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13|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宋词的冷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6 0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塞外飘雪的时候,江南的雨应该是冷的。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们从宋词那长长短短的诗句里,读到的雨,也是冷的。
  
  此刻,塞外正飘着零星的雪花,三点两点,贴在脸上,有些微凉、柔润。像初春那乍放的梨花,薄凉、养眼。想必此刻,江南也应该是潇潇春雨,带着些许寒意吧。
  
  我的脚下是厚厚的泥土,寒冷的原野,以及随处可见的辽文化遗迹。大辽帝国在这片土地鼎盛的时候,江南的那些诗人们,正用长长短短的诗句,吟咏着宋朝的草长莺飞、山河破碎。那些婉约或豪放的诗句里,有点点的冷雨,在纷飞。
  
  想来,是大辽帝国的金戈铁马,让大宋朝廷上下心惊胆战。而朝廷的妥协与苟安,也让大宋那些文人墨客的心凉了。他们用一支凉透了的笔,蘸着绝望的泪水,填写着一阕一阕的小令、长调,抒发着内心的苦闷与悲凉。那茫茫的江南烟雨,也被塞外大辽的风雪侵袭着,变得生硬、冰冷。
  
  在岳飞的《满江红》里,我们感受到了雨的凉意。虽然,此时塞外大地上的王朝已经由辽而金,然而,塞外的风雪却越刮越猛烈。“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江南的雨吗?岳飞率军与敌人边关对峙,冷雨潇潇,打湿了将士们的战袍,自然也凉透了岳飞那颗火热的心。
  
  有岳家军驻扎的地方,自然是宋朝的天空,那雨自然也是宋词里的雨。但这宋词里的雨与塞外的雨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冰冷的,击打着残垣断壁,也击打在将士们的铁衣上,铿然有声,撼人心魄。那面帅字大旗,在萧萧冷雨中缓缓低垂,僵硬而沉重。天空浓重的乌云翻滚,大地一片萧条荒凉,目光所及,只不过是残山剩水,那里有江南的风韵?
  
  那些冰冷的雨点击打在人们的脸上,寒在心底,凝滞在不朽的诗行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知是边关的朔风还是宋朝的冷雨,让英雄对空嗟叹,少年头白。
  
  我在塞外的大地上行走,想寻找大辽帝国兴衰的密码。在那个被称作“中京”的地方,我看见了那座巍峨的“大明塔”。这是修建于辽代的建筑,是大辽帝国兴盛的象征。在大明塔的不远处,我见到了一位放羊的中年人,走过去与他攀谈,问他知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一个大辽帝国。他用略带不屑的眼神看看我,指指不远处的大明塔:“没见那座大明塔吗?这里原来就是大辽国的都城,是一座很繁华的城市。”那人很健谈,知道很多关于辽宋的掌故。他讲了那个著名的“澶渊之盟”,讲了关于萧太后的故事,讲了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也讲了大辽与大宋间不断征战,又不断融合的故事。当然,这些都流传自于民间。但可以看得出这片土地与大辽帝国的渊源,看得出历史上大辽与大宋的恩恩怨怨。自然,这些流传于塞外民间的故事,与宋代诗人们写入诗词里的感受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片土地上,有“上京”,“中京”之说。是大辽帝国兴盛与衰亡的地方。兴盛的时候,大辽帝国在塞外兴建了几座规模很大的城池,做为经济,军事重镇,也做为向中原进军的跳板。“上京”,“中京”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当时的大辽帝国以此为据点,不断举兵南侵,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大宋的锦绣河山。那些忠于大宋王朝的文人墨客,在萧萧冷雨中纷纷南逃,一边在诗词里抒发着亡国之痛,一边在诗词里表达着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到处可见辽代的文化遗迹,在有关的典籍,或者民间传说中,也都可以寻找到辽与宋王朝的爱恨情仇,烽火硝烟。
  
  现在,辽宋征战的硝烟已经散尽,大明塔在这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荒凉之地兀自独立,成为那一段悲情历史的见证。而那些大辽帝国的后裔们,经历史的不断变迁与融合,已经不知散落于何处,不知是你,是我,还是别人。只有这大明塔,历经风雨,仍然耸立在塞外寒冷的土地上,用有些残缺的眉眼,注视这空中的云卷云舒,大地的沧桑变幻,有些固执地显示着大辽帝国曾经的辉煌。
  
  这就是历史,费尽千辛万苦去创造,却又轻而易举地去破坏,用兴衰成就了一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著作。侥幸遗存下来的,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成为了供后人凭吊、阅读的典籍,成为了隽永的岁月。
  
  我喜欢宋词,喜欢宋词中那种沉郁的情感,喜欢宋词里那种豪迈苍凉的慷慨悲歌。宋代的诗人们把国破家亡之痛,都一一倾注在他们的诗词里,让后人读之,禁不住感慨系之矣。我知道,一阕一阕的宋词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英雄热泪,萧萧冷雨,与塞外的大辽帝国有关,与大辽帝国的铁骑雕弓有关。虽然塞外这块寒冷之地杀伐未曾间断,朝代的更迭也未曾停止,由契丹而大辽,由辽而金…..但塞外那寒冷的朔风,却从未停止向南侵袭,宋词里的雨,冷冷的,也从未曾温暖。
  
