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5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秋天的烙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6 1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5-4-7 09:50 编辑

     《天国之秋》去年挺火,评价也不错,捎了一本,看过之后,还是物有所值的。


      我对于历史只有粗览的兴致,没有刨根的癖好,缺的就是那股钻劲。换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优点。既非专业学者,钻那个牛角尖是没有穷尽的,也不是能力范围之内,反倒是当作故事看则更具趣味,虽然无助于风起云落和兴亡更替之类的感触,但开卷有益,总归是有所得的。


     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述历史从来都是一种好的方法,而且非常有助于历史的普及,所以,相关的书籍以及文艺节目都比较火爆,也涌现出了一批的学术达人。只是,这个尺度不好拿捏,文学艺术之类的创作,多半都想有点个人独特的因子,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彰显个性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的表述已经背离了真实。


       这样的例子不需要举,因为太多了,掺杂着主观的情愫复述历史往往有这个通病,鲜有例外。


       因此,我不知不觉当中留意过老外编的中国历史——依然是皮毛,老外的优势是我跟谁谁都没关系,没有先入为主的情愫。吃饭就是吃饭,战争就是战争,只呈现他所知道的事件本身,而且在根本上就没把谁谁当做什么天神下凡、观音转世什么的,不做价值判断,费正清如此,裴士锋亦然。


       费正清编的《剑桥中国史》应该相当专业,我是没有细读的,倒是读过费正清的《中国回忆录》,粗略知晓了他对于中国长时间的关注与眷念,对中国文化的倾注,尤其是执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的业绩,使得外人了解中国历史多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而历经几十年,东亚研究中心早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并已更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而仅仅在美国,汉学似乎很有市场,比如之前的傅高义,书卖得很火;史景迁(景仰司马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记住;更不要说余英时,那是在中国上大学的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影响力就更大了。还是那些素材,面对的是同一个文化母体,经他们的提炼和表述,居然能获得别样的影响力,这件事本身就值得玩味,而更玩味的是我们自己曾经花大力气去推广我们的国学反响却未必有那么强烈。


      裴士锋对于太平天国的了解不应该比我们的学者更为详细,对于专业学者而言,搞清楚近代所发生的事情应该不是很难的,著名的历史学家商传就曾经讲过,关于明朝的历史,他完全是可以按照天数为单位来表述,因为每一天都能找到相应的记录。同样,关于太平天国,距离现在就更近了,近到还能听到健在的老人隔代的转述,也会在某些地方找到清晰的遗址,可是我们却少有影响力较大的普及读物,使得我们众多对于那段历史知道的并不多,感触也不见得深,大约已经忘了。


       这又是一个值得玩味儿的事情,现代人嘴一张不是秦汉就是宋唐,要么就还有一堆的明粉(对明朝历史的痴迷者),说起来头头是道,比真的还真!比如说曹操是公安局长,武则天是极品皇帝;宋朝是最好的朝代;说顺治他妈和多尔衮是两口子等等,有鼻子有眼的。究其根源,与一些通俗节目和畅销书籍添油加醋的推广有关,但另外一个缘由恐怕是这些历史颇为大气,说出来脸上光彩四溢,有面儿。反过来,对于有些时间段的历史,比如南北朝,比如五代十国,比如南明,比如太平天国,比如……这些时间段的历史从统一的标准来讲,不够统一,从民族的角度来讲,汉族多半很蔫儿,从发展的角度来讲,除了杀戮和死亡之外,很难看出显眼的辉煌(尽管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没有多少资本显摆,索性就束之高阁吧。


       还有一个原因怕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汉唐什么的他就是历史,谁输输赢都是我们的先祖,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至于太平天国、义和团什么的,距离现在太近了,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不可能不带一点感情,这样可能就和业已定性的判断不同,多少有些忌讳。陈寅恪先生宁愿不出书都不愿改口,他笔下的洪秀全就是洪匪,就是一个例子,我们也不能因为大师的名号就完全遵从于他的判断,但对于这完全的颠覆也不可能无动于衷,而太多的文人又多不大像陈寅恪那般捍卫“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避开争执,随大流去了。


