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92|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一棵芦苇的思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4 0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棵芦苇的思索
  
                                            王克楠
  
                               偶然地出生和偶然地写字
  
  我常常看着东湖的芦苇发呆,芦苇们在岸边你拉着我,我拉着你,形成了芦苇荡,我知道,我就是芦苇荡里的一棵芦苇。
  
  芦苇是刚直的,我生下的时候却是柔软的,妈妈说,克楠生下来两个月就发烧。生下来的第二年,就是全国性的反右运动,环境比我烧得更厉害。妈妈对当时的运动很害怕,给我起了一个很大的名字:克难。
  
  人在三十岁的时候,或者还会感到自己是一个青年,而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不得不反思,看看自己活得有没有价值?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是英雄的所为;生是一只蚂蚁,死亦一只蚂蚁,那是百姓的一生。自己因为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了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比如文革,比如改革开放。因为客居姥姥家做“人质”,就必然独立地面对许多的困难;因为父亲是右派兼地主出身,必然能体会到阶级斗争和知识分子的危险性。
  
  我觉得自己出生在一口井里的芦苇,高不出井台,只好在井底呆呆地看着蓝天。可以说,我的前半生是在磨难中度过的。磨难是一个怪物,年轻的时候,是诅咒磨难的,2000年以后,却满心欢迎磨难,因为磨难也是一种特殊的财富。我担心自己会被主流社会俘虏去了,因此,我庆幸55岁的时候,终于获得了自由,完成了一个个体生命的自由转身。
  
  这些日子又想到了文革,那时我10岁。学校里开展运动了,停课了,我和我的小伙伴就跑到湖边玩芦苇,我们在芦苇荡找鸟蛋,把绿的芦苇编成帽子戴在头顶。邯郸以北有一个有名的广府古城,古城边长满了芦苇,诗人李白在唐朝到芦苇荡里荡舟,写了五首诗歌。我当时不懂得古诗词,只是觉得芦苇荡的深处一定有一个叫李白的诗人在睡大觉。我不会写诗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大批判稿开始的,老师让我批判数学老师——董老师。偏偏董老师挺和气,教学挺好的,可是从师范毕业的几个年轻老师明显是造反派,号召我们写批判稿,号召我们打倒老师,说“这是考验革命不革命的关键时刻”,至于批判稿,结尾是有格式的,“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开批判会的时候,真有造反派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把被斗的老师一脚踢翻,把脚踩在了人家的胸脯上,以此象征永世不得翻身。
  
  董老师是安徽人,他的家乡离样板戏里的沙家浜不远,家乡也有芦苇荡,上课时曾经夸过家乡的芦苇都会算数学题。我上初中的时候,文化课就是《毛主席语录》,姥姥用红布给我缝了一个袋子,装着这本百科全书,我就把整本语录差不多背会了。少年时代的记忆总是惊人的,弄得后来想忘记都很难,直到现在,我可以一个标点符号都不错地背诵“老三篇”,流畅的程度连我自己都吃惊。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还有孔子语录,也真的不知道还有现代意义的散文。我的初中生涯的悲哀之处,连杨朔的《荔枝蜜》也没有读过,直到现在,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那一代人,那真是干巴巴的一代,干巴巴的生活。
  
  一个人的个性是重要的,可是那个时候,你不要问我什么是个性,我在日记本上写:生是毛主席的人,死是毛主席的鬼。给我一个碉堡,我要炸掉它,我要当董存瑞一样的烈士……董老师自杀了,我很后悔没有问过他的家乡芦苇荡里,是否掩护过新四军的伤病员?
  
                                父亲:远离文字的悲哀
  
  我的作文天分从高中的时候,让一个叫刘增山的老师发现了(另一个班的语文老师),他鼓励我专心写诗歌,不要再学理科了。我的作文几乎篇篇是范文,拿到讲台上讲评。我的诗歌最好的一句应该是“大坝随着号子长”,是形容修建水利工程的。还有一句是“芦苇荡里托月亮”,第一句被工宣队师傅肯定了,第二句被师傅批判了,说是资产阶级情调。
  
