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5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关于读书的一些题外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2-8-1 1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读书的一些题外话


  中国人的读书率是很低的,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且有报刊上刊出的各国读书率对比资料可做证明。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总是屈居人后,这一些点,大概我们还可以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读书率仍然遥遥落后,这就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了。
  
  有专家解释说,生活节奏的紧张是造成阅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有理由相信,能够得出这样结论的“砖家”是最适合坐在办公室里拿着丰厚的工资做类似调查研究的。我们都熟悉孙权劝学的故事。吕蒙不爱读书,就拿“军中多务”做借口,孙权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借口的不切实际:“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是啊,军中事务再繁忙,还能比一国之君更忙吗?同样地,我们的生活节奏再紧张,还能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更紧张吗?再者说,某个个人不爱读书,或某个群体不爱读书,都可以找这样那样的借口,而全民的读书率下降,又岂能是简简单单的一句“生活节奏紧张”就掩饰得了的?
  
  也有权威部门统计说,其实我们的读书率并没有下降,只是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传统的阅读中,已经有一部分被分流出来,被网络阅读及手机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所代替。其实,这类调查机构,也是最适合坐在办公室里拿着国家大笔的科研基金做类似结果为87.53%之类的调查分析的。手机阅读的群体究竟有多大,没有确切的统计材料可做证明,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可知的事实是,手机阅读不过只是新兴的一种阅读方式,其阅读内容一般也限于新闻和小说,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似乎还有相当的差距;而在网络上,我们也是很少使用“阅读”一词的,更多的时候称之为“浏览”,二者的差别显而易见。并不是说网上就没有真正意义的阅读,只是说,真正能够在网上深入阅读的群体,实际上仍是那些深爱传统阅读的群体,只是出于种种原因,在特定的条件下,以网络阅读来代替传统阅读罢了。对于这些人来说,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是更钟情于传统阅读的。
  
  而且,就算是我们那一点儿可怜的读书率,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被功利性读书给占据了的。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谓的“读书”都是带着明显的目的性:或是为了学习,或是为了考试,或是为了拿证,或是为了晋级……甚至是为了励志、为了成功。前几年,所谓“成功学”的书籍一度非常流行,然而最近有消息披露,所谓国外的“成功学”大师,他们甚至并没有真正写过一部“成功学”著作,国内出版的成功学书籍,不过只是国内利欲熏心的所谓“成功学”专家们裁剪拼凑的成果罢了(如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等皆是如此)。事实上,在国外,这些“成功学”大师们也并不是以所谓的“成功学”扬名的,而在中国之所以会被冠以这样的名号,只是编书者利用了国人功利性的读书目的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罢了。
  
  相对而言,国人对读闲书却总是不甚热心,无论是人数还是比例,都低得十分可怜。而就在这寥寥可数的“闲书”中,也多限于某一或某几个相对单一的类别,诸如体育、汽车、IT、时尚、娱乐等等。而能够提升个人素质及修养的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精华的文化科学类书籍则少之又少,这其中,文史类的还算差强人意,尤其是在那些“学术超男”和“学术超女”的带领下,快餐式的读经诵史甚至一度成为热点;相对而言,科普书的阅读量却几乎为零,以至于许多有着高学历的“高级人才”,在一些科学常识上,却成了彻头彻尾的白痴。不要说国内的科普类书籍,就是连国外十分畅销的科普书,引进中国后,也无一不受冷落。
  
  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掌握是一回事,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又是一回事。由于学校教育的灌输和奴化作用,在某些领域许多看似特别常优秀的人才,在一般问题的思考判断能力却仍然停留在中小学生生的水平。比如那篇轰动一时的古风体高考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尽管其形式是足够独特了,作为高考临场作文,能把古风写到这个程度也着实不易,但细读该诗,却发现其中根本就是教材内容的翻版,丝毫也没有古人咏史诗的独特角度和深刻反思。前几年,更有学者披露,一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在一篇短短几百字的新闻中,竟出现了数十处句法、文法乃至标点上的错误。优秀的高考学子和大学生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形就更可以想像了。
  
  有时候,面对着整齐的教室内整齐的桌椅,以及这桌椅上或坐或伏着的整齐的学生,总会和养鸡场内整齐的鸡笼中整齐的肉食鸡联系起来。很多时候,我们是的确把学生们当肉食鸡来养的,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磨光他们的棱角,磨平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为整齐划一的答题工具。可以想见,在选入教材的那些四平八稳的教材的引导下,在那些刻板教条的“标准答案”的束缚下,又怎能塑造出独立的个性?又怎能激发出独特的思想?
  
