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6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翻书有喜——读书日记两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6-1-16 1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夜莺 于 2016-1-16 23:05 编辑



  一

  喜欢知堂先生的文,也喜欢他喜欢的书。《颜世家训》是他喜欢读的一本书。今日在网上匆匆一读,真喜欢。文章写得质朴、简明、精要、平易近人。好读好懂。一点也不打脑壳。不要翻译也看得明白。这点犹合当下人的阅读口味。其实,这也是家书更逗人看的原因。不板着脸孔,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殷殷真情,话里话外,无不纯真致情。

    看见教子篇中说的“上智不教而成,下智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似有同感。智商高的,略加点拨,就会心领神会。智商愚钝的,任你巫师使劲法,也无动于衷。很多学校都爱张贴一副励志标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不知这话是那个狗屁教育专家提出的。忽视人的个性差异,就是扯淡。这“好”也不知是哪一方面的好。如指习惯养成,是可以纠正教好的。可大多数人认的是分数。我就觉得有些可笑。颜氏的这句话虽有些扁颇,遭人诽议。但如是从天资来看,还是有些道理。对于智商一般的人来说,不启聪击蒙,的确是不行的。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少数智商情商都高的人来引领,但最终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仍旧是大多数中庸之人。这是我的一喜。

  年轻妈妈的胎教,很流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说不想?在我的意识里,胎教就是给放点音乐,儿歌一类比较好,传世经典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难办。我也实验过,结果是娃儿说唱歌五音不全,没音乐细胞。感觉挫败得一塌糊涂。



    今日看颜氏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色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恍然大悟,胎教一说,南北朝就有了。只不过一般人做不到,没有条件实施。眼睛不看邪恶的东西,耳朵不听虚妄的话听着音乐,吃着美食,做事有礼有节。这样孕妇心情自然超好,宝宝自然健康成长。母子连心,的确不假。反观现在的胎教之法。听音乐必需的,听故事必要的,听唐诗宋词的估计也有。最好听点国学三字经之类的更好。可是网上一瞄,全是听歌听故事。听的故事居然是小老鼠什么的,一页一页的翻,估计就有五六十个鼠故事。好老鼠,坏老鼠,笨老鼠,傻老鼠,聪明的,机灵的,都有。故事还长长的。又感觉这些胎宝宝太可怜了。汤圆这么大的小小人儿,他哪里记得那么多呀。更何况要思考变成哪一个鼠才好,更费脑子。从妈妈那儿吸收的一点营养都被小老鼠偷吃得差不多了。不听这劳什子也好。素质教育也抓得太早了吧?只要不求当皇帝,作圣贤,听不听也好像没多大关系似的。这是第二喜。让我不再讨厌胎教书籍横行霸世了。

  有人口口声声,讨伐素质教育。其实也可以理解,人各有志。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颜氏说,齐朝有个士大夫对他说“儿子17岁了,通晓书疏,学习鲜卑语,学习弹琵琶,以后伺候公卿,肯定招人宠爱,成就一番事业。”颜氏看不起他的势利,低头不搭理齐人。换在今天,孩子这样班,那样班的参加培训上课,我估计颜氏要痛心死了。但是,他要是知道当今这个上学难,上名校难,这个教育家是不是也无可奈何,不再瞧不起更多的齐家长呢?这是三喜。古代的家长和现在家长一样逼孩子成才。

  所以,我还是感谢知堂先生,让我眼界大开,少了些贵耳贱目的迷糊。

  二

  “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废名一派涩如青果,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轻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了。”看到知堂先生在《志摩纪念》中的这节文字,心里爱得不得了。这寥寥数语的评论,几个文人的散文作品特点形象生动,眼前一亮。没有曹丕的《典论•论文》, 没有陆机的《文赋》,没有钟嵘的《诗品》,也没有刘勰《文心雕龙》等评论文学典籍里,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鉴赏术语”。给我的感受,就像从寒风呼呼的野外回到家里,那杯小小的茶水,杯身是热的,茶水是热的,不烫手,不烫嘴,缕缕热气溢流,一口喝下去,胃暖暖的,四肢活泛,筋骨通络。可亲可见的写作评论用语,读来无比受用。

  可是,现在的一些评论文章,简直好得看不懂,文辞句子,那个讲究,很令智商平平,见识短浅,没读过几本书的人羞愧至死。比如像我这样的人,作为读者,我想学习来着,可是评论家生硬的情绪态度,让我等学者,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

  喜读林语堂的文章,虽然老师说,他的文章有些是“阳光下斑驳的黑影”,但还是孜孜不舍。

  前几日看《吾国与吾民》,里面有一段文字,正好也是林批评一些文学评论庸俗的证词。

  “ ……因此,中国文学批评中有许多形容各种写作方法的不同的标衬辞句。有所谓“蜻蜒掠水”谓笔调之轻松;“画龙点睛”谓提出全文之主眼,“欲擒故纵”谓题意之跌宕翻腾;单刀直入谓起笔之骤开正文;“神龙见首不见尾”谓笔姿与文思之灵活;,“壁立千仞”谓结束之峻峭;“一针见血”谓直捷警策之讥讽;“声东击西”谓议论之奇袭;“旁敲侧击”谓幽默之讽诮;“隔岸观火”谓格调之疏落;“层云叠嶂”谓辞藻之累积,“湖上春来”谓调子之柔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句句都是绘声绘色,有如狗吠,轻视,慢唱那套原始式的语言。如此拟想的浪费,与抽象用语之贫乏,不免影响写作的格调……” 结果成为几个时期中国文学上的弊端。这种装饰文字。成了唐代韩愈树旗宣战的一个理由。

  老实说,不是看林先生的解释,我还真不懂这些术语的确切含义。虽说,这些词也常挂在嘴边炫耀,其实也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一个学舌而已。惭愧!

