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32|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蛮汉山寻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2-2-29 1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多年了,我一直远离内蒙古,在遥远的邯郸被保护起来了,今天,则是作为地主的子孙第一次瞻仰阴山之下的这片土地,接受蓝天白云下的心跳。
  
  正是秋天,眼下的天空蓝蓝的,柳树,杨树,满地的庄稼。已经好多年了,地主这个名词已经被作为罪恶之源了,我真的没有想到,地主,中华大地某一片大地的主人,拥有一片土地,人在这片土地里和粮食在一起,和树木和青草在一起,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
  
  爷爷刚到羊佩夭子这片地方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爷爷和他的儿子们把这里开垦出了16顷土地,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爷爷是对土地有贡献的人。我走在榆树坡16顷土地上,这是爷爷的爷爷开垦出来的土地,这片土地虽然换了主人,但是谷子精壮地摇晃着脑袋,黍子睁开了青涩的眼睛,偶尔会遇到一片树木,它们可能是我祖先开垦这片土地的见证人,我轻轻地走,与这片土地交谈,听它们说过去的事情,它们的声音很小,听不太清......
  
  走了三里许,走近一面神奇的山坡,我的脚步更轻了,几乎窒息了呼吸。时光过了五十年,我第一次走进我祖先的坟地,走到他们熟睡的地方,瞻仰他们的睡容,但他们睡的太熟,看不见,他们的身上盖着黄的土。我走近了祖先,他们一定会知道第八世仲孙来探望他们,从遥远的赵国腹地邯郸来探望他们。空气里有了轻轻的风,风吹拂着我、我的大哥和我的妹。我们三人小心地向睡在这里的祖先叩首,隔着二百年的空间。大哥振振有词:爷爷奶奶,列祖列宗,世孙不孝,来看你们来了,给你们叩头有礼了。我们的头磕在了黄土地上,是磕给祖先的,也是磕给神圣的黄土地。
  
  原来我是听过“黄天厚土”这个词汇的,在榆树坡万顷土地上,我真的看到了黄天厚土,由于坟地一带的地势高,坟地背后即是小山,从山坡流下来的水就把土地上划出了一条土沟,土沟一丈有余。从沟沿往下,直陡陡的黄土层有三丈有余,真的是好土啊,没有这些肥沃的土,就没有土地上的庄稼,我不由再次向这片土地下跪,感激这片黄天厚土。磕罢头,轻轻地通过坟墓之间的神道,走到第一代来到凉城开垦土地的祖宗坟前,他的名字叫王万邦,墓前有1921年树起的石碑,用文字记叙两百年以前这里发生的事情,一个人来到这里,开垦出这里田地......祖先的生命结束了,这片土地还活着,说着祖先为开垦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困苦和艰难。
  
  我从碑文里知道了祖先是从山西忻州的克兰县浮村迁民过来的,王万邦少时读书,人很聪颖,二十几岁的时候,家道艰难,无力读书,在清政府的鼓励戍边政策下,王万邦随同父亲王吉移民到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开荒种植,勤奋和聪颖起到了作用,经过了几十年奋斗,已经拥有几千亩土地,成为凉城县的“巨富”。我很欣慰,我终于知道了我的祖先也是读书人,知道了祖先的创业过程,知道了祖先是如何勤俭持家的,知道了祖先是如何善待乡亲的......我为这样的祖先而感到骄傲,渐渐地发现自己的素质里也有祖先的根。
  
  我轻轻地抚摸这块石碑,绛黑色的石头,经过近一百年风化,字迹还清晰可见。为了永恒的印迹,大哥带来的纸张和墨,轻轻地拓碑文,我站在碑边,和祖先站在一起。阳光比我高一些,也站在这里,很温暖。祖先应该满足的,这里有阳光,有蓝天,有白云,更重要的,有他们一生开垦的一望无际的土地,坟地的地势高,依次可以看到谷子地,黍子地,菜花地,土豆地,还有各种庄稼地......我想,黄土下的祖先是不应该孤独的,祖爷王万邦身边有他孝敬的儿孙们,其中王镇巍是我的爷爷,也依偎在他的爷爷身边,一大家子人,在另一个世界其乐融融。我是见过爷爷照片的,一个小心谨慎的老人,一辈子依偎土地,一辈子厚待和他一样伺候土地的人,因此,虽然1949年后获得了“地主”这个称号,村里人也没有人发狠斗争过他,见到他依然尊重,他去世后,村里的那些曾经的长工依然帮助料理后事。祖宗以开垦土地为幸福,远离官府、远离暴力,一生都和土地在一起,死后也守在土地上,真的好幸福。我不知道人死之后还有没有灵魂,如果有的话,他们会走下这块山岗,走到他们所熟悉的土地,参加种植,参加耕耘,参加收获,享受土地和植物的幸福。植物和土地使得他们摆脱了在山西忻州浮村生存的尴尬,这里就成了第二故乡。
  
