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74|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幸未错过储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2 0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方出版署2011年元月出版的《民国三大报人文集:储安平集》到手半年之久了,断断续续一直没能系统阅读。借用储先生的话说,这半年是一个苦痛的半年。母亲的病重和离世,使得我几乎没能有心智安静下来去读任何书籍,也未曾有能力去消化任何一种生活娱乐。惟是如此,终于在上周末磕磕绊绊地,把一本厚达600页的《储安平集》和一本近150页的小册子《给弟弟们的信》,以及四册《王鼎钧回忆录》读毕,了却了一份积存心底太久的读之愿望。《王鼎钧回忆录》之大记事,关乎抗战流亡和国共内战史,是可辉映齐邦媛之《巨流河》,让我读出一种并未尘封的时代气息和感动。鼎公这四册书我读得很顺畅,公闲之外,三周时间完成原著和庞大的相关拓展。鼎公异人,阅历丰沛,笔力罕见,文化范畴无所不及。他49年赴台,50岁后退休客居纽约,继续从事文化传播。就文学启蒙而言,大体上如我所感,储安平、王鼎钧、张永和(《作文本》的作者)等都源于夏丏尊“爱的教育”,这在他们各自的书中多有提及。阅读体验的不可或缺,正于所读关联,近一时期予我的细节关照,加上所读龚德明先生《昨日书香》、冉云飞兄《给你爱的人以自由》的签名赠书,乃使我读的心思基本可以集中在夏丏尊“爱的教育”之中,这里只点水一记,是为提示前有《得书琐记》之小论。
  
  我一直觉得,欲认真解读民国大事,不能不去了解民国报人。储安平既作为民国报人之一,创办《观察》等报,其犀利的政论并所波及的命运多舛,实在令人揣揣。《储安平集》和《给弟弟们的信》可算是了解储安平思想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非常版本,厦大谢泳老师(也可以说同是报人)的研究著作《储安平与〈观察〉》是最早范本,以后所及内容基本不离其右。谢泳师甚至予储先生身上那种天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本真气质,可与胡适并驾之美誉。翻开《储安平集》的第一章,你就可以看到,作为民国报人的储先生,在创办《观察》周报伊始,所写下的一篇《我们的志趣和态度》,文中不难看出报人的储先生是一个多么有社会担当又多么有社会责任的人。纵观文集中先生所及直心论政,无党派一已私言,其肺腑真挚,热烈诚恳,可谓新闻行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凡当有志关心国家命脉、并厚望以报发展事业者,储先生正是知识分子论政的不二楷模,其每一期《观察》卷终的报告书和订购总结,却是耗掉先生多少赤诚之心血的铁见证,我相信时下报人绝无仅有先生这番彻底的姿态和风度。
  
  《给弟弟们的信》,由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这是继《储安平集》后给读者的一个佳音,凡敬爱储先生的读者可谓有福,几十年来以来,这本书得以第一次再版。如书中作者自序,《给弟弟们的信》,是先生于1932年在故乡宜兴的庚桑洞养病期间的杂记,原本是应邀写给潘光旦主创的《华年周刊》的专栏,后因《华年周刊》主编人事调动,也就跟着主编的易帜发表在《人言周刊》上,这就是《给弟弟们的信》的最初情形,据说,当时的文章叫《给小读者的信》。现在据我看来,它实在是给凡关心政治生活的成年人必备之思想教育,其客观成熟的言论意见或可用来“启蒙”一般非左即右的诸等。这些作文分别为《论做人》、《团体生活》、《国家大事》、《好问》、《春天》、《生活的和谐》、《论政治人格》、《吃亏》、《论涵养》、《幸福》、《行》、《顾之何益》等十几篇。后来再续有《动与静》《‘帽子哲学’读后》等,先生自己说,这些文章原本没有打算集结出版,事为筹措去英国留学的费用,才交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不得已而为之。而时任开明书店的主编正是夏丏尊老,储先生自己亦深感夏老的知遇之恩。
  
