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发人深省的“心理现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22 0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5-3-22 01:11 编辑

                                  发人深省的“心理现实” 
                                        ——评谢挺短篇小说《我们美好的日子》
  
                                            文/王克楠
  
  《我们美好的日子》是谢挺的朋友戴冰所推荐的,读来确实令人荡气回肠。首先是小说的讽刺和反讽的运用,把一个令人回味爱情故事解构成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毫无疑问,作者是肯定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不向环境妥协的,但环境是强势的,人不妥协也得妥协,小说里着墨不多的特立独行的人物“大棒”自杀了,便是写照。文中的“我’¬”——小棒,不得不告别所在的工业学校,另一个主要人物秦明则到澳大利亚定居了,几个好朋友就这样各自告别,四分五裂。小说卒章显志,不给读者带来想象的麻烦,告诉读者秦明也是爱“我”的,还告诉读者秦明内心的强大,说秦明“有一个健康而强大的胃……所以她才能含华咀英,去芜存真。”
  
  其次,小说里到处充满了“心理现实”。也许“心理现实”这个字眼太突兀了,但是,小说确实处处存在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小说的思索主要是通过小说人物的“反映”来揭示的。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在现实生活逐渐概念化的时候,小说里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内心的丰富程度一点也不差。正是因为小说的人物的内心与现实世界之间有着反差,甚至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才促成了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空间。小说的美和不美,并非一目了然,需要经过读者的思考(当然作者也是下了一番思考功夫的)。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故事发生的现实原因,而是在场性很强地写了一个爱情故事,小说里的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友情观,令人寻味。
  
  这篇小说有高潮,但高潮却是出读者预料之外的。按照小说前面的铺垫,“我”与几个女人的关系,应该与秦明最有戏(其中包括性关系),但是却没有发生,这样的高潮是发生在与“我”并不太了解,并无婚姻可能的冯小平身上,“我”与冯小平发生了肉体关系,也因为这个原因,秦明疏远了“我“,并且远嫁澳洲。
  
  三,物象的象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水”的解析,水具有怎样的什么特点,不同的读者当然各自有理解,水,是生活里不可少的,是起码的常识。小说借助主要人物“我”,叙述水是远离俗世而超脱的,水是清洁的,可以代表人和人之间远离功力的关系。“一想到游泳我就容易激动,那是一个让人如何欣喜的运动呢,你被水——也就是那种可以很温和地把你包围起来的液体托举着,它可以很轻易地被你分的手分开,再为你下一个动作让出位置,结果呢,还是与你严丝合缝的。”可见,水是帮助人的,具有“无私”的品质。
  
  四,“画外音”的合理使用。因为小说是万能叙述,可以不跟着时间的顺序走,可以瞬间产生意识流,所以,“画外音”的合理使用就使得小说更加通透。比如《我们美好的日子》高潮处,“我”抱住了冯小平的时候,“我”的意识里却出现了在冯小平家凉台上的心猿意马,“也许那天我最想做的就是让自己停在那个位置,就像我在冯小平家的凉台上那么希望的。”还有,冯小平的丈夫找到“我”狂饮白酒并割腕以后,“我”背着他找出租车去医院,他在“我”背上哼哼,“那声音听上去多少让我开始有些厌烦,但即使这样,我他妈的还没有忘记与出租司机讨价还价。”这样的意识是“我”在事后反刍的,因为在现场,“我”的行为一定是下意识的。当然有的时候作者并不使用画外音,那就是作者叙述对人对事的印象,这个“印象”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批判性的,比如文本里的“我”第一次见到冯小平时候的印象,还有第一次见到冯小平丈夫林建行的印象,即是。
  
  作者写了这个爱情故事,力图让读者知道并不浪漫,不断地说明故事的背景,一是“我”当时的年龄太年轻,才24岁,再就是“我”处在一个“封闭环境里的生活的男人。”小说虽然短,充满了爱情的主线和副线,主线,“我”与秦明的志同道合以及“我”与冯小平莫名其妙的肉体苟合(一共三次),冯小平与丈夫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婚姻生活,小戴对爱人的选择等。冯小平与丈夫的婚姻生活是详写,写了家庭聚会和冯小平被丈夫殴打却装作一点事情也没有,这样畸形的婚姻竟然被他俩正常化了,反映了大多数婚姻状态——凑合,为了各种利益以及环境的约束而凑合。“我”冯小平发生肉体关系,既有“我”的年轻性饥渴原因,更有对畸形婚姻进行“解构”的内在动力,前者是表层原因,后者是深层原因。越是真正的爱情,对肉体的欲望控制得越好,所以,“我”多次去秦明家神侃,各自冰清玉洁,“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与她们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地闲谈。”既然是男女,生理的冲动是必然的,作者十分含蓄地写到了每次从秦明家出来,路过“红灯区”不由就逗留观察一会。
  
  作为现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往往是蹩脚的,但是作者刻画了林建行这个人物,当然,出于短篇小说的容量,无法展示林建行这个人物的生活轨迹,作品通过林建行对老婆红杏出墙后的反映可窥一斑。“我”与冯小平发生关系后,等于给林建行戴了绿帽子,这是男人的耻辱,按照通常的做法是该决斗的,至少是把对方臭打一顿,可是,林建行走的不是这个路子。小说里的林建行买来了白酒和花生米,带着老婆找“我”喝酒,喝酒到了多半醉,摔了酒瓶,用碎玻璃割了自己的手腕,这真的不是一般人所为。正是因为不是一般人所为,展示了这个人物保护婚姻的恶毒之处——自伤,这比伤害比伤害对方更能警示老婆。
  
  除了以上主要特点之外,还有技术上的特点或者说是优势,比如说以实带虚,比如人物对话的幽默,比如细节的连续,比如语境里的不经意的疼痛,比如用动作刻画人物,比如用人物带动情节以及人物结局促进读者思考,主笔和侧笔呼应合理,闲笔的使用,在场性强等,这些元素的综合使用,使得这篇小说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篇优秀短篇小说。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9:49 | 只看该作者
梁星钧 发表于 2015-3-26 08:49
一篇用语灵活、见解独到和剖析细致的评论。是从技术层面以解析小说的内容的。

谢谢星钧的解读。
7#
发表于 2015-3-26 0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5-3-26 09:47 编辑

我从评论里,读出了谢挺老师的小说风格,真的应该找来小说集,读读。
6#
发表于 2015-3-26 08:4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用语灵活、见解独到和剖析细致的评论。是从技术层面以解析小说的内容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18:01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5-3-22 12:10
从几个层面,对小说进行分析评析,让人了解到生活的复杂,人物内心的复杂。行走社会,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 ...

谢谢迎春的解读。
4#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18:01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15-3-22 16:14
篇幅不是太长的话,附上小说原文,或许更好理解一些。欣赏王老师的文评了!

谢谢阅读,因为谢挺的小说是书,网上没有,全部打一遍,太难了。
3#
发表于 2015-3-22 16:14 | 只看该作者
篇幅不是太长的话,附上小说原文,或许更好理解一些。欣赏王老师的文评了
2#
发表于 2015-3-22 12:10 | 只看该作者
从几个层面,对小说进行分析评析,让人了解到生活的复杂,人物内心的复杂。行走社会,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因而人的性格也是多侧面、立体的,渐而通过日常行为显露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8 00:31 , Processed in 0.05379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