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04|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旷野读碑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1-10-31 1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剑鸿
  
  一
  
  对墓碑的印象和认识,是从二奶奶的死开始的。
  
  二奶奶死的时候,棺材就停在我家隔壁老屋里,唢呐锣鼓在门前不远的桔树下呜里哇啦咚咚锵地闹腾了几天。
  
  那几天里,一到晚上,我就睡不安稳,关掉灯,眼前就会浮现二奶奶躺在黑漆漆的棺材里的样子,想得不敢再想时就拉亮灯,开灯后,又仿佛看见她在明晃晃的灯泡里望着我。
  
  我感觉心里很害怕,但到底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其时,我还不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只隐约觉得不过是人的另一种熟睡罢了。二奶奶在世时对我们很好,样子很慈祥,所以我相信,她虽然死了,也一定不会变成鬼来吓唬我们这些侄孙子。
  
  很多年后,看到村里更多老人和不老的人离去的情景之后,我才终于弄明白,我当时怕的不是死的本身,而是二奶奶死时的惨状,脸黄得像金箔纸,身体廋得像一根柴,眼窝深深地陷进去,据说还在腹部开了刀。临终的前几天,就躺在和我只有一墙之隔的老屋的另一面,半夜的时候还听得到她的呻吟。
  
  这样的恐惧和幻想,直到二奶奶被葬入坟穴、立好墓碑、砌好墓墙之后,才逐渐消除。人们常说,入土为安,想来的确是这样,人一旦掩入黄土,不但死者安静了,连生者也安宁了。从此以后,太阳依旧会天天升起,生活一切恢复如常。
  
  二
  
  祖坟地就在小村的南面,是茂密的桔树林和开阔的庄稼地的中间地带,也是热闹的村庄和寂静的旷野的分界点。
  
  由于视野开阔、阳光充足、绿草如茵,而且每到春天和夏天,地毯似的草坪上,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黄色和紫色的小花遍地开着。所以,这里一直是我们放牛和游戏玩耍的好去处。放牛的间歇,在坟堆碑石之间捉迷藏,在草坪上摔跤滚爬,是我们的乐趣所在。
  
  玩累的时候,我们就会齐刷刷地躺在草地上,枕着祖辈的坟尾,望着蓝天和白云,看哪一朵云彩飞得最快,形状最奇特。或者趴在地上看蚂蚁在草叶间的活动和他们琐碎的生活。夕阳西下的时候,还会静静卧观太阳怎样慢慢落下去,收尽最后一块霞彩。
  
  但是,要是坟地里添了新坟,墓地里就会陡然升起一股恐怖的氛围,即使在大白天,我们也不敢来到这里,只好集聚在局促的巷子间。黄昏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走着,只要看到一堆新立的碑石和新培的黄土,还有花圈立在坟头,纸花被风吹得哗啦啦响,我们便会拔腿而逃。
  
  尽管人的情感源自本能,但我相信恐惧并非先验。我们的害怕是因为常常听到人们的谈话,说是某某在野外锄地的时候,看到了故去的老人站在坟地里哭泣和彷徨。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谁见过这样的事,但还是觉得长满青草的坟地更亲切。
  
  三
  
  二奶奶坟上的草,不知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反正直到花圈完全萎落,纸钱也腐朽成泥,远看绿油油一片的时候,我们才会重又来到坟地的草坪上放牛和游戏。
  
  我重新到坟地的第一桩事情,就是约二奶奶的孙子们,一起蹲在二奶奶的坟前,仔细读她的碑石。因为我记得二奶奶去世的第二天,他的儿子就从隔壁村里请了一个老石匠过来,戴着老花眼镜,在一块大青石上,写下我们这些晚辈的名字,然后拿着刻刀在青石上笃笃笃、笃笃笃地刻了两天。
  
  我完全没有想到,一块很平常的青石板,刻上字,立在野地里的时候,竟然会这样引起人的瞻仰和敬慕之情,而且显得那样肃穆和庄重,就连最顽皮的家伙在墓碑前面也是一副老老实实的表情,不敢大声说话和随意乱来。
  
  为了壮胆,我们蹲在坟头,脑袋碰在一起,由成绩最好的我轻声细念墓碑上的字。墓碑上的字中间一行一般大一点,写着“某某公之墓”或“某某母某某氏之墓”,右边是死者的出生和临终年月,左边是死者的后世子孙的名字,一辈辈排下来。据说,名字越多,就说明老去的人生前越有福气。
  
