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97|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瓦:典当的旧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7 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7 编辑 <br /><br />
      在故乡,瓦是大词。

      一片瓦,庇护着满村的人。其实,对于瓦,除了高举着现实,它还一头扎进中国的词汇里。

      瓦蓝,是一种颜色。在故乡,唯有一片瓦,为生活保留着原始的情趣。瓦蓝,更是一种乡村的审美标准。瓦蓝,在屋顶,构建了古朴的小镇。

      在中国,瓦是女性化的。

      弄瓦之喜,说的是女孩。用瓦去修饰女人,也算是文化遗产里的乐趣。瓦与女孩,有何联系?似乎看不大清楚。

      但是在故乡,有一种游戏,叫抓子,确实是女孩的专利。那道具,就是一片碎了的瓦,然后磨成圆形。手是否灵巧,要看磨的碎瓦,更要看玩这游戏的女孩,是否玩得得心应手。

      在故乡,这游戏,丈量着女孩的灵和巧。

      其实,在天、地、人之间,也只有瓦能转承启合。

      古人,讲究神的旨意。宗族的木碑,在祠堂里。一片青灰的瓦,让祖先安稳,风雨无忧。那么,瓦是泥土的孩子。它经柴火,痛苦地涅槃。

      一片瓦,承载着泥土的味道和古人的习俗。人安居瓦下,才能逍遥。

      在豫东平原,房子大于一切。有了房子,便有了媳妇,便有了后代。那么,砖头和瓦,是一道体力大餐。我记得,那些光膀子的男人,肌肉发达,汗滚着,不过为了一窑砖瓦。

      开窑时,村庄沸腾。

      一旦出现一窑琉璃头,主人多半心里窝着气。其实,在现在,琉璃瓦,是一个高端的词,然而那时的琉璃瓦,非现在的的琉璃头,这瓦不能用的,是没成色的瓦。

      我的三爷是烧瓦好手,他手里的瓦,都是有生命的。三里五村的人,都知道三爷烧的瓦,有品相,没有疙瘩。颜色好,是那种瓦蓝的。另外,他烧的瓦,盘踞屋顶,有精气神。

      后来,三爷老了,不再烧瓦,可是他最惦念的不是儿孙,是一窑好瓦。

      时光流逝,房子愈发大气。也许,在我的故乡,瓦成了破落户。

      平房的诞生,让瓦成了后娘养的孩子。一个村庄,瓦越来越少。

      风起,雨来。瓦,是一条流动的河。

      如果有一片瓦,是松动的。那么,屋内,定有漏水声。父亲,慌忙用盆子接水,闭眼,嘀嗒嘀嗒,多么富有节奏的音乐。雨过后,父亲会爬上屋顶,东看看,西看看。最后,只一片瓦,就拯救了一座房的城池。

      村里最有学问的先生,去过西藏,去过汴京城,在哪里,见识过那些宫殿之瓦,它们有贵族气。是那种金黄色的基调,帝王和佛,独占鳌头。平民分享一片瓦蓝之光。

      在故乡,茅屋采椽。

      瓦,是后来者。在乡村,瓦就是大户。但是,在帝王家,瓦又是贫民。

      我记得,我十来年时,家里拆房子,先是从瓦退下。

      一片瓦,一片瓦,像一摞码好的文字,堆放在院子一角。

      小时候,看别家盖房,需要一个人扔瓦,三五个一起,不散,不落,甚是安稳。我试着扔三五个,散了一地,差点砸到我的脚。

      这堆瓦,再也没有动过,后来觉得碍事,便要求移除。

      一片瓦下,有蜘蛛,有蚰蜒,有蚂蚁,有臭虫,有蛇,这堆瓦,就是一个动物的世界。于是,瓦在乡村,喂养了一些看不见的动物。也喂养了一些看得见的植物:瓦松、瓦上草。

      瓦松,是一种药材,在乡村,受人尊敬。长着瓦松的瓦,艳羡了一村的眼。

      自从瓦片安居后,一切都安稳了。

      孤独的燕子,在此筑巢。

      每年春天,“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此地,我是堂主,起名双燕堂。

      双燕堂,是我的书斋,也是我的卧室,我在里面读书,写下与自然最为贴近的文字。想着这,我想起项脊轩、抱惜轩、聊斋、饮冰室。

      雨敲瓦,是一种优雅。

      屋檐下,滴水的瓦当,是平仄。

      有雪压来,屋顶落雪。这犹如民国女子的旗袍,曲线优美。

      雪再大点,便平了。我的目光,落在瓦之外的雪上。

      如今,瓦覆盖的城市,已快绝迹。

      楼市成群,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还是一个历史的悲哀,没人说的清楚。

      我一个人,静静地读着乡村。

      灰瓦,也成了一种上古的典籍。

      一个人,等待一个懂瓦的知己,在夜半或雪浓时,来寒舍喝几杯老酒。



24#
发表于 2016-4-14 17:02 | 只看该作者
诗意的笔触,跳跃的思维。一片瓦,一个人的一生。问好文生!
23#
发表于 2016-4-14 10:39 | 只看该作者
写得不错,请教下,为何瓦用“典当”呢
22#
发表于 2016-4-12 15:5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文字简洁,却也勾勒得丰盈。时间流逝,万物不待,又何止一个“瓦”字,但与有共同志趣的朋友交,相对谈“瓦”也是不错。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08:39 | 只看该作者
林晓妮 发表于 2016-4-8 17:36
 有雪压来,屋顶落雪。这犹如民国女子的旗袍,曲线优美。
好清丽脱俗的文笔,点赞!

问好老师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08:39 | 只看该作者
青衫子 发表于 2016-4-8 15:43
以瓦切入,内伸外延,有形而上的瓦蓝,也有形而下的瓦当片片,笔触所及,足见作者匠心。欣赏问好。

谢谢老师,问好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08:38 | 只看该作者
薄暮 发表于 2016-4-11 10:19
诗意的叙述,精美的文字,一片瓦,是一个乡村,或一个家园的象征,也是一种承载,岁月的味道很浓。

谢谢薄暮老师,问好
18#
发表于 2016-4-11 10:19 | 只看该作者
诗意的叙述,精美的文字,一片瓦,是一个乡村,或一个家园的象征,也是一种承载,岁月的味道很浓。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48 | 只看该作者
若水上善 发表于 2016-4-7 23:19
瓦蓝,已经成为记忆。
美的文字,古典的情怀。

谢谢您的雅赏,问好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48 | 只看该作者
敬一兵 发表于 2016-4-7 21:03
对瓦的勾勒,干练清晰而又精