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流离土:史上未有的意象创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4 1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义钦 于 2015-4-17 21:14 编辑

                                  
                           流离土:史上未有的意象创造
                                                                  ——读李修玲《淡紫色的泡桐花》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构成“流离土”意象的物理具象和蕴含的精神内涵、情感色彩,对同类意象进行对比。结合“能于题上虚处取意,又能于题上实处取象”的散文意象生成法,笔者对这一史上未有的新意象作出评价。


  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涌现一波接一波各具文学特征的潮流,乡土散文即是其中之一,李修玲《淡紫色的泡桐花》,则是乡土散文中的一朵浪花。评价散文作品的艺术价值,衡量它们对散文艺术发展的贡献,通常从两个维度考察:
  一是宏观上考察文体的原创性革命,如“五四”时期的胡适、鲁迅、周作人等思想家、文学家倡导“人”的觉醒与解放,关注人的个体自由、人格尊严、人权平等,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起到了启迪思想、振聋发聩,白话散文一展新风;又如以余秋雨《文化苦旅》、王充闾《何处是归程》等为标志的文化散文,作品融入个体生命体验,以个人解读的方式,对历史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辨;再如以祝勇《旧宫殿》、张瑞峰《皱纹》、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为代表的新散文,注重跨越文类界限的破体写作,强调个体经验的挖掘和独特的审美经验的发现。
  另一个维度则是对文本的微观考察,它表现为新颖别致的比喻、充满个性的语言组合方式,以及史无前例的意象创造,如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水”“明月”“钟声”、庄周梦蝶的“蝶”、《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中的“石”意象,等等。
  以这种观点度量李修玲《淡紫色的泡桐花》的艺术价值,其题材、结构、语言表达诸种,已有其他评论者作出了精辟而又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不再重述。然而,笔者认为,更为宝贵的艺术价值是,这部作品创造了一个史上未曾有过的新意象:流离土。
  流离土,最早见于这个词汇的地方,是作者在“新浪博客”里的一篇同名博文,发表时间为2010年3月9日,然后又收集在这部散文集中。笔者查阅有关资料、使用各种搜索工具进行搜索,均未发现更早的记录,而且在各种纸质文献资料(如《辞海》《辞源》等)中都没有发现这一词条。据此可知,作者首创“流离土”词汇,而或,沿用原有的俗言俚语,但最先赋予它文学审美的意义,把它锻造为文学意象。
  “流离土”的物理具象,按文本所述,是乡村泥墙“或被风吹拂或是被岁月腐蚀的缘故,有一小截已经裸露出来,再被雨水冲刷着,墙便显出一道凹槽。于是,那截泥坯垒就的凹槽便在风化中形成黄色的滴溜,我们家乡通常称墙头上的滴溜叫流离土。”
  文学理论里一些基础性术语的意义,其实是含糊的,并没有独立的形式,而是依赖人们各自理解,虽然存在差异,但并不妨碍在确定的语境里自由地使用和相互理解。比如“诗性”,事实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使用这个术语时,并没有给出确切而透彻的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衍生演化出诗意、诗学、诗道、审美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似乎这是一条能够从熔炉里自动生长的锁链,看不到它如何形成,但知道它形成之后环环相扣。这就使得后世追求完美的研究者不停地刨根究底,试图像自然科学那样建立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例如俄国形式主义、芝加哥学派、新批评、阐释学,利用诸如陌生化、图式性或同样含混的概念来阐述文学作品的本体论、文本结构或某个概念含义(如诗性),仍各执一词。学习者在这些“众说纷纭”中,对比、组合、领悟,构建自己的理解。笔者相信,此后仍会诞生新的文艺学说来阐述文学概念,总之是“理论之树常青”。
  “意象”这一术语也是如此。“意象”滥觞于中国古代“铸鼎象物”青铜造型艺术的审美思想、老庄“象”说及周易“立象以尽意”,经魏晋唐宋发展、演进、扩展,分别在诗、词、戏曲、文章、书法、绘画、音乐诸多艺术门类中建构形态。要对“意象”给予现代诠释,而不是以古释古,难度很大。历代古人出于东方思维方式,从来没有对“意象”有过明确清晰的定义或界说。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甚至边界模糊,现代研究者往往称作“意象范畴”。理解“意象”的内涵和外延,仍像“诗性”一样,在比较中领悟,在比较与物象、与兴象、与形象、与意境、与境象、与气象、与景象、与象外之象中领悟“意象”。当代学者孙春曼认为,“文学意象以语词及其所唤起的心理视象(即语象)为依托,以语象背后隐藏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密码为潜在视域,是在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的多向对话中被建构起来的具有超言越象特征的独特的艺术形象。”可以看出,这一论断,受到接受美学思想的影响,强调意象在与作者、与读者、与文本、与世界的交互中生成,而具有不断成长的生命力。也就是说,虽然文学意象往往表征为具象名词,然而,并非任何一个具象名词都能成为意象,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是沟通作者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那么,作为文学意象的“流离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蕴含着怎样的意义?
  李修玲《流离土》的文本语境是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创业的人们,他们在严酷的现实中艰辛拼搏,流离土寄托了他们对故土的温馨怀念。这是一种伤感的情怀,叙事的情感基础不是事业成功时的喜悦和兴奋,更不是那种衣锦还乡的得意炫耀。
  流离土勾起“我”对往昔生活的温馨回忆,家乡的老屋、满头白发的祖母、还有蓖麻、向日葵、仙人果、石榴、芦花鸡……等等生活场景。文本记述“我”幼年时淘气摔倒,流血了,祖母“不由分说从墙头撮一小撮流离土,摁在刚被磕破还正在往外浸着血的皮肤上,说来奇了,那血立时就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不少。”还有,“我”得了腹痛疾病,不得已告诉远在老家的母亲,“次日母亲就匆匆从老家赶了来。她进门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一个小小的纸包,将一小撮黄黄的颗粒丢进白开水里,那东西不一会儿就溶解了:喝下去,试试看!……说来奇怪,当晚我的病就有所好转……母亲终于长吁了一口气,她说……祖父常年在外赶马车,也有水土不服的时候,每每外出,都要由祖母从那墙头上撮一些流离土带在身上,外地水土不服时就泡水饮下,那些连药都无法医治的疾病,家乡老泥墙上的流离土登时就好了。”“流离土,为那些远离家门的人随身携带在身上的泥土!它总是站立在老家的屋檐下,让每一个离家的人儿有着无尽的牵挂与思念。”——文本表现的流离土,是当代游子对家乡的沧桑、伤感的怀念,是游子的护身符,是他们心灵的慰籍和寄托。这就是作者寄托于“流离土”意象的情志。
