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28|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悲哉,为古书所毒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7 1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年前,我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现在记得先生在文章里劝当时的青年们要少读古书,因为古书当中有毒。先生把中毒的人比做一种小虫:吃到一点食物后,满足着,不死,不长(大体意思吧)。

  当时读了,只是悚然一惊而已。有毒,什么毒?却是不甚了了。

  时光飞逝,转眼二十多年过去,我终于明白了古书的毒。

  这毒,表现在我的一位好友的文与人上。这位朋友,是八十年代一个地区的高考文科“状元”,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生。

  下面,我把毒素具体展示一下。

  一为皇帝情结深深存其脑中。在这位朋友的诗赋中,有这样的句子:“枯木逢春,曾沐清宗之圣露”,“乾隆九下江南,光岳御露六沾”。一棵老死之树,逢春,最多不过老枝上发点新芽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又关清代皇帝的屁事呢?沐他皇帝老儿的什么露呢?乾隆往江南去了九次,六次路过凤城,登临光岳楼;登楼就登楼呗,光岳楼又沾了他的什么露了。并且,这“露”字,用得很不好,容易让人想到皇帝在某些方面的特权。此外,他的文章里,还有什么“龙颜大悦”之类的语言。

  二是思想陈腐,几无现代意识的烛照。他在好多场合,标榜自己是文科“状元”。潜意识里,对于古代科举,有点向往。他在诗协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言,称诗协顾问、诗协老领导为顾命大臣。顾命大臣,这是什么时候的玩艺呢。让人听着,恍若回到了清王朝。

  三吗,就是用古诗文成句代替自己的思考。有时,他的一篇文章引用古诗文,能占到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他的一篇发言稿,开头,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间,是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千金散尽还复来”;最后,又弄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他的赋中,像“钓叟莲娃”,“回波电笑”,“春和景明”之类,时有出现。他直接使用古人成句,好像一件衣服打上了几块鲜艳的补丁似的,阅读起来很不舒服。他与北宋的小晏不一样,人家直接把别人的诗句拿过来,能够与自己的词境相合。著名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曲折深婉;后一句就是直接化用五代翁宏《春残》诗中的句子。原诗不见多好,但一经小晏化用,就被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了。而朋友的这种做法, 不能不让人怀疑他还剩有多少思考的独立性。

  其四,行文夸饰无度,无视事物本质。朋友与一位伙计合出一本诗词联赋。他的赋,那人的诗与词。在这本小书上,他对那人高唱赞歌。让我们先看看那个伙计的优美文句:“今将此册献给各地游客以期达到对凤城一游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则不负我们初衷!”;写光岳楼楼高,这样写到:“昔人所谓‘手可摘星辰’不是过也”。就是对于这样的伙计,请看朋友是如何赞美的吧:“联妙诗佳泣鬼神,墨畅笔酣惊风雨。八斗高才行万里路,五车真学成百世师”,“先生虽非曦皇上人,殆有过之者乎!”。这样的句子,与汉赋中的虚言夸饰,不是很相似吗。

  第五,甘于无聊,捧官商之臭脚。朋友近来与那个伙计“倾盖如故,相见恨晚”,常常统一行动。或给某官人,或给某酒楼,或给某茶坊,朋友献赋,那人献诗。献则不能白献,或得几两碎银,或饮一场小酒,或喝一次香茶。如此懿行,堪与《儒林外史》上的文人相伯仲了。

  基本上,就是这些吧。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原因让朋友变得这样呢?

  就在百般索解而不可得的时候,我读到余光中对于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批评。余光中说:“张晓风虽然是中文系出身,但没有中文系气,她像跳栏一样跨过了”。余光中进一步认为:“中文系出身,足以阻碍现代化的倾向”。

  余光中的见解,让我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我明白了朋友何以中毒。

  朋友毕业后,在一家师范教书。一年的两次长假,总共三个多月。平时的任课,也不是很多。也就是说,业余时间还是不少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他读了很多书。但是,他之所读,多为中国古代文学,其中还以古诗文为多。他差不多是“胸藏万卷唐宋篇”了。对于西方文学,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无论小说还是散文,他接触得都不多。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那三大家的思想资源,基本上没有挖掘:鲁迅读过一点,没有全读;嫌周作人是汉奸,仅读过十篇八篇的;胡适之,几乎没有读过。

  请想一想,他有那么多的时间,读书范围却是这样的狭窄,这就只能怪他的中文系出身了。我国目前大学中文系的课时设置,中国古代文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文系四年,他肯定是被动地接受了、认同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在他的脑子里牢不可破,成为思维定势。这样,他在选择书籍,认识生活时,思维定势就开始左右他了:让他不看什么,让他不想什么——所谓“中文系气”的注脚,应该就在这里吧。

  对了,朋友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凡是古的,都是好的:文体上选古诗古赋;斋名也是古气浓浓;不说公元纪年,而在文后注明什么岁在癸未暮春之初……这不是阻碍现代化,又是什么啊?