  平时,在和学生们聊天时,我总是引导他们多读些书。现在的教育是指不上了,如果不多读一些教材之外的“闲书”,不多给他们创造一些选择的机会,不多给他们一些分析和思考的机会,那么,长大成人后,他们就只能成为唯命是从的奴才,或是人云亦云的传声筒,而绝对不会成为有着独特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况且,一个人可以做不成人才,但至少应该做一个独立的人,做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狄德罗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如果一个人连独立的个性也没有了,连独立的思想也没有了,又与禽兽木石何异?又与行尸走肉何异?历史上,一直颠沛游离、居无定所却又人口不多的犹太民族,之所以会延续至今,且在建国之后迅速强大,和其好读书、善思考绝对不无关系。而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集体丧失了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也许亡国灭种之患就离我们不远了。但愿这一切都只是笔者的杞人忧天。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水如空)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2-8-1 17:07 编辑 ]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9:45 | 只看该作者

再看这个因获鲁迅文学奖而特别火的

博主快评:

纪委书记诗迷徐帆刘亦菲?别拿八卦的心掂量车延高!

文/彭志强



    今天成都商报热一周读书版,几乎都给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车延高。如果不是因为他带有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这个特殊身份,估计网友不会疯狂在新浪微博转发他写给徐帆的诗。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临时将成都商报读书版选题换成鲁迅文学奖专题,我也是中了明星的“毒”,因为这个获奖诗人,给徐帆、刘亦菲等美女明星都写了诗。一时间,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成为网络红人,因为他满足了大众的娱乐。他写给徐帆、刘亦菲等人的诗,有人称其诗歌为“羔羊体”。
    诗言志。这是过去的美誉。如今,诗人被妖魔化,诗歌被边缘化,写诗几乎成为发疯的标志,而非言志。但是坚持的人总有一天获得认可,比如车延高。如果我们仅仅以娱乐的角度去看他写给徐帆、刘亦菲的诗歌,你会联想到宋祖德。车延高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获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作品是《向往温暖》:珠穆郎玛峰之颠/有我从天空借来的一片片雪花/这里除了洁白还是洁白/种子是去年播的,没有亲戚/寒冷中生出冰肌玉肤的雪莲/风天天醉,来了又走/把唯一的孤独和空寂吹透/我不惧怕冷,向往温暖/太阳低头的时候/我跟着一滴水走出冰川/身后站着依依不舍的公主/它是雪山转了基因的孩子……
    显然这些孤独的意境,很多人看不见。车延高在诗里追逐的温暖,很多人也觉得愕然,看不懂。其实,高处不胜寒。车延高把诗里的“我”置身于珠穆郎玛峰之颠,何等的寒冷与孤独?!“太阳低头的时候,我跟着一滴水走出冰川”,但他又不得不随波逐流,诗行处处透射一种无奈,只能向往温暖。我在想,他作为纪委书记,大概也是这种心境:身在高处,很多事情都很无奈。如同和谐,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境界,但是总有寒冷跟温暖开玩笑。
    我们都是俗人,都有一颗八卦娱乐的心。于是看他写给徐帆的诗歌《徐帆》,会更加觉得亲切,更想知道他跟徐帆发生了什么故事。“……最近,去看《唐山大地震》/朋友揉着红桃般的眼睛问:你哭了吗/我说:不想哭。就是两只眼睛不守纪律/情感还没酝酿/它就潸然泪下/搞得我两手无措,捂都捂不住/指缝里尽是河流/朋友开导:你可以去找徐帆,让她替你擦泪/我说:你贫吧,她可是大明星/朋友说:明星怎么了/明星更该知道中国那句名言——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觉得有理,真去找徐帆……”但是看过之后,突然发现《向往温暖》的确出手不凡。

    鲁奖出来以后,诗人、出版人沈浩波在微博质疑有人买奖。质疑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用证据说话。看了车延高的获奖诗歌,个人觉得他是实至名归,应该是靠实力获奖。其实,身份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诗歌本身。车延高这样长年以诗言志的人不多了,我不反对以娱乐的名义去传播他的诗,我们需要给这样坚持的人一些鼓励和扶植!但别拿八卦的心掂量车延高!





