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19|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听雨(外一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2-6-29 1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些被天空遗弃的孩子,用沉重、破碎
敲打世界的门窗
大地痉挛,一如乌鸦掠过的死人的脸
坚硬的骨骼里,装满世纪的泪水

隔墙有耳,是颓败还是前进
沿着乌云的走向,跌进民间、祖国
跌进万劫不复
祖国正在急匆匆地赶路
早已丢失了敏锐的听觉

谁高高在上,分配万物的命运
剥开闪电的刀锋,我遍体鳞伤
在断裂的风暴中,听到无数哭喊
雨不停的下着,我的喉咙却越发干渴

听雨,听自己急促的呼吸
听一个人的脚步声从身体里走出去
却再也没有走回来


雨一直下


雨说下就下,垂帘者挽着乌云潇洒走过
所谓的人间不过是虚妄、假象
是顷刻被黑暗收走的残梦

从西至东,串联的闪电不分你我
似开刃的刀剑,有一统山河之势
丁香、海棠、摇曳的姿态堪比歌妓
用投怀送抱的手法掩饰内心的慌乱

一匹马不停地奔跑,他的嘶鸣被挂在天上
不断卸下的骨头击落一个又一个干枯的灵魂
在众多的生存方式中,他选择了化整为零和持久战
选择在大地埋下自己的种子

雨一直下,从唐、宋到戴望舒的雨巷
一次次的相遇、分离
一次次看不清前生后世






[ 本帖最后由 刘华明 于 2012-6-29 14:53 编辑 ]
25#
发表于 2012-7-9 18: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山水 于 2012-6-30 19:17 发表
第二个更精彩。

同感。
也许是第一个有些“大”
24#
发表于 2012-7-9 09:52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句完全可以用来横纵概括全人类的全部翻身求解放及对民主、自由、平等、幸福的追逐。如果说我们还很穷,能为苦难痛苦幸福生活迟迟不来来了又走找到理由,那么美国富不富?西方的发达国家富不富?他们的政府都为主权债务危机逼得如无头苍蝇焦头烂额,劳动大众的悲惨处境便可想而知,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为什么?诗歌自然会做出一些解释。

[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1 于 2012-7-9 16:28 编辑 ]
23#
发表于 2012-7-9 09:23 | 只看该作者
  《雨一直下》这首,为什么说是在《听雨》的基础上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变革的意义和作用呢?请看这一首的尾段:“从唐、到宋”,“到戴望舒的雨巷”,这就是亘古及今的历史。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戴望舒的雨巷”在网络诗坛中被滥用的严重。一些人读诗不认真,只记住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把《雨巷》这首名诗只当做纯粹的爱情诗歌去读去引用,这是错误的!要懂得,纯粹的爱情诗歌只能收进爱情诗选,当今的文学史是不屑于记录那样的作品和诗人的。戴望舒首先是一位革命的先行者之一,《雨巷》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寄托作者失意和孤寂的作品,作品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革命理想成功为劳动大众获取幸福生活的隐喻或象征啊。很显然,刘华明懂得这个,使这个用典恰切得很。“唐、宋”指朝代更迭,把“戴望舒的雨巷”和古代国号放在一起岂不是“荒唐”!然而正是这荒唐之中,必有其寓意才能更见其妙。所以“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于今的历史变革的过程的指代。从推翻清王朝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八年抗战十年内战土地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到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四清人民公社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到新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到现在,谁见到了真正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了?所以诗歌这样结尾:“一次次的相遇、分离/一次次看不清前生后世”。最后一句时空建构句道出了从古到今,那些人为的、所谓为人民大众的幸福翻身解放的一次次前仆后继轰轰烈烈震天动可歌可泣的抛头颅洒热血的起义或革命变革运动,结果都如诗歌的第一节所概括的:“雨说下就下,垂帘者挽着乌云潇洒走过/所谓的人间不过是虚妄、假象/是顷刻被黑暗收走的残梦!”