  以真话相酬,乃古人交友之道。写作此文,但愿能够使我的朋友、使与之有相似之处的人们,猛省过来,渐渐地脱胎换骨,融入现代。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10:12 | 只看该作者
在我的所见中,中古书之毒的很有几个,小虫们是抱成一团的。但为了行文、剖析的方便,在个别地方,我把他们弄成了一个人。这应该不成问题。写作此文,目的就是揭示古书害人的一面。食古不化的人,还真不少。
以前曾向友人说过:他受到了古人的劫持.话是比较客气的。这次来点尖锐的吧。
欢迎朋友们,见仁见智,多提宝贵意见.
3#
发表于 2005-6-7 10:15 | 只看该作者
古书中精华与糟粕并存,要看弃取之道吧!
4#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10:22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栏杆拍遍 发表
古书中精华与糟粕并存,要看弃取之道吧!

谢谢栏版。
要命的是知弃取之道太难。看看中文系出身的人成为作家的极少,便能说明问题。
5#
发表于 2005-6-7 12:06 | 只看该作者

借贵腿搓一小麻绳

           两个师傅

  谈恋爱的时候,这年的春天,一个雨后的清晨,院墙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新鲜的空气让人身心清爽。我用自行车带着女朋友,高高兴兴地准备出城到郊区游玩。我们俩加在一起可能重些,但也绝对不到三百斤。刚走不多远,自行车坏了,并且是大坏,不是小坏,整个后轮拧成麻花别在车叉内,走不了啦。当时我俩一看这车子,很是尴尬,好在不远处有个修车铺。我们俩只好抬着自行车到修车铺。师傅是个黑汉子,说话嗓门特别大,手臂上的肌肉疙疙瘩瘩,手上油黑不说,还有不少的疤痕,对了,有个电影演员叫李琦,黑师傅乍看起来很像他老人家。黑师傅看了车子半天直摇头,然后看着我们俩笑,笑得我们俩都不好意思起来,我们俩是怎样虐待了这辆好好的自行车!在我们救求的目光里,黑师傅终于不失所望地开始干活了,先是把车内胎的气小心地放掉,把气门塞小心地放一边,把螺丝小心地放一边,把外胎内胎扒掉,然后再是把每一个辐条螺帽上涂了油,最后找出大小工具开始松紧螺丝调整辐条。黑师傅很健谈,说他十岁开始学徒,十四岁独立门面,干修车快四十年了,全城里他的徒弟不下二百个。怎奈车轮扭得太夸张,黑汉子师傅使出浑身解数,整得满身是汗,也没办法治。两个小时过去了,黑师傅,又小心地把内外胎缠上麻花似的车圈上,把车子交到我们手上,看来只能换车圈了,但黑师傅处没有这种型号的车圈。我们把钱交给黑师傅,黑师傅坚决不要,车没修好怎么能要钱呢,不不,绝对不行,这期间有好几辆车子想让黑师傅修,都让黑师傅打发走了。钱黑师傅说什么也不要,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只好抬着车子另找高明。
  不远外,又有一个修车铺,是个白白净净的戴眼镜的年轻师傅,老远就瞅我们抬着的车子,也不看人。我们放下车子,问师傅,有这样的车圈吗?给我们换个。戴眼镜戴白手套的白师傅说,说这车圈没毛病换它干啥?老师你真会开玩笑,我心里想我要不是鬼那就是我遇上鬼了。白师傅见我们俩光笑,知是肚里有话,也不说话,搬过我们的车子,逮住后轮往路牙子上一磕,只见车轮“嘭”在弹了一下,立即变魔术一般恢复原状。白脸师傅压住后轮晃了几个,然后拿过扳手拧了几下,松紧了几条辐条,总共不过三分钟,车子交给我们。我们俩简直看呆了,不过哪里相信这车子还敢带人。师傅说,你们就骑吧,没事的。我们掏钱给师傅,白脸师傅说不要钱,又没换件又没费时,要什么钱?
   我先骑上车,女朋友然后小心地试着跳上后座,我慢慢地骑着,车子好好的,再快点,车子还是好好的,下了乡,回了城,车子还是好好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1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借贵腿搓一小麻绳

[QUOTE]最初由 牟敦乐 发表
           两个师傅

  谈恋爱的时候,这年的春天,一个雨后的清晨,院墙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新鲜的空气让人身心清爽。我用自行车带着女朋友,高高兴兴地准备出城到郊区游玩。我们俩加在一起可...