  引用了这么多,我的主要意思是说,我还是推崇知堂先生这样的评论。也非常高兴和林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像知堂先生这样,不长篇大论剖析,不陈词滥调表演。不故弄玄虚,不故作深沉狡猾。评得有理有趣。如果,现行的评论家们也这样因人而异去评论文,而不用甲乙丙等文都可用的几个鉴赏术语,该是多么可喜可贺的一件事!哪怕不那么厚重,哪怕不那么深刻,哪怕就是俗不可耐,我想总比被评者或三五两个人读你的评论文要好得多!


28#
发表于 2016-1-19 18:46 | 只看该作者
夜莺 发表于 2016-1-19 12:01
我原来以为你聪明透顶,原来也是个笨银儿啊!

我头发虽有白的,但还没见少,聪明不知有多少,但“见顶”的日子似乎遥遥无期……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9 12:01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9 10:17
可是,现在的一些评论文章,简直好得看不懂,文辞句子,那个讲究,很令智商平平,见识短浅,没读过几本书的 ...

我原来以为你聪明透顶,原来也是个笨银儿啊!
26#
发表于 2016-1-19 10:17 | 只看该作者
可是,现在的一些评论文章,简直好得看不懂,文辞句子,那个讲究,很令智商平平,见识短浅,没读过几本书的人羞愧至死。比如像我这样的人,作为读者,我想学习来着,可是评论家生硬的情绪态度,让我等学者,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焉。
_---确实啊,许多评论看不懂, 弄一大堆话,  不知道啥意思...还以为只自己笨呢,  原来也有和我一样笨的人.....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3:40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6-1-18 12:23
近代文人,知堂老人就是指周作人,《知堂随想录》更是诸多读书者必备的一套,和林语堂没有任何关系。林语堂 ...

算是向原路返回吧
24#
发表于 2016-1-18 12:23 | 只看该作者
近代文人,知堂老人就是指周作人,《知堂随想录》更是诸多读书者必备的一套,和林语堂没有任何关系。林语堂实际上就是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美国人,无论是其价值观还是文学观,几乎没有什么本土意识,他写的是好,就像我可能是厨师当中最好的屠夫一个样!
不过,看来这两个段子对夜莺还是有启发的,那就够了
祝贺夜莺越来越书卷气了,于是也“气自华”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11:31 | 只看该作者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6-1-17 22:47
其实你每一篇的文章都写得很好,有思想,也有一定的深度,符合江天漫话的杂文要求,也符合"漫话“这个形散 ...

这是我在江天的最大收获之一,有你,有18兄,有梅边这样的诤友,值了!我以后一定改正。谢谢微风,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22#
发表于 2016-1-17 22:4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你每一篇的文章都写得很好,有思想,也有一定的深度,符合江天漫话的杂文要求,也符合"漫话“这个形散神不散的神思漫游的潇洒写意。

但也有一点点瑕疵, 你可以试试少用一点逗号,这样文章的口语化会少一些。
21#
发表于 2016-1-17 22:4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你每一篇的文章都写得很好,有思想,也有一定的深度,符合江天漫话的杂文要求,也符合"漫话“这个形散神不散的神思漫游的潇洒写意。

但也有一点点瑕疵,就是你的小小坏习惯。 你可以试试少用一点逗号,这样文章的口语化会少一些。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0:37 | 只看该作者
休憩花园 发表于 2016-1-17 08:47
娓娓道来,很是受益,好文章,拜读学习

呵呵,蒙承花园君夸赞。俺还得紧紧跟着你们学习。腊八节快乐!
19#
发表于 2016-1-17 08:47 | 只看该作者
娓娓道来,很是受益,好文章,拜读学习
18#
发表于 2016-1-17 07:09 | 只看该作者
夜莺好兴致!我已经长时间没翻过书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23:00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6-1-16 22:03
林语堂还有篇《吾国吾民》啊?不喜欢林语堂的一点,他用外国文写了很多文章,《苏东坡传》就是其一。人家屠 ...

是一本书。
16#
发表于 2016-1-16 22:03 | 只看该作者
林语堂还有篇《吾国吾民》啊?不喜欢林语堂的一点,他用外国文写了很多文章,《苏东坡传》就是其一。人家屠格涅夫,他说:我不会用非俄语写一篇文章!
15#
发表于 2016-1-16 21:59 | 只看该作者
仲甫是陈独秀,刚查的。
14#
发表于 2016-1-16 21:5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8 04:47 , Processed in 0.18941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