       裴士锋等等没有这个顾虑,他连判断都懒得判断,就是完全站在局外来梳理这件事,而且,因其站在国际化的立场上,他还能将当时发生的事件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并且在历史的外延下掺杂着经济的因素。毕竟打仗这件事,都是有诉求的,俄罗斯和咱们毗连,一门心思惦记着咱们的国土最后也得逞了;英美法这些国家鞭长莫及,自然不会是简单的“漂洋过海来看你”,他们想的是贸易的便捷,怎么让他们赚钱赚得舒坦,不行就开打。


       经济从来和政治是互为交割的,战争很少是因为意气的缘故,再者,当时英美的政体已经成熟,国家的决策都是需要在国会上争论的。人说鸦片战争的成型是因为议会上赞成的比反对的仅仅只多出九票,如果确实的话,我们的近代史某种意义上是为九票而形成的。当然我不愿纠缠的太深,裴士锋的书中罗列的材料是真实的,有会议记录,上面很清晰地记载了几次发兵在议会上的争论应该不假,尤其是火烧圆明园之后额尔金勋爵在国会上受到的质问应该相当被动。要不是放火的还有法国人能充当充当替罪羊的话,他还真不好过那关。


       法国人是不是比英国人抢得更凶不得而知,但是,身为法国人的雨果对英、法两国的谴责是很著名的,把他们形容为鬼魅,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就领教过这段语录。据额尔金讲,英国兵抢过之后遵从命令还是被迫上交再作二次分配的——我没有一丝的为侵略者辩护的意思,我只是觉得,英国的也好,法国的也好,他们的战争自始至终都还是在他们的主管方可控的范围之内抑或说他们的主管方并非是期望他们胡作非为的。


      然而,他们所见到的中国的内战却完全失控,在一个城市里,太平军先烧杀抢掠,完了之后,救援的官兵来了二次烧杀抢掠;完了之后,城里剩下的青皮流氓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第三次烧杀抢掠。真可谓多管齐下,丝毫不亚于八国联军屠杀妇孺的功绩,要么十几年下来,死了那么多人!



       英法的欺凌目的很简单,打开中国的国门,可劲地在中国赚钱,此外就是文化上的传播(或者叫侵略)允许传教什么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之后只能是胃口越来越大,渐而恨不得把全中国都弄成他们的殖民地,屡战屡败的大清朝只能顺着长毛子的意愿,不断地签字赔钱。最后赔钱的数量够得上几十年的国库收入,反正也只能是继续赔,好在老外帮他们海关掌管的还不错。


      在一帮清朝人的眼里,老毛子不是问题的关键,咸丰皇帝的意思是给点钱能解决最好,懒得理他,所以对于英国人上北京或者置大使百般地推卸,让他们走规定的路线到达指定的位置,就是既不敢得罪又特烦洋人的意思。奕欣、曾国藩都认为老毛子不足惧,长毛子才是最大的问题——“攘外必先安内”的精髓所在,所以在这样的情势下,咸丰皇帝想让曾国藩救驾,曾国藩依然和太平军死磕,实在违背他大儒的风范,毕竟忠君是第一位的。等到火烧圆明园之后,他一面为皇帝落难难过,一方面也为长毛子撤走而庆幸——毕竟人家不是来抢地盘的,他这一把赌对了。

