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3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并列结构的语意重心何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1-26 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并列结构中的语意重心何在?


  语言的结构不同,其功能也将不同,换言之,语序不同,其语意也便不同,如“茶花”与“花茶”、“奶牛”与“牛奶”,如民法规定中“不能完全辩认自己的行为”与“完全为能辩认自己的行为”,再如曾国藩之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等,均为语序不同因而致使语意也不同的典型例证。对此显而易见的语言常识,人们还是比较注意的,但人们却常常忽略了并列结构中的语序问题,认为既为并列,则可以随便地罗列,朝三暮四似乎就可以等于暮四朝三。甘肃凉州酒厂在给自己的产品“皇台酒”做广告时,就曾经有过一句忽视了并列结构的语序而导致了一个明显语言错误的广告语:“北有皇台,南有茅台”。

  从表面上看,“北有皇台,南有茅台”,不过是南北二“台”之并举而已,孰先孰后似乎是无关宏旨的,但稍有语言知识与经验的人则会发觉:倘站在甘肃凉州酒厂的立场上看,则这句广告语就是错误的,是在事实上给茅台酒厂做了广告的,是应该改为“南有茅台,北有皇台”的--如果茅台酒厂要倚重于甘肃的皇台酒来给自己的酒做广告,当然就没有改的必要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从并列结构中的语序说起。

  在大量的并列结构的语言现象中,各并列成分之间确实是无所谓语序的,是可以任意罗列的,比如在下面的这句话中,A、B、C、D、E这五个部分就是可以任意罗列的: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A) 最正确、(B)最勇敢、(C)最坚决、(D)最忠实、(E)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语)

  但是在更多的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各并列成份的排列,却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因为在并列结构中各并列成份之间所谓的并列与平等,其实只是指它们在语法作用上的并列平等,如上例中的A、B、C、D、E,在给“空前的民族英雄”做定语、对“空前的民族英雄”起修饰作用这一点上,它们之间才是没有主从关系的,是平等的,因而也才是并列的。但语法作用上的地位平等,并不等于在语序上就可以任意罗列,随便处置。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各并列成分之间的语序,在我们的语言实践中,常常遵循着以下几个基本规律:

  (1),依照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来排列

  有许多并列结构的语言次序,是依人们的语言习惯来排列的,如“东南西北中”(由于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东西南北中”,好象这几个方位词的排列习惯有着改变的可能),如“男女老少”,如“阴阳”等等,对其语序的先与后,我们讲不出多少道理,似乎不这样排列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我们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上也没有去做随便的排列,而是无意识地遵循了习惯的顺序,顺从了习惯这个巨大的力量对我们语言行为的制约。再比如“介绍”和“绍介”,它们的语序虽不同,但其语意却一致,可以随我们的意去做任意的排列,然而我们在习惯的力量下,还是较多地使用了“介绍”而没有使用“绍介”。

  (2),依据各并列成分程度的变化而排列

  比如苏轼的词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它就是依数词的由三而二由二而一的递减次序而排列的,尽管“春色三分,一分流水,二分尘土”的语序,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诗意相差无几,但由于前文既有了“春色三分”的“三”,则由三而二,再由二而一的语序,显然更为流利,更宜于表现由高而低的语气和情绪,倘若写成了“春色三分,一分流水,二分尘土”,虽然于意无损,但语势上的“\”型马上就变成了“ˇ”型,流畅马上就变成了塞滞,一泻而下马上就变成了回漩翻卷,如同语调上的去声马上就变成了上声。另如贺铸的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中并列关系的各部分的排列,依据的也是作者所写空间范围的由小到大的次序。再如有这样一句话:“我曾在《人民文学》、《甘肃文艺》《天水文学》、《天水第二师范校刊》等处发表作品一百多篇”,话中各报刊的排列次序,就是先国家级,后省级,再地区级,再校级,它依据的是刊物的级别之由高到低。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排列,只要程度变化方向一定,就不再于中途变化方向,一般不做小、大、小型或多、少、多型的混乱排列。

