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宁静之美,属于自然之美和生命力的完美感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27 1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宁静之美,属于自然之美和生命力的完美感觉
  李华新
  在当下应该如何来面对我们这个日益噪杂浮躁的世界,如何保持内心的那份宁静,这似乎不仅仅是关乎到我们居住的环境问题,而是和人的生存哲学相关。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较之我们似乎是更愿意在生机勃勃的美洲大陆中发现自然的奥秘和神秘。并且从中找寻到属于自然之美和生命力的完美感觉。
  其实,对于自然的这种宁静的感觉,实在是需要我们对于这些”无形之物“进行认识的,那就是如同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所说的,“那些无形之物”是能够激起我们的情感,关系到我们的幸福与满足。使得我们生活的更有价值的东西。宁静是具有无形价值的东西,保护河流、森林、土地及野生动物是与保护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息息相关的事业。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这些自然文学作家,对于自然的推崇是何等的神圣,因为人们可以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人类内心的风景是由自然的风景养育滋润的。
  《宁静无价》是在接触了程虹女士的《寻找荒野》、《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以及她的那些译著之后,又购买的一本书。也许是因为天生就有着一种对于荒野的认识和喜好,在接触到了关于荒野的论述之后,尤其是对于买过的另外一个流派——这就是科尔所创办的美国哈德逊河画展,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等人用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以大自然为画布”的画家和“荒野作家,携手展示了一道迷人的属于美国文学的独特的风景,这样的与自然和心灵相互交织的风景,形成了一种基于旷野展示的新大陆的独特时尚和氛围、而这些所组成的就是美国文坛上的自然文学生长的土壤。
  在看到了关于利奥波德的《沙乡年历》之后,对于突然进入视野的“土地伦理”这一概念,也同样引起了我的联想。因为从理念上来说,自然文学放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提出来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土地伦理”。这也就是人类是作为在生物进化的旅途中,与其他的生物结伴而行的旅者。人类不可能放弃对自然的相伴而行。人类需要与自然同步。这就使得利奥波德所呼吁的人们对于来一生存的土地要有一种伦理上的责任感,可以成立。而且这一标准,就成为”土地伦理“的一个行为标准。因而,人类在不断追求舒适和现代感觉时,是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就具体体现在了“把旷野里淳朴自然景色之组合视为当代人类成功的标准”。
  保持宁静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这样的一种宁静的心态,对于一般人是可以体验到的那种喜悦和欣喜,而且这样的一种心情,是在我们几乎是与时代的速度和发展,以超乎想象的能力出现在当下时,我们却在发现在生活中却是会是这样,在过渡的贪婪和享受面前,人类在一天天失去了自己。因此在城市水泥森林中的生活,使得我们失去了对于原野荒野的那种粗狂粗粝的感受,因而在都市会有很多的那些人造的景观。除此之外,人们依然无法感到自然对于城市人心灵的慰藉。同时,对于自然渴望的那种无法遏制的心理,使得自然文学大行其道。
  因此在我们对于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会从爱默生的《论自然》和科尔的《美国风景散论》中。感到正是因为这两位自然文学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了属于美国文学的异于欧洲的文学魅力,如果说,欧洲的文学代表着文化,这些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则是美国的文学代表着自然。而由此诞生了一批自然文学作家。比如,爱默生的对于“自然是精神的之象征”这样成为自然文学的理论基础。而作为爱默生“圣徒”的梭罗则是比爱默生更超前一步,预见到工业文明与自然的矛盾。而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则是成为把美国文学的自然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究其影响而言,他的《瓦尔登湖》则是成为人们对这个问题,依旧怀念“旷野的营养”一直延续到今天。因爱默生要追求的是一种带有浓郁说教和道德色彩的自然。
  而作为梭罗来说,他的《瓦尔登湖》则是要求人们把对物质的需求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得我们的身心更为自由,精神更为富有。他在瓦尔登湖的实践,他的关于在森林中生活的写实,便是他倡导的新生活的体现。爱默生要做的是唤醒美国人从旧世界的阴影中脱身,求得精神上的独立,而梭罗则是要人们摆脱旧生活的奴役,求得生活的解放。因此对于荒野中蕴藏的尚未被唤醒的生机和活力,荒野中所意味的那种美好和健康,更是能够当下人们的一种追求。而梭罗的影响现在之所以一直持续存在,并且一直肥沃这我们这个世界的意义,也大概在此!
  文化的完美不是反抗而是宁静,只有当文化达到了某种深层次的精神宁静时,它才能够达到它的目的。这也许就是就是宁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也许就是我们对于一个来自自由新大陆的那种新的期望和解读。而我们自唐代以来的王维的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中,其实也已经感到了那种对于自然向往之至的胸臆。只是是否是主动和积极走向旷野,其实就是另外的一种可以解读的意境了。
  宁静无价,宁静的那些感觉,是需要你要真正走进宁静之中的精神和身心!或许这是对于当下灯红酒绿、噪杂无序世界的一个使得心灵安静下来的方式。走进宁静,恢复新的身心生机。成为精神的富有者,以自然为伴,让宁静成为你自己的财富。
  (济南 李华新)
10#
发表于 2015-7-15 12:36 | 只看该作者
读书,需要戒除浮躁,需要深沉宁静。
9#
发表于 2015-7-15 11:04 | 只看该作者
这文化上的差异真是大……
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7:05 | 只看该作者
等来知音很欣喜!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0: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一孔版主的点评!
6#
发表于 2015-3-28 21:0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梭罗《瓦尔登湖》能享誉全世界,陶渊明在中国则仅仅被当做文宗,没有山水田园,我们何处皈依?
5#
发表于 2015-3-28 16:42 | 只看该作者
深刻的点评没有,说些肤浅的看法吧。
佛教讲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戒讲的太严,普通人做不到,而且现代社会也不容易持守,但坚持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则还是可以做到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做到这些,不被名利所累,也就相对“定”下来了;而因定而生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远比那些害人害己的小聪明强。
4#
发表于 2015-3-28 15:25 | 只看该作者
宁静之美,它的反方向是喧嚣,嘈杂。所谓追求,当然应都是美的。贬义的东西,当弃之。
却也难舍。
3#
发表于 2015-3-28 09:32 | 只看该作者
真正抵达宁静之境,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生活让人无奈,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7:27 | 只看该作者
抛砖引玉!等待深刻的点评,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10:01 , Processed in 0.0497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