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1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设备和技术引进看技术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 1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来我对机械行业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利用效率产生了很深的感慨,故借助于中财这一交流平台就引进设备和技术牵涉到的技术创新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浅见,与朋友们共同探讨。

  首先谈谈我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技术创新”这一词汇表面的含义就是“技术上的创新”。

  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国家专门设立了“科技进步奖”这一国家级奖励,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到三等奖,从集体奖励到个人奖励,从获奖证书到物质奖励。各个相关部委也专门设立了部级科技进步奖。各项奖项年年评审,坚持不懈。

  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国家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科研项目的立项、组织和研发,要向相关研究院所、生产厂家下拨大量专项研究经费。

  技术创新无疑是受国家政策鼓励的,它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表现形式之一。

  近些年来,国家不但在沿海地区的深圳、珠海等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给予这些地区以优惠的产业税收政策,而且在许多城市内划归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给予这些区域以减免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其目的就是鼓励技术创新、扶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以此来带动并促进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应该肯定的是,国家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所采取的鼓励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都是非常正确的,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完全及时和正确的。这一政策会同其他相关经济和产业决策,已经使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性发展。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技术创新无疑也会和其他方方面面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对技术创新都会产生各式各样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换句话说,相关策略措施得当会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反之由于缺乏发展眼光导致的对技术创新的制约会严重影响技术创新内容的贯彻和应用,目前在机械行业的设备及技术引进中这一现象犹为严重,这是我在这里想着重和朋友们探讨的问题。

  我国各行业特别是机械加工行业目前在技术创新上面临着一个共性问题: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使用效率和再开发程度较低。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体系的进一步接轨,为在最短时间内缩短我国工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曾连续若干年飞速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新建了许多工业建设项目,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

  近十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可谓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由只有红旗、老三样的捷达富康桑塔那到目前品种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花样叠出的庞大汽车产业。这些新建或扩大规模的汽车生产厂家所应用的设备和技术许多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汽”、“二汽”、“南汽”……一系列技改项目在短短几年内先后上马并在随后的年份中不断进行进一步的技术改造。应该肯定的是,国家花费大量的投资引进国际上相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是完全正确的,这一举措大规模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使我国跃入了世界汽车生产大国。然而到了近几年,国人才开始认识到我国汽车工业的一大致命缺陷:我们国家满大街跑的多一半是其他国家的品牌车!特别是轿车行业,中国人不买中国车是绝对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国人不爱国,而是国产车质量特别是可靠性不如进口车。据我所知,从汽车制造的基础件来说,许多进口汽车已有70%或更高的比例国产化了,加上我国引进国外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汽车制造工艺技术,应该说我国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自主开发中高档汽车的实力,可实际上自主开发的汽车寥寥无几。好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吉利、奇瑞等轿车市份额的逐步扩大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汽车工业未来的期望。

  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了吗?当然,绝对是创新了。问题是这种技术创新仅仅是肤浅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真正的技术创新应该是洋为中用、化表面使用为深切利用。

  首先在引进的生产设备上就可大做文章。

  我国民族汽车生产技术水平上不去,除了汽车本身的设计及制造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外,整体民族工业的机加工水平落后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我们引进国外设备的同时自然要引进它的相关设备图纸,这些图纸大多数厂家只是用来作为了解设备性能和进行使用维护了,很少有人能想到用它们来做研究,生产出我们自己的加工设备来。随着多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工业行业原有的设计院所与生产企业一条龙的格局已变的日加松散化,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实行了企业厂长经理目标责任制。然而每任厂长任期只有几年,能否有长远的眼光想到这些、能否有时间来实现这些,都是个未知数。何况使用设备的厂家不会生产这些设备,而从事这类设备生产的厂家又未必有可能接触研究这些设备。纵观起来,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字眼似乎也可以用在这里。我国的机械加工行业应该是整体一盘棋,只有贯彻互相交融、协调和谐的一盘棋思想,辅之以行业和企业领导人的眼光和正确决策及相关鼓励或限制性行业规章,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看似很基本却几乎无人问津的问题。

  其次,技术创新归根结底体现为产品创新,这种创新不应以引进了设备和技术,能够生产出高端产品为止步点,而应是作为技术创新的新起点。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有相对应的可用人才。而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尖端人才的外流不能不说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损失。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的,但这一现状目前还很难改观。举个简单的例子:某留学生可能在国外随着导师搞尖端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该人也十分热爱祖国,于是他带着许多资料和脑子里的先进知识技术回国了。国家很重视人才,也给了他很好的待遇。可惜,他没有需要的实验室和先进仪器设备、没有国外那种完善的研发条件,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他重新出国再难回来、要么从此就沉寂于这一领域,一个业界奇才渐渐变成平庸常人。这好比一个人要种田,你给了他衣食却不给他种田的工具是一个道理。如何能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他们创造能发挥他们水平的良好科研条件,是目前急待重视的一个问题。