  一个人的诗,与诗人个人的境遇有关系。一代人的诗,就与国家、时代、民族的命运相攸关了。唐诗的豪情高举,神采飞扬,是大唐兴盛的体现,是唐代诗人那种豪迈不羁精神的自然流露。南宋时期的诗人,他们心头总压着一座大山,有无法卸却的沉重。所以,他们的笔下,虽然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风花雪月。但更多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式的烽火硝烟。家国之痛,生离死别,是南宋诗人无法忘却的主题。
  
  没有人喜欢离乱的生活,遍地硝烟,山河破碎。但这样的境遇,却让宋词具有了一种别样的风采,让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的宋词的字里行间里,都含有萧萧冷雨,都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们无法忘记烽火硝烟下的大好河山,即使是在梦中,梦见的也是铁马冰河,梦见的,也是为国戍边。他们无法忘记做为臣子的奇耻大辱,他们随时都想着踏破贺兰山缺。然而,他们没有收复失地的自由,他们缺少收复失地的力量。他们只好用手中那管毛笔,在平平仄仄中,抒发心中的哀伤。因而,即使是三月的江南烟雨,那雨,也是冷的。
  
  曾经的大辽帝国,曾经的飞马扬鞭,在塞外寒风冷雨中成为了尘埃往事。人们可以记住的也许只有那座耸立在废墟上的大明塔,或许还有“上京”,“中京”等这些与辽代有关名称。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很独特的南宋朝廷,在江南茫茫烟雨中,也淡去了。它的耻辱与苟安,它的兴盛与衰落,都被一代多情的南宋诗人,记述在那些不朽的诗词里,与岁月同在。而曾经的辽与大宋,金与大宋一幕幕的铁血往事,也最终成了村头巷陌的故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神往,让人唏嘘。
  
  我手捧一卷宋词,掩卷沉思。这块塞外之地,在历史上与遥远的江南,竟然有着着那么多,那么悠久的爱恨情仇,你死我活。是地域间的差别使然,还是民族间的恩怨使然呢?那些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像难以愈合的痛,让远在江南的诗人们念念难忘,无数次出现在他们的诗词里。读宋词,我总是忍不住去读宋词里那悠悠的家国情仇,那萧萧冷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2013-3-13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4-10 22:38 发表
森严礼教和空洞理教,险恶的朋党之争和宦党专政,变态的中朝人主,羸弱的末代帝王,都是宋词中“凄风冷雨”的直接诱因。
再读,问候先生!

感谢兴文先生,先生对历史怀有真知灼见,谢谢交流。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0: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剑鸿 于 2013-4-8 16:52 发表
感性笔触,诗意情怀,能从宋词中读出冷雨之境,是作者的独到之处。

哈哈,谢过剑鸿版。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0: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4-10 14:44 发表
由宋词解读出历史中的文化与生命内涵,沧桑中,有着岁月的跌宕与旷远,引人幽思。

谢谢鼓励,谢谢。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欣欣向荣 于 2013-4-8 15:12 发表
他们用一支凉透了的笔,蘸着绝望的泪水,填写着一阕一阕的小令、长调,抒发着内心的苦闷与悲凉。

国破家亡反衬了宋词的辉煌,宋词的魅力记述了一段历史的屈辱。

学习并问好

谢谢朋友来读。
29#
发表于 2013-4-10 22:38 | 只看该作者
森严礼教和空洞理教,险恶的朋党之争和宦党专政,变态的中朝人主,羸弱的末代帝王,都是宋词中“凄风冷雨”的直接诱因。
再读,问候先生!
28#
发表于 2013-4-10 14:44 | 只看该作者
由宋词解读出历史中的文化与生命内涵,沧桑中,有着岁月的跌宕与旷远,引人幽思。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石丁香 的帖子

谢谢来访。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剑鸿 的帖子

哈哈,问好剑鸿版,感谢来访。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欣欣向荣 的帖子

谢谢朋友来访。
24#
发表于 2013-4-9 09:20 | 只看该作者
如此解读,令人受益。学习,问好!
23#
发表于 2013-4-8 16:52 | 只看该作者
感性笔触,诗意情怀,能从宋词中读出冷雨之境,是作者的独到之处。
22#
发表于 2013-4-8 1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何足道哉 的帖子

他们用一支凉透了的笔,蘸着绝望的泪水,填写着一阕一阕的小令、长调,抒发着内心的苦闷与悲凉。

国破家亡反衬了宋词的辉煌,宋词的魅力记述了一段历史的屈辱。

学习并问好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5: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红秋叶 于 2013-4-8 14:54 发表
展现了宋词的魅力,给人启迪。秋叶问好老师! :handshake

谢谢红秋叶来访。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5: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兴文 于 2013-4-8 13:42 发表
北虏侵凌,宦党专政,内奸通敌,高层昏聩,却出现了惊世称奇的宋词,人以为这是独有的文学样式,窃以为,这正好是大宋王朝精神病态的合理体现:长短参差,句不连贯,让人有上气不接下气的劳累感——不知这样的感觉是 ...

哈哈,李先生的确见识读到,观点新颖。不过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命题。
谢谢兴文兄来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15:40 , Processed in 0.06309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