  我不知道资产阶级是否喜欢芦苇,后来看了样板戏《沙家浜》后,有写了几句顺口溜“芦苇依水水自清,邯郸挨着沙家浜,人人都说家乡好,芦苇荡里托月亮”,我拿着这首诗歌诗稿找工宣队师傅,他没说什么,只是使劲地往我的屁股上踢一脚,说,你这个家伙真是一条路走到黑。在高中,我并没有听那个老师的话,没有专攻文科,而是对数学的解方程有着浓厚兴趣,这件事造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误判,以为自己是文理两科通吃,结果,几次高考的不顺利。初中、高中的时候学工学农学军,几乎是没有文化课的,学生们生活得很悠哉,有两个同学早熟,早早搞对象,我为了表现自己积极,告诉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严厉批评这两个同学——流氓,这和流氓十万八千里呢。
  
  我记着自己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当年发生了“黄帅事件”,在学校传得沸沸扬扬,当时,作为高中生的我也蠢蠢欲动,准备给报社投稿,给认真教课的语文老师找毛病,但是高中老师对我太好了,实在找不出毛病,也没有写成给老师的稿子,幸亏没有投稿,如果成功的话,将会留下一辈子的自责。
  
  父亲对我的影响,一直是含糊的,一方面他嫉恶如仇,一方面又鼓励我在政治上要求进步,所以,我一直不敢为父亲定位为成熟的中国知识分子。我总是想,
  
  政治上“进步”和政治上投机基本是一致的,还好,我在“政治”上不顺利,如果顺利的话,很可能是一个小爬虫,如果得势的话,可能是一个恶棍,因为一个人的善恶除了个人的素质外,还有利益的引诱,许多事情不是由本人决定的,是你生存的那个空间规定你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说到刚直,我不得不说说父亲房间里那幅画,是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画的,画面有七八根芦苇,三只鸟,有飞的,有落到芦苇脚下的。父亲真爱这幅画,可惜,老舍先生沉到北京太平湖的时候,胆小的父亲把这幅画烧了。
  
  1978年参加高考,高考的不顺利使得我必须通过业余写作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以工代干),可是我的右派父亲告诫我,变成铅字的文字,刀斧也砍不掉,意思是说,文字就是一个人的“罪证”,这就使得继续写文字的人,要抱定坐牢的准备,这使人感到很悲壮,因为喜欢写作,就要有坐牢的准备,给我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压力,因此害怕了,退却了,以至于到了30岁后,才战战兢兢地重新拿起笔,写文字。父亲给我写信说,难儿,你要写字,就成了河边的芦苇,就要做好被烈火焚烧的准备。
  
  我给父亲回信说,烧吧,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流放:并非在西伯利亚
  
  俄罗斯的许多知识分子都经历过流放。我自己认为在一塑料当临时工的一年半,就是个人生命路程里的流放,虽然并没有谁发流放证,这一次是自己被自己吓垮了。人生不管顺利也好,逆境也好,必须面对,才有成长的勇气,而我则做了逃兵。我没有正面面对“上山下乡”运动,当了逃兵。高二的下半年,对胖胖的街道主任谎说自己回内蒙了,结果逃到郊区的一个小工厂——邯郸市第一塑料厂当临时工,等待着姨爹给办“留城证”。
  
  在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中,由于自己年龄小,我不是被改造者,而是被折磨者。我断断续续地知道了父母被改造的一些情景。父亲是归绥一中毕业的,母亲是北京女子职业高中毕业的,俩人都不是大知识分子,但都是被改造对象。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右派,以为走路往右边走,便是右派。我们的交通规则,都是在右边走的,那人们不都是右派了吗?为什么只有知识分子和右派缘分最近呢?运动本来是一件好事情,运动员是充满生机的,但是我看到的运动和运动员,没有一件事体是好的。季羡林先生说:“文革给中华民族抹了黑”,说得好,文革这场运动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能从民族的肌体里找到原因。
  
