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40|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抵达——《走过那片青苹果园》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0 0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抵达
  ——《走过那片青苹果园》赏析


  情趣,率真,美丽,自然,轻松,诙谐,还有些淡淡的忧伤,是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这是散文《走过那片青苹果园》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再三品读,我越发感受到了那种独到的气息,醇厚,绵密,如同一张网蔓延开来。又仿如一部黑白电影,安静播放,独特的氛围,把你严严实实地裹挟起来。文本的气场很足,很强。你除非不进入,一旦进入就由不得你了。那曾经的少年情愫,在细腻别样的笔触里,一览无遗。无论是谁,都能在这样清凌凌、活泼泼的文字里看到自己,看到那张扬蓬勃的花样年华。是的,清凌凌的,溪水一样。能闻到青草地的味道,阳光的味道。还有那些声音,老师的,男孩的,女孩的,与时光掺杂在一起,带着时光的印痕,一一向我们走来,清新,葱郁,芬芳。它们让你感知到一种新鲜,一种不读完就饭吃不下、觉睡不安稳的欲罢不能。

  然后,就意识到一种怪异。作者都写了些什么?我们看,这个小女孩很淘气,她和哥哥被邻村孩子围追堵截,回家受到父母责骂臭揍;她还惯于逃学,并且十分有经验;面对老师的谆谆教诲,表面上服从,骨子里却不以为然;她还津津有味地记述了大家撒尿时候尿液弥漫在空气里的米粥味道;还胡思乱想“被谁柔声细语地问候几声,或与哪个心仪已久的男孩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严重的是,居然写到了同学之间传递小纸条!按照常规来讲,逃学是不可以的,做差生并总被老师叫去训话是丢人的,撒尿拉屎是不好入文的,给异性同学传递小纸条属于早恋,也是被校方严令禁止的。可是,这些,却都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奇妙的表现,比如逃学,“……每天装模作样地背着书包,走到半路就又折转回来,钻到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直玩到日头偏西,便装出一脸乖巧的模样返回家去。”比如接受老师教诲,“我几欲虚脱的身子硬撑着一张故作镇定的面孔,听她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些描述,都是对正统规范的挑战,是一种典型的“反动”,而这些“反动”,经由作者这样一写,却并不让人讨厌,反感,更不气愤,而是能意识到某种纯净,美丽。是属于自然范畴的美好。深藏于孩子们骨子里的种种叛逆,都是一些清浅平常的事情,在充满温情的记述之下,完全变了模样。我们忍不住会跟着作者回望,探询,是这样的么?那曾经的年少时光,懵懂萌动,真的是如此迷人么?

  进一步作想,我们就明白,不可以,不好,丢人,严令禁止——尽管这些字眼显示了正统,规范,但同时也表示了束缚,教条。而束缚教条很显然与自然相悖。大家知道,逆反是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孩子们天生喜欢反着来,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这个是很正常的。这种正常被作者如此写进文章,就有了一种不动声色的魅力。也就是“反动”的魅力。

  如上所述,此篇文字,像是按照三个层次,一步一步走进我心里的。最初的感觉是一回事,随之而来的感觉、沉淀下来的感觉,则又是一回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涵。对文本的领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领略可以说无穷无尽。鉴于固执的阅读习惯,网络上遇到不错的文本,我喜欢打印下来,得空就看。有一种随意,也有一种踏实。觉得能更好地看到文本本来面目,抵达文本深层,甚至感知作者在写作时候的那种随心随性状态。这样的感觉说实在的,挺好。

  愚以为,该篇文字的个性化是一个最大的亮点。而文字的个性化,则加强了题旨的表达。作者极其擅长运用贴近生活、贴近自我的笔法,传神地状写那段叫人深深流连的青葱时光。像开头一段,与邻村孩子的淘气,被父母责罚的狼狈,逃学的老练自得,那些混杂着小小得意的孩子心机,十分活灵活现,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状写描摹,让读者在开篇就充分领略了文本的运笔风格,同时,也把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个性独立的小女生形象活脱脱地展示给了读者。你会想起岁月深处,曾经迎面向你走来的那个头发凌乱,还神态自若地对你微笑着点头打招呼的邻家丫头,她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一个逃学者?很有可能。扑朔迷离,却又会心亲切。不同的地域,却拥有相同的形象意味,唤起你由衷的共鸣。再三再四从那些鲜灵灵的句子上掠过,感觉它们仿佛通过了什么神奇的手段打造,接地气,见性情,张力无限,活力无限,是从遥远的时光深处走来的天使,是带着纯净水珠和干净阳光的温馨记忆。

