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杜甫诗与巴渝民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10 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杜甫诗与巴渝民俗
  
  巴人竹枝对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历史上许多重要的诗人都从巴人竹枝中获得到了启发或者灵感,先秦的屈原、宋玉,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宋代的陆游、范成大……杜甫是他们中受益最大的一个,今天,我们阅读杜诗,仍然可以发现巴人民俗对杜甫诗歌的影响。
  杜甫于公元765年至768年在重庆云阳、夔州居住了两年半,写出了大量诗作,其数量是他一生作品的三分之一;其质量,不少也堪称杜诗中的精品。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最后,专家都比较认同:这一时期,杜诗的丰收得益于巴人民俗。巴人民俗为杜甫创作提供了创作素材,刺激了他的创作激情:巴人的陋俗,为他针砭时弊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杜甫最早接触巴文化不是在云夔,早在他居住梓州、阆州时,便开始了,只是那时,他还热衷于仕途,对巴人民俗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感受了一下。他真正感受巴人文化的魅力,还是他放弃仕途到了云夔之后。他曾写道:“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可见他对巴人民歌的喜爱。巴人素以竹枝闻名于世,其“一人唱万人和”的演唱形式更是倾倒了热爱音乐的人们。杜甫旅居云夔间的诗中,有许多记录他对巴人音乐与民歌感受的诗句:“南翁巴曲醉”,“喜听樵牧童”,“竹枝歌未好,画船莫迟回”,“渔艇息悠悠,夷歌负樵客”,“蛮歌犯星起,空觉在天边”等,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巴人是一个热爱音乐的群体,其渔樵耕读都非常热爱音乐。不过,杜甫笔下反映的巴人音乐不纯粹是欢乐,杜甫也不是纯粹的写实主义,我们时常发现,杜甫诗中的巴人音乐是一种伤感符号:“五更鼓角声悲壮,”“孤城笛起愁”,“嘹唳吟笳发,萧条别浦清”……
  杜甫对巴人的奇异民俗,不是猎奇、也不是鄙薄或者欣赏,往往他是把巴人的陋俗作为批判昏官庸吏的武器。比如,杜甫写峡内无雨,百姓拼死以求的场面,真是让人心痛、让人心碎。他写道:“封内必舞雩,峡中喧击鼓”,“暴尫或前闻,鞭石非稽古”,“焚山经月火,大旱刚则斯举”,为了求雨,百姓什么事都要干,击鼓、暴尫、鞭石、焚山,他的结论是长吏薄于忧民,“薄关长吏忧,甚昧至精主。”又如《驱竖子摘苍耳》,他写自己因缺乏粮食摘食野生苍耳食的事,继而言道:“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两相比较,社会的贫富不均便极为显彰,同时也说出了造成贫困的罪魁祸首---战争。杜甫写夔州女不嫁之俗,“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为什么呢?“莫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非女粗丑,而是战争导致大量男丁死亡,再加上陋俗,“土风男坐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从而得出当地女没法嫁的结论。
  杜诗记载的巴渝民俗相当丰富:“冬菁饭之半”、“槐叶冷陶”,“摘食苍耳”,这些都反映了巴人以野菜补充粮食、补充蔬菜不足的民俗现象;“殊俗状巢居”反映当时的云夔仍有人住干栏式民居(类似吊却楼),杜诗中点点滴滴的巴人民俗,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当地经济十分落后的状况。
  杜甫的一些诗,从诗学的角度看未免太琐碎,但作为民俗资料,却十分珍贵,说杜诗是史,我以为还应该包含民俗史。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21 1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52 编辑

文章取材新颖,
请按论坛规定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6 03:48 , Processed in 0.05268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