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5-11-5 07:44 编辑
诗歌是一些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就像诗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巴黎公社时期的巴黎公社诗潮,激情飞扬,犹如文字的武器,鼓舞着人们投入保卫的行列。1939年的延安,当作曲家冼星海被邀请去参加在一家做为旅社使用的窑洞和一群演剧社的人们聚会时候,他就遇到了诗朗诵的节目,共和国音乐历史上留下光彩夺目印记的音乐重镇,和年轻人的创造分不开。二十五岁的诗歌写作者光未然,使用了一个非常音乐化的诗歌形式的题目《黄河大合唱》来做为一个节目进行的朗读,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为了音乐而来,但是做为诗歌本身去观赏,也足以震撼人心,这个可以在后来人们听到的朗诵中,体会到那种激情澎湃的语言的力量和底蕴。这样的朗诵,如果被一般的听众去听,也许只是感动和振奋,它不能被作曲家去听,尤其是同样富有才华和激情的作曲家去听,因为这无疑是一种引爆。
《黄河大合唱》是抗敌剧社三队的诗人光未然,在三队内部举办的一次聚会上的诗歌发布会,二十五的诗人,参与了两渡黄河以及在黄河南岸行军打仗的行动,所以所见所闻汇聚成四百多行诗句,据说是一气呵成。热情的人,热情的年龄,遭遇和体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情感浪潮,奔涌地情怀,从他的笔端奔泻在纸张上。发自内心的爱国之作,火花闪烁,内心有火药的人们,不能靠近。聆听完之后的冼星海,一把抓过诗稿,自信满满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三月二十六日以后的六天六夜里,传世之作完成了它的孕育,合作,诞生的过程。山脚下,延河边,开始迅速地展开了学唱和大唱《黄河大合唱》的高潮,从中央领导到各支部队,到普通民众,都接触到了这部牛气哄哄,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中国气息的抗战巨作。成为鼓舞全民奋勇抗击侵略者的号角,感人肺腑的歌词,纵横决荡的旋律,让人们义无反顾,推进民族的奋进,从心底愿意为自己的民族,付出自己的所有。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炮火中的岁月,书写和记载了一个民族的不可忘却的记忆。聆听过许多版本的合唱,每一次都有内心的震撼,每一次也有不同的感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铁蹄蹂躏,风云悲怒,国土涂炭,凄凉遍野。黄河沿岸,晋察冀,日寇的三光政策造就了一些地区的无人区,流离失所者,或者被随意屠杀,或者穴居野外,随时遭受困厄的来临,惨象不能多看。中国的战俘,几乎都遭受到了日军剖开肚皮,拉出肠子。把肝割下来吃掉。吃人的野兽,就是如此毫无人性对待着中国军民的。百人斩的杀人比赛,南京大屠杀的无数屠戮,侵华的暴行比比皆是,罪证血迹铁证如山,血债只能血还!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一个善良的民族,被欺压到了无处躲藏的地步。无数抗日英雄揭竿而起,“端起土枪洋枪,挥舞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一首歌曲的篇幅可以很短,一首歌曲的能量无边。重磅武器《黄河大合唱》展示出了一个完整的大合唱的巨制,一部交响乐,不但有着无以伦比的情感力量正义之势,又有着高度的艺术含量,横空出世,气势恢弘,一个民族的呼吸,灾难,觉醒,崛起,抗争,都一一展示出来。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在民族的记忆里珍藏。被人们一次次地传唱。
从小到大,可以说看过了很多次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节目,视频音频资料多有收藏。最初听《黄河大合唱》几乎有喘不过气的感觉,那是因为自己还是一个孩子。还不能够明白大人的世界里的情感和内心,习惯和心态,包括音乐本身具有的形态。《黄河船夫曲》,只是表现船夫们和惊涛骇浪搏斗是场面和情形,声调高亢,响呃云端。其心合力,预示着人们可以在任何情形下拼杀到底,绝不屈服的心劲。只是小时候的躯体和能量,都还不能与之共鸣,只是感到了震撼到心底的高昂。直到长大,直到可以平视这些无以伦比的船夫,和船夫所代表的人们。因为成长,也可以在一部伟大的作品接受最初的启蒙,养育和潜移默化。那种拼搏,那种发自内心的大笑,也就是一个民族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血脉和血性的所在。
《黄河颂》,男声独唱,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都可以独立去演唱。高山之巅,俯瞰黄河。视野开阔,视觉犀利,黄河像一个巨人,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立于亚洲的原野,铁臂伸展,具有母性和父性的双重寓意,养育民族,具有示范的威仪和血肉相连的温暖。无数次的学唱,回响在心底,一辈子都不会龌龊和孤单。我喜欢施鸿鄂大师的演唱,金属品质的声音,美声唱法的精髓,让歌声具有了特有的色彩和力度,以及一种辉煌的金属质感。
《黄河之水天上来》,洋洋洒洒的句式,有着短小史诗的精短和大气。《黄水谣》优美且抒情,快乐和悲凉交织。小时候最喜欢的部分,还要数《河边对口曲》,两个人一问一答,张老三,王老七,山西和东北的流浪的人相遇,有点戏剧性的味道,有着自然而然的选择。无处躲藏, 不如回家去拼命。河边相遇,河边分手,也是黄河对他们的启迪和发出的信号。当然喜欢这首歌曲的另外一个原因,也因为有点小调的意思,特别容易上口,张嘴就可以学会。
《黄河怨》小时候就不忍听,一个要投河自杀的女子的悲怆呼声。一个让所有中国男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怎么办,怎么面对,怎么去回答?这首歌曲具有的牵肠挂肚撕心裂肺的伤痛之中,还具有非常之高的歌剧独唱歌曲的神韵,让无数歌手大赛的选手们选取和演绎,也是一种魅力所在,情感所在,艺术所在。《保卫黄河》则不用多说了,我听过三百多人的现场合唱,会场震颤,心灵共鸣,伴奏乐都已经把耳膜造成了地震,上百人的军乐加上音响放大,可以想象。波涛汹涌,原野风起云涌。
《怒吼吧,黄河》,估计作曲和词作者就是把这个作品当号角去对待的。也是现有的作品里,高音最牛,最无敌的处理。影响力甚重,还有同名的电影,说明了作品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合唱部分,所有的形容词里面,找不到排山倒海更好的词汇了。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烽火年代,却蕴含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盖世雄文,铿锵凝练,情采飞扬,鞭辟入里。起源,成长,气魄和情怀,尽在其中。气象万千,振聋发聩,跌宕多姿,催人觉醒。激励和鼓舞,几乎是最好的选择。
文学素养极高的领导人,在当时贫瘠的陕甘宁边区招待客人的一个礼物,就是邀请他们欣赏这部交响乐。进入到穿着灰色衣服的人们之中,虽然都是贫瘠的色彩,却可以感受到如此的精神大餐,格调,气势,水准,修养,境界如此之大,之开阔,谁能不被震撼和洗礼。谁能不愿意不为这支队伍进行情感和物质的投资?从这个角度去想, 《黄河大合唱》也是一个非常牛气的文化名片和见面礼。
抗战几十年过去,对于一部交响乐的喜欢和钟情,一直没有消失过。它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事情。我们要铭记历史,发扬和传承黄河的精神,铸成我们民族的强大屏障,继往开来,去夺取和创造属于我们的尊严和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