  我国在引进设备和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利用率、再开发率来说,尚有很大的再伸展空间没有充分利用,这不能不说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还是以国企为工业支柱的,国企引进设备几乎都是由国家来投资。于是乎引进设备和技术这项工作首先要由相关设计院所来把关。设计院所积聚了我国许多行业精英,他们所做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都是很严谨科学并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无疑为将来落到实处的生产厂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问题是一旦设备和技术真引进来了,设计上预留的发展空间往往被忽视而不加以开发,从而使得先进的前期设计不能完全落到实处。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我们对设备和技术的使用与先进西方国家的使用存在着很大差别。最简单的例子是:我们到发达国家的同类生产厂参观,可能会发现他们的设备规模和先进程度与我们差不多、甚至有的设备还不如我们的,可他们生产出的是世界超一流水平的机床,而我们所生产出的机床质量性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更够不成有效竞争力。原因在哪呢?就在于机床应用效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性能机床的功用。为什么没能把设备充分应用呢?原因很多。

  首先从领导班子的投资决策、管理决策、产品决策上就存在问题:

  (一)          进行深度技术创新需要创新型高端技术人才、需要投入科研经费、需要进行国际国内市场调研从而决定投资策略。其中最根本的是需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订投资战略,而这个意识在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的脑中很淡薄,他们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了应酬接待和日常管理上。

  (二)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结合厂情制定正确的管理决策: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人才管理、奖惩政策规章、各种行为规范等等。这一步企业管理者还是做了的,问题是他们大多是指靠下面的部门负责人编制的从其他企业搬来的千篇一律的条文,修改修改签个字就了事了,很少有人会腾出精力琢磨企业发展战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再有的放矢的制订相关管理决策。

  (三)          根据投资决策、管理决策和进一步的产出品市场生产及销售状况、预期的市场份额等调研,制定产品决策。在我国,通常生产厂的产品决策一旦定出是多年不变的,要待到产品市场销售出现问题时才会想到调整产品决策。正是由于这种盲目惰性的产品政策,我国才会出现某段时期内某项产品市场产量严重过剩或严重不足的弊端。

  有了决策上的保证,下面还需要具体落实抓到实处,所谓以人为本在此显得犹为重要。组织起得力的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的内耗,使各部门积极配合有效沟通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技术创新才能真正有效实现。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技术创新,必须从多种途径下手,而不能单纯着眼于技术创新本身。从国家政策、产业规章、企业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和素质品德培养、企业发展持续和长效策略的制定、人才积极性的调动及人才的持续性培养、保持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动向的实时洞察、对全球产需市场的及时把握都极为重要。这种种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影响技术创新的外在因素,将这些外在因素处理好了会有效保证技术创新的具体实行,使技术创新始终处于不断的良性健康发展中,技术创新产品才能更上一层楼。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立足的根本,期待着我国技术创新的脚步越迈越大,期待着有持续高效的技术创新做后盾,我们的国家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4-12 13: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高迎春版主!酒儿这厢问好了!
9#
发表于 2006-4-8 11:38 | 只看该作者
过来支持酒儿,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09: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清风盈袖版主!问好!:)

  
7#
发表于 2006-4-5 07:18 | 只看该作者

^_^

很不错,也欢迎酒儿朋友。
6#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1: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敬版主的阅览点评和鼓励!

  谢谢雨点和杨灵燕朋友的阅览点评和鼓励!

  本人认识水平有限,还需向各位老师朋友多多学习。

 

  
5#
发表于 2006-4-3 16:5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灵燕 发表
同感,学习!

朋友们客气了~~
4#
发表于 2006-4-3 11:1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雨点 发表
文章写得漂亮,版主点评精彩.

同感,学习!
3#
发表于 2006-4-2 23:0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漂亮,版主点评精彩.
2#
发表于 2006-4-2 14:53 | 只看该作者
热烈欢迎酒儿朋友光临技术创新版!

这篇文章写得好:以机械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为切入点,从国家宏观经济的高度着手,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解析方式,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和详实生动的笔触,诠释了自己对技术创新的见解、技术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的意义以及特别是技术创新在汽车制造业里的具体作用,还有相应的辨证关系问题极其认识,很是别致,很是细腻。之外,对于与之相关的存在问题,也作了具体而又实际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如是好文,当以精华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8:38 , Processed in 0.05979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