,干净的云朵,苍郁郁的森林,甩着长辫的牧羊女,清清的湖水,古老的猪槽船,散发着木质清香的四合院,美丽的阿夏,永远,在时空的长河,牧歌悠扬。

   

[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1-9-2 16:41 编辑 ]
23#
发表于 2011-9-9 21:10 | 只看该作者
读晰子的评,有助于提高我阅读散文的能力,谢谢晰子!
22#
发表于 2011-9-9 12:20 | 只看该作者
增哥文好,晰子的文字好!中秋节快乐!
21#
发表于 2011-9-9 10:53 | 只看该作者
徜徉在晰子静美的文字里,感受着两种文字风格的碰撞与并济,嘎玛哥文字的刚毅与沧桑,晰子文字的娴静与唯美,读后感受到的就是柔与刚的美,你们两个人的字清浅都很喜欢,真的!
问好晰子,顺祝中秋快乐!
20#
发表于 2011-9-9 10:4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想起泸沽湖,就想起女儿国。
19#
发表于 2011-9-9 09:56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看到嘎玛兄了,大概他也不想我了。
18#
发表于 2011-9-5 21:58 | 只看该作者
晰子的文字是有灵性的,喜欢。
问你好。
17#
发表于 2011-9-5 21:55 | 只看该作者
晰子的文字是有灵性的,喜欢。
问你好。
16#
发表于 2011-9-5 18:08 | 只看该作者
感同身受于文友之间的珍贵相知和交流。文字的神奇可见一斑。
15#
发表于 2011-9-5 15:54 | 只看该作者
嘎玛哥的文字,还具有强烈的在场主义色彩。说实话,我并不真正懂得在场主义的含义,按照我的理解,在场主义,就是文字能让读者的任何一个感官亲临现场,与作者的文字的彼时彼刻成为莫逆之交。

  通过文友的描述,加深了嘎玛文字的认知与理解……拜读,问好!
14#
发表于 2011-9-5 13:18 | 只看该作者
文字越发厚实而从容,无论读一个人的文字,还是感受文字内外的风景,都是属于一个人悟化的世界。那里储存的精神永远是令人温暖的火把。
13#
发表于 2011-9-5 13:18 | 只看该作者
向内,走进每一粒尘土,走进每一株草,一棵树,一朵花,一只虫子的快乐与死亡,我相信万物之间总有一根长长的脉络,始终维系在一起。维系起时间长河的每一朵浪花,维系起彼此心灵的每一根神经。很多时候,想走进的,不过是抛开纷扰与喧嚣,找到清澈的源。向外,向高处,高原,宽阔的天地,向八千里的云与月,质问与释疑。向每一尊神祈祷,祈祷来路去路上那些纠缠的心结,能不能在朝觐之路上,峰回路转。我一直以为我是向内的,以一种近乎停止的姿态耽想与深问生命的底质与纹理。而嘎玛是向外的,在探索的道路上乐此不疲。很多时候我是温暖的,一种浅质的温暖;很多时候嘎玛是成熟的与苍凉的,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叩问时间的背景。那天说到很晚,说到神,说到于坚,于是就有了大地随笔自然随笔和思想随笔,沉甸甸的~~~~~~~
12#
发表于 2011-9-5 12:0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事多,晰子的文字与我的文字同一天发出,随即就去读,未来得及跟帖。
“按照我的理解,在场主义,就是文字能让读者的任何一个感官亲临现场,与作者的文字的彼时彼刻成为莫逆之交。”我亦同意如此观点,成功的文字应当有这种亲临其境和亲身感受的效果。问好晰子,祝秋安。
11#
发表于 2011-9-5 11:45 |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净土,注定只能安居历史的回忆。

经典。。
10#
发表于 2011-9-5 11:39 | 只看该作者
晰子,忙中偷闲地看看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 03:20 , Processed in 0.2328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