  前后反复读那十几封“给弟弟们的信”,为我感动先生时为一个30来岁年轻人的政治成熟。储先生跟笔下虚拟的这些“弟弟”们对话,申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由言论,如信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政治、生活和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些想法,言之灼灼,正如对所有关心政治或国家命运的人们说话。尤其可贵的是,他所说的话,至今一点都不过时,我深以为于当下语权言论的主宰者们,或有意识参与论证的大家们,仍有醍醐灌顶之大爱。
  
  “此书谨献于祖母之灵”——先生的自序很令我感动,我大约反复读了几遍,谢泳师引以一大段落用于前言。诚如先生不休于述说祖母对他的教育,我的时有泪对,正触及自我成长过程中来自已逝母亲的慈爱和教育,先生的这份诉说,让我感同身受。非常有趣的是,先生在自序里提到他跟同乡前辈、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关系。储先生说,他的伯父把他的这些“信”给朋友吴稚老过目后,吴稚老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在《团体生活》、《论政治人格》和《行》三篇文章后面加上了自己的按语,且主动为小书写了一篇短序。只是该书出版时,储安平觉得吴稚晖老在序中对其赞誉太过,使其惭愧,遂删除序言自己留存。我们在这一环节中,同样看出先生的君子风范。
  
  我读书最大的毛病是喜欢拓展,吴稚老给储先生信的“序”一直无缘目睹,迄今很为遗憾。根据研究储安平的小树专家记载说,“实际上,吴稚老这篇短序,已经发表在1936年5月1日的《申报》读书俱乐部版。吴稚晖在序中说:‘各位小兄弟’的读者,您的小大哥储安平先生,他的著作,您读得想也不少了。她(疑为您)止当他是个文豪么?当然,他是一个江东少年里最伟大的文豪,但他伟大之处,不单单文章做得好,亦不单单他的学问渊博,我们老头子都崇拜他的,还有他的人格伟大!他如何伟大起来的呢?就是修养的得法……您采用储先生的指示来修养,是一条光明的大路呀!”当我接受小树先生这个信息,真是顿觉心花怒放,让我在这短短的几行字里,看到吴稚老这个“老头子”都这样的崇拜储先生,确如再次看到储先生的人格魅力,亦看到如储先生所言,吴稚老对他真是赞誉有加,这样的褒奖也的确让储安平受宠若惊,甚至不敢接受。不过,我想说的是,读过储先生写给“弟弟”的信后,能以“储先生的指示来修养,(确实)是一条光明的大路呀!”
  
  熟悉吴稚老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个性鲜明、放荡不羁、极端孤傲的名士。这老头骂起人来那是一点都不含糊,这个一生不仕官不信医的狂人,当年汪精卫都灰溜溜地受他一骂。民国名医陈存仁者在他的著作《银元时代生活史》里,有对吴稚老生病不就医的可爱描述,说这老头身上大有魏晋风度。吴稚老绝不轻易对人赏识,可想而知,储先生是深得吴稚老的青眼相加。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吴稚老对储先生文章的按语,不难发现,这一对老少身上的国民气质是多么地相投。就《行》一篇的按语而言,两人均以否定儒家思想之桎梏,力主自由主义之言论,放胆每个人为这个国家都要讲义务、尽责任、增强道德精神。吴稚老的按语几乎是长篇阔论,堪比储先生之《行》的正文要长,其按之认真的态度,果真是若唐德刚对胡适之历史“口述”、梁任公对蒋百里者后序之“清史论”的境界。
  