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鲁迅文学奖获奖诗人车延高写诗给徐帆(下)刘亦菲(上)成为网络红人。



鲁迅文学奖获奖的是诗人车延高

人们议论却是给徐帆刘亦菲写诗

成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

写诗让我懂得为官之道谁会在凌晨5点附庸风雅



选题策划:彭志强
采访执行:蒋庆


    作为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以下简称鲁奖)已经公布获奖名单,这次获奖的作家中不乏苏童、方方等文坛名家,但在名单揭晓之后,最受关注的作者却是以诗歌《向往温暖》获奖的诗人车延高,因为,他在诗人之外的身份是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而且给徐帆、刘亦菲等美女明星写给诗歌。



回应争议:有谁能为附庸风雅坚持每天5点起来写诗?

    在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车延高的电话昨天成了热线,车延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徐帆》是他为《大武汉》杂志专栏创作的系列诗歌中的一首,他一共写了三个武汉演员,网友认为这首诗太过白话,而这正是他的一种尝试,力求零度抒情,不带个人感情,“质疑和批评我都不反对,但我希望批评能瞄得准一些。”
    对于诗人之外的纪委书记身份,车延高并不回避,“有人会觉得我现在的身份让我的作品沾光,实际上这种身份带来的是阻力。外界认为我是附庸风雅,我周围的人认为是不务正业,可是有谁能为附庸风雅坚持每天5点过就起来写诗?文学不看身份、官位,只要你热爱就可以去做,又有谁认为官员不能够搞文学创作呢?”

    车延高在诗歌圈中颇有名气,但对大众而言还不太熟悉,《成都商报》在去年发布中国作家富豪榜时,记者就曾专访过这位诗人,介绍过他的诗歌成就,披露了他在诗人之外的身份: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没想到这次获鲁奖后,这个身份让网友对他的评价充满了怀疑,并节选了他9月写徐帆、刘亦菲等人的诗,称其诗歌为“羔羊体”。
    昨天,面对《成都商报》记者的再次访问,车延高表示自己并不怕批评,但请大家批评的时候瞄准一点:“热爱写诗,外界认为我是附庸风雅,我周围的人认为是不务正业。其实,我现在的身份只会给我带来阻力。”



网友猜测:车延高或许靠官员身份拿奖

    这一次,关注度并不太高的获奖诗歌在鲁奖颁出后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让凭借《向往温暖》获奖的诗人车延高瞬间成为热门人物,有人甚至找出了他写女明星的诗歌《徐帆》,进行调侃。一些网友认为车延高的诗歌毫无特别之处,无非是一句话里多敲了几次回车键,并将其命名为“羔羊体”。在发现了车延高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的身份之后,这种议论又上升了一个级别,有网友猜测,车延高或许是靠他的官员身份得到了这个奖。



鲁奖得主:其父曾是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英雄

    对于大部分的网友而言,这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车延高无疑是一个陌生人,其实《成都商报》早在去年就曾关注过他。《成都商报》当时对车延高的个人经历做了较全面的介绍,他1956年生于山东省莱阳,其父是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八岁时,上小学二年级的车延高已经开始阅读繁体字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车延高的个人经历颇有点传奇色彩,他读小学的时候刚好文革开始,在当了几年喷漆工后,车延高参军入伍,在青海当兵期间还在连队喂猪。当兵的时候,车延高开始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创作,他的诗歌处女作就是在《青海日报》副刊版发表的。到1981年,车延高复员到地方工作,后来又到中央电大进修。在近30年的时间里,车延高从武汉最基层的街道办事处的临时工做起,如今成为了一名级别较高的公务员。