  中国文学史上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意象,它们近似而有别,本篇试举几例:
  “登高”怀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王维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时间,遥想故乡、兄弟、亲人,登高是他想象中的怀乡背景,佳节则是思念亲人的借口,异乡异客对故土和亲人的想念,则是无时无刻。
  还有寇准《春日登楼怀旧》:“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寇准抒发春日登高怀乡的笔调,是宁静恬淡。——所举两例登高怀乡的古典意象,与“流离土”蕴含的伤感情怀完全不同。
  “西楼”、“小楼”意象。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银辉皓月,寂寞西楼;荷塘月色,独坐兰舟;群雁南归,月照西楼;花落水流,相思之苦,默默独愁。
  又如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词通过小楼意象,表达对故国的向往和愁思难禁的苦楚。据说这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忆月明中”句而毒死了他。——西楼、小楼意象,与流离土表达当代离乡人的身份不同,沧桑感也不同。
  除古典诗词外,现代艺术表现怀念故土主题的,还有“原乡”意象。如电视剧《原乡》,这是2014年3月在央视演播的电视剧,由张国立导演,反映台湾老兵颠沛流离的命运,再现两岸一段尘封历史。
  在此之前,笔者在网络文学作品中,还读到江苏作者薛莲2011年4月发表的散文《原乡》,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它的情感指向是再也回不到记忆中的那个故乡:“我渐渐才明白,我们只能一味地向前,再向前,在浑噩与清醒间纠缠,在留恋与遗忘里轮回,在重重叠叠的苦难中不断匍匐追寻。直到有一天突然了悟,我们所苦苦眷恋着的,本就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原乡。”
  与薛莲版“原乡”意象近似题旨的,稍后,2011年8月,笔者又读到山西作者辛贵强创作的《来路》:“原来,家乡这条灰色的丝绸带子,像施了魔法一样,依然紧紧薅拽着我的心。或许,它就是家乡连接我心和魂的脐带,我挣不脱它同我的血缘牵扯。从前的叛逃,不曾后悔;今日的皈依,当是定数。总有一天,我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归,置身在家乡肉感奶香的怀抱,圆满了我今生今世的一个轮回。  只是我归去之时,将是一个颤巍巍的老人之身,我再也回不到我的过去,回不到我的原点……”。
  在怀念故乡的题旨中,思归而不得、“再也回不去的原乡”的感叹,无论是地理上的真切、心灵上的伤痛,还是哲理上的深邃,都值得作家们反复吟诵。2011年10月,笔者还读到安徽作者朱晓红的《望乡》:“家是心头最明亮的暖,足以抵御世间一切寒凉与疼痛。一转身,一回眸,我是它的放逐,它是我的念想。”又是别一种情思。
  列举以上诸例,意在说明,表达同一类型的情志,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意象。
  同一个意象,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情志,这就是意象内涵的流变。仍以“小楼”为例,除了“怀乡”之外,还有“相思”、“追忆”、“离愁”诸多的意味。例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全诗悲凉但不凄苦,自有男儿气概。又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又是何等洒脱!——还可以举出一连串的诗句,可以说明意象表达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文本内容、与上下文紧密相关,有赖于作者翻新,老树开新枝,这也是意象的新创造。
  所列各例,同样还说明了,意象不仅在古典诗词,也出现在其他文体中,小说、散文、戏剧皆然,如D.H.劳伦斯小说《菊花的幽香》中的“菊花”、伍尔夫小说《墙上的斑点》里的“斑点”、尤里·邦达列夫散文《窗口之光》中的“灯光”、高尔基抒情散文《海燕》中的“海燕”,等等。不揣简陋,拙作《紫色的蒲公英》中的“蒲公英”,也属于意象。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这些作品的详细内容。
  中国古典文论以有韵无韵区分诗文,韵体、散体之分。“诗依情,情发而葩,约之以韵;文依事,事述而核,衍之以篇。”诗以抒情为主,文以叙事为宗,“葩不易约而核不易衍也”。衍,展衍、铺陈。“事述而核”,并非纯粹的客观记录,其中“衍”的过程即是写作者“意”的编织,从而使“事”具备审美意义,所以“核不易衍也”。
  对于诗、文的意象,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说“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文之与诗,固异象同则。”这里的“象”指“意象”。“异象同则”,即文与诗创造意象的法则相同,而方法(意象结构)则有差异;法则与意象是诗、文创作中两个相对相依、相辅相成的基本要素。所以他说“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点掇关键,金石绮采,各极其造,字法也。”本篇略去有韵之诗,只谈散体文章的意象创造。
  意象创造,贵在“意”“象”结合,明代葛应秋《石丈斋三刻》说“有象而无意,谓之傀儡形,似象非其象也;有意而无象,何以使人读之愉惋悲愤、精神沦痛?”(这里插一句:抒情文写作,须情志与具象相结合,否则情志无以附丽,空洞的抒情,尽管字句精致,也难以“使人读之愉惋悲愤、精神沦痛”。)真正具有美学意义的文章意象,绝不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当然也不是脱离物象的陈述,而应该“意”在“象”中,作者情志和倾注于作品的丰富内涵寄寓在“象”中,使读者因“象”而悟“意”,这是意象创造的美学原则。中国古代“意象说”中的“以意为主”,是指审美意象的情意,而非写作者事先拟定的思想意图。按照先入为主的“命意”,因为为文章本体不是“意”或“志”,那就传达不出本体的审美意象,甚至破坏文章的审美特征,无法使读者感动。
  既然“意”“象”必须结合,那么,二者如何达到和谐统一?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屠隆提出一个“诀窍”,就是“能于题上虚处取意,又能于题上实处取象”。意思是,根据文章题目规定深入挖掘题旨,又从积累的素材中选取最具特征、最有表现力,并以合适的结构和语言文字书写表达。文章的“意”、“象”是作者在审美感兴中相互俱化生成,是作者内在的“意”融化于外在之“象”上,并非随意凑泊;文章是所选取的素材与题旨的融合、架构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离土”文字本身就能唤起读者苍茫、沧桑、离别、伤感、怀想的心理视象(语象),作者挖掘题旨及素材铺陈,创造出这一意象,笔者认为是成功的。“流离土”意象,独特鲜明,内涵丰厚,使人感到生命和意志的律动,其所谓“意象萌茁,根荄屈蟠,其源汩汩然,其质熊熊然”。善哉!
  唯一遗憾的是,笔者认为,以《流离土》命名这部作品更好。

