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005 于 2016-9-10 12:01 编辑 <br /><br />清末,李鸿章办洋务需要大量资金。
东北历来富产黄金。当时国内外形势复杂。把持开采权的大清权贵,并不想配合李鸿章,而金矿实际上早已经被俄罗斯抢占开采多年。朝廷无力管辖。
李金镛是江苏人,曾任吉林府第一任知府,后长春通判。受李鸿章所命,到黑龙江漠河筹建开金矿事宜。
对外,从强俄手中收复了矿源,逼得他们从漠河退出;对内,抵挡了权贵贪官的觊觎。对矿工,第一次订立“设股分成”;对边民,组织开荒种菜,改善民生。
尤其不改读书人本色,和随从组织了“塞鸿诗社”。
在清末混乱政体下,李金镛以一人之力,不仅开矿成功,上缴大量黄金扩充国税,还建立了完备的管理、核算机制,实现了“兴利实边”。
我们在漠河,在金矿所在地胭脂沟,听到了很多李金镛的传奇故事。当地民间奉李金镛为“金圣”,在每家祭祖台旁,都有李金镛牌位。
他们相传着李金镛和矿工一起挖矿,累得吐血;相传着夫人徐氏,总是亲自到矿坑送饭。
还有被李金镛感召,随着他一起在寒冷边陲兴业的几位南方读书人,被当地人传为“护神童子”。
我们参观的祠堂,始建于1898年。1935年颓毁。从未停止拜祭的当地人,自发捐建了新祠堂,一直到1979年政府才管理胭脂沟,保护民建的祠堂,加修了外墙,立了碑刻。
我们看见的文物,大多是当地人替政府保存下来的。
在简陋的功德箱里,有老父亲此次出行最大的一笔捐款。包括他在内的几位老人的眼泪,让我感动难忘。
李金镛祠堂在半山腰,典型东北祠堂风格。这是正殿。
上祠堂的台阶 碑刻铭文
碑刻内容
山底下 上山台阶旁立石 刻着”金“字。
“金圣”碑石在第四台阶
山墙刻有“功绩”内容
台阶边脚 小草青青
偏殿之一
相对的另一个偏殿
祠堂牌位
旁边御赐年表
简陋的功德箱 很少有人视而不见
楹联
塑像两边楹联
天寒地冻 南方人的李金镛用此存茶
夫人徐氏送饭的提篮
入乡随俗 东北酱菜罐
石磨 自己磨黄豆高粱
升
碎石镐
随从之一
后人赞词
李金镛的官服保存,是我听过最动人的。文革期间,漠河县文物无人管理,管理员被开除。食堂做饭一个姓李的,冒险把官服管帽都藏在自己家里。为了避嫌,他离开家,一走就十年,直到1978年政府整理文物局,家里人才找回了他。文化是什么呢?文明最好的部分,既在沉默的典籍中,更在人性最好的部分里吧。 北极漠河之行,听到李金镛的故事,让人感慨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