        曾国藩是这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他在这本书里的行径与我之前的印象有些出入。曾国藩火了很多年了,一套《曾国藩家书》不知道卖了多少本,几乎成为现代人精神必备之物、他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城府极深、学问极高、忠君爱国、家族观念重、教育成果斐然,然后功成身退求得善终怎样怎样。我们不能以狭隘的民族主义说他是“汉奸”,但是把他推上神坛似乎也太过了,书信写得是好,纸上的东西不完全就是心里的东西。那么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人,面对皇帝的差遣用的总数拖字诀,从头至尾他几乎没有听从过北京一次,他不愿意到手的鸭子飞了,他更不愿意三湘子弟魂归异乡;还有,南京城已经唾手可得了,他完全可以调用附近的李鸿章帮衬一下尽快解决战斗,但他依然希望这剿匪的天功不能与他人分享,最后如愿以偿;还有就是杀人,整个天平天国期间,中国死的人估计不少于两千万,天平天国的地界完全是一个屠场,老毛子杀、长毛子杀、官军也杀,杀人之随意,手段之残忍挑战着历史的极限,曾国藩不但杀的积极而且还给杀人不太忍心的弟弟加油打气。曾国荃面对一万二千俘虏不知怎么办,手下人说十个人一排,一天就行了,结果一天就结束了,曾国荃不太适应,曾国藩还劝慰并教育他,杀得好!


       仁者爱人,大约在钦命的朝廷官员面前,那些被砍脑袋的根本就不是人。


       同样的战场转移到安庆,当陈玉成解围无望撤走的时候,湘军再次展示了杀人的辉煌,老弱妇孺两万人一起砍杀(也有说剔下年轻妇女的,也不是什么好事),只留一个特别能打将领,原先我以为招降什么的,原来,他们是把这个将领领到阵前现场肢解的,湘军的手段已是残忍至极!


       李鸿章在这件事上完全秉承了他老师的精髓,当苏州城的太平军愿意投降的时候,他也顺势一锅端地讲投降的几个天平天国里的王灭掉,无一活口。


       中国历史发展到近代,别的印象没有,就是惩治人的手段越来越多。朱家的皇帝喜欢当众脱大臣的裤子打板子已经相当变态了,崇祯皇帝用三千多刀活剐袁崇焕,多尔衮留发不留头,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汉人居然也能给汉人屠城,算是发展的极限了,一个苏州城几十万人变成几百人,这还能说什么呢?


       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先前战斗投降改换门庭什么的很正常的,大不了讥讽一下“三姓家奴”而已,就像员工跳槽似的,顶多丢人不丢命。要是想后人这般喜爱杀戮的话,我们还有我们吗?


       太平天国也是。杀人也像玩似的。开篇第一章,太平军攻陷南京,将城内的几万满人全部杀完,每到一处,也几乎都是杀人放火砸庙的;杨秀清主政的时候,刑法严酷,抽大烟的喝醉酒的都得砍头;南京被围的时候,为了防止间谍出入禁止人家买卖,谁家开战,揍一千大板,这人还不给打烂?我真不知道洪秀全的那本小册子到底是怎样写的。


       我们记录历史的时候总是瞄着最后谁输输赢,对其中的杀戮与死亡往往漠不关心,这是缺乏道德与道义的。如果你清楚,在当时的安庆,人肉买到二文钱一两的话,你还会有心情念叨洪秀全与曾国藩吗?我们的文化作品把战争弄得嬉皮笑脸,看完之后没有丝毫反战的情绪,相反当作神剧喜剧来看,而人家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看完之后,观者内心凝重,这是差别。


        我没说抗日神剧,我从来不看那玩意儿。


       太平天国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标准的定性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前后十几年,延伸十八个省,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等等。后来又有人说这就是一场以宗教名义催生了一场争夺政权的动乱。裴士锋图省事,不掺合,说这就是两个政权之间的内战,既不用“起义”又不用“叛乱”这样的字眼,这样大家都能接受。应该讲,洪秀全找的信仰点找得较准,一个似是而非的基督教没想到在他手里一开始居然展示了那么强大的功能,几年运作之后,队伍蓬勃发展,到哪儿都不愁兵源,梦幻一般的开局,并迅速地形成规模,奠定基业。然而终究不是按套路来的,只能走皇帝的老路,于是便窝在南京城里当皇帝了,其他事几乎不管。