牟敦乐的<两个师傅>,肯定有什么寓意吧.两个人确实不一样.第二个,是一眼看透本质的人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15:06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太阳神 发表
[QUOTE]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二十年前,我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现在记得先生在文章里劝当时的青年们要少读古书,因为古书当中有毒。先生把中毒的人比做一种小虫:吃到一点食物后,满足着,不死,不长?..


首先,对太阳能照我的拙文,表示感谢。
其次,就我所能,对你的跟贴答复一下。
1对于余光中这个人,我看过他的诗集,老实说,不是十分懂。不只对他的诗,对好多人的诗,我都看不懂。但对他的散文,特别是他的批评,他以散文笔法写的批评,我觉得应该给予重视。他以朱自清、戴望舒等人为耙子而进行的批评,从小地方入手,胜过名词满篇飞的人多多。他还是有学识的。比较一下,就知大陆上与其比肩的,也不是很多。自然,灵丹妙药,这可是无处去寻,不只余光中那里没有。
2您所说的英国的情况,我知之不多,不敢多说。但英国古书与中国古书,是不可同样看待的,这点是容易明白的。
3对您说的中古书之毒乃文革遗毒,我不敢苟同。中国封建历史的漫长、精神鸦片丰富,表之于文学,极易为后人接受。鲁迅的反对多读古书,其意深焉。鲁迅认为不读古书最多不能作文,但于做人无碍。
4先生对于中国中学教材的批判,我想是出之有据的。对此,我会好好思考。
5当然不是凡读古书的,都能毒死。关键是有没有强大的消化能力。从这里看,个人因素就起作用了。
6凡文理,不争不明。这很好。这也许是中财、是江天最值得来的地方。这种风气,可能是刚刚形成不久吧。
7在真理面前,没有年龄、地位的因素。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
8#
发表于 2005-6-7 15:53 | 只看该作者
所谓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众人聚”几乎是学问增长的基本方式。倘若执著一处,则难免有失偏颇。先生所言古书之毒,我几乎占其大半,好文字对仗排比,喜用典,思想深处权力意志颇重。但是,水至清则无鱼,兼收并蓄的好,则相得益彰,营养会更全面。至于中文系的先生大可不必动怒,古书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但是绝不可替代当下社会的需要,一概肯定和否定都不合乎实际,“中毒”一说值得探讨
先说这些吧!
9#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16:50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旭日东升 发表
所谓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众人聚”几乎是学问增长的基本方式。倘若执著一处,则难免有失偏颇。先生所言古书之毒,我几乎占其大半,好文字对仗排比,喜用典,思想深处权力意志颇重。但是,水至清则无鱼,兼收...

对仗排比之类,算不得中毒。
我所言之中毒,主要指其食古不化,并与现代意识抵触。我所列举的五点,相信大家容易明白。
10#
发表于 2005-6-7 17:5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争论的有道理。
武先生这篇文章让人觉得有些牵强。
书中自有黄金在,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11#
发表于 2005-6-8 10:59 | 只看该作者
读书都有中毒的危险,古书之毒真的值得注点意。
惟有实践是减压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书人普遍存在中毒现象,这不是危言耸听。
12#
发表于 2005-6-8 11:13 | 只看该作者
古书和现代书都有有毒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13#
发表于 2005-6-8 11:1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读书都有中毒的危险,古书之毒真的值得注点意。
惟有实践是减压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书人普遍存在中毒现象,这不是危言耸听。


有道理!我同意!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1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哈哈。

[QUOTE]最初由 单立人 发表
争论的有道理。
武先生这篇文章让人觉得有些牵强。
书中自有黄金在,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单先生认为我这篇牵强在何处呢?
我却认为,不读,或不光读古书的人,是不可能有那5点行为的。大家可以静心看看周围的人。第五点,不读书的光棍可能做到,但做归做,他们却没有与古人同调的得意。看看《儒林外史》上打秋风的文人吧。
“书中有”这两句,我没看出单先生是正话呢还是反话。要是正话,就不可取了。这两句,好像出自宋代一皇帝的《劝学文》吧。其实坑人不轻。进一步地说,科举亦是一个大阴谋——唐太宗不是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吗?人们读书读得呆、傻如范进、孔已己,他们的位子就稳当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15:06 | 只看该作者
[QUOTE]最初由 许也 发表
读书都有中毒的危险,古书之毒真的值得注点意。
惟有实践是减压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书人普遍存在中毒现象,这不是危言耸听。


谢谢许版理解
古书之毒,并不抽象。读着,弄不巧它就会冲击你一下。
实话实说,鲁迅先生是我写作的、写作杂文的保护神。能够对他的观点进行阐发,我很高兴。这篇花了我一定心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6:00 , Processed in 0.06010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