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520|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怀旧一场爱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7 1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的内心,像冬日的荒原。春光里的萱草,像是昨日的唯美水粉。被岁月牢牢的钉在破败的墙上。日常生活却如日复一日的流水,同一条河道,并无二致的流速。脸上的笑容,像废墟上开放的花朵。
  
  奶奶去世,我在异地他乡远伤,令异乡这个词语,愈加凄凉,如荒原枯蒿的萧瑟,寒风凛冽。
  
  有些东西,如原上之草。还没有从《夹边沟记事》的沙漠里找到可以短暂歇息的绿洲,又从《巨流河》中涉水而过。或者,只是在为异乡的冬天寻找参照物。春天遥远。
  
  对野夫,从《乡关何处》开始,内心,存了一份敬意,敬他在文字里于历史,与社会本质的剖析与担当。也想在逝水东流的纯真里,寻找一些暖意,于是捡起刚刚购到的《1980年代的爱情》,那个时代,有席慕容和汪国真的诗,还有海子北岛舒婷与顾城。总归是诗意横流,超越物质虚无的依附。想必多些诚恳的深度温暖,何况,是一场烟花灿烂的爱情。未成想,书至尾声时,泪水磅礴而出,想要独自享受这泪水的放纵,却失去了终止它的能力,只好借助一条短信来释放心中的郁结,让喉间畅通。表面上看来,是成功的,转而是内心的汹涌澎湃。那些曾在故土怒放过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居然从时间的霉变里蓬勃新生,青翠欲滴。
  
  野夫在代跋里否认了这场发生在80年代的爱情,他说自己只是在书写一个虚构的故事,他把自己喻为“讲故事的艺人”,然而,我一点都不怀疑他与这场爱情缠绵悱恻的瓜葛。因为读过野夫的《乡关何处》,如果他不曾经历过这样的一场爱情,那他就不是野夫,他是那样的一个人,一个在血液中并存着荒凉与深情的人,一个反叛而又正直的人,一个愿意用真话还原历史原貌的人。何况,情节的设计,与他的传奇,从一条相似的脉络川流而过,细小而清微的支脉,闪耀着夏夜月光的温润光芒,又或者,秋霞款款渐落时唯美的黄昏阡陌。敬文东的代序也在侧面证实:“熟悉野夫传奇生涯的朋友或许都知道,完成于德国科隆的中篇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不过是对一个真实故事有限度的加工、改写和润色、诗人赵野和野夫相交甚深,他在他写野夫的散文中,曾经旁证过与此相关的那个原型。”柴静,也在她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里,提到过野夫的初恋。这让我想到张爱玲和她的《小团圆》,她的《色戒》,她的《异乡记》,我们无法漠视故事中真实的存在,也无法不联想书写时张爱玲内心的狂澜。
  
  野夫非编故事的高手。他散文中所流露处的人格特质,决定了文字的走向。敬文东也说“野夫算不上虚构能人,他仅仅是以为非虚构叙事的大内高手。”他只是在叙事。
  
  不过我想,野夫并非仅仅是缅怀一场与之有关或者无关的爱情,也不仅仅是在祭奠他和他那一代人的青春,小镇和小镇里的人,包括他和丽雯的爱情,都是在伏笔一个时代,一个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时代,每一个小人物,都举重若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多少命运浮沉深海。隐遁、溺毙或者逃生,不管哪一种方式,都被彻骨的痛苦洗礼。除非,愿意背负着无耻或放纵良心变色。
  
  野夫,在借此回溯,文中女主人公的父亲和乡公所的老田,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挣扎在时代所赋予的命运洪流里无可奈何的残酷。
  
  1980年代的爱情,一个叫丽雯的女人,两次放逐深爱。大多数爱情里的人,都习惯以爱的名义索要,获取,习惯牢牢的抓住。丽雯,却因为深爱而放逐爱的旅程,正因为她的放逐,这场发生在1980年代的爱情,无限悲凉,又无限铭心。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几乎认定,这就是野夫的爱情,他唯一而美到绝望的初恋。就算,是我对1980年代的爱情的一种期许吧。因为,这样的爱情,已经永远地走失在1980。2013年的爱情,物质的欲望,现实得就像一顿今日已经摆在餐桌上的奢华晚宴,杯盏璀璨。至于灯火余烬之后,是欢歌还是痛苦,那不是重点。爱情里的许多词汇,已经变质或成为他乡游魂,任你千呼万唤,也无法返乡。
  