  二奶奶的墓碑上刻着很多名字,但我不知道她这辈子过得幸福不幸福。其中,也有我的名字,不知为什么,我看到我的名字有力的刻在石碑上,就有一种很安心的感觉。
  
  四
  
  我们读碑的时候,四围的田野通常很寂静,只有柔和的微风吹拂桔林和庄稼叶子的沙沙声响,还有小鸟在枝头的几声啁啾,太阳静静地照着坟头的青草和碑石,也照在我们的身上,空气中杂糅着乡野的泥土的香气。
  
  在这样静谧而安详的氛围里,我们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就好像二奶奶生前,围在她身边嬉闹一样。不同的是,她已经睡在地下,而且一定睡得很安详,所以我们不敢大声喧闹,生怕吵醒她。
  
  但是,偶尔也有路过的喜欢恶作剧的家伙,看到我们的头聚在坟头,就会远远站着或者悄悄走近我们,蓦地里突然大叫一声“鬼来了”。这一声,对于我们,不亚于晴天霹雳。每个人都会灵魂出窍,软到在墓前的草地上,然后翻身滚起,狂奔四散。
  
  当然,一两回这样的惊吓,不会影响我们读碑的兴趣。祖坟地里几乎每一块碑石上的文字,都被我们反复念过。渐渐地,碑石上的名字和村人们述说的乡间传奇经常联系融合在一起,进入我们幼小的心灵。直到很多年后的今天,我才似乎有些明白,墓碑的意义,其实在纪念之外,还有引发故事经久流传的效应。
  
  我曾经深深被坟头墙上刻着的“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千古常在,万年不朽”这样的句子所吸引。虽然我当时还不懂这些句子的具体意义,但总觉得很有气势,意境深远,而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悠远的厚重的美感。
  
  然而,祖坟的碑石几乎读尽的时候,我常常生出一股莫名的遗憾和悲戚来,因为,我没有看到祖父祖母的墓碑。
  
  五
  
  村里的老人都说,祖父母死的很早,很年轻,祖父虽然葬在祖坟地里,但没有立碑。祖母就连进入祖坟的资格也没有,草草的埋在村子西面的乱坟岗上,父亲和叔叔也是寄养在外婆家里长大的。
  
  祖父母的早逝,并没有减却我与家乡的联系。相反,这样的家史,使我加深了对故乡风物的理解,加深了对“来处而来、去处而去”这样近乎偈语的理解,也常常让我感到一些悲凉,似乎看到父亲童年的悲苦无依,也莫名想到自己的来处的寂寞和凄冷。
  
  每年清明,站在祖父母没有碑石的坟头,看着坟地挤挤挨挨的坟冢,我的眼前总是会浮现一条若明若暗的界限,那是生之光明和死之幽暗的界限,是生而不息和死而寂静的界限。我常想,这样的界限,往往是人们所忌讳的。然而,虽则忌讳,却无法摆脱。逝者无语,刻着文字和后辈姓名的碑石无非是人造的纪念,以此聊表对死者的留念和对生者现世生活的一丝慰藉。
  
  鲁迅先生在《墓碣文》中写道:“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我虽然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但却十分醉心于这样的文句。这种直面的勇气和抗争虚无的意志,曾经让我克服过很多生活中不断侵袭而来的的挫折和伤感,得以义无反顾的走到现在,走向未来。直至读到史铁生“死是必然来临的节日”的判语,我才又忽然感到,无论墓碑的下方有多幽暗,阳光下的欢喜追逐确是永恒的活着的使命。如是,那么,“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2-2-12 22:55 编辑 ]
49#
发表于 2011-11-30 10:43 | 只看该作者
我虽然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但却十分醉心于这样的文句。这种直面的勇气和抗争虚无的意志,曾经让我克服过很多生活中不断侵袭而来的的挫折和伤感,得以义无反顾的走到现在,走向未来。直至读到史铁生“死是必然来临的节日”的判语,我才又忽然感到,无论墓碑的下方有多幽暗,阳光下的欢喜追逐确是永恒的活着的使命。如是,那么,“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48#
发表于 2011-11-30 09:4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中财管理的答复:允许发在中财的文章它发的时间期限是一个月,尚须未计酬的情况下。

原文如下:“论坛明确规定:严禁一稿多投,如果你的作品在一个月后未被计酬公告,则作者本人可以自行处理。如被予以计酬公告,再去其他媒体发表,需征得中财论坛同意。”
47#
发表于 2011-11-30 09:32 | 只看该作者
对历史,对祖先崇敬与尊重,才有了旷野中的墓碑。文章厚重发人所未发。
46#
发表于 2011-11-30 07:19 | 只看该作者
你对得起在文签下的承诺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9: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辛贵强 于 2011-11-7 17:37 发表
生死对照、生命底层意义的思考在灵魂深处的投影。结尾是宿命的归宿,却有着积极的意义。通篇文字意象而生活化,把握的底蕴很冷峻,折射着生命的考量,耐人品味。


