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漾濞江系列之十三——彩线缀起五色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3 1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彩线缀起五色珠

  
                                                                             ◇ 蒙正和
  
  
  
  我珍藏着一册《彝族民歌三百首》,64K信笺手抄本,64页,绿色丝线装订。本子放在书桌里,二十五六年了,纸张微微泛黄,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是,那些散落在漾濞江边的珍珠不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反而如一坛佳酿,日久弥香,散发着生活的芬芳,闪现着智慧的火花。那些滚烫的文字时常烙着我的心,不有所交代,愧对我的民族,更愧对沙里淘金、用心缀起五彩珍珠的搜集整理者阿英。


  
  农村文艺队来县城演出,在街口突然与阿英相遇,颇感意外——我们高小同学两三年,好像从来没听见过她唱民歌,咋就成了一名民歌手呢?十七年未见,当时的同学少年,已是三十出头的老青年,彼此嘘唏不已。各自忙着,打了个招呼,未及深谈,匆匆话别。
  
  已经回忆不起当时是怎样约其帮助搜集彝族民歌的,次年4月,竟收到她托人转送来搜集抄录成册的《彝族民歌三百首》。当时县里文学风气正盛,搜集整理民歌是我的一大心愿。收到民歌抄本,喜出望外,准备把手抄本整理打印,把原本与一册打印稿送还给她,并付给相应报酬。但直至如今二十八年过去,这一心愿始终未了。
  
  当时没有电脑,县委、政府机关仅有一台手工机械打字机,打字员工作任务重,时常加班,帮不了忙,我也不好开口。我的仿宋字还过得去,准备工整复写数份,给还她一份,也没有实现计划。1986年底或是次年,与一位文学爱好者说起此事,他是大学生,科班出身,读的是中文系,功底深厚,时有作品问世,便把民歌稿拿给他,他整理了一稿寄到某群众文艺杂志社,以期发表,给阿英一个交代。这是一家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后来这个刊物停刊,民歌稿没有登载。
  
  1988年初秋,参与县民委《民族志》编写工作,与两位青年干部下乡调研,顺便找到阿英家闲闲,她结婚嫁到了这里,家就在乡政府附近乡街旁边。阿英家境况不错,夫君开着东风车,从庭院规模、房屋建设、家庭软件硬件设施看,属于“先富起来”的农民之列。当时说了民歌手抄本,谢了她。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毕业后没有动过笔,错别字多,莫笑……”9月初,我到县委党校脱产读书,脱离了《民族志》编写组。两年后毕业即到县政府办公室上班,工作繁杂,家庭琐事接踵而来,又数次搬家、几番变动工作岗位,又不甘心没有学历,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几年下来,折腾得疲惫不堪。忙乱之中,便把阿英呕心沥血得来的这册民歌稿淡忘了……
  
  阿英与我同龄或相差岁把,属一个公社两个大队。她老家在白竹山西麓,我老家在白竹山北麓,相距四五十里。她家在处是一个彝族寨子,但从姓氏看,她应该是白族。当时一个公社就一所高小,我升六年级,阿英由村小五年级升来公社高小,低着一级,算是校友。文革来临,我们这个年级应该高小毕业升初中而未升,亦未离校,阿英她们班级应该升六年级也未升,师生共同搞文革。课是没有正常上了,即便上课,也就是学几段“最新最高指示”,读几篇两报一刊大批判文章,也上过几节X+Y初中数学课程。学生中根红苗正者成了红卫兵,出去抄地主富农的家。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战斗队、宣传队,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写大字报,开批判会。批判尹校长、杨副校长。尹校长任职时间长、在高小工作时间也长,又是党支部书记,教学中、工作中难免得罪过一些老师,这下遭了厄运,被教师中的一名造反派搞了“喷气式”。杨副校长调来完小时间短,人又随和,师生关系好,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只是陪斗陪批,没吃过皮肉之苦。回想起来有些好笑,战斗队名称有“云水怒”、“风雷激”、“东方红”、“井冈山”,女生们袖章为“红色娘子军”。
  
  那时,“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是个“特殊年代“,家庭出身对学生影响很大。我出身不好,家庭困难,常遭一些老师和同学歧视,性格有两重性,有时开朗活泼,有时沉默寡言,也曾咬牙发誓:“这辈子非要混出个名堂来不可!”男女同学不同桌,很少互相交往。与阿英不是同级,我敢保证彼此从来没有说过话。她身材单薄瘦高,在女生堆里说起话来声音尖尖细细的,遇见男同学有时淡淡一笑,很少说话。有件小事,至今印象深刻。一日中午去井边打水,见阿英与另外一个女生用肥皂洗衣服,井边飘散着好闻的皂沫味,各自还洗着一双半新的军绿色胶鞋。我到彼时还未穿过胶鞋,心里羡慕死了!她们两家都有人在机关工作,经济状况比一般同学家好,穿戴自然就好……乱到1968年夏天,我写得几篇大批判稿,背熟了毛泽东28首诗词,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回家当农民。其他同学继续在校,次年或是再次年秋,公社办起初中班,称“社办中学”或“附设初中班”,两年制。我未得上,阿英家是贫农,应该上了初中的。
  