  《行》篇以修改校训始,终以议论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和王阳明“知行合一”止,道理上告慰普天之下的爱国志士,喻发展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之态度,知、行二者不可或而缺其一。并大致以警告国民,中国之亡,实在是亡在“口号”“标语”和“开会”这三件事上,谨教令国人或当政者,或拿笔杆子者,或时而抨击社会者,亦要“少些口号”,“多些行动”,改掉“只说不做”的大毛病,以核心提示读者一句中国古话:为政不在言多,侧重以行,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储先生的政治言论,预自身崇高道德修养之境界,在公共领域,他认为理想的现代公民应该公正地参加公共事业,遵守国家法律,如果从政,行为必须坦白、光明、负责,孕育一种刚正之气,不谀陷,不阳奉阴违,不口是心非,不争权夺利。对国事发言时,必须是善意的批评建议式,而不是恶意的谩骂式。
  
  《给弟弟们的信》里的十几封信,教育的目的虽以言论闻名,但先生平易近人的态度实可近于一个作家的人,并诚近于今日读者的大哥哥身份。我这里是为介绍《储安平集》里编辑有先生49年前的杂论、散文、小说等,供我们全面了解储先生早期为报界的贡献,关于先生动荡的命运,只待有心者自己去追踪了。假若我们以一种虔诚的心情去阅读先生,你会不难发现,政论的严肃之下,先生的性格委实若柔情似水,他的一篇散文《口供》,甚至让我无端地艳羡一个叫做“桃姝”的姑娘。关于积极的政论抑或特别议论国家大事所应秉持的态度,我谨以储先生写给弟弟(也是写给我们)的《行》和《论政治人格》为例,意为提倡和发扬先生所谆谆教导的“知行合一”的态度,并此以《幸未错过储安平》为题,诚恳地荐给大家来阅读储安平的这两本书,并深以谢忱所有研究储安平的学者们。(2013.5.21晚)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35#
发表于 2013-6-5 16:4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沉重,让我们奋争!!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09: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宋长征 于 2013-6-3 23:03 发表
我不认识储先生,看一水的字背上一直冒冷汗,史不了解者多,读书不求甚解者多~所以,少发言,多学习。


长征实在是谦虚。有拜读过你文章,厚重。望有空来江天赐帖。问好。
33#
发表于 2013-6-3 23:0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认识储先生,看一水的字背上一直冒冷汗,史不了解者多,读书不求甚解者多~所以,少发言,多学习。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5-31 20: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3-5-29 10:31 发表
一水认为储现在还活着吗?我觉得不大可能。 ...


楼兰也是认真之人,难为你能拓展来读储先生。人生不满百,以储先生的生辰看,似乎在世的可能性不大了,但我相信,他的精神正在被世人逐渐认识和崛起。
31#
发表于 2013-5-29 10:31 | 只看该作者
以光明日报为例,我亦深深感动于他对中国报界的巨大贡献——先生是一个看问题极端敏锐又极端有言说勇气的人。非常赞同。《一条河流般的忧郁》还没找到, 但储关于党天下的议论看到了,非常深刻。

一水认为储现在还活着吗?我觉得不大可能。

[ 本帖最后由 西夏楼兰 于 2013-5-29 10:32 编辑 ]
30#
发表于 2013-5-28 20:59 | 只看该作者
惭愧地说,我错过了。按一水介绍的,网上读了《一条河流般的忧郁》。
29#
发表于 2013-5-27 1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5-23 13:10 发表


一并谢过晰子等同好。静待晰子美文。

在我的视界里,实在是有太多的爱书人做我的榜样,首先是我做教师的妈妈,我深刻记忆她拿一本成语词典就能看上个把小时,在她重病期间,还用放大镜看黄帝内经……

太多 ...

