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53|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文字的天宇里翱翔——浅评马克的小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30 0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文字的天宇里翱翔

              ——浅评马克的小说



                  一

  翱翔,就是那种怀着憧憬,直冲云霄的无畏勇气和超凡胆略;翱翔,就是那种轻车熟路,纵横驰骋的非凡气度和豪迈气概。

  在这里翱翔的不是冠有“中国飞天第一人”之美誉的杨利伟,而是在中财太虚里受人关注的马克。他在文字的天宇里翱翔,把思想寄托于文字,把情感传递给读者。这位从东北走出来的铮铮汉子,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写手,以他对那片故士的眷念,以他对方块文字的挚爱,以他对中财太虚的深情,自2004年8月4日入驻太虚之后,于8月6日发表第一篇小说
《粉色的沼泽》 以来,可以说每期必帖。几个月以来,他从未中断。

  老实说,马克的小说早就引起了我的极大注意, 也很想写写他的评论,却一直很难动笔。因为马克的名气太大,实力超强,令人发怵,他的签名档可以作证:三百余万字散见全国报刊杂志。这不是一句虚假的广告词,而是一位写手十几年如一日汗水与心血的结晶。因此我担心自己的鉴赏水平太低,不能近似于正确地解读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创作思想。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斗胆一评。



                   二

  十几年的创作,十几年耕耘。马克始终以凝重而深沉的心态,思考着人生,关注着现实,表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他的作品时空跨度不是很大,但多层次地写出了现代社会一些普通中国人完整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图景。仅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是一个“写人生”的写手或者作家,似乎也不夸张。从众多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作品的"新写实"意味——表现"新写实"的永恒主题"人生的多变,社会的复杂",逃离不出“新写实”的特点——“注意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

  纵览马克的小说,他在作品中传达出对人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这样就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和接受。他善于采用"生活流"式叙事风格,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以凝重的写实风格和直面现实的创作精神,通过对普通市井人物生活的描摹和世俗风情的展现,彰显人生的艰难与生命的卑微。

  马克关注社会人的现实工作和生活,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书写市民的芸芸众生态。他善于写一些普通职员的人生中零零碎碎的身边琐事:嫖娼、畸恋、偷窃、上访、旅游、绑架等等。
《粉色的沼泽》 里的那个大老实人,有头脑又有文化,可最终陷入一种浑浑噩噩的怪圈,在短短几个月一下子变成这么一个心狠手辣的“绝情杀手”的柯楠; 《伍老二的桃花运》里那个似乎近似于流氓的伍老二,《特大跨国绑架案》 里那群不务正业,一心想发横财的社会青年男女元哲贤等人物, 《上访老人》 中的那个七旬老人。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作者极力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这些人物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琐事的烦恼;既有对幸福爱情、美满婚姻的憧憬,也有对婚姻之外女人的渴求;既有对社会的拥护与赞颂,也有对社会阴暗面的无情揭露与批判……但不管怎么样,马克总是真诚去面对,倾情去感受,用自己普通人的视觉聚焦普通人,再现普通人的经历,把普通人的事情写给普通人看。

  人生坎坷,事事难料。他的作品传达的是广大民众心灵的声音。在
《粉色的沼泽》中,作品塑造了一个曾有过美满婚姻,曾经重过事业讲过人品讲过党性原则的柯楠的小职员形象,可他最终没能禁住旅馆女孩的肉体诱惑,最终导致性病缠身,并且传染给自己妻子,最终痛失麦场的故事。如此嘈杂无序的琐事、人性的两面、欲望与理性的冲突等。这就很符合当今社会的花花世界的现实。

  
《上访老人》 塑造了一位老人寻找人大代表诉苦的故事,网友000的点评是:此文章让人看得心酸!如今社会上还有如此明目张胆的黑暗吗?!真是世间万象,顾接不暇!世界天天在喊人人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甚至很不平等的事还多着呢!真希望一切无奈都变得有盼头起来……听,这是一种什么声音,这是社会人的声音。多少优秀党员台上大喊一套,可在自己的个人生活空间却往往是凌乱的,甚至是无耻的,可恶的。马克就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状,从而提高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生存空间。