  转眼间两三年过去,柿林红了的时候,阿英来她哥工作的粮管所下属粮点看望她哥,我与社员们去交公粮,见到了她。此时的阿英,初中已经毕业,身材更加高挑,仍然有些精瘦,脸上依然带着真诚的微笑。我仍然没好意思与她打招呼,那时我已失魂落魄,成为老实巴交的农民,比学生时还自卑,那“要混出个人模狗样”的誓言早已烂在肚里。倒反是阿英与我打了招呼,说了句什么记不得了,只记得她的微笑是友好善意的……
  
  1995年火把节,县里举行自治县设立十周年庆祝活动,阿英所在乡打歌队来县演出,下班回家时在县文化馆院里见到阿英,她穿着民族服装,瘦高得有些过分。农村妇女是经不住时间打磨的,本就欠些富态的面容已略显憔悴,但是脸上依旧带着微笑:“老同学——”她首先向我打招呼,“你眼力不好,不叫你你还看不清我呢……”说得是,我深度近视,在一群五彩缤纷的彝家女里,虽然是老同学也难得相认。“都二老妈妈了,你还来赶热闹?”说出这句,才发现羞涩单纯的少男少女时代早已无踪无影,我们已经被生活折腾老了、折腾得实在了。“不是说‘憨婆娘赶热闹’嘛,不唱不跳脚板痒,老得更快,我来‘赶热闹’嘛。咯咯……”这回是开怀欢笑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早年的同学或许不理解上班族,妻子和儿子还未放学,又都有晚自习,我得赶紧归家煮饭,刻不容缓。于是匆匆话别,也没有握个手、请她到家里坐坐,招呼杯茶。至于阿英的心血——民歌手稿,早忘记了,没有与她说起。如此粗心,真让我后悔莫及!
  
  2005年春节后,工作担子放下,有些清闲了,便想起了这册民歌手稿和手稿作者——高小同学阿英,负罪之感与日俱增。终于从乱书报堆中找出泛黄的手抄本,逐行逐句诵读吟咏,不觉怦然心动。倏忽间,时光流逝,当年的山村少男少女,已成为过五奔六的准老头准老奶,真所谓“人生易老”!不知当时三十出头、家务缠身、农活繁重的农家妇女阿英,是如何在田间地头歌场收集到这些散落的珍珠的,又怎样在松明火把煤油灯下录下这册民歌的!
  
  民歌,彝胞喜闻乐见的草根文艺,歌场或是劳作中信手拈来,即兴演唱,虽然有些段子土得掉渣,但是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也登得大雅之堂。唱词大多以爱情婚姻生产劳动为主,男对女答,幽默诙谐,活泼风趣,体现演唱者的才情秉赋。情歌常以比兴手法切入主题,多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内容涵盖人生世象。民歌千年流传,万口演唱,没有书面记录,在演唱中不断补充完善,赋得新意,历久不衰,体现出民歌无比强大的原创力与生命力。没有功利目的的艺术往往更具有艺术价值,而又易被主流艺术忽视,甚至鄙夷。色彩斑斓的珍珠,散落在白竹山中、漾濞江边,阿英做了有心人,吹尽黄沙始得金,给我们民族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珍品。
  
  前些日子与老乡谈起此事,方知阿英同学已离世,这更让我陡增负罪之感。先前已对不起刀王老左了,现在又愧对我这位学妹。我这个窝囊废啊,欠揍!
  
  如今有了电脑,文字录入方便,我便边吟诵边录入。透过那些有些模糊、书写生硬的字迹,我的心在颤抖。这分明是一曲彝家女对于生活、友情、爱情的千古绝唱。一部也有欢乐也有哀怨的彝族古歌,终于在二十六年后打印成册,算是了却半截心愿。
  
  歌者已逝,民歌长存。愿这些漾濞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民歌世世代代传扬下去,让草根艺术生生不息,叶茂花繁。阿英同学,学兄这厢与你谢罪了!
  
  谨录数行,告慰阿英在天之灵:

  
  隔山耪田人口重,路远姊妹情意深。
  
  今日姊妹做定了,情深意长不分开。

  
  你想阿哥嘴上说,阿哥想你才是真。
  
  不想阿哥想哪个?别呢不想什么人。

  
  水深难见鱼呢面,隔山难听哥呢音。
  
  想父想母妹好说,想你阿哥咋开言?