喂猪写诗:他也经历了生死闯关的艰苦锤炼
    据了解,爱读书的车延高没有机缘继续“读书”。1966年,他正读到小学三年级,学校就停课了。其后闹腾了几年,到十六岁那年,车延高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喷漆工。“喷漆是有害的工种,作业时必须全副武装,裹得结结实实。尤其是夏天,油漆挥发快,气味十分呛人,再加上密不透气的工装,一场活下来,常常满身汗水。”车延高回忆道。在工厂工作了两年,十八岁的车延高成了熟练技术工,已经是“车师傅”了。这时有部队到工厂招兵,想换一个工作环境的车延高应征入伍。“部队在青海西宁,空气中缺氧,我们背着背包跑步,跑上十几步以后就喘不上气;晚上紧急集合,裤子穿反的,背包跑掉的,什么样的都有。”忆起往事,车延高并无怨言或不平,他觉得“那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历练。”后来部队要选报务员,当时的选拔颇为严格,政治上优秀的车延高被选中担当此任。“冬天青海冷,那个时候没空调。大教室里面,电报机的上下键之间是用弹簧顶的,可塞进两分的硬币,咚咚往下敲,练手腕的力。敲了不到半天,指甲盖就敲裂了,渗血。到了下午睡完午觉,拿那个电键就不敢动,手指钻心地疼。第二天,手指在电键上揉很久,就不敢敲那一下,最后硬是咬着牙敲下去,敲到最后,键钮上都是湿乎乎的血迹。”报务员抄报要有抗干扰能力,“抄这个信号的时候,别的几个信号在嘟嘟地响,你要始终抓住主信号抄。我记得报务队毕业时,1分钟抄报抄到了160个字。”
    异常艰苦的生活,加之常年连蔬菜都难得吃上,很多人开始生病。因为用脑过度,车延高开始胃疼,腹泻,脱发。接连住院,无法上班。在这种情况下,连队安排他去喂猪。“我喂猪的时候,就想怎么样把猪养好点,每天粉碎猪草,有时工作一上午,整个人脸上都是灰尘,就剩两个眼珠子是黑的。”粉碎猪草的时候,机器里的螺丝松了,有时候会突然脱落,飞出来的时候就从头顶过去,把旁边的铁门打出一个深坑。车延高有三次遇到这种情况,但他命大,未被击中。这期间,他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尝试文学创作,并不时投稿,“大概写到第37篇稿子的时候,《青海日报》副刊发表了我的诗歌处女作。”说到这里,车延高笑容灿烂。1981年,车延高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工作。恢复高考后不久,电大开始首次招生。车延高得到消息时,距离考试还剩两天时间,他借了书躲到公园里看,天黑后就移到路灯底下看,车延高就这样进了中央电大学习。



为官之道:诗歌这双眼睛使我保持清醒
    随着工作角色的变化,为了避免读者对号入座,他由原来的杂文创作转向诗歌。近些年来,他每天凌晨5点10分起床,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中时,他已经端坐于书桌之前进行写作,“诗歌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这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并非是车延高的第一个文学荣誉,此前他就获得过“中国十佳诗人”的称号。
    车延高说,“写诗让我懂得为官之道。有了诗歌这双眼睛,可以使我在日常生活时保持一种清醒,眼睛不离泥土和根,不忘生活的另一个侧面,这样写作才会和社会息息相关。”在前几年担任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时,车延高就开设了自己的博客,这个博客主要发表他写的诗歌,“每天晚上,别人在打扑克牌或忙于其他应酬时,我就看书或写博客,而每天早上是我写作的黄金时段。”
    2008年1月,车延高的诗集《日子就是江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2008年5月份汶川地震,车延高写的《妈妈,你别哭了》《泪水中站立的微笑》《地球的孩子》等诗,被诸多报纸和网站转载。对于那些对地震诗歌说三道四的声音,车延高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喜欢说自己不屑于写这样的诗。遇上重大的自然灾害,遇上奥运会这样的盛事,他说这带有政治色彩。说实话,这是个别诗人的悲剧。他并不是不屑于写,而是没有这种胸襟。”





《徐帆》——转自车延高博客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墙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
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
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
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我喜欢她演的《青衣》
剧中的她迷上了戏,剧外的我迷上戏里的筱燕秋
听她用棉花糖的声音一遍遍喊面瓜
就想,男人有时是可以被女人塑造的
最近,去看《唐山大地震》
朋友揉着红桃般的眼睛问:你哭了吗
我说:不想哭。就是两只眼睛不守纪律
情感还没酝酿
它就潸然泪下
搞得我两手无措,捂都捂不住
指缝里尽是河流
朋友开导:你可以去找徐帆,让她替你擦泪
我说:你贫吧,她可是大明星
朋友说:明星怎么了
明星更该知道中国那句名言——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觉得有理,真去找徐帆
徐帆拎一条花手帕站在那里,眼光直直的
我迎过去,近了
她忽然像电影上那么一跪,跪的惊心动魄
毫无准备的我,心兀地睁开两只眼睛
泪像找到了河床,无所顾忌地淌
又是棉花糖的声音
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泪
省着点
你已经遇到一个情感丰富的社会
需要泪水打点的事挺多,别透支
要学会细水长流
说完就转身,我在自己的胳臂上一拧。好疼
这才知道:梦,有时和真的一样