[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1 于 2012-7-9 16:25 编辑 ]
22#
发表于 2012-7-8 17:20 | 只看该作者
复制过来,方便阅读。
21#
发表于 2012-7-8 17:19 | 只看该作者
雨一直下


雨说下就下,垂帘者挽着乌云潇洒走过
所谓的人间不过是虚妄、假象
是顷刻被黑暗收走的残梦

从西至东,串联的闪电不分你我
似开刃的刀剑,有一统山河之势
丁香、海棠、摇曳的姿态堪比歌妓
用投怀送抱的手法掩饰内心的慌乱

一匹马不停地奔跑,他的嘶鸣被挂在天上
不断卸下的骨头击落一个又一个干枯的灵魂
在众多的生存方式中,他选择了化整为零和持久战
选择在大地埋下自己的种子

雨一直下,从唐、宋到戴望舒的雨巷
一次次的相遇、分离
一次次看不清前生后世
20#
发表于 2012-7-8 17:18 | 只看该作者
  众所周知的一个学人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也应该是诗歌写作者的座右铭。诗歌就是把对生命及家国天下的感悟和理解,通过四季风景如风“雨”雷电花鸟虫鱼万物的形象及其关系,通过语言以种种精巧的形式表现出来呈人以美的一种艺术。刘华明在雨季关于“雨”的诗歌,我已经点评过三首:《对一场雨的描述》表现的是轰轰烈烈的革命对除旧布新的作用;《雨季》是对生命处在雨季中的个体的人生的理解来理解雨季人生;《雨中的事物》,是把人生放进复杂的社会诸如名利欲的关系中加以感悟。于下还要解读的同组的“外一首”《雨一直下》,这首已经粗读过一遍,是在《听雨》的基础上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变革的意义和作用。
19#
发表于 2012-7-8 17:16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的最后一节,“听雨,听自己急促的呼吸/听一个人的脚步声从身体里走出去/却再也没有走回来”。责任意识、被摧残和对苍生的垂悯令人惊慌得失魂落魄,最后迷失进风“雨”之中。每每读完刘华明的诗歌,都感觉他的诗歌秉承了古典诗歌中五律七律“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严谨的思维,跌宕的韵致。
18#
发表于 2012-7-8 17:1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写的是“世界”的面目惨不忍睹;第二节写到“祖国”“跌进万劫不复”;到第三节应该写到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更加可感触的境遇了,所以诗歌写道:“剥开闪电的刀锋,我遍体鳞伤/在断裂的风暴中,听到无数哭喊/雨不停的下着,我的喉咙却越发干渴”。“我”和我的同胞也同样跌进了苦海的万丈深渊,在无限焦灼和痛苦中挣扎嘶喊着。那么作者和读者都不免要进一步追问:这些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刘华明的诗歌通常都遵循这样的形式逻辑思维做形象“意象的逻辑思维”运笔,这一点也使得一般的写手毕其一生的精力也无法具备这个能力。说到原因也就是为什么?第三节第一句写道:“谁高高在上,分配万物的命运?”回答是“高高在上”的神秘而未知的力量!也就是本组诗歌“外一首”《雨一直下》的第一句中“雨说下就下,垂帘者挽着乌云潇洒走过”的“垂帘者”。这是对“未知”和“无限者”的关心。宗教中关于“主”和“神”的“主宰”说似乎不足为凭。但是牛顿把天体力学最终归结为“神的第一次推动”;爱因斯坦也走向了宗教;当代的爱因斯坦霍金20多年前就一直在揣测,如果把那些未知的神秘的力量看做是自然规律的话,那么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行驶“意志自由”造福人类的过程中,为什么结果总是出现人类所无法预期的恶果呢?是不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宇宙自然的规律而一切却反倒被预先规定“决定”好了呢?照霍金的“统一理论”解释,我们正在被一步步逼进我们那样不愿意认可的“宿命论”!否则怎么样解释呢?
17#
发表于 2012-7-7 20:46 | 只看该作者
《听雨》的第一节作者写了自己对新的“世纪”的“世界”的笼统认识。至于这样的认识是否正确,纵观世界风云,我个人确是首肯的,这里不宜做过多阐释。接下来第二节作者开始讲对于我们的民族国家也就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情势的感受和理解。第二节的二三行写道,“沿着乌云的走向,跌进民间、祖国/跌进万劫不复”!我们的“祖国”同样也“跌进”了灾难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为什么呢?看这一节的第一句“楔入”的:“隔墙有耳”。这个典用的好极:初读感觉和上下文似乎无什么关联,所以说是“楔入”,是一个独特的创新手法,很少见到;“耳”字确又紧紧扣住了题目的“听”;典故的蕴涵表达的极其中肯直截了当甚至斩钉截铁——内外矛盾;仔细品味似乎又具“符号意象”的特征。读者也要留心一下“祖国”一词放置的位置及作用,品味起来都可见作者辛苦经营诗歌的良苦用心。“隔墙有耳”,是讲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很强大,但她不是孤立的存在,经济、科技、思想、政治、军事等等都和复杂的外部世界相关联休戚与共,同时在诸多方面还远远落后于西方的一些强国,并且在外部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正在进行的以美国为首的有越南、菲律宾、日本、印度、俄罗斯参与的二十国联合军演,报道称:中国就是他们假想的敌人!那么,祖国啊,这样艰难你何去何从?本节诗歌一句的后半句写道:“是颓败还是前进”?当然是前进再前进!本节的第四句写道:“祖国正在急匆匆地赶路!”来不及犹疑也不容许犹疑,只能“前进”!在这首诗歌发出来的同时,“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之后航天员胜利返航;还有中国在西太平洋某区域首次成功下潜到7062米进行了海底取样和一系列科学实验,都是“祖国在急匆匆赶路”的证明!这几年来,“祖国”还在全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对国计民生诸多方面进行着稳步改革:就业、住房、医保、社保、三农、金融调控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祖国在急匆匆地赶路”的证明。这一节的结尾写道:“祖国”“早已丢失了敏锐的听觉”,表面上是写“失聪”,实际上还含有诸多意味,极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一个想写写诗歌的人思考及对世事敏感的程度始终高不过“垃圾”和“下半身”,莫说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就是想读懂,那简直也是天方夜谈!在手法上,这一节内的字词句行节的组构及扣题、与上下节的关联都该有多么复杂、精妙!