  马克也正是在对平凡人生的描述、体验、认同中,明确展示自己的社会情怀。这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我们不难解读出作者是在对生活的抗争之中显露出来的无可奈何以及强作欢颜式的自慰。当然,人不是生活在世外桃园中,不是生活在真空层里。人活着,便是现实地活着,会遇到一些烦恼,心痛,当然,也会有欢乐,更会有豪爽的大叫。马克的大众化描述迎合了大众化的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掺和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而不是给我们展示一种唯美的理想境界,这是马克创作的高明之处。



                  三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文学,如果离开了生活的士壤,就是无根之木,就是无源之水。惟有把生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才能见到生活斑斓的色彩,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写作经验的老手,马克深知其中的哲理,他没有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一般层次上,而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提取更多的文学素养,表现更高的思想境界。

  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是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写作立场和写作思想的。虽然我们都明白,作家笔下的人物与作者本人是不同的、甚至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马克的小说所写的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活,笔下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人。
《特殊使命》 里的那个省公安厅刑警总队缉毒支队处级侦查员乔国民; 《总编》 里的那个《北疆日日新闻》总编桂梦乡博士; 《上访老人》 中那个年过七旬找人大代表请求伸张正义的老人; 《肖干部当家教》 里的那个如入职场,心地单纯如境的肖文博……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叙写无不流露出亲切自然的气息,让人久久难忘。

  作为创作,先选好了题材才只是刚刚开始。如何把这些人物连同作者的思想进行巧妙地表达出来,这可就是硬功夫了。当下的小说,其语言风格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作者喜欢刻意进行美化,有的拖泥带水,一句话能说清的,非要用两句话来说不可。当然,我并非反对那种惟美的写法,但我个人并不提倡一味地刻意美化。马克采用民间叙事手法进行创作。他也很少甚至没有故意在叙述上进行技巧性地尝试,完全是一种小说常用的表达方式,按生活本来的样子构造故事、叙说人生,努力按时间流程叙事,尽力将故事处理成具有鲜活的生活流。几乎与真实生活完全一致的细节、人物行为、生活环境、甚至喧嚣涌动的生活流,用大众化的语言甚至是极具口语色彩的"汉味"语言写出生活的原汁原味。

  马克的小说题材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小说分类上看,确实很难把他的小说题材进行细分归类。也就是说,他的同一小说是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甚至多种类型题材相结合。从主要方面来看,多夹杂侦破题材为主。不难找出他的这类小说,
《特殊使命》、《特大跨国绑架案》 等篇什就是如此。最近,他的不少小说多选用文化圈内的事与侦破有机地结合。我在他的 《总编》里的点评是:文化圈与侦破题材的结合,在这里又看到了。马兄正是把他自己熟悉的事,经过加工,才熔出了作品。呵。他当时的回复是:呵呵,鲁斑把脉很准呵,两方面都熟悉,就来上一段。问好。在 《特殊行动》 中,他给我当时的回复是:警察是一种直面生死的职业,当今社会,在经济利益及深层次背景的作用下,这种神圣的职业中出现的不和谐甚至罪恶也频频见诸报端,不再成为新闻。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人的灵魂深处,一场殊死较量展开了……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善于写小说的马克有机地把他最熟悉的生活原型“搬”进了他的小说。

  在这里,我想提一下,我至今也不知道马克是不是汉民,但他的许多作品中谈到了朝鲜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也谈到了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
《特大跨国绑架案》 里有一段叙述:这种好感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过交谈,崔老板发现这个叫小玉的小姐竟然也是自己同一个民族,朝鲜族人,他乡遇故知,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话题也由此而转为类似朋友与朋友间的交谈。更不用说他的那个长篇系列也就是境外游的小说(这里需要指出,由于他的那个小说还没帖完,再加上不好找出最完整的,无法进行评述)我想,吉林地处祖国的一个特殊地带,加上少数民族也较多,因此,这些对马克是不陌生的,同时为他的写作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


