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海底出击》的跨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 2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喜欢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看出非常时期的巨大冲突和对立。如何表现,以及如果深入人心,不是刻意,只是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叙述,而能表达出一种人性的,则更要考验着编导者们的审美和洞察人性的尺牍。

  做为一个身受军国主义涂炭的国度里的普通人,每个人似乎有着足够的对于伤害和涂炭过自己国家的敌人的仇恨,而每当看到对立国的影视剧目,有着本能的反感和抗拒,都是一种正常的表现。而对于敌对国家和势力国度出现的影视剧目的射猎和浏览,则也需要理智的对待和审视。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一支值得尊重的民族。有仇必报,鲜明的民族个性,使得他的敌人不能小瞧和漠视影片在犹太人数目占有一定比例的美国,在放映这部表现德军潜艇故事的影片时,还一份是非常紧张的。因为毕竟是面对一份不光彩的战争责任,以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不可弥补的伤害和屠戮。

  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德国电影,在无意中和我相遇,凭着对于战争影片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于德国影人拍摄影片的好感和好奇,几个小时的时间让我感到了颇费时间之感,却在观赏影片的进程中,却没有感受到拖沓和多余,一艘U潜艇为主要叙述场景的故事,被讲述得牵人心绪,不觉被一部影片深深吸引,不觉时间过去许多,而心思已然随着一帮德国军人潜入枯燥而惊心动魄的大洋深处的经历。

  在春晚上看到过一个小品,反映我军潜艇官兵的潜水生活。与世间隔绝的工作环境,产生着许多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地方。而官兵一心,是整个潜艇这个小世界里必须的法则。

  影片开始的时候,充分渲染和表现,潜艇官兵的纵情和放纵,昏天酒地,照死了喝,长官的冷眼看待,士兵的狂欢,似乎拼命补偿和享受着任务前后的短暂陆地生活,即使有些过火的行为,也会被长官宽限和视而不见。因为马上面临的任务,可能会让他们进入到暗无天日的生活状态,时刻面临着生死的游戏。

  表现敌对国家的战争,德国导演明显恰当地捕捉和采用了这些官兵在战争中的表现,也明显忽略或者非常俭省地表现纳粹精神和国家意志,更多的表达二战中这样一群集中在一艘潜艇上的德国军人的真实状态,做为军人要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不惧危险,对敌对国英国予以充分的尊重和高看,从每一个细节判断和评价对方的能力和信息。自我打气,自我鼓励,惨淡经营着一艘危机四伏中的潜艇。正是因为敌对国在战争中逐渐改变的战争优势,让做为取得过相对优势的德国逐渐失去曾经的战争果实。在残酷的生存和死亡的变换里,他们成为在随时可能丧失生命的环境里惶恐和苟且,等待着转机和绝望。

  一般来说,战争片中人物众多,看过了也许许多人物都只是人影闪过而已,并不能留给人们深刻印记。而《从海底出发》却因为反复渲染和集中表现狭小空间的故事,也留给了人们许多难忘的人物。在九艘潜艇上服过蜴的老兵,也因为巨大的恐惧而乱了手脚意欲逃跑,被艇长严厉之下中予以宽大。不断突破下潜极限,人们灵魂欲出的紧张,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在不易觉察的时刻,盼望他们能转危为安,似乎成了一种超越敌友界限的情感超越。而在死亡靠近的危机中,冒死拼命维修漏水和电池故障的人们,在几乎虚脱之中,面对也没有多少正常气色的艇长,说出故障修好几个字的时候,带给艇长,甚至带给观众的,几乎就是一种死后重生的希望和光亮。人们在一个为他们导航和决定生死的艇长在一起,艇长和他的苦苦支撑着危机的士兵在一起,一种可共赴危机的一体,似乎已经超越了战争本身的思考,而更把人们引向了生存的共同理解和认知。

  随军记者和告别新婚恋人的年轻战士,生死的寄托,书信的书写和传递的没有成功,最后的死亡和见证,让小人物的士兵形象,成为一个个见证和表现人物命运的悲凉符号。而做为射猎者的潜艇,也会因为对手的机敏,随时也可能变成被狩猎者。一次出击,换来的可能是无休止的报复。以及致命的结局。影片毫不抵损和蔑视对手,对于对手的评价,几乎都是相对客观的话语,这也是无论什么人来观看,都不会感到先入为主的叙述带来的本能抗拒。而正是如此的把握,让影片带来了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经历了几度生死,死里逃生的人们返回了曾经出海的本土海港,灰白瘦弱的军人们为返回家园的幸福和快慰鼓舞,整洁军装,面对迎接的人们和队伍。而突然而至的战斗机骤然布满海港,人们作鸟兽散,多灾多难的潜艇和归来的官兵不断被击中,艇长似乎还没有死亡,在侥幸活下来的记者士兵发现,而艇长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潜艇被英国飞机击中,下沉。艇长也终于挺不下去了,躺直了身体,迎接着死亡。而眼睁睁盼望着和女友见面的小伙子,也已经死在飞机乱炸之中。