谢谢辛老师的评点和鼓励,期待继续交流探讨,所指出的几处错漏已更正,真心感激。
44#
发表于 2011-11-7 17:37 | 只看该作者
生死对照、生命底层意义的思考在灵魂深处的投影。结尾是宿命的归宿,却有着积极的意义。通篇文字意象而生活化,把握的底蕴很冷峻,折射着生命的考量,耐人品味。
4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1-11-1 19:41 发表
敬版点评到位,欣赏这般质朴厚实的文字。


谢谢高版的欣赏和鼓励,问好并向您学习。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08: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1-11-1 09:39 发表
这种直面的勇气和抗争虚无的意志,曾经让我克服过很多生活中不断侵袭而来的的挫折和伤感,得以义无反顾的走到现在,走向未来。

  由墓碑读文感受生命的生死与人生力量,有叙有议有感有情……


谢谢文华鼓励支持,问好。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7: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1-11-3 16:43 发表
  还当真给我建议了标题,不那么我也会遇读你文章。只是我加读(有的是重读)了2篇。
  欣赏你写文是“记载和排毒养生之用”的观点,特别是排毒和养生,也许此定位也适合我。该排毒我认为是注入文字之后的洗濯, ...


谢谢星均的真诚和守信,尽管我的建议很大众化、甚至有些幼稚。
本以为你会评点我以后的几篇文章,没想到你追溯到了前两篇。不过也算,哈哈。
精到的定评让我很感动,很受益。
我写的文章不多,也刚来不久。
正在学习中。
你所说的陌生化,我模糊地能够理解到。
我曾在行文时考虑到这个因素,只是笔力不计,做功未深。
又其实,从你对陌生化的解释中,我已经知道什么是陌生化了。
十分感谢梁兄的支持和真诚交流。
期待继续给予剑鸿帮助指点。
40#
发表于 2011-11-3 16:43 | 只看该作者
  还当真给我建议了标题,不那么我也会遇读你文章。只是我加读(有的是重读)了2篇。
  欣赏你写文是“记载和排毒养生之用”的观点,特别是排毒和养生,也许此定位也适合我。该排毒我认为是注入文字之后的洗濯,是把读者的心灵进行了淘洗,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散文写作之余的话》)
  《那棵乌柏树》写出了树之风骨及对我延想的影响,尤对我人生生命成长的顿悟,同时她也既是我依恋故乡的凭借,又是我灵魂安放的栖所。文短而思想澄明。
  
  《旷野读碑记》题目好。读碑,实读人;记,给文体留下了宽泛。
  从表达看,显然是篇散记,感情比较弥散和轻淡。窃以为,读碑读出了什么,可记得简约清晰些,可轻化一些场景的铺绕,势必省缩二部分等。
  从文调看,很好了,淡淡的,郁郁的,痛痛的。用语老练、深没而熟稔。但同时也觉得大众化,还可以带点陌生化。此“陌生化”指特色化,吸读化,无论用语表达练意直觉冲击都可脱体于已于人的一种更新化,当然我说的这个指在好的基础上更好。本文已很好了。(不少释论文字恕我省在本子上不打了,意思大约是这样)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5: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1-11-3 09:21 发表

握个手,如何?
嘿嘿。


谢谢晰子 握个手,好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1: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1-11-1 20:17 发表
一种动人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对物象与生死的深刻感知。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羸弱的是人的灵魂产生的力量,是人对存在的万象之物的超越。


房子兄的点评很令我感动,谢谢老朋友的支持。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运涛涛 于 2011-11-3 07:02 发表
很有嚼头的文字,如见当时读碑的情形。


谢谢涛涛的支持。问好。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1-11-2 22:12 发表
在沉静的叙述中不乏思考,娓娓道来,文字具有一定的抓力,角度新颖,问好。


有人叫你字母姑娘,我觉得很好听,你的来读让剑鸿很荣幸,精到的点评也让我深受鼓舞。谢谢版主的一贯支持,问好。
35#
发表于 2011-11-3 09: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1-11-2 16:19 发表


谢谢晰子
对剑鸿的拙字评点的这样用心和真诚
想到了你的评手的辞掉
虽有遗憾
但我感觉从此你就是无冕评手了
这样会更好
我做事就从来不喜欢加上什么头衔
几个论坛邀请我去做斑竹
我都害怕的很
人一旦被 ...

握个手,如何?
嘿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9 12:43 , Processed in 0.06587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