                  四


  进入每一位写作者的个性语言体系和叙述体系,我们总能感觉到他们的独特魅力,此外在写作语言上运用了异常简练化的语言叙述方式,故事结构紧凑。马克的小说故事的容量很大,线条分明,极大的增加了它的可读性。

  马克小说的语言可谓轻车熟路,很老到。可以说,很难让人挑出其中的不足。说句实话,我就是一个专爱挑刺的人,可总挑不出他小说中的哪怕是丁点毛病。他就在语境中运用自如。

  (1)细节描写上

  崔老板一行在底楼大厅的壁镜前照了照自己那些虽说富态有余却明显老态的脸,用手理理上了折离水的头式,整了整领带,走进大厅酒吧。酒吧很大,而且有一半伸向室外草坪,震耳欲聋的乐曲声迎面扑来,只差闹翻了天,果然非常火爆!几个扎着马尾巴留着大胡子的乐手抱着各自的家伙在台上闭着眼睛大幅度地摇摆弹奏着,弹奏出的乐曲真如它的名字《如果末日来临》一样疯狂。

  ——
《特大跨国绑架案》

  通过这些文字,把崔老板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叙述,同时,也把这个酒吧的情况进行了交待。我们注意到,“照了照”、“用手理理”、“整了整”等动词的重叠运用,增强了语感,很有现场性。

  当地老百姓听说他是个英模,是个清官,大事小事都来找他。一时间,他几乎成了“信访办”主任。他每天总是把办公室的门老早就打开,预备好开水。老百姓络绎而来,诉说着各自的不幸与冤屈。能解决的,他立马就办,不能解决或暂时无法解决的,他也认真地听,记录在案,然后笑吟吟地给个说法。到了后来,有的说:“刘局长啊!我连回去的车票钱都没有啊!”刘兴远自己就是苦孩子出身,完全理解这些人的心情和处境,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好意思跟他说这些啊,就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个十块二十块的,递给对方,嘱咐一句:“买个面包吃了上路吧,大冬天的太冷,就别来回跑了,到时我打电话你再来好不好?”也有的农民冻得抖抖索索,他拿出自己的夹克衫披到农民身上,说上一句“完事儿就穿回去吧,小心着凉啊。”

  ——
《清官》

  通过生活细节的叙述,颂扬了党的好干部光辉形象。句句暖人,字字不凡。

  (2)人物对话语言

  “行啦吧?”她喃喃地说,半是哀求半是劝说。

  伍老二直眼瞪着她,半晌没吭声,爬下战场,鼻孔朝天,呼吸粗重。

  宋玉梅起身给他擦擦汗,满眼全是笑,娇嗔又心疼地一夹他鼻子:

  “你瞅瞅你,累的!”

  “给我点上烟,”伍老二转过脸,眼对眼瞅着她,问:“你天亮走吗?”

  “你说呢?”

  ——
《伍老二的桃花运》

  这里,马克把伍老二与女人当时的微妙的心态进行了很好的表述。

  “都在这儿,厅长,请您过目。”

  申正道副厅长认真看起来。

  半晌,他抬起头,慢吞吞地说:

  “你的回答再一次让我感到满意,乔国民同志。”

  “那么,从现在开始?”

  ——
《特殊行动》

  通过申副厅长与乔国民之间的对话,把一个以工作为重,决心查个水落石出的乔国民和有点不放心地厅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白。其实,事关重大,也在情理之中。

  (3)场景描写上

  最让刘兴远无法平静和无限感慨的是,下跪的并不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中青年、妇女和孩子。然而所有人都跟老人一样,一遇到替他们申了冤除了害的人,唯一想到能够表达他们感激之情的就是情不自禁地下跪!他心里一阵阵发酸!虽说自己不具有包公的权力和威望,却应该具备包公的浩然正气和无比的勇气,这种精神和勇气难道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下每一个执法者都应该肩负的神圣职责,不是每一个人民警察都应该做的吗?

  百姓们哪!