  战争为人们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扼杀了许许多多简单的昂贵的愿望。侵略战争给别的国家带来无尽的伤害,同样也带给战争发动者的国家的人们带来伤害。人们自觉不自觉成为战争贩子的工具,承担者战争的恶果。没有尊严,没有生存的权力。却令人们在观赏这部影片的时候,莫名地失落和无声的感怀。士兵们会看着被自己的潜艇击沉的舰艇上的敌国的士兵的哭救而难受,又因为无法救护而冷酷对待。敌人和朋友的界限,似乎已经模糊。而这种弥漫在整部电影中的温情潜流,却不知不觉征服了观众,让一部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感觉到电影的杰出和出类拔萃,感觉到影片在诸多领域完成的跨越。正像影片当初在美国上映的时候,犹太人较多的城市里如何面对这一部影片,是导演担忧的,而观赏中尽管有稍许的嘘声,但是随着影片的进程到结束的时候,全场犹太人起身站立,为这部影片长时间的鼓掌,令导演颇为欣慰。人心不再对于一场战争进行道德判断,而关注于战争中普通人包括普通的军人的命运。这是许多影片包括同类影片难以跨越的,而在这部来自战争发动国的影像,却实现了这一种情感的跨越,实现了对于人性领域的共同思索和感怀。

  宽阔的海洋下面,有潜艇继续游动。战争的影子在前方晃动,警醒的人们,警醒着自己的责任和护卫着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尊严,而更高远之处,还有着一双慈悲的眼神,在观望着这个动荡的世界。这种眼神,也是属于人类的共同企望。只有在如此高度,才可能实现和回归,最简单的生存,以及看似非常平凡的和平与安宁。



    




[ 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5-3 07:04 编辑 ]
15#
发表于 2012-5-5 23: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5-5 21:08 发表


小心呵护心脏,没错的。谢谢大姐来读和喜欢,好几个小时的电影,看过也是够辛苦的事情:)

人就那么怪,喜欢的影片,会不计算时间,甘愿一口气付出精力。看《武则天秘史》我会不眨眼地看它个10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2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文佳 于 2012-5-5 10:09 发表
我虽不爱看战争片,感觉枪炮的震动声会让我心脏受不了。却喜欢上了山水此文。


小心呵护心脏,没错的。谢谢大姐来读和喜欢,好几个小时的电影,看过也是够辛苦的事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21: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迎风而立 于 2012-5-4 23:41 发表
很早看过的电影,剧情也有些模糊了。每一部作品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思考。


谢谢迎风朋友的来访和感受,的确比较早的片子,因为没有看过感觉到了新鲜之处。
12#
发表于 2012-5-5 10:09 | 只看该作者
我虽不爱看战争片,感觉枪炮的震动声会让我心脏受不了。却喜欢上了山水此文。
11#
发表于 2012-5-4 23:41 | 只看该作者
很早看过的电影,剧情也有些模糊了。每一部作品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思考。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6: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2-5-3 15:27 发表
笔触开阔,信手拈来,笔力非常,学习。


问好剑鸿朋友,谢谢来读:)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6: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2-5-3 10:09 发表
我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影片,喜欢读二战题材的书籍,当然,也很喜欢德国军队的歌曲和音乐。我现在手机的来电音乐就是德国装甲旅的进行曲,呵呵。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从审美的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国界、种族 ...

感谢老师隆重的点评,非常感谢老师的鼓励,写得仓促,感觉还有许多不足。也继续分享老师的快乐:)

[ 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5-4 10:38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chezhiyuan 于 2012-5-3 00:08 发表
一旦当战争机器开动,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渺小,生命是那么的脆弱。系千钧于一发,整部电影似乎都在这种氛围的笼罩之下。虽然看过这部电影,但却没有万里老师感触这么深刻,只是感觉与类似二战题材影片不同,经过万里 ...


谢谢沐阳朋友的感受。提心吊胆的一部电影,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特定的情境中。问好:)
7#
发表于 2012-5-3 15:27 | 只看该作者
笔触开阔,信手拈来,笔力非常,学习。
6#
发表于 2012-5-3 10:09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影片,喜欢读二战题材的书籍,当然,也很喜欢德国军队的歌曲和音乐。我现在手机的来电音乐就是德国装甲旅的进行曲,呵呵。我这样说的意思是,从审美的角度看,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国界、种族、信仰、阶级和意识形态上的区分的,一如万版在本文里的相关阐述。能够形成这样的观感,至少说明作者的意识层面已经接近了艺术的制高点,这点确实难能可贵。另外,文章还从各个方面围绕战争诠释了自己的感受并将之上升到人性这个根本的层面上来进行挖掘和分析,这就抓住了这部影片的核质,也抓住了艺术的核质。作者通过战争这个特定的背景来突出人性,是文章的亮点所在,也是文眼所在。文章的制高点和文眼引起了我的共鸣,感悟多多,这里就不再赘言。无论是任何探索或者鉴赏艺术的文章,只要能够揭开艺术作品叙述的面纱,呈现真相,让人感触共鸣,应该就是一篇好文章,而感触和共鸣,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重量砝码。欣赏!
5#
发表于 2012-5-3 00:08 | 只看该作者
一旦当战争机器开动,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渺小,生命是那么的脆弱。系千钧于一发,整部电影似乎都在这种氛围的笼罩之下。虽然看过这部电影,但却没有万里老师感触这么深刻,只是感觉与类似二战题材影片不同,经过万里老师一番解读,别有收益!赞!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0:02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0:01 | 只看该作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0:00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名: 从海底出击
外文名: Das Boot/Boot, Das/The Boat
其它译名: 潜水艇,特殊任务,紧急下潜,潜艇风暴,船,特种任务
出品公司: Twin Brothers
制片地区: 西德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德森
编剧: 沃尔夫冈·彼德森
类型: 剧情,战争,动作,历史
主演: 克劳斯,温奈曼,赫伯特,格罗纳米耶,乔根·普罗斯诺
片长: 149/209/293分钟
上映时间: 1981年9月17日
对白语言: 德语/英语/法语
色彩: 彩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1 04:06 , Processed in 0.10183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