  爱情的水土严重流失,爱,已是一座随时会崩塌的荒山秃岭。偶有几棵坚守的绿树,也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被一场小小的风雨连根拔起。
  
  “世界上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为了‘抓住’,抓住便是抵达,是爱情的喜宴,仿佛完成神赐的宿命,可以收获今生的美丽。我在这里讲了一个不断拒斥的故事,这是一个近乎残酷的安排,乃因这样的爱不为抵达,却处处都是为了成全。这样的成全如落红春泥,一枝一叶都是人间的怜悯。”野夫在跋里如是写下。
  
  野夫的土家人身份和他书写中熟悉的故事布景,所以,我一点都不奇怪,在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里,一次次重返故土,小镇、古街、乡公所,以及乡公所里没有隔挡冬天冻屁股的厕所,我甚至能听到河流的抚摩卵石的温柔呢喃,能触摸到吊脚楼的壁板上斑驳的木纹,能听到吊脚楼的木门开合时携带着岁月残痕的咿呀声;能看到熟悉的乡民们脸上的沟壑与风霜;能感知到旷野山风刮在脸上的疼痛,能听到他们在冬夜里烤火时木柴的噼啪声和膨胀着欲望的火塘,黑暗里红色晶亮的火星溅落在陈旧的木地板上烧起的焦糊味儿,甚至,能看到丽雯简陋的窗台上,那束开放在冬日阳光下的白菊和瓶中清冽的水。能清晰记起和我一起在小镇古街上长大的伙伴小时候的模样,熟悉他们在成长的岁月里各自在爱情里的奔波来回。
  
  我也再次从我的青春里穿过,目睹我年少的爱情在岁月里的开落。野夫说:“怀旧,是因为与当下的不谐。才过去二十几年的风物,一切又都仿若隔世。我们不得不坐在时光的此岸,再来转顾逝去的波涛。”
  
  阅读时眼泪的喷薄,并非在丽雯对爱情第一次的放逐。而是,在十几年之后他们再度重逢时她的隐忍。错过、放手之后的重逢,他们本可以有另一个“喜宴”的结局。是丽雯自己,亲手拆掉多年来刻意拒斥的矜持篱笆,在爱情里完全将自己玫瑰花一样打开,却又亲手拒绝了“喜宴”。放在今天,会被别人骂“傻子”。
  
  我却深深懂得丽雯的决绝。她放逐爱情的同时,也成全了爱情的永恒,成全了爱人的凌空飞翔。
  
  野夫“寸劲杀人”的文字江湖,那种仿佛与内心核磁共振的一韵一声,深情冲刷着干涸许久的河床词句浪涛,也成为眼泪喷薄的引力。
  
  此时,2013年冬。1980年代,在永无可及的天涯。我的眼泪只能用来怀旧,一如我的忧郁,只能在无人的荒原肆掠。


                                                                 
61#
发表于 2013-12-1 11:01 | 只看该作者
继续怀旧。
60#
发表于 2013-11-30 21:26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东西,如原上之草。还没有从《夹边沟记事》的沙漠里找到可以短暂歇息的绿洲,又从《巨流河》中涉水而过。或者,只是在为异乡的冬天寻找参照物。春天遥远。”
来看晰子董桥风格的文字。学习,问好!
59#
发表于 2013-11-30 08:4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眼泪只能用来怀旧,一如我的忧郁,只能在无人的荒原肆掠。

闲来寻伴书为上,学习好文,问好,握手。
58#
发表于 2013-11-29 17: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11-29 11:16 发表

嗯,你和李老师一样,不见得喜欢野夫的文字。
文字与文字之间,有着神秘的符码关联,我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可以读来一试。最近他出了一本诗集,当当和卓越,均还未有售。
呵呵,这一点我相信,各人的阅读口味不同。
57#
发表于 2013-11-29 16: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11-29 15:11 发表

你看,这些不都可以写么?
关键是,不能老像你的厨艺似的。


往事不堪回首,不想勾起那段苦难回忆,而且,我也不能以个人恩怨来评判那个时代的是非,再过30~50年,历史才有定论。

我把上面提到的画伟人像的事说完。如果是黑白木刻像,还好办些,可要求是画彩色摄影照片;幅面约12平方米,画的时候,看不到全貌,总得爬上爬上手脚架,隔远几部观察。更重要的是,我采用九宫格原理,将画像分成24格,然后在墙上也画上24格,一一对应,化大为小,差不多一个月才完成这个任务。