  人去世了,就不会说话了,但是石碑是会说话的,石碑是爷爷们的父亲们为祖爷爷王万邦立的,记录了祖爷爷王万邦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对待相邻的态度,成为巨富以后的祖爷爷王万邦,“公犹无怠无荒,简约衣食,且将以勤命子弟,并不以富自居鄢,至若德家庭孝友,唯谨乡里,富而好施”,在这里,我读到的是开明士绅的形象,而不是小时候受到的阶级斗争教育时的地主形象。真实,由虚假还原为真实是艰难的,我活了五十几年,才看到了我真实的祖先,“为人勤俭持家,宽恕待人,翁妪称其孝,里巷谓其贤,生子四名,女适民门”,原来我的祖先不是书本里宣传的欺男霸女的人,而是道德标兵。石碑的最高处刻写着“中华世”三字,我的家,我的祖先繁衍的大家庭是一个家,然而更大的家是中华,谢谢祖先提醒我们在爱自己的小家时,不要忘记热爱中华这个大家。
  
  很感谢乡亲们在轰轰烈烈的造反时期,没有毁坏这块石碑。哥哥是一个画家,他带来了宣纸和墨,小心翼翼的把宣纸贴到了碑上,小心翼翼地拓下了碑文,砰砰砰,砰砰砰,这是作为土地的后代和祖先说话,我们和祖先一样热爱这块神奇的土地,热爱土地上的庄稼。
  
  回呼和浩特的时候,我一步三回头,心想,一定要再回来为祖先上坟,一定要去山西忻州浮村寻根。我不是神,我想知道我的根在那里,在那张生生不息的族谱上补上我的名字。

31#
发表于 2012-3-4 09: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克楠 于 2012-3-4 06:34 发表


是的,散文的品质就是真实,拒绝虚构。谢谢你。


谢谢您指点。
谢谢您为我写过的一篇评。如果将来我想转载收录,可以吗?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0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2-3-3 19:16 发表
看过梁晓声和史铁生的散文,所以有了这个感想。
能读到让人流泪的真实经历延伸出来的散文,我觉得是读者的福气。
谢谢王老师回复。


是的,散文的品质就是真实,拒绝虚构。谢谢你。
29#
发表于 2012-3-3 19:16 | 只看该作者
看过梁晓声和史铁生的散文,所以有了这个感想。
能读到让人流泪的真实经历延伸出来的散文,我觉得是读者的福气。
谢谢王老师回复。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6: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2-3-3 12:50 发表
问好王老师。读这样的文章,有大散文的气息。不到一定年龄与阅历,大概很难写得出来这种味道。最近在读一些老作家的散文,越看越觉得好的散文想写出来是可遇不可求的。


  你好,“好的散文想写出来是可遇不可求的”确实有这样的元素,但是,写作者认真地选择写作的突破口,总是会起很大的作用的。
27#
发表于 2012-3-3 12:5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王老师。读这样的文章,有大散文的气息。不到一定年龄与阅历,大概很难写得出来这种味道。最近在读一些老作家的散文,越看越觉得好的散文想写出来是可遇不可求的。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21: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冯学清 于 2012-3-2 13:52 发表
寻根,寻找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血脉的渊源。
问好


    谢谢。
25#
发表于 2012-3-2 13:52 | 只看该作者
寻根,寻找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血脉的渊源。
问好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3: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2-3-2 09:36 发表
再来赏读。
克楠老师此篇行文从容,有一种厚重沧桑的意味,耐品。
“我从碑文里知道了祖先是从山西忻州的克兰县浮村迁民过来的……”,原来我们是老乡。


哦,你是忻州的克兰县的吗?有没有浮村呢?我从地名和网上查不出来,是不是名字改了呢?谢谢。
23#
发表于 2012-3-2 09:36 | 只看该作者
再来赏读。
克楠老师此篇行文从容,有一种厚重沧桑的意味,耐品。
“我从碑文里知道了祖先是从山西忻州的克兰县浮村迁民过来的……”,原来我们是老乡。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06: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3-1 11:19 发表
碑文记载的是时间,而人心记载的是岁月。学习王老师好文!


谢谢理解。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9: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2-3-1 10:01 发表
的确,地主这个成分,曾经看到他就认为十恶不赦,就因为所有劳苦大众的贫穷都是因为地主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与人生阅历的增加,才知道刘文彩是将许许多多的地主的恶劣附加在一个人身上,其实真正的刘文彩并没有 ...


     政治家总是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具体的事实,地主这个阶层很复杂,确实有和土匪、官兵结合的地主,也有勤俭致富的地主......地主和长工的关系,也没有宣传片宣传的那样........问好,握手!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张谋 于 2012-3-1 09:11 发表
厚重的文字,走过便是记录。问好克楠老师!


是的,走一路,写一路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2-3-1 08:18 发表
抚摸过往和来路,呈现感悟和思想。问好老师,学习。


剑鸿, 你好。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青衫子 于 2012-3-1 08:49 发表
人非草木,却也有根,根在土地,归也在土地。


是啊,土地是永恒的。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烟雨飘过 于 2012-3-1 08:35 发表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怕就是深植在故土的根了。
王老师与我离得很近呢,有一种亲切感。王老师的故土亦是我所向往的。


  你好,你在山西,还是在内蒙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1 19:10 , Processed in 0.05670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