《刘亦菲》——转自车延高博客

我和刘亦菲见面很早,那时她还小
读小学三年级
一次她和我女儿一同登台
我手里的摄像机就拍到一个印度小姑娘
天生丽姿,合掌,用荷花姿势摇摇摆摆出来
风跟着她,提走了满场掌声
当时我对校长说:鄱阳街小学会骄傲的
这孩子大了
一准是国际影星
瞢准了,她十六岁就大红
有人说她改过年龄,有人说她两性人
我才知道妒忌也有一张大嘴,可以捏造是非
其实我了解她,她给生活的是真
现在我常和妻子去看她主演的电影
看《金粉世家》,妻子说她眼睛还没长熟嫩
看《恋爱通告》,妻子说她和王力宏有夫妻相该吻
可我还是念想童年时的刘亦菲
那幕场景总在我心理住着
为她拍的那盘录像也在我家藏着
我曾去她的博客留过言
孩子,回武汉时记得来找我
那盘带子旧了,但它存放了一段记忆
小荷才露尖尖角
大武汉,就有一个人
用很业余的镜头拍摄过你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武俊岭 的帖子

确是周大新,半年前看的,看完这个后悔,真不明白这样没生活没深度没水准的作品怎么获奖的。
16#
发表于 2012-8-4 11:48 | 只看该作者
是周大新。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2-8-4 11:53 编辑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22:22 | 只看该作者
武兄说的是。小说无论怎样,都是要人读的,所以考虑网络特点是应该的。只要酒好不行,适当的也要考虑考虑瓶的问题……
之前读了周建新的《湖光山色》,很不理解,怎么会获茅盾奖,这代表着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14#
发表于 2012-8-3 17:07 | 只看该作者
只就文学而言:传统的文学期刊,读者越来越少了。网络阅读,在小说这一块还算马马虎虎。但内容不是玄幻就是架空、穿越之类,纯正的小说不多。
一切都在变化中,而我们对这变化,显然没有足够的应对之策。
我近来想了,我下一步的小说,要考虑网络特点。
13#
发表于 2012-8-3 17:05 | 只看该作者
如空把文章隔开一行啊!
这文章切中现实,引人思考。
现实对人形成的各种挤压,使得人们少有闲情逸致,也是一个原因。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0: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北平原 于 2012-8-2 10:20 发表
不读书的总能找出一万个理由不读书。问好楼主。

问好!民谣说的好: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收拾待明年。正是这些人的写照。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0: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2-8-2 08:48 发表
中国人读书率的确很低,这与领导政策有直接关系。

说得是。上行下效嘛,上面怎么引导,下面就会怎么做。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吴墨 于 2012-8-1 17:52 发表
说得有理深刻,分析透彻,观点客观中正,以理服众。过去穷,加上有“知识越多越反动”一说,还有信息来源单一等因素,今天信息渠道发到了,书不仅仅是读书可读,通过网络等方式也可获得。说书读的少了可能多是纯文学 ...

其实我们不是非要读纯文学纯学术的书,而是读“闲书”,娱情养志其实还是功利性的。比如我引导孩子们读童话,读故事,而不是背诗,读散文,就是这个道理。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0: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2-8-1 17:41 发表
常言道:人若三辈不读书,长大就是一窝猪。。《三字经》里有句:“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读书,让简单的人变得丰富,让浮躁的心灵回归宁静,让情操以陶冶,让智 ...

奇兄说得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河杨柳 于 2012-8-1 17:11 发表
讲的好啊。

多谢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2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2-8-1 17:02 发表
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话题,随着网络时代来临,传统读书发生了改变。现在大都是快餐阅读,以信息获取为主,文学素养倒是成了其次。

快餐是垃圾食品,同样快餐文化也是垃圾文化,我们可以不要文学素养,但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不可少的。我们的奥运冠军被国外媒体称为“金牌机器”,不能以伶牙俐齿面对媒体,是悲哀的。
6#
发表于 2012-8-2 10:20 | 只看该作者

从古至今,该读书的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读书,

不读书的总能找出一万个理由不读书。问好楼主。
5#
发表于 2012-8-1 17:52 | 只看该作者
说得有理深刻,分析透彻,观点客观中正,以理服众。过去穷,加上有“知识越多越反动”一说,还有信息来源单一等因素,今天信息渠道发到了,书不仅仅是读书可读,通过网络等方式也可获得。说书读的少了可能多是纯文学、纯学术之类的读的少了。此文颇有思想,颇值得细品。问好!
4#
发表于 2012-8-1 17:41 | 只看该作者
常言道:人若三辈不读书,长大就是一窝猪。。《三字经》里有句:“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读书,让简单的人变得丰富,让浮躁的心灵回归宁静,让情操以陶冶,让智慧得以启迪。人们的生命因读书而美丽,因读书而自豪,因读书而灿烂。
    文章纵观社会现象,抨击时代弊端,高屋建瓴,论述有深度,更有力度。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52 , Processed in 0.05934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