参考书目:
1.《意象范畴的流变》,胡雪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
2.《诗歌的意象艺术与批评》,耿建华,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判》(修订本),傅道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14#
发表于 2016-2-11 22:20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6:00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5-4-15 15:54
如此读文,也是作者之福。

谢谢版主光临。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5:58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4-15 09:03
这药引子够劲道,都能赶上刘翔了……

流离土与登高、西楼(小楼)、原乡,这些意象只作了简单的罗列,并没有进行仔细对比。还有,原准备说明为什么“流离土”属于意象而不是象征,也省略了。如果全都薅进来,文字就太长了,只好放弃,以后有机会时再说。
11#
发表于 2015-4-15 15:54 | 只看该作者
如此读文,也是作者之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5: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5:50 | 只看该作者
摇曳风铃 发表于 2015-4-15 11:27
何老师写得真好,看得出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修玲的散文我很喜欢。值得学习。

谢谢老师阅读。
8#
发表于 2015-4-15 13:35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了!
7#
发表于 2015-4-15 11:27 | 只看该作者
何老师写得真好,看得出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修玲的散文我很喜欢。值得学习。
6#
发表于 2015-4-15 09:03 | 只看该作者
何义钦 发表于 2015-4-14 21:41
药引子比主药份量少,可没有它,主药等于零。

这药引子够劲道,都能赶上刘翔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1:41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5-4-14 20:43
由三个字组成的一个俚词,继尔洋洋洒洒挥毫的几千字,这个力道,只从引伸出的知识面,就令我等汗颜。
辛苦 ...

药引子比主药份量少,可没有它,主药等于零。
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1:39 | 只看该作者
夏冰 发表于 2015-4-14 19:57
洋洋洒洒,好,力作!
问候何老师!

问候夏版主。
3#
发表于 2015-4-14 20:43 | 只看该作者
由三个字组成的一个俚词,继尔洋洋洒洒挥毫的几千字,这个力道,只从引伸出的知识面,就令我等汗颜。
辛苦了!我需拓展学习!
2#
发表于 2015-4-14 19:57 | 只看该作者
洋洋洒洒,好,力作!
问候何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2:06 , Processed in 0.17685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