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377|回复: 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古典近体诗的格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5-5-13 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到古韵清风来发表作品的朋友越来越多,这是个让人感到振奋的事!为了便于初学古典格律诗的朋友尽快掌握近体诗的写作方法,现在提供的是整理后的最简要的说明:
1. 近体诗 :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2.绝句 :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七绝: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3.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七律: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4.平仄: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5.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6.押韵 :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7.近体诗押韵 :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8.对与粘 :
    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
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9.失粘 :
    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
10.对仗 :
    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11.工对 :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2.宽对 :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13.孤平和三连平: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三平调"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14.合掌 :
    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15.一三五不论 :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16.拗救 :
    在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
     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2。对句相救:
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17.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18.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19.进退格 :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20.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65#
发表于 2013-9-10 19:5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是好的佳作
64#
发表于 2013-8-3 17:40 | 只看该作者
再来学习一下。
63#
发表于 2013-1-22 16: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并收藏,谢谢老师。
62#
发表于 2012-10-29 14:01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对我有很多帮助,秋叶问好老师!
61#
发表于 2012-10-21 10:21 | 只看该作者
旬年不见面矣,念想着老朋友~刚回来,问候碧天兄!
祝福你
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60#
发表于 2012-7-5 08:38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
59#
发表于 2012-3-21 09:48 | 只看该作者
针对性强,及时!
58#
发表于 2012-2-19 07: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碧天 于 2005-5-13 22:44 发表
  现在到古韵清风来发表作品的朋友越来越多,这是个让人感到振奋的事!为了便于初学古典格律诗的朋友尽快掌握近体诗的写作方法,现在提供的是整理后的最简要的说明:
1. 近体诗 :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 ...

谢谢先生!共享!
57#
发表于 2012-1-19 1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碧天 的帖子

粗人詩盲一定從白紙學起 向各位老師丄拜。
56#
发表于 2011-12-16 21:25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学格律感觉摸不着边际,本来汉语拼音也不好,只是喜好诗词,初中听一位语文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我抄写全唐诗,但进步很慢啊,呵呵呵
55#
发表于 2011-12-9 10:04 | 只看该作者
果然清晰明了,是初学者中的初学者的福音,好好学习下,在这里感谢古韵清风雪版推荐。
54#
发表于 2011-9-27 12:42 | 只看该作者

简单明了

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53#
发表于 2011-8-24 23:05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好

我也要,望指导
52#
发表于 2011-7-9 13:5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领会
51#
发表于 2011-4-13 20:57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0 06:53 , Processed in 0.1630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