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刘铺子有个梅兰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5 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铺子有个梅兰渊
                            袁呈彦
    往长江中游的监利县城西行5公里,就到了刘铺子。刘铺子附近有个荷花大队,在大跃进年代出了大名。在1958年10月1日的《监利报》第三版上刊发红城人民公社向祖国报棉花丰收喜讯的消息,称红旗、荷花等队有亩产籽棉4000到5000斤的希望。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刘铺子后来组建人民公社,再后来改称为管理区,总支,指导组,或称片,称工作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但万变不离其宗,这里一直是比村大的行政区划,是一个日用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80代中期,这里有一所初中,一所完小,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进入21世纪,人口生育高峰峰值一过,初中学生、小学适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但刘铺中学和刘铺小学仍生源不减。究其原因,红城初中保留下来的不多,小学也撤并不少,周围村庄学生不得不往刘铺靠拢。
  
  当其时,潇臣在县教委任职,分工联系红城乡和观音乡的基础教育。到刘铺中学和小学检查、调研是必须去的。孩童们的朗朗读书声,操场上的嬉闹声,至今音犹在耳。离刘铺中学操场的南边500米远近,有一泓池塘,30亩左右,呈卵形状,常年绿水盈池,微波荡漾。他每每到此,一直没有打听这个池塘究竟叫什么名字,后来才知道她有一个美妙而文雅的名字叫梅兰渊。离渊塘南行数百米,有一个更大的渊塘,面积达300亩之巨,渊的中央深不可测,当地村民称她为梅兰渊的母亲,原来是一对母子渊。
  
  早春三月,刘铺中学被一片黄橙橙的油菜花环绕,而渊塘却被一片绿油油的麦子所裹挟。波平如镜的渊塘水静若处子,倒映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好一幅着色浓酽的春景图啊。塘边间或生长着七、八棵柳树,树龄20年30年不等,它们的一半根须伸在水里,长长地,细细的,红红的,好像玉米的穗缨,一半根须扎在塘岸的土层中,保护着粗壮的躯干,输送着枝叶所需的营养。春风春雨的沐浴,满塘池水的润泽,塘边柳树,枝繁叶茂,婀娜多姿,为渊塘平添别样韵致。
  
  炎炎夏日,小城里,暑气蒸腾,酷热难耐;池塘边,稻禾茁壮,荷花飘香。下午6时左右,西天残阳如血,晚霞如火。县教委机关一辆小型货车和一辆面包车载着大人小孩驶向刘铺梅兰渊的子渊,这里成为县城郊外的一个天然游泳池。不独教委机关,也还有其他单位的红男绿女乘车来此游泳纳凉。
  
  脱去汗衫和鞋袜,身入微凉的塘水,顿觉神清气爽,通体舒畅。塘边水浅,坡缓,塘底全是细沙,不起泥,也无杂草,适应初学者游泳。塘中央水慢慢变深,适应熟练水性的游泳者。在渊塘游泳、玩耍,那种感觉不比海南三亚的海滨浴场逊色。
  
  整个夏天,只要车辆不出差,下午6时许,教委机关的孩子们就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车库门前,等着司机叔叔把他们载去游泳,消弭他们做功课后的一身疲劳和暑热。
  
  在塘水中仰躺着,、塘水把你轻轻托起,眼睛漫无目的地看着深邃的天空,或闭目养神,或低吟浅唱,小鱼不时亲吻你的肌肤,蜻蜓偶尔从你身边飞过,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真是一种物我皆忘的境地。
  
  大概6年前,县邮政局大胆探索为三农服务的路径,拓展邮政业务,发展了上百个便民店,把农药、种子、化肥等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化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得到省邮政局领导的高度肯定,也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刘铺子有个邮政便民店是个样板,在这里,举办过一期《沟通》电视节目。后来在省电视台播放,影响不错。潇臣当时主持部里工作,一直支持邮政局在服务基层方面的有益尝试。因此到刘铺来过两次,主要是布置落实演播现场的工作,那个校园和那个渊塘也没来得及再去看看。
  
  去年5.1长假,有朋友和学生从外地回来度假,在城里吃腻了,想吃乡间风味,也试着寻找自己童年的一瓣记忆碎片吧。潇臣选择了离城最近的刘铺子。他们要吃的野韭菜没有,但有土鸡和土鸡蛋,还有浓浓的乡情和乡谊。驱车十来分钟,到了刘铺子。新农村建设使这里模样大变。通往刘铺中学的路修得笔直平坦,路两边的楼房鳞次栉比,窗明几净,但没有了书声琅琅的刘铺中学,所以这里似乎就缺少了生气。那个渊塘再也不是过去的渊塘,水也没有过去洁净,塘的面积也缩减了不少,泥沙淤积严重,再也不适合游泳了。
  
  时间过得好快,潇臣离开教委后快30年了,换了几个岗位,但一直还在县直机关工作,依然还是和刘铺子渊塘等距离,身没远,心却远了。每每和刘铺中学、刘铺子梅兰渊擦身而过,就是没到这里歇歇脚,也没到刘铺中学旧址走走看看,到渊塘边瞧瞧转转,真是愧对这里的一片土地,多少心里有些自责。潇臣想,他曾经午休的那排小房子和听课的教室安在哉?那些充满生气的年轻教师至今是否还活跃在六尺讲台上?那些赤着双脚的学童一部分成为农民工、一部分是否成长为学有所长的知识分子了呢?潇臣有时这么问自己,也问这变化着的社会。
  
  


[ 本帖最后由 zfx875206 于 2012-2-16 21:30 编辑 ]
6#
发表于 2012-2-18 18:24 | 只看该作者
数十年,物是人非。朴实的文字,写出了时事的变化。欣赏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18: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的辛勤劳动!感谢朋友们的鼓励和鞭策!
4#
发表于 2012-2-17 20:0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并问好朋友!
3#
发表于 2012-2-16 21:34 | 只看该作者
很值得怀念的地方,欢迎新朋友,我帮朋友重新排好了版面,并调整了字体的大小,这样有利于阅读。也希望朋友以后能按照这样排版。此外,如果是原创首发,请加注版权申明,问好。
2#
发表于 2012-2-15 15:25 | 只看该作者
一段历史,一个地方,一个人,写的平实稳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06:13 , Processed in 0.47157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