  还有,大家排队在茅厕里方便,“……哗哗的尿液冲击着一溜儿排开的四个水泥池,空气里很快就弥漫着稍带甜味儿的刚刚消化掉的米粥的清香。……”尿液能在空气中弥漫出稍带甜味儿的米粥的清香,这真是神来之笔,没有亲历无法感知,更无法写出。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很好,清纯,入骨,甜美,真实。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样的描写,我愣了一瞬:“天,还能这么写?”随之,便是欣喜:“嗯,咋就不能这么写!在这里,正应该这么写!”喜欢阅读的人,得遇精彩的语句,真的会欣喜若狂的。看过了太多的描写“方便”的文本,其中不乏经典名著,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述,它把青春年少的纯真,纯粹,自然,天然,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具有可供意会可供咀嚼的独到美感。这就是表现力超强的语言,是源自生活又拥有了超越性审美意味的语言。我不知道,作者在下笔的那个瞬间,这样的灵感是怎样诞生的。说犹如神助,或许不过分。记忆会帮助你保留最具神性并富含生命温度的那些点滴。一般情况下,记忆在沉睡。能否唤醒记忆,就值得我们注意。往往你抓破脑袋也不得。那些习惯于遣词造句,把文章写得四平八稳、章法有度的人,无法领略这种魅力和快意。堆砌一大片文字不难,让这一大片文字个性十足,讨人喜欢,并深度流连,就不容易。

  再就是那关于二寸见宽的小纸条的描述,别具意蕴,饶见趣味。笔端有一点俏皮,有一点怀念,还有一点惆怅。小女孩那种顽皮又可爱的情态十分鲜明。我情不自禁记起三十八年前的一桩往事。在那桩事件里,我是如何忐忑着在那块纸条上写下那两行字,如何趁人不注意把小纸条塞入一个女孩的铅笔盒,至今历历分明。记忆保持了它始终如一的清纯质地,一点也没有褪色。而那个女孩则保持了令人惊奇的平静。我无法得知,她是不是看到了纸条。以致我忍不住想,或许在她打开铅笔盒之前,就有哪个调皮的同学(男孩?女孩?)捷足先登,“掠”走了纸条?事情以没有结果的状态告终,忐忑的我一直在忐忑,起码是在那个学期里,我无法直视那个女孩。尽管她总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

  无疑,这样的记忆具有一定的共性基础。所以,当我在这篇别致好读的文字里看到关于两寸宽小纸条的描述时,内心里的涟漪就一波一波荡漾开来。我们共有的那些经历,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一旦构筑,就畅通无阻,很容易在某一个点上交集,延伸,扩展,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除了其风趣纯美的语言个性化魅力,难能可贵的是,这篇《走过那片青苹果园》,散文叙事和小说叙事特点兼有,即它既拥有散文的表达优势,也拥有小说的表达优势。两者兼容并蓄,默契同心,一起营构了这个风格卓然、质地精良的个性化文本。其实,散文也好,小说也罢,都只是一个指代而已。散文的情感丰沛性,小说的故事悬念性,并不矛盾。只要努力挖掘自己的个性潜力,在每一个文本中充分发挥,自觉灵活地加以运用,就好。任何拘泥局限,都不利于革新和发展,都可能导致你的创作走向僵化,呆滞,单调,乏味。而这显然是我们每一个写作者不愿意看到的。

  通篇读下来,那些长着灵异翅膀的文字会告诉你,它们的奔涌而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们会让你想到“状态”这个词。是的,状态。一个写作者的状态,决定了一篇文字的状态。很多次,我巧遇了这种别具个性的状态,从而促成了一些文本的诞生。像《梅子》,《活着五味》,《搁置》,《李彩霞》,《1982,一只芦花鸡》,等等,都是在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冒头的。怎样保持这种特别的状态,作为一个写作者,是十分关键的。惟其保持这种状态,才能让呈现在你笔下的文字,有一种别样的质地,风格,与自己其他的作品迥然不同,与别人的作品迥然不同。必须有这种意识。在这样的意识下,或许就会有那种天赐的状态产生,从而也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文本诞生。这种不同就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事实上,只要具有生命力,只要能够让人爱看,就行。读者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本文并不长,将近三千字,但那青春年少的青涩记忆,却纯纯的,真真的,直抵心底,令人回味。标题十分好,行文中的语感十分好,天然自在,率性真纯,是一个彰显个性魅力的文本。文字真的是有生命力的,它的气息会一直蔓延,在你心头弥漫。你初读不厌,读过之后就不会忘记。再次读,仍然亲切,会意,入心。读着的同时,我不止一次作想,在一笔一笔写下这些个性十足的文字时候,作者是什么心情呢?她会不会在深深的沉浸与回望里掩饰不住年少时候的那份淘气,兀自莞尔,抑或开怀大笑?从论坛上的接触交流中我知道,作者是一个性格豪爽的泼辣女子,她这篇文字却显示了一份女性的细腻与温婉,不经意的那些简单文字,却呈现出浸染着温煦阳光的热度。面对这些文字,我们的心会彻底敞开来,心甘情愿接受内心的指引,按照人的本能,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去思考——关于青春及青春期微妙的萌动,关于人性内在的东西如何捕捉,关于往事的陈述需要注意的个性化运笔,关于如何在行文中有效调动读者的自主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扩充挖掘文本的思想维度和艺术美感。等等。你只有抵达文本深层,才能领略无限风光。