文革时期,基层单位的批斗会,有时是闹剧,有时是恶作剧。批判我那次,就是因为我练习《赫利美利小提琴音阶练习曲》,他们说“赫”就是赫鲁晓夫、“美”就是美帝,每天都为赫鲁晓夫和美帝招魂,如此丰富联想,如此牵强附会。我反复说明几次之后,我的领导表态,说我“警惕性不高,还要改造小知识份子世界观。”——他是红五类,一锤定音,那个时候,任谁也得改造世界观,不是事。

戎老师是我朋友,文革时下放到农村,因为父亲留美经历,故在农村常常遭到批斗。批斗多了之后,他才发现,造反派对他最感兴趣的不是他的思想问题,而是美国生活的点点滴滴,居然充满羡慕之情,在那个贫瘠、单调、困苦的年代,把批判会变成了“精神会餐”。于是,后来的批判会,他就直奔主题,大家也就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没有敌我之分了。
56#
发表于 2013-11-29 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4# 冷晰子 的帖子

《小西门集》你不要被差评左右,看第一章后你就能喜欢上。或者,从这本书开始就能打开对钟叔河的跟读,能延伸很多,如潘汉年等~~~~~

不是紧俏要断货的中意的书,也先别急着下单,刚京东快递来送书,说双12还有活动呢。
55#
发表于 2013-11-29 15: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苏相宜 于 2013-11-29 14:07 发表
我都不忍心插嘴。。。。身为80年代的人想听听何老师讲60年代的故事。


谢谢老师。
5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5: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11-29 14:55 发表
晰子读书的速度让我惊讶。我这书还在架上躺着呢,我先看晰子的书评,等着读时会更容易投入进去:)

这周手里有点文字上的活急着交差,又是要读后才写,双11的书因为雪灾也才到。80年代的爱情,我想我会共鸣。:han ...

可怜的一水,你的书才到啊?今天刚刚下单买了一本时尚芭莎出的非时尚类的书,就因为喜欢了封面。 很有民国文艺默片风。还有柳藏推荐的“倒吃甘蔗”的《小西门集》。虽然,小西门集中,好几个差评。
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5: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苏相宜 于 2013-11-29 14:07 发表
我都不忍心插嘴。。。。身为80年代的人想听听何老师讲60年代的故事。

和相宜一起期待。:)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5: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义钦 于 2013-11-29 12:13 发表


文革时,我的名字也被写成板凳一般大,差不多一版“人民日报”大小。

18岁时,我开始在砖瓦厂作体力劳动,日子过得很苦。我所在的班组,算我的文化高些,就让我布置一个“忠字墙”,那一定得有一张伟人图像的 ...

你看,这些不都可以写么?
关键是,不能老像你的厨艺似的。
51#
发表于 2013-11-29 14:55 | 只看该作者
晰子读书的速度让我惊讶。我这书还在架上躺着呢,我先看晰子的书评,等着读时会更容易投入进去:)

这周手里有点文字上的活急着交差,又是要读后才写,双11的书因为雪灾也才到。80年代的爱情,我想我会共鸣。
50#
发表于 2013-11-29 14:07 | 只看该作者
我都不忍心插嘴。。。。身为80年代的人想听听何老师讲60年代的故事。
49#
发表于 2013-11-29 12: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3-11-29 11:18 发表

师父经历了那个年代,对之必然深有感触。
闲时,其实师父也可一写。


文革时,我的名字也被写成板凳一般大,差不多一版“人民日报”大小。

18岁时,我开始在砖瓦厂作体力劳动,日子过得很苦。我所在的班组,算我的文化高些,就让我布置一个“忠字墙”,那一定得有一张伟人图像的。我不会画画,找来一张伟人标准像,剪好,贴在墙上,四周用水粉洇染出光芒万丈的样子,下面则是一片海水,“大海航行靠舵手”之意。

谁知这个“忠字墙”,惊动了厂里的最高领导,他认为我的“大作”艺术效果最好,竟布置我在一面墙上画一幅伟人像。这和在班组里的小打小闹不同,如果画得不像,或者哪里比例不对,扭曲了形象,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了。这对米开朗基罗来说,也许是留下传世之作的机会,而对我这个绘画门外汉来说,则是如何躲过一劫的坎坎。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1: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柳藏 于 2013-11-29 10:14 发表
读《小西门集》时,也有倒吃甘蔗之感。

你的读书记,我还得追一追才能跟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7 00:29 , Processed in 0.15364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