       天京事变算是一个转折点,但从材料上看不尽然,因为,天京事变之后反倒拔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几次把曾国藩整得想一死了之,因此,没有杨秀清和石达开的天平天国未必就不能成事。在洪仁玕主持政治,李秀成陈玉成主持军事的格局下,一段时间还是运作得不错的。我们之前历史书上不愿提及的外国人实际上给大清朝帮了很大的忙,成了大清朝的帮手,之所以帮这个忙与太平天国自身的幼稚是分不开的。


        说幼稚似乎有点过,怎么说也是一帮农民起义领袖什么的,怎么幼稚呢?其实,他们自己姓的那个“拜上帝会”是他们自己的宗教,与人家的上帝没多少关联。他们一厢情愿地以为他们姓耶稣,老毛子也姓耶稣,那人家就是“洋兄弟”了,所以很抬举那帮老外,老外让他别打上海他们就停手,别打武汉就不打武汉,战机屡次错过。反过来,人家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一棵葱,他们打死也不相信,洪秀全们玩的是基督教,按照他们讲的,洪秀全几乎是疯子一样的人。热脸贴人家冷屁股,咱们的太平军也够傻的了。


       李秀成就是一赤贫的农民,参加太平军完全是因为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就烧掉房子跟着后面混的了。他当然不相信洋人,也不相信耶稣,可他得给洪秀全面子,给洪仁玕面子啊。洪秀全呢住在宫殿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说,幺蛾子不断,又开始否定三位一体了,只有圣父圣子和自己了,天上的人要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不大管理人间了。洪仁玕倒是最能和外国人联系起来的,因为他在香港呆过几年,自己就是一传教士的出身,一口流利的英语,国学也不错,然后千辛万苦跑到天京,旋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正当他自己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他才发现,其实自己干不了多少事,一套《资政新篇》有点乌托邦的气场,可是你还没个国家,哪能修铁路造飞机啊?洪秀全倒是看重他,帽子发得不小,可被蛇咬过,总得留一手,也不可能完全信任他,时常也敲打敲打他别忘了天王才是老大,他也只能缩手缩脚。当初杨秀清主政的时候,办公机器运转通畅,他却只有一批家人而已。中国古代丞相多是开府的,他手下没人。说起来是干王,实际上什么都没干!


       他的那帮外国传教士兄弟起先是对他很有兴趣的,屁颠屁颠地往南京跑,还有人在《泰晤士报》上帮他摇旗呐喊,给英国政府施加压力等等,兆头不错。可是,人家真来到天京之后,每个人的待遇不同,一开始挺尊重,越到后来越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没人待见他们,包括他们友爱的兄弟洪仁玕在内。他们见天王得磕头,不磕不行,此外,他们最为依赖的干王倒是迅速地给自己找了四房姨太太,大大颠覆了他们心目中太平天国和他们信奉同一个宗教的缘故。


       至于洪秀全本人,西方根本没研究过这个人,在他们心目中,这个人是否存在都难说,成天躲在宫里,养着一帮嫔妃,有事没事弄个黄符,除了诡异之外还真想不出什么别的词。


       太平天国其实离胜利很接近了,然而终究没有成事,也不可能成事,成了也得失败。这与他们骨子里的迷信,权力的膨胀失控,政治上的极端幼稚是分不开的。英法联军、清朝政府,加上太平天国自身三方角逐,当英法联军最终放弃太平天国之后,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裴士锋把太平天国放在国际化的范围内写是准确的,那是虽然没有地球村一说,但是国与国之间是千丝万缕的。英国最终明确了帮助清政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彼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已然开打,中国和美国是英国的最大贸易国,美国南部给英国提供棉花原料,中国提供市场,在不能同时都开战的情况下,英国选择了承认美国南部的合法,在美国战场上保持着自己的中立。至于对天平天国,就选择靠边站了,靠的是大清政府,成了清朝的帮手,最后在镇压太平天国中出力不少。