  ——
《清官》

  可以说,这个场景描写十分感人。那种血浓于水的真情,那种领导与人民的关爱,一切尽在语言中。特别是最后一句“百姓们哪”,更是有震憾力。同时,作者可能想表达的是借用刘兴远的心里活动,来反映人民对包公的渴盼,对真正公仆的拥护。

  过了一会儿,副厅长发现烟斗已经熄灭,于是又重新点燃。

  远处传来一阵飞机的轰鸣。

  一只鸽子飞落在窗前的阳台边上。

  如此寂静的场面,令乔国民处长感觉压力很重。他望着副厅长的面孔,希望能从他深锁的眉头中探悉出他焦虑的症结所在。然而,厅长灰黑色的眼睛中好象茫茫大海,使他一时摸不到边际。

  他移动了一下坐姿。

  厅长仍无反应。

  ——
《特殊行动》

  可以说通过细微的描写,把副厅长那种沉重的心态写得很出色,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乍看,来访者就象五、六十年代电影里描写的既自私又狡黠的地地道道的关东老农民,黄眼珠,黄胡子。他上门找朴启善的那天,正值秋老虎淫威正盛,酷热难当。老人却穿着一件里外发烧的人造毛黑棉袄,乱蓬蓬的花白脑袋上压着一顶蓝布帽,左胳膊拎一根光头木拐。黑红瘦削的长脸上横七竖八的爬满了象刀刻斧凿般的皱纹,干巴巴的。唯有右眼皮上面的一块紫疤是平滑的,而且闪着星星点点的亮光。整个面部是冷冷的,没有一丝笑容。给人一种似威严而又隐藏不住绝望的感觉——就象有人开玩笑说的那样,看他的侧影象乞丐吓一跳,仔细看他的脸又觉得象老干部不能小瞧!

  ——
《上访老人》

  这里,作者把老人的第一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那神态,又蕴含了老人多少无奈与期盼?

  (4)语言富有个性

  老亮和柯楠不同,这几年有了点钱,虽说家里有老婆,但见了风韵迷人的姑娘还是想搞搞,尤其喜欢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本份少女,基本上达到了“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的小康水平,却很少去玩“鸡”。

  ——
《粉色的沼泽》

  “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引用了当下社会上流行的语言,极其通俗,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不过你也别急。肖文博本人都不急,你急什么是不是?

  ——
《肖干部当家教》

  闵凡利的回帖是,如若把第一段删了会更自然,这样有故弄玄虚之感。当然,我知道你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可进入一定要自然。不过,我个人觉得正是这种似乎散漫的语言,更能激发人的一种欲望。

  老胡这句话,惹出了几天憋在心里的气愤,再也顾不上“秘书”身份。

  我非常反感地回头不客气地大骂了一声:“操!”

  ——
《一张介绍信》

  一个“操!”,表现了主人公的多少无奈,有多少气愤。

  这条信息给我的印象很深。当时忍不住胡思乱想,这意味着,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妓女们从此可以像其他在北部地区工作的俄罗斯人一样,也可以正大光明地享受到国家的特殊补贴,还可以每年前往黑海免费疗养,以及每年必不可少的46天假期。

  哈哈,他大爷的!

  ——
《女编辑的电话》

  哈哈,他大爷的!通俗易懂,毫无雕刻,更让人接受。

  从这里可见马克的语言很平民化,很生活化。十几年来,在他的语言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得以固化。在他的小说中,可以说语言很有个性,也有张力。


                 六

  行文至末,掩卷长思,感慨颇多。我无法用更好的笔墨对这位兄长的作品进行较好的剖析和解读。马兄,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未谋过面,但心却很相近。现在,一个对文字近乎爱得死去活来的马克兄长的形象又一次“真切”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小说可以说包容万千,要写的也太多,实在是很难把他那大量的篇什,丰富的内涵进行很好的解读。我只是抛砖引玉,蜻蜓点水式的进行了肤浅地剖析。

  夜已至深,外边似乎格外地黑暗。但我透过窗宇,看到了一位对文字格外深爱的马克,犹如一只雄鹰,凭籍天地交合与裂变的福荫,携裹呼啸而来的狂飚,沐浴着电光石火的雷雨,拍打着他那有力的翅膀,翱翔在广阔的天宇之间。