  
  郎是天上梭罗树,妹是地下万年青。
  
  天上梭罗不常在,地下万年青在着。

  
  郎是空中喜鹊飞,妹是山中一枝梅。
  
  喜鹊歇在梅树上,棒棒打来也不飞。

  
  江桥链子九扣九,十扣梅花九扣郎。
  
  铁链搭桥千人过,先过小妹后过郎。

  
  一根竹子漂过江,搭你小妹又商量。
  
  江宽水深哥不怕,只怕小妹心不诚?

  
  洪水爱搭清水去,小哥要搭小妹来。
  
  搭妹去呢也倒得,可惜不是妹当家。

  
                                                                                                                 2012-08-03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12-8-4 18:04 编辑 ]
15#
发表于 2012-8-8 13:53 | 只看该作者
民歌,民间文化的传承。详实,生动。
14#
发表于 2012-8-8 10:58 | 只看该作者
民歌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积淀,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通过一本民歌集子,揭示出高小同学的想念,笔墨含情,尤其结尾的民歌更是点睛之笔……拜读学习,期待更为精彩感人的下一篇!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16: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南山菊 于 2012-8-4 09:29 发表
问好正和老师,容我先占个座,容有空时仔细品读。
远握!


絮语如歌老师、敬一兵老师、南山菊老师、杨春山老师、暴雨迎风老师、季大相老师:谢谢大家关心点击并给予鼓励。我因事外出,未及分别回复跟帖,请原谅。祝大家好!秋安!
12#
发表于 2012-8-6 09:01 | 只看该作者
一本手抄本,其实。蕴含浓浓的情意。蒙老师是一个注重感情的人,珍藏这本小册子,也就是信守的一份承诺。写出文字发表出来,就是对阿英的一个最好交代!问好!
11#
发表于 2012-8-4 12:19 | 只看该作者
1988年初秋,参与县民委《民族志》编写工作,与两位青年干部下乡调研,顺便找到阿英家闲闲   (此处是“闲谈” 吧。)


  歌者已逝,民歌长存。愿这些漾濞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民歌世世代代传扬下去,让草根艺术生生不息,叶茂花繁。阿英同学,学兄这厢与你谢罪了!

围绕一本民歌册,叙述了与同学阿英之间的友谊,朴实,简单,却感人肺腑。
结尾以一首民歌戛然而止,反衬出阿英已经去世的苍凉。作者的一颗仁厚之心,透过一声“谢罪”,令人动容!读罢令人回味绵长。
10#
发表于 2012-8-4 10:0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9#
发表于 2012-8-4 09:51 | 只看该作者
民歌,彝胞喜闻乐见的草根文艺,歌场或是劳作中信手拈来,即兴演唱,虽然有些段子土得看渣,但是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也登得大雅之堂。唱词大多以爱情婚姻生产劳动为主,男对女答,幽默诙谐,活泼风趣,体现演唱者的才情秉赋。情歌常以比兴手法切入主题,多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内容涵盖人生世象。民歌千年流传,万口演唱,没有书面记录,在演唱中不断补充完善,赋得新意,历久不衰,体现出民歌无比强大的原创力与生命力。没有功利目的的艺术往往更具有艺术价值,而又易被主流艺术忽视,甚至鄙夷。色彩斑斓的珍珠,散落在白竹山中、漾濞江边,阿英做了有心人,吹尽黄沙始得金,给我们民族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珍品。

云南,是一个盛产民歌的地方,通过蒙老师对一个收集彝族民歌的同学的介绍,让我们认识到了民歌中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问好!
8#
发表于 2012-8-4 09:29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正和老师,容我先占个座,容有空时仔细品读。
远握!
7#
发表于 2012-8-4 09:07 | 只看该作者
总有些声音值得倾听,总有些事情值得回忆。
6#
发表于 2012-8-3 23:5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蒙老师厚重的文字,很美的回望温馨了日子!

学习啦!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22: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8-3 22:02 发表
以歌祭奠更感人,更能表达对逝者的情谊。
一代彝族歌女因歌而灿烂,平淡的生活,赢得是不平淡的人生。


谢谢版主鼓励!:handshake
4#
发表于 2012-8-3 22:02 | 只看该作者
以歌祭奠更感人,更能表达对逝者的情谊。
一代彝族歌女因歌而灿烂,平淡的生活,赢得是不平淡的人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2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朱荣华 于 2012-8-3 21:22 发表
蒙老师好笔力!饱满的实情,娓娓道来。一本应该珍藏的泛黄的手抄民歌集,一份值得珍藏的纯纯的同学情。拜读了!


谢谢朱老师鼓励!
2#
发表于 2012-8-3 21:22 | 只看该作者

什得珍藏

蒙老师好笔力!饱满的实情,娓娓道来。一本应该珍藏的泛黄的手抄民歌集,一份值得珍藏的纯纯的同学情。拜读了!

[ 本帖最后由 朱荣华 于 2012-8-3 21:2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04:43 , Processed in 0.0500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