  那个时期,我会到沁边走,河里的芦苇是沉默的。后来在那个郊外的小工厂,我知道了什么叫监禁,什么叫失去了自由,什么苦闷。小工厂在邯郸的西部,邯郸城就在东部,我只能看着她哭,不敢回到暖暖的老街,回去了,就会被动员下乡。偶尔也会回河坡老街取粮票和食品,都是午夜时分上路,路过一个乱葬岗子,听着坟墓间沙沙沙的神秘响动,我使劲地大喊,鬼啊,我不怕你,你出来吧。可是一次也没有遇到,倒是天空的星星和月亮照着一个少年孤独的身影。过了乱葬岗子,就是一条小河,小河边有芦苇,见了芦苇就感到亲切,坐下来,呆呆地看天空的月亮。天空真的有一道云河,也不知道是不是姥姥说的那道能把牛郎织女分开的天河。更不知道天河两岸是不是长着芦苇,不知芦苇荡里有没有鸟蛋和泥鳅。
  
  在郊外的小工厂,充分体会到了什么是害怕。人吓死人很难,人自己吓死自己很容易。当然人吓死自己也是有条件的,关于成份高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在乡下的种种遭遇,使得远在内蒙的父母不得不求助于我的姨夫给办这个“留城证”。一个人的一段经历可以成为一种财富,认识一个特殊的人也是一种财富,我在一塑料时期认识的陈有加,即是。陈有加——这个三十岁的老青年是从印尼归国的华侨。他喜欢读书、思索,而对小工厂底层环境严重不适应,他说这里就是活生生的高尔基写的《在人间》的图景。我们成了好朋友。1973年,我那时被环境压迫到了极点,但是对天文地理乃至哲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就在工余时间和陈有加彻夜探讨,探讨最多的有:物理学上的音色和分子质量关系问题,物理的物质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吗?从哲学上说,偶然和必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个人对历史的巨大作用是怎样呈现的?
  
  小工厂的地理位置很特殊,紧挨着一座监狱。监狱里的犯人穿着白花花的上衣,上面写着大大的囚字。这所监狱也是劳改农场,农场里有庄稼,也有许多坟墓模样的砖窑。犯人最繁重的劳动就是取土烧砖,红色的砖,很有强度,敲一敲,梆梆梆地响,这是当时邯郸城最好的砖。由于这个砖厂不停地就地取土,监狱场地就下凹。监狱和外界隔着一条六七米深的壕沟,壕沟外有岗楼,岗楼上是全副武装的士兵。壕沟陡立陡立的,不要说是人,连猫也爬不上。但是壕沟挡不住蝴蝶飞上飞下,它是自由天使。我常常在工余时间站在壕沟感兴趣的不是红色的砖,而是农场里的那些囚犯浇菜园子。农场里洼地水泽里的芦苇是白的,囚犯的上衣也是白的,蝴蝶是白的,有时候真的想让那些囚犯像蝴蝶一般飞出来,说说他入狱的原因(当时深信这些人里有冤枉的),说说他还有什么生活的向往。
  
  无论做什么事,躲避就是让自己变形,我在郊区的小工厂做工,人不再是学校里的那个生机勃勃的青年,但是在一切的业余时间拼命地像芦苇一般学习知识,凡是可以找到的图书都看,看过哲学,看过历史,看过《前夜》《猎人笔记》《怎么办》《牛虻》《激流三部曲》,这些书籍给年轻而痛苦的灵魂以强烈的震撼,影响了自己的终生。为了躲开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我自己把自己流放了,在这个小工厂放荡形骸,失望、痛苦、没落——我不再是上高二时那个单纯的男孩子了。在这个小工厂的小青年有类似我这样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有六七个,我们合得来,一起喝酒、抽烟、追逐女人。
  
  十七八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没有书可读,小青年们大部分彼此开始谈恋爱,我也谈了一个。小工厂里有很多朴实的工农子弟,我谈的这个女孩子很朴实,我们在月下散步,她帮助我打饭,帮助我洗衣服。我得了病毒性痢疾的时候,她去医院给我端水端饭。我们很合得来,就是不谈文学,她上完初一就不上了,只想多挣钱,补贴父母。
  
  过了将近两年,我的“留城证”办下来了,我的临时工生活结束了,回到了城市,不再找患难时节认识的那个女孩了,找到了新的对象,不知这算不算“始乱终弃”?
  
