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研究生教育泼一瓢凉水等两篇[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5-7-24 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其一

                         给研究生教育泼一瓢凉水

                               □丁 东  

  有的院校把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由三年缩短为两年,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怕因此而降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我看来,由于十几年来,尤其是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的轻率扩张,质量已经急遽下降。缩短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不过是给学校增加了进一步扩招研究生的机会。问题不是出在研究生教育年限的长短,而是出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机制已经恶化。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但成规模的发展始于1978年。开始只有硕士研究生,1980年代初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当时不论对导师资格的认定,还是对考生的选拔,都极为严格慎重。苏州大学钱仲联教授,只申请硕士导师。钱锺书是学科评议组成员,提出如果钱仲联只能指导硕士生,我们都没有资格做博导,这才将钱仲联评定为博导。那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可以说比起欧美发达国家都不逊色。

    1990年代以后,老一代专家退休的退休,谢世的谢世,他们的弟子成了新一代博导。社会风气变了,新一代人的行为方式也大不相同。像钱仲联那样自律的学者已经难得一见,常见的是不管学术水准怎么样,都要千方百计弄个博导当当。尤其是一些身居领导岗位的学者,在这方面更是“当仁不让”,使得博导数量很快膨胀起来,普遍的学术水准随之下滑。现在,一些地方院校,主要的政绩目标就是建立和增加博士点,为此不惜重金“公关”,行贿方式五花八门。有的送名贵字画,有的请评议组成员出国考察。前些时候,有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学校的方法是把申请材料放在笔记本电脑里,送材料时连电脑一起赠送。连导师都不讲学术水准,学生水准的下滑还有什么奇怪?中国这一次研究生教育的恢复,才二十几年的功夫,就弄到如此地步,不能不让人惋惜。

    前些天我去上海,遇到一个在大学教书的老朋友。他年青的时候当过工人,有意做一个课题,研究上海产业工人的历史和现状。这个题目很有价值。我知道他正带着十几个博士生和硕士生,就问他,能不能让你的研究生参与调查呢?他说,不行。我问为什么?他说,调查很辛苦。而这些研究生,只想拿文凭,不想做研究。我问:真正对学术感兴趣的一个也没有吗?他说:一个也没有。

    也许,这只是他一个人的遭遇。也许,还有一部分研究生求学的首要目标不是文凭,而是学术。然而,从整体上讲,要想让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恢复到1980年代的水平,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可行的办法。从眼前看,行政主管部门起码应当下一个决心,不论博士研究生,还是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张应当赶快刹车了!这虽然不是什么治本之策,至少也可以给研究生教育的泡沫化浇一瓢凉水,注射一针清醒剂。



                                    其二

                               最终不会有赢家

                                  □丁东  

  我写过一篇小文章,谈研究生教育泡沫化问题。发表以后,引起不少反馈,发表意见的多是研究生,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

    然而,这也在情理之中。股市泡沫化,被套的是股民;楼市泡沫化,被套的是炒房者。研究生教育泡沫化,首先受害的是研究生。就在几年前,博士生还是香饽饽,许多单位引进博士的条件是一套住房,数万元科研经费,安排配偶和子女。有的单位还搞“博而优则仕”,给博士安排领导职务。现在呢,那些诱人的条件没有了。我们常见的是,某大学需要一个教职,就有几十个博士前来竞争;硕士想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是难上加难。青年学子,二十多年寒窗,取得高学历之后,却学非所用,大失所望。如果研究生继续扩招,今后恐怕就不只是学非所用,而是有没有就业机会的问题了。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本来的培养目标是高级研究人才。一个正常的社会,它能产生的学术创新人才总是少数,它能吸纳的高级研究人才也只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从民国时期,到文革以前,再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年招收的研究生不过是几十名、几百名到几千名,选择的结果当然绝大多数是拔尖人才。在当时的本科毕业生里,也有不少人成为高级研究人才。当然,那时的研究生数量,是少了一些,需要有所发展。然而到了这几年,每年招收的博士生几万,硕士研究生十几万。硕士生招生的数量与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本科生数量相当,博士生招生的数量大大超过当时硕士生的数量。对于社会而言,已不存在研究生数量过少的问题了。有人已经评论,现在硕士生本科化。其实还可以说,现在博士生硕士化,甚至不如当时的硕士。这样做的结果,并没有使中国增加拔尖人才,只是让数以百万计的学子费时费力,多登了一道学历台阶,同时也让财政多支出了教育经费而已。

    也许有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还有人夸耀,中国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赶上美国。据我所知,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经历了一个世纪。中国能不能用几年时间走完别人一百年的路,我表示怀疑。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招多少博士,不受政府控制,但有一套自律机制,像我们这边两三年翻一番的事,是没有的。就这样,博士失业在美国也是常见的事。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经费尚且不足,还要扩大硕士博士的招生规模,让他们毕业以后再失业,未免太奢侈了。

    在这种游戏当中,学生一方注定是利益受损的输家,那么学校和教师是不是赢家呢?从眼前看,学校在扩招中争取了更多的经费,导师在扩招中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行政主管部门在利益的博弈中扩大了权力。他们暂时还是游戏的赢家。然而,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终会破灭。学历泛滥到一定程度,必将贬值。办学者不爱惜自己的名誉,终将砸掉自己的牌子。从长远看,游戏的结局不会有赢家。主事者如果明智,应当及早刹车。

    (注:作者丁东系大陆著名杂文家)
3#
发表于 2005-7-24 21:1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不要贴在原创版,下不为例哦:))
2#
发表于 2005-7-24 11:33 | 只看该作者
是谁导演这场戏?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如此多的理论和既得利益者的推波助澜.致使如此下场,虽未崩盘,但我等受害甚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 19:49 , Processed in 0.04927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