  (3)、依据说话人的立场来排列

  说话人的立场,也就是说话的角度,往往决定着并列结构中各并列成分的语序,如“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毛泽东语)由于毛泽东是站在中国革命的立场上的,所以,这一立场就决定了他讲话时的上述语序。有一个同志,在我党的会议上讲了这么一句话:“蒋介石要以反革命的两手来对付我党革命的两手”,人们闻听此言,马上就觉得他在讲话时没有注意自己的立场和说话的角度,因为他本来该把话说成“我党要以革命的两手来对付蒋介石反革命的两手”。甘肃凉州酒厂的那一则错误的广告,之所以错,原因这一就是也站错了自己的立场,没有注意自己说话的角度,因为倘站在贵州茅台酒厂的立场上看,则这句广告语就又成了十分正确的了。

  (4),依据事物的自然时序来排列

  如“我们必须重视并办好小学教育”这句话,其中“重视”的自然时序在前,“办好”的自然时序在后,故表现在语序上,“重视”就必须先说而“办好”必须后说。如《诗经·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户,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都是依据着事物的自然时序来排列的,就是曾国藩氏当时认为不妥的“屡战屡败”以及经他改动后的“屡败屡战”,也都是依据了自然的时序,战而后败,败而后再战,其间不正流动着“时间”二字么?而时间不正是最自然的一个时序么?
借此机会,我想为曾氏一辩。

  对曾氏之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人们向有非议,说是曾国蕃在这儿玩弄了一个文字技巧,是出于其政治上谎报军情、欺上瞒下的需要而做出的和政客耍手腕同为一辙的一种诡辩。而我认为,对“屡战屡败”,我们既不能像曾氏一样,认为的改动的必要,对“屡败屡战”,我们也再不能如一些人那样认为是曾氏的欺哄,当时湘军的战斗实况,确实是“屡战屡败”,但也确实是“屡败屡战”,所以,战报之起草者的“屡战屡败”和曾氏的“屡败屡战”都对,但都对了一半,都错,也都错了一半,是真正的“各执一端”,而在当时最准确也最完整的表述,当是:“虽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当时倘能如此表述,则于下属之起草,当有所肯定,又于曾氏之周详,也当有所显示,更重要的是,既可以表现表现湘军当时战斗之艰苦,信念之坚固,也不致让曾氏落一个欺上瞒下的后世之讥评。

  (5),依据语意重心即语意的侧重点来排列

  此乃本文论述的重点。

  在讲杜甫的著名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时,人们常常把这种反常语序称为是“倒装”,并说倒装此句的目的是为了侧重于表达某一个意思。我国著名的学者周振甫先生就说:杜甫的这两句诗,是“采用描写句,把重点放在香稻与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我认为,“侧重”一语,只可以用来揭示写作过程中作者和企图,而不能指出语言的事实中语意应有的侧重点。由于我们永远面对的是一个语言的事实即语言的成品,所以,我借用一个概念--重心--来对语言的事实进行分析。因为“重心”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已然的事实,而“侧重”只是一个动词,是一种企图,是对“重心”的移动。

  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并列各部分之间的排列,往往会论据其语意的重心的位置而决定其排列次序,而语意的重心,往往会落在最后一个并列成分上,我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并列结构中语意重心的后置。

  在诗文起兴处,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郭小川《青松歌》的第一节:

    三个牧童,
    必谈牛犊;
    三个妇女,
    必谈丈夫;
    三个林业工人,
    必谈长青的松树。

  因为此诗的题目是《青松歌》,即全诗的主要意思是写“青松”的,是要“侧重”地来写“青松”的,所以,在具体行文时,作者就以青松为文意之所归落,为其重心,表现在语序上,就是先言牧童和妇女,最后言林业工人;如果这首诗的题目不是《青松歌》而是《丈夫歌》,依据上述规律,则这一节中的“三个妇女,必谈丈夫”句,就应该排在最后而不能再排在中间了,因为中间这个地方,不是语意重心之所在。