                               运动来了,谁也别想保全尊严
  
  我很感谢我从小生长的河坡老街,虽然姥姥作为“地主”(后来更正)曾经被传唤过,也扫过一阵子大街,但是,邻里没有那么高的政治热情,该来往的还来往。与上层的冷酷相对比,底层是温暖的。小学的时候,我有个好伙伴张印昆,他是绝对不容许我在学校受欺负的。18岁在轴承厂工作以后,又有一个叫杨月娥的女师傅,事事保护我,使得我免以受直接伤害。
  
  一个人活着的理由是有尊严,而另一些人则要取消他们的尊严,或者剥夺他们活着的理由。文革的时候,一批知识分子纷纷自杀,没有自杀的也洗心革面,成了仅仅活着的傀儡,作为他们的子女,天生被上戴了“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的帽子,我想,幸亏自己的没有被教育“好”,否则就写不出散文了。每当安静下来的时候,我想到初中时的董老师自杀。董老师是一个好老师,地主出身,我们当时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抽象的坏人——万恶的地主阶级,因为董老师是地主家庭出身,就是活生生的坏人。殴打老师,打的并不是董老师,而是被代换为万恶地主阶级(相信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后来和许多同学反思这件事情,都是这样的心理,大家都很内疚。
  
  中国的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劣根性的总爆发,它的积累期不仅仅是一二十年,而是几千年了,看中国文化劣根性,都可以从文革找到鲜明的例证。我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一个极为容易“献身”的人,文革中目睹了武斗的双方视死如归的壮烈场景,曾经以为双方都是英雄;看到造反派攻占一座大楼的时候,高喊着口号往上冲,真的好英勇,好崇拜啊。于是,我就想当兵,去为保卫国土而战,可惜,自己政审不过关。在珍宝岛事件以后,看了“新沙皇”占领中国国土的资料片,自己的仇恨又一次被点燃了,又一次想当兵,想用枪保卫和收复中国国土。
  
  文革开始的时候,我10岁,上三年级,当时,高年级同学开始揪斗老师,戴着高帽子,施行“群众专政”,老师的斯文扫地。学生斗老师,也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我的班主任是一个造反派,很年轻,有二十几岁的样子,号召我们批斗老师,鼓动我们每个人走到被斗争的老师跟前,都要扇一个耳光。她说:“谁不扇,谁就是不革命。”为了当一个革命者,当时的同学都打老师的耳光了。女同学心软,扇的要轻一些,我也扇老师的耳光了,清晰地听到被殴打的老师轻轻地喊:“毛主席万岁。”后来大了,我想,当时斗争者和被斗争者都是忠于毛主席的,但为什么一下子被煽动起那么大的仇恨呢?
  
  人到中年,反思自己,自己是一个冲动多余思索的人。这个特点父亲是没有的,我也是没有的。母亲是一个有思索的人,她是在大事面前清晰的人,但我继承母亲这个气质不够。母亲常常告诫我,遇事要三思,不要冲动。1957年以后,许多的知识分子处于苦中作乐状态,比如汪曾祺、张中行等,传说中的相声演员侯宝林,造反派喊“打倒侯宝林”,他立即躺倒在地下,造反派也哭笑不得,取得了一种噱头的效果。我的母亲在银行挨了批斗后,走出单位大门口就唱样板戏,别人以为这个女人疯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力量,也是一种自我慰藉。
  
  中国文明史上的闹剧,谁看到了,我想河边的芦苇肯定是看到了。芦苇在抗战时期孙犁的笔下是勇敢的战士。在国人互相残杀、争斗的年代,芦苇是无言的哲学家。
  
                             不再抱怨,严格地进行自我解剖
  
  有的人活着是创造生活的,有的人是抱怨的。我曾经埋怨过父母,对他们应有的对子女的支持缺失感到愤懑,其实,父母生活的也很艰难,他们是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运动员,是直接承受思想改造和身体改造者,而自己不过是间接地受到了伤害……直到这几年,父母进入了老境,自己人到中年后期,才悟过来不该埋怨父母的,他们处在生死边缘,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是应该得到理解的。
  
  生活里的我,好些年是浮躁的,远离芦苇。已经不会思索了。我个人的劣根性,在于对古今成功的政客有一定的兴趣,甚至把他们作为榜样。我曾经对于流血有一定热情,这样的热情近似于日本的武士道。喜欢做虚狂的革命者,而对革谁的命?怎样革命?缺乏理性的思索.......这几年虽然静下来了,但是曾经对积极炒作自我保持浓厚的兴趣,想办法接近一些名人,邀请名人为自己写序言,写评论,对于真诚批评自己的人,反感,不再交往。如果文字发表不了,也是像猴子吃蒜一般难受。
  
