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2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的教育故事系列之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8 1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的教育故事系列之三
                       魏建胜

  “对话”是一个近年来比较时尚的话题,对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在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读完这段话,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既然是多重对话,就应该还有一重对话:文本与文本的对话。而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背诵、默写、剖析、理解。而应该寻找新的“增长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自我发现、自我建构文本与文本的对话。

  正好,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3课《词两首》(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正如《教师用书》指出:“这两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这两首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词句的表面理解上,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如第一首,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早已离开江南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如此思念江南?第二首,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回家?”这两段话,第一段点明了两首词的共性,第二段则点明了两首词的个性。正是这两首词的共性与个性,使我的眼前为之一亮:两首词文本之间的对话应该有戏。因此,在教学中,我便以这两首词为平台,让学生设想两位诗人如何交流、品词赏句,他们的身世背景、写作心态无所不包,结果真的是精彩纷呈,不妨撷取几则,以供欣赏。

  1、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应时空诗人委员会的邀请辅导张志和的词。
  张:白兄,久仰,久仰,快坐。
  白:贤弟自谦,咱们开门见山,谈谈最近写的词吧。
  张:承蒙兄长如此抬举,我就献丑了: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顶箬笠,
                      披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好词!
  张:让兄长见笑了。
  白:我认为有二字可改,“顶箬笠,披蓑衣”改为“青箬笠,绿蓑衣”则更佳。
  张:哦!箬笠和蓑衣前的“顶”“披”改成“青”“绿”不但除去啰嗦字眼,还用“青”“绿”配图,二者又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兄长果然高明,小弟真是佩服得很哪!

  2、一天,白居易漫步公园,边走边读《唐诗三百首》,结果和正在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张志和撞了个满怀。
  白居易:咦!这不是志和贤弟吗?
  张志和:噢!居易兄,你正在读什么书?
  白居易:我正在看《唐诗三百首》呢!这新版的上面登了你的作品,其中短短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动静结合,出神入化,太美了!佩服,佩服。
  张志和:你也写得好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几种色彩,就把江南风光写尽了,实在是高呀!
  
  3、“咦,这位不是白居易吗?”
  “这不是张志和吗?你隐居在此?”
  “是呀,你看这里多美呀,桃花盛开,而且鳜鱼肥美,正是钓鱼的好时机呀!”
  “真是太美了,可我心中的江南比这还要美,因为它如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噢,那一定是个人间仙境。你现在还做官吗?”
  “是的,而且公务繁忙,很少有空闲时间。我真是太羡慕你了,轻松自在,无忧无虑,我什么时候能像你这样就好了。”
  “那你为何也不隐居起来呢?”
  “我是很想呀,可是现在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穷苦百姓倾家荡产流落街头。我一定要治治这些贪官,还百姓一个公道。”
  “你的志向真伟大,我也做过官,也有志向,可贪官诬陷我,我的志向破灭了。如今,也只有隐居了。你这样意志坚定,我也不留你了。只希望你能一举铲除贪官。再见!”
  “再见!”

  4、乐天忆江南美景曰:“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穿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子同赏秀丽山水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后数年,二人各奔东西。乐天奔东,子同奔西,于庐山相遇。
  子同望乐天曰:“你可乃香山居士?”
  乐天望子同曰:“你可乃烟波钓徒?”
  “是也!”二人异口同声曰。
  此后,二人站于庐山之顶,忆当年之作。
  乐天曰:“可问君,君之首位作品?”
  “《渔歌子》。”子同坚定不移曰之。“敢问君,君之爱品?”
  “《望江南》。”乐天亦坚定不移曰之。
  二人互吟作品,互赞不已。
  “君之作品可居江南首位也!”子同曰,“此作品将江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过奖,君之作品可称神州之首,表现了君之爱悠闲生活也。”
  “哈哈!”夕阳之下,二人爽朗笑声遍庐山。
  (乐天:白居易的字。子同:张志和的字。)

  欣赏把玩着这些学生的对话作品,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

  之一:文1给我启示,让我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中引入“时空”,并且推敲字词,比较鉴赏,甚是精彩。
  文2萌发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唐代诗人居然拿这新版的《唐诗三百首》和《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吟诵交流,而且紧扣了两首词中的经典诗句。
  文3写出了白居易的入世和张志和的出世,而这正是两位诗人作词时的不同心境。
  文4颇具《三国演义》之风韵,恍惚之中,两诗人吟诗、相遇、互赞、欢笑之态如在眼前。

  之二:这四则短文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前面所说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选这四则短文,不在求其完美,也不在求其“标准答案”,而在求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杨再隋教授认为:“儿童文化是一种诗兴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的转换,甚至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线,绝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想入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显露了儿童文化的天性,是智慧的花蕾,是创新的萌芽。”

  之三:四则短文几乎全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其实诗人之间的对话(也就是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背后则是孩子们从不同的视角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这是表达形式与表达内容水乳交融般的契合。这次成功的教学实例,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童心与诗心原本都源于生活中的纯真与激情,二者的碰撞、交流、对话,远比我们满脸暮气的成年人解读诗歌更加鲜活,更有灵气,更具个性化色彩。

  之四:这篇拙文的主体部分是四个学生的作品,这正好证明: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发展,脱离学生的发展而谈教师的发展无疑于缘木求鱼。

  之五:孩子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给我们一个创新的支点(前文中我借用一个经济学术语:增长点),则一切创造皆可能成为现实。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10#
发表于 2006-2-7 21:20 | 只看该作者
安永红上晚自习。老马借宝地一用:看了你的文章挺感动,让我汗颜。告诉晓芳我很惦记她。
9#
发表于 2006-2-5 21:3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这样的谈论,对教师尤为难能可贵。

作为一个人师,应该塑造这样的自我形象,让大家看到更多的希望。
8#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18:4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教育理想是:站上讲台时,孩子们的眼睛就亮起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18:25 | 只看该作者
谢各位斑竹和永红的欣赏,提上来和故事之四一并供批评。
6#
发表于 2006-2-1 19:41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谈论,对教师尤为难能可贵。
5#
发表于 2006-2-1 13:52 | 只看该作者
寓教于趣.
不错.
4#
发表于 2006-1-31 22:54 | 只看该作者
问楼主好,春节愉快!
3#
发表于 2006-1-29 21:20 | 只看该作者
老兄为了学生,可谓用心良苦呕心沥血啊!佩服!
你那儿的气候如何?这儿暖如阳春,可空中的丝丝冷风还是让我感到冰凉阵阵。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14:50 | 只看该作者

声明

  看到江天上许多文友谈论的教育的话题,触动了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的思绪,遂整理自己在教育中发生的教育故事,供各位文友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3 01:45 , Processed in 0.05782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