  我发现,一旦打开文本的深层通道,惊喜就会接连不断呈现。那是一种无限可能。只要你用心,所获就十分丰盈。

  2014/3/18-3/20

23#
发表于 2014-4-1 13:3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是第一次读夏冰朋友的评论文字,论坛点评文字却是读过很多的,一直觉得夏冰朋友的评论文字很有见地和特色,读来果然如此,感性、形象,而引入共鸣。
22#
发表于 2014-3-31 17:36 | 只看该作者
欣喜于老师的文字,秋叶读后想说一句话,自然之光是最有穿透力的。 :handshake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3 22: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14-3-21 17:00 发表
那天我说,安然的文字,从来就不在表面。这篇论述,证。
晰子所言极是。安然的文字,往往让人惊喜。前提是,你得潜心去看。问候安好。
20#
发表于 2014-3-21 17:00 | 只看该作者
那天我说,安然的文字,从来就不在表面。这篇论述,证。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20: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4-3-20 19:45 发表
读完评论,再读原作。第一感觉原作真实有味道;第二感觉评论精彩很到位,相得益彰!
谢谢高老师。辛苦了。原作确实精彩。期待进一步的交流探讨。:handshake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2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时光安然 于 2014-3-20 18:50 发表
评论比原创更精致到位,因此由衷地佩服一下夏版的阅读解析。
真是巧嘴。不过能得到你的肯定,这两天的努力值了。连写带改,差不多用时三天。写完,第一感觉累,第二感觉舒服。呵呵,两样不相干的感觉就这样统一在一起了。我知道,肯定有不到之处。毕竟有些东西,只有作者清楚。或者连作者也不大清楚。期待你的探讨。:handshake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20: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义钦 于 2014-3-20 18:27 发表
没有苹果的“青苹果园”。这个标题,就把写实的叙述,转变成含有哲学意蕴的象征。
是的,光这个标题,就可着意研究探讨一番了。问候何老师。
16#
发表于 2014-3-20 19:45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评论,再读原作。第一感觉原作真实有味道;第二感觉评论精彩很到位,相得益彰!
15#
发表于 2014-3-20 18:50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比原创更精致到位,因此由衷地佩服一下夏版的阅读解析。
14#
发表于 2014-3-20 18:27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苹果的“青苹果园”。这个标题,就把写实的叙述,转变成含有哲学意蕴的象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3-20 16:36 发表
是一篇心底的声音。看得出,作者的喜爱。也看得出,作品完全感染了作者。几个小细节,几处不经意,而又令人心惊的描写,不仅是出色的回味,更是巧妙的用笔。其巧在,把陈旧变新鲜,把无趣变有趣,把枯涩变生动。作者 ...

梁版的点评专业到位,尤其深入,读之开心,受益!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4-3-20 14:38 发表
那片“青苹果园”在哪呢?作者不着一笔,而整个故事下来,却让人联想到那两个叫亚当和夏娃的男女。而就一般宗教题材的绘画中,凡《圣经》里的果被描画成苹果的外形要多些,故我对文题有这一联想。不得不承认,这文题 ...
关于文题隐喻,同感水版。无拘无束的写作状态,确实不易得。谢水版肯定鼓励。得一入心文难,能写出一星半点感觉更难。此文早想写,一直没找到状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3-20 12:46 发表
先问好。下午读。
辛苦梁版!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骏森 于 2014-3-20 13:41 发表
走过那片青苹果园,抵达的是一场春天里的旧念,无论时光多遥远,每当路过或是抵达,记忆最为清香、青色,清澈,晶莹。
    欣赏李老师的美文,欣赏夏老师的美评。即养心,亦养眼。
  问好二位!
谢谢骏森朋友诗意的点评。一起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13:39 , Processed in 0.14972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