嗯,听你的建议,回头又买下了这本。
江天真的藏龙卧虎。只是,都深藏不露。:)
28#
发表于 2013-5-26 13:19 | 只看该作者
“骨骼”强健的文字,一定拜读。
27#
发表于 2013-5-25 00:23 | 只看该作者
你不轻易错过,追求卓越。看你文章我总是惭愧自己错过太多。今晚忙事回来是晚了临近11点,但我又斗了一小时地主,没有读书。这两天包里倒是带了个小册子,不过是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什么省事干什么呵呵。这会该睡了,班得瑞月光促眠。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一水 的帖子

更正:《一条河流般的忧郁》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4: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13-5-23 10:53 发表
首先对一水表示安慰,与你有相同的苦痛,深知。
谢谢一水的书介及评论。一水读书笔记每每让我心动,深恨自己浅陋。储安平这个人在别人的纪念中了解一些,但储先生的文章真没读过。一水此书推荐,我当补上这一课。


楼兰,过去,我们常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到了这个时候,才觉得这古训真不是个滋味。当我回复晰子说到母亲看成语词典的情景,泪水又溢出眼眶……

谢谢你的安慰,也问候你夏安,欢迎常回江天老家。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4: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周施梅 于 2013-5-23 13:51 发表
一水博学,于文字上,施梅不敢点评,唯有学习的份儿。对于生老病死,间或可以谈及自己的感受------你已知,我们同样的痛。这半年来,因着母亲的病与逝,对生命的理解也因之产生了较以前略深些的感悟。然而,无论怎样 ...


问好施梅。这方面我太脆弱,到现在,我根本不能触及凡怀念的文字,我的痛只能埋在心里。然而,没有一天,我不想到我的妈妈。
23#
发表于 2013-5-23 13:51 | 只看该作者
一水博学,于文字上,施梅不敢点评,唯有学习的份儿。对于生老病死,间或可以谈及自己的感受------你已知,我们同样的痛。这半年来,因着母亲的病与逝,对生命的理解也因之产生了较以前略深些的感悟。然而,无论怎样的彻悟,终究不能冲淡心底的痛。
幸好还有文字以及相惜的文友。
施梅遥祝一水安好。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3 13: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5-23 12:00 发表
今年在一水的文本中,实在吸收不少,并淘宝似的淘了很多书。
譬如《民国三大报人文集:储安平集》,昨天读过文章之后,已经下单。如果读后有愿,再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一并谢过晰子等同好。静待晰子美文。

在我的视界里,实在是有太多的爱书人做我的榜样,首先是我做教师的妈妈,我深刻记忆她拿一本成语词典就能看上个把小时,在她重病期间,还用放大镜看黄帝内经……

太多的爱书友人,他们甚比自己为蠹鱼,如饥似渴,我连滚带爬地跟在后边,恨不能及。我在江天如此区区软绵绵的拳脚,实在愧于留齿,也愧于大家的美誉。

如果可以在我的介绍下走近储先生,我会很高兴,《储安平集》和《给弟弟们的信》该一并进了,建国后第一次集结和再版,不可错失。

吴稚老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专事检点出《团体生活》、《论政治人格》和《行》三篇加按语,是这老头思想过于敏捷,绝对有点睛之功。十几封给“弟弟的信”读后,我的一己愿望,也是对这个版块的厚爱,觉得江天的作文,需要这本书里的智慧。于是,我不吝给予推荐。

譬如吴稚老和储先生就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讨论结果,是知、行二者不可或而缺其一。并大致以警告国民,中国之亡,实在是亡在“口号”“标语”和“开会”这三件事上。——想想,这是多么实用的预见。

不是我花多大的精力去读大家的文章,我只是做到了上心而已,这是我私下里感动大家的文章之前提。有时候,可能作为作者的你自己也没感觉到,你的字里行间,已经为某些实用的、或者说经典的言论做了注脚。拿储先生:中国之亡,实在是亡在“口号”“标语”和“开会”这三件事上来说,我没有忘记,江天有一篇以“蜗居”和“角马”为题材的杂文,字里行间,夹叙夹议,内容完全吻合几十年前储先生的这个政论。因此我想说,感谢中财提供这个网络平台的同时,不要小觑了江天这块园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1 06:13 , Processed in 0.05581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