  芦苇没有竹子的峻拔,没有百花的姣美,默默地自己生活在水泽。我的散文过于关注东方的空灵和唯美,而对西方的真实和朴实却关注不够。文学应该远离资料,但是自己的许多作品是模仿一些“大师”的资料性,没有思想,没有审美,也没有独创。创作出的许多作品虽然上了刊物,上了选刊,甚至获了奖,其中赝品并不少,这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要写好作品,必须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很难,读书思索是一个渠道,更重要的是反省,乃至忏悔。每个人的前面都有古人,后面有来者,每个人都不可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只可以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好。我写的这个文字是用于自我解剖的,读者也可以通过我将近六十年的经历,看到社会发展的进程。
  
  写到了深夜,我还在写着,我不怕痛,也不怕露丑,因为沁河就在我的身边,河边的芦苇也没有歇息,它们默默地鼓励我。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3-8-25 14:23 编辑 ]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7: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白秋霞 于 2013-8-29 17:06 发表
厚重的文字,令人深思。拜读老师的作品,问候王老师!


谢谢秋霞的解读,早晨好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静默的百合 于 2013-8-29 16:29 发表
迟来欣赏,克楠老师厚重而又充满理性哲思的文字在这篇美文中以芦苇为载体,自然流淌在笔端,沉静淳厚,意象动人。学习!问好!



   嗯,芦苇的形象一直在我的心里,沉默的,美好的,内敛的,谢谢理解。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7: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冉令香 于 2013-8-29 10:03 发表
反思走过的经历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更对得起自己的人格。欣赏王老师坦诚、理性的文字!


  嗯,谢谢理解,人清爽了,文字才能写的更好,你对,对不?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7: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康乔华 于 2013-8-28 19:54 发表
率性,真切,朴质的文字显示一段回忆,对生活的理性思索,折射出心灵光泽,这样的透彻心灵的文字, 是我学习的榜样。欣赏并问好王老师。


  谢谢乔华,共勉之。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7: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暴雨迎风 于 2013-8-27 20:51 发表
把自己的劣根撕裂给人看,勇者无畏,莫言如是,先生如是,余华亦然,所有的大师都是,可敬!


  迎风兄弟是给克楠提出了 一个努力的标杆,谢谢你。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3-8-27 17:38 发表
真诚率性、自然朴实的文字,给人以思索和强烈感悟……拜读学习,问好克楠大家!


文华你好,克楠还不是大家,业余写作者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7: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翠微 于 2013-8-27 15:24 发表
厚重,真切。。。


  谢谢解读,多交流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8-30 07: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3-8-26 15:02 发表
具有丰富历史意蕴的叙述背景,这样的行文凸现出对时代与历史的深刻领悟与认识。从个人经历和自我视角出发,彰显的社会的责任感与对历史的担当精神,也使文本具有了深刻的人文价值。


  房子是懂我的,谢谢你
29#
发表于 2013-8-29 17:06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文字,令人深思。拜读老师的作品,问候王老师!
28#
发表于 2013-8-29 16:29 | 只看该作者
迟来欣赏,克楠老师厚重而又充满理性哲思的文字在这篇美文中以芦苇为载体,自然流淌在笔端,沉静淳厚,意象动人。学习!问好!
27#
发表于 2013-8-29 10:03 | 只看该作者
反思走过的经历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更对得起自己的人格。欣赏王老师坦诚、理性的文字!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玉凤 于 2013-8-26 22:50 发表
一直觉得老师是一位真实的学者,您总是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所见所闻用文字真实记录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散文!
佩服您的睿智和勇气!


  谢谢玉凤的解读,多多交流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9 0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瘦棠寒蝉 于 2013-8-26 10:59 发表
深刻的思想,光耀的人生之美。


谢谢兄弟的解读,多交流
24#
发表于 2013-8-28 19:54 | 只看该作者
率性,真切,朴质的文字显示一段回忆,对生活的理性思索,折射出心灵光泽,这样的透彻心灵的文字, 是我学习的榜样。欣赏并问好王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0 21:29 , Processed in 0.0833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