[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1 于 2012-7-7 21:00 编辑 ]
16#
发表于 2012-7-6 19:2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佳作!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18:31 | 只看该作者
多谢老哥的解读!和我的思想完全一致!问好!
14#
发表于 2012-7-6 16:05 | 只看该作者
听雨(外一首)

这些被天空遗弃的孩子,用沉重、破碎
敲打世界的门窗
大地痉挛,一如乌鸦掠过的死人的脸
坚硬的骨骼里,装满世纪的泪水

隔墙有耳,是颓败还是前进
沿着乌云的走向,跌进民间、祖国
跌进万劫不复
祖国正在急匆匆地赶路
早已丢失了敏锐的听觉

谁高高在上,分配万物的命运
剥开闪电的刀锋,我遍体鳞伤
在断裂的风暴中,听到无数哭喊
雨不停的下着,我的喉咙却越发干渴

听雨,听自己急促的呼吸
听一个人的脚步声从身体里走出去
却再也没有走回来

【复制过来,方便参照阅读。
长时间在路上,打出几个字就发几个字。兄弟的诗歌太好了,不吐不快。
待解第二节】
13#
发表于 2012-7-6 16:01 | 只看该作者
读刘华明的诗《听雨(外一首)》

  直接入读诗歌,看看《听雨》写的什么,都是怎么写的。
“这些被天空遗弃的孩子,用沉重、破碎/敲打世界的门窗”。这里“雨”被比喻成“被遗弃”的“孩子”从“天空”摔下来!可见所谓“天空”该有多么残忍,“孩子”该有多么不幸!这是一个远取譬,新鲜惊骇,只能是非凡的想象力的诗美创造。“用沉重、破碎”,是用形容词取代常规语法名词的非语法组合,却直捷道出了“孩子”被摔的程度及摸样,“沉重、破碎”。摔到哪里去了呢?“敲打世界的门窗”。常规语法下是“敲打门窗”,而这里“门窗”前边用了“世界的”非常规语法定语限制词,应该说这“听雨”,超出了大自然的“雨”,作者是在透过(通过)大自然的“雨”,“听”看人类(孩子)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诗歌接着写道:“大地痉挛,一如乌鸦掠过的死人的脸”,“大地”被人格化后,顺势又打了一个比方,表达“世界”悲惨到惨不忍睹。“坚硬的骨骼里,装满世纪的泪水”,“泪水”前边用了“世纪的”非常规语法定语限制词,“骨骼”是被摔碎的“孩子”的骷髅骸骨,“雨”水成了“世纪的”悲恸的“泪水”。应该说,这样的描写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语法非语法及修辞所表达的范畴,联想想象到超越了现实,扭曲、幻化、非理性、荒唐荒诞等手法被不漏痕迹得心应手的运用着。而其对“世纪、世界”的全方位(天、地、人)描画所带来的“荒原”效果,远远超出了艾略特的《荒原》。同时也应该明确,诗歌手法的高超是与作者思想卓越的高度无法分开的,这体现一般的写手与刘华明的分别。
12#
发表于 2012-7-6 09:34 | 只看该作者
雨一直下,从唐、宋到戴望舒的雨巷
一次次的相遇、分离
一次次看不清前生后世

欣赏、学习,问候!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7-6 06: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孙光利 于 2012-6-29 19:10 发表
雨一直下,从唐、宋到戴望舒的雨巷
一次次的相遇、分离
一次次看不清前生后世

好有意境


问候孙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17 20:47 , Processed in 0.21451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