  何士光的小说《乡场上》里,有一处文字,写农村妇女罗二娘和任老大家的因事发生纠纷,让据说当时在场的冯幺爸做证,以辨是非曲直,而偏袒罗二娘的曹支书,对冯幺爸说“你真在场,就说在场,要是不在,就是说,要向人民负责,对任老大家的,你要负责,对罗二娘呢,你当然也要负责!”曹支书是很会说话的,他既用并列的语言结构显示了他的“公正无私”,却又用语序上的先后向冯幺爸暗示了他的语意重心:你要对罗二娘负责,你就说你不在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鲁迅的名句:“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重心在于“爆发”。又如莫泊桑的《项链》。人们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向有争议,或曰是写失去项链这件事对路瓦裁夫人的虚荣心的讽刺,或曰是写失去项链这件事对路瓦裁夫人的成全,尽管一个作品的所指与能指往往是的距离的,但是这篇小说的作者的所指却分明是:失去项链这件表面上不幸的事,却恰恰恰是对路瓦裁夫人的成全,因为小说作者曾站出来说过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由于在这个并列结构的语言中语意的重心是落在了“成全”二字上的,所以我们可以分明地看到作者的态度,并可以此来理解作品和主题。至如曾国藩不以为然的“屡战屡败”,由于其重心显然在“败”字上,当然就要不曾氏所不满,而经他修改后的“屡败屡战”的重心又显然是在“战”字上。即从这一个小小的改动上,我们也可看出,曾氏确为熟知我国语言规律的一位语言大家。

  由此足见,在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是常常后置的,与语意重心的后置相应地,前头的各并列成分无形中要为后文起一种铺垫、映照、对比的作用,这其实也是并列结构中语意重心的后置规律对与之并列的其它成分提出的语序和语意要求。甘肃凉州酒厂那则广告语,却正好是本末倒置了,把本来应该做为铺垫和对照的“南有茅台”四字,反客为主地放在了重心所在的位置上,而把本该做为重心的“北有皇台”四个字,却放在了不是语言重心的位置上,把它贬为了侍从的铺垫的角色。

  掌握了并列结构中语意重心后置的这一个规律,对我们的运用语言是有着很大的好处的,至少,我们在张贴对联时,就不会把上联和下联搞错了,而且,我们还可以据此对一些并列结构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比如我在上文对莫泊桑《项链》的主题的分析,又比如对脍灸人口的宋代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我们也就可以根据并列结构中语意重心后置的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它的结尾处在语序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为了便于说明,兹引全文如下: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此文落笔伊始,人泛论入手,以“水陆草木这花,可爱者甚蕃”振起,而后并举有三:一、陶渊明之爱菊。二、世人之爱牡丹。三、予之独爱莲。这三句,虽为并列关系,但作者的罗列是井然有序的,他把自己的独爱莲列在了最后,这是十分符合并列结构中语意重心的后置规律的。此文题为《爱莲说》,则“爱莲”为一篇之主脑,自当处处强调,自当占据重心位置。以下,作者又第二次并列了这三样事物,仍然是先言菊,次言牡丹,再言莲,仍是突出着莲。但在第三处即最后一处并列时,他却不知为什么一改上文一路明晰的笔路,在此处排列的最后,也就是在全文的最后,在最需要突出一篇之主脑即莲的地方,在此处的排列及全文的重心之重心的地方,出现的竟不是莲而是一直处于陪衬地位的“牡丹”,不应该被强调和突出的,竟被强调和突出了,而应该被强调和突出的,却反而没有被强调和突出,这未免有些儿鸠占凤巢的味道,这使得全文的重心一下子发生了偏移和改变,使得清晰的笔路出现了不应该有的迷乱,使得这篇千古名文多了一点不应该有的瑕疵。
7#
发表于 2006-1-30 00: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新春好
6#
发表于 2006-1-28 15:0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安永红 发表
老师的文章往往让学生受益不浅。


永红,我们同感。如果当年的课堂上,能听到这样的讲话我们的收获就会更大,也难怪,现在的雪老师应该是成熟期。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23: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最初由 冷眼看 发表
祝雪笑兄新春快乐,狗年吉祥!

顺问:收到贺卡没?



收到贺卡.再谢.
4#
发表于 2006-1-26 22:30 | 只看该作者
祝雪笑兄新春快乐,狗年吉祥!

顺问:收到贺卡没?
3#
发表于 2006-1-26 2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有请407先生

最初由 雪笑 发表
请先读此文,等年过后,下一期,我再贴关于对联的商榷和文章.
祝过年好。


雪笑先生的好文章!连读了两遍,受益非浅。
祝春节愉快!多喝几杯……
2#
发表于 2006-1-26 19:0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章往往让学生受益不浅。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0:11 | 只看该作者

有请407先生

请先读此文,等年过后,下一期,我再贴关于对联的商榷和文章.
祝过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1:49 , Processed in 0.07470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