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他 说 透 了 历 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15 2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 说 透 了 历 史
                    ——读《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我是先读到他的《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再回过头“慕名”去读他的这本《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的,读完后有一种写点体会的冲动。但却不知怎么下笔,首先作者的身份就让我犯愁,说他是历史学家还是作家呢?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该怎么给这本书定性,是史学作品、社会学著作还是随笔?都像又都不是,这本怪怪的书像“四不像”让我无从品评,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会有失篇颇。所以拖了好久,一直没有动笔。但今天的《长沙晚报》上的一则新闻,却使我的写作冲动付诸行动了,而不再理会作文之道,那怕也写成一篇“四不像”出来。

  今天的《长沙晚报》转发了新华社的一篇报道《谁不腐败谁就出局》,概述如下:近两年来,吉林省白山市形成系统腐败。包括白山市委正副书记及统战部长、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等在内的4名厅级干部先后落马,牵涉其中的还有数百名处级和科级干部,有的县涉案人员从党政机关到基层乡镇、企事业单位,几乎没有“空白区”。而在这个系统中,一些品德好、不会送礼的干部却纷纷被“调整”出局,不愿随波逐流的“不懂事者”,也只好选择放弃或离开。

  一批坚持原则的干部不适应环境被淘汰出局,一批习惯太平的干部对环境无能为力而谁波逐流,一批作风不正的干部投机取巧却得到提升,这种现象在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随处可见,不同的是一个发生在古代官场,一个出现在当今官场,吴思把这种现象用一个词来归纳:潜规则——他自创的一个词语。不过这篇新闻的作者没用这个词,其实这种“谁不进来就是‘另类’”现象也可以借用经济学中一个现成的术语来形容,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但作者也没借用,而是自创了一个词:逆淘汰。这是我想起了其他一些词语,比如说失业不叫“失业”,叫“下岗”,亏损不叫“亏损”,叫“负增长”。

  我最先听到吴思的大名是在“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论坛里,坛子里的民间思想者把他目为民间思想家,所以他的著作也就是民间思想了,因此没有受到社会尤其是官方的重视,尽管这本历史著作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识。直到今天,新华社的记者才编发这样一天新闻,并引用“有关分析人士说,少数地方出现的‘另类’干部被‘逆淘汰’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不知是记者“后知后觉”、“无师自通”,还是他们不得不开始正视吴思和他的这部《潜规则》了。对于记者没有用“潜规则”这个正好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词来形容这种现象,我更希望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过这本书,不过更可能的是他们碍于某些东西而不敢用,可以看出新闻标题与吴思书中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摆评违规者》多少有相似之处。

  我觉得,吴思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一个词――潜规则,记住这个词也就记住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了。其实对官场中的“潜规则”大家都是明白的,比如这段我与我同学之间的对话:“我毕业后要进政府部门工作。”“那你以后很可能是个贪官。”“我才不会去贪呢,想捞钱我就不会进政府部门了,就去做律师了。”“别人都在贪,你一个人不贪混得不下吗?”可见,我的这位同学就看透了其中的“道道”,但他却没创造个“潜规则”来形容。吴思创造了这个词,使我们对只可意味难以言传的“道道”的理解一下子就清晰了,心中豁然开朗。就好像格言警句之类的东西,我们早就明白它们的意思,但用那样的字词说出来感受就是不一样。

  遗憾的是,“潜规则”这个为官场创设的词语却没有用在官场上,反而在甚嚣尘上的娱乐圈中大行其道,用来概括“先上床再上戏”“干得好不如睡得好”之类丑陋现象,这对一个严肃的历史学作者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讽刺。

  对《潜规则》在文体,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该把他归到那类门下,他解释说:“我不靠体制化的学术吃饭,敢由着性子写,根据我的兴趣和我对读者兴趣的了解写,于是就有了这种非驴非马的东西。”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而写出的“非驴非马”文体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学术上的成功以及发行量上的成功。这种“非驴非马”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比学术书多了一些感性,比故事书和常规的历史叙述多了一些理性,对学术与通俗有良好的兼容性,符合当代的文化口味。现在,教育普及程度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读者的文化品味也在提升,《潜规则》亦俗亦雅的写作方式可以顾及更广阔的读者群,使历史走出狭窄的学术界,成为人们心中的历史。拘守于应用史学与基础史学壁垒中的史学家们,大可不必相互对峙,《潜规则》暗示了有一条中间道路可走。不过走中间道路意味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把历史的深刻“好看”地表现出来——目前许多历史学家还做不好。这不仅要求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还需要很高的文学修养。

  这本书中,除了“几篇杂七杂八的文章”外,所有的文章都用来阐述“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正是游戏”了。在《身怀利器》中,讲“刑狱潜规则”,官吏尤其是狱吏运用手中的“合法伤害权”,对身陷囹囫者,极尽盘剥敲诈之能事。在《当贪官的理由》中,讲正式制度中,官吏的俸禄极少,远远不能满足为遵循“陋规”(就是潜规则)而支出的银两,所以这种正式制度是“惩罚清官,淘汰清官”。《摆平违规者》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通过大量事例说明如果不遵循官场“陋规”,不送礼或者不受礼,会被视为对规则的破坏而下场很惨。尤其通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也收“陋规”的事例说明潜规则的适用范围和影响力。还通过每个官员都会进行的“同流合污的利益和风险与当清官的利益和风险比较,究竟哪头大”的搏奕,来说明在潜规则中的人有时的选择往往不是为了 “趋利”而是为了“避害”,就好像我同学所说的“别人都贪你不贪混得下去吗?”书中对古代官场陋规的送礼规矩进行了详细叙述, “三节两寿”、“程仪”、“使费”、“部费”、“门敬”等等,送礼的行头不一而足,让读者在感叹潜规则制度严密的同时,也感叹先人的智慧多么深不可测。书中把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照起来,把涉及的金银财物兑换成现在的人民币或者购买力,大大拉近了古今时空上的距离,“不仅让我呼吸到古代官场的污浊空气,而且也激发了我对当代官场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的联想和思考。”

  历史的这样一种写法,并不是吴思首创的,之前有黄仁宇和他的一本《万历十五年》。不过吴思说他说透了历史,说出了黄没说出的东西,我不是专家,不便置喙,但两本书都让我获益匪浅。事实是这样的,《潜规则》的影响主要在非专业的读者群,是一种民间思想,但我希望《潜规则》能成为一种主流发声,引起官方的重视,而不是被人当作《厚黑学》一类的书来读,成为什么“官场进阶”之类的读物,这肯定也是作者的本意。或许,新华社编发《谁不腐败谁就出局》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先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5#
发表于 2004-4-18 16:48 | 只看该作者
不佩服都不行拉!
4#
发表于 2004-4-18 16:32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
刚刚读到:)
努力。
3#
 楼主| 发表于 2004-4-16 16: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斑竹提醒,写得太匆忙了,早上还修改了一次,没想到还有错别字。:)
2#
发表于 2004-4-16 13:58 | 只看该作者
深刻!

官场的腐败令老百姓深恶痛绝,所以才会有这本民间思想家的《潜规则》。

好文,提!

请作者修改一下个别错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7:34 , Processed in 0.05569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