        我们后来总结那段历史的时候,喜欢用“船坚炮利”这样的词语来一带而过,其实,到一八六几年的时候,装备相差不是很多的,再说,老外的武器也是可以买到的,这边有洋人帮大清朝,那边也有洋人帮太平军。不完全是刺刀长矛对枪炮,而是枪炮对枪炮的,只不过性能有些差距而已,我们之所以这样简略地讲,估计着也是不愿多说那段历史而已。


       再比如一个段子,我们的记忆中,咱们那时候和英国人打仗,总是输的,唯一的一次好像是沾着下雨天的光,在三元里灭掉了几十个英国人,称为三元里抗英,我们上学时背过名词解释。其实,我们遮蔽了很多,就拿第二次鸦片战争来讲,当时的僧格林沁就在白河口大败英美联军,四五百联军成了清军的靶子,整个英国都震动了,被英国人视为耻辱。同样,就在那几十年,英军数犯台湾,没有一次得逞,几次打的英国人一点脾气都没有,但是,奇怪的是我们却不大愿意提及。好像输了是应该的,不输才是意外呢。就是啊,落后就要挨打嘛!怎么有例外?


        历史这东西,说到底就是一堆事组成的,我们还是多说说事情本身,告诉别人来龙去脉,至于,是非对错,还是由观者自行体悟。


        就像这个段子,散乱地聊了一些我对湘军的认识,对战争的看法,对我们后人选择性地筛选材料有我自己的看法,当然不会正确,就当瞎掰。可那是我的自由,你偏要把你的观点塞给我,我要是装不下就会吐的,没准还会弄脏我的新衣服,没必要。


     以上就是天国之秋给我初略的印象吧,整合一下,就叫《秋天的烙印》,做个记号,毕竟向后看,就是在向前进。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07:57 | 只看该作者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07:57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15-4-8 18:32
知识面很广,有自己的思考。

谢谢范廷伟老师,你的文字亦让我受益匪浅。
18#
发表于 2015-4-8 21:37 | 只看该作者
再来欣赏。
17#
发表于 2015-4-8 18:32 | 只看该作者
知识面很广,有自己的思考。
16#
发表于 2015-4-7 15:36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5-4-7 08:55
中国历史很多时候是一本被遮蔽的历史,遮蔽的面积很广大。

是的。所以需要自己去辨别,厘清。
15#
发表于 2015-4-7 10:07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昨天就看了,信息量很大,不知怎么回帖,我的智商的确存在问题,只好说,你配得称作教育工作者,从博学和善于思考这点上,当之无愧。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9:51 | 只看该作者
四季的旋律 发表于 2015-4-7 09:43
《天国之秋》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还是值得一看的。
13#
发表于 2015-4-7 09:43 | 只看该作者
《天国之秋》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12#
发表于 2015-4-7 09:42 | 只看该作者
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
11#
发表于 2015-4-7 09:30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鸿篇巨著,俺先占个位置,认真学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8:55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4-6 21:54
历史,得换个角度看。如何换?根据每个人的经验和习惯,因人而异。多数时候,我们是处于盲目状态的。

中国历史很多时候是一本被遮蔽的历史,遮蔽的面积很广大。
9#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8:54 | 只看该作者
刘玉清 发表于 2015-4-6 21:20
我从手机上看更是一愣一愣的,这么长的历史我得来回拨拉着晃啊

仅触及皮毛而已。谢谢玉清!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8:53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4-6 21:03
这个太震撼,也看得俺一愣一愣滴……

要不裁剪成四五块,这样主题也集中,段落也清楚,看着也不累,可是我觉得压根就丢不掉,于是就弄成这样了。
7#
发表于 2015-4-6 21:54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得换个角度看。如何换?根据每个人的经验和习惯,因人而异。多数时候,我们是处于盲目状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7 01:22 , Processed in 0.05245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