2004年11月28日初稿   30日凌晨又改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37#
发表于 2004-12-3 22:1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6#
发表于 2004-12-3 19:38 | 只看该作者
  从这里看出了鲁斑读贴子的精心和评论的到位。应该说,这些年一直关注几家期刊的评论,有些评手还是大家,可读了鲁斑的评论感觉那些大家也不过如此,许多方面不及我们的鲁斑。当然,马克先生的小说写得也好,有好的写手加好的评论,那当是好上加好了。有这样的“二好”,对我们来中财的人必是大的启发无疑。问好。
35#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收藏精品

最初由 马克 发表
 此刻,我代表中财论坛而生活中没有的“马克”先生郑重收藏此文。

 问候袁斑。


谢谢刘哥的问侯和收藏!!!
34#
发表于 2004-12-3 19:03 | 只看该作者

收藏精品

 此刻,我代表中财论坛而生活中没有的“马克”先生郑重收藏此文。

 问候袁斑。
33#
发表于 2004-12-3 12:2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袁和鲁 发表
吴弟,到你家作客了,确实精采。问好。

和鲁兄随时夸小弟,客气和抬举引得我只得不断努力和改进。
3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 23:5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吴安臣 发表
和鲁兄写评论一流,马克兄写小说也没得说,俺钦佩!问好二位。握手。请到小弟的网站指点一下,谢谢。

吴弟,到你家作客了,确实精采。问好。
31#
发表于 2004-12-2 23:33 | 只看该作者
和鲁兄写评论一流,马克兄写小说也没得说,俺钦佩!问好二位。握手。请到小弟的网站指点一下,谢谢。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 14:3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高手就是高手。佩服.
问好。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 14:3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若荷 发表
一口气读完,和鲁的这篇评论为学习马兄的小说起到了“导读”作用,马兄的小说在前些日子我看不不细,最近的小说是几乎都学习了,觉得他的语言利落,不是说文句是美和利落,而是觉得他的叙述特到位,人物,故事鲜活,...


问好若斑,谢谢夸奖。呵。
28#
发表于 2004-12-2 10:30 | 只看该作者
高手就是高手。佩服.
27#
发表于 2004-12-1 18:55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读完,和鲁的这篇评论为学习马兄的小说起到了“导读”作用,马兄的小说在前些日子我看不不细,最近的小说是几乎都学习了,觉得他的语言利落,不是说文句是美和利落,而是觉得他的叙述特到位,人物,故事鲜活,情节引人入胜。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 18:4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000 发表
  首先为袁帮主的精彩点评喝彩鼓掌三日不绝!能写出如此精细深刻的评论可见袁版功力实在高深!以前欣赏袁版的透析力、鉴赏力在此篇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想毕袁版也是苦熬半宿、一气呵成!嘻嘻!敬佩!
  再者...


呵,调皮的000,你的点评真是太夸张了哟。呵。谢谢你。我做得真的还不够。希望多向你等学习。
25#
发表于 2004-12-1 18:33 | 只看该作者
  首先为袁帮主的精彩点评喝彩鼓掌三日不绝!能写出如此精细深刻的评论可见袁版功力实在高深!以前欣赏袁版的透析力、鉴赏力在此篇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想毕袁版也是苦熬半宿、一气呵成!嘻嘻!敬佩!
  再者马家哥哥可是为我们马姓人家大大添了光彩哦!“数十年如一日”便可看出马家哥哥的坚韧不拔和对文学的挚爱;大气娴熟的文学造诣更是让人佩服敬仰!只望以后能多多得到哥哥的批评指正![这点要求不算高吧?呵呵]马哥哥可谓是光芒四射,能不能也分给妹妹点?贴块老鸦金也是好的哇!嘎嘎!开玩笑的!
  临走前再点封鞭炮庆祝庆祝!呵呵!
  小妹口无遮拦,说错之处还请两位不要计较哦!哥哥改天再请教!
  溜~~~~~~~~~~~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 14:1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楠 发表
置顶学习,并精华贺之!
多谢一楠斑的鼓励,你的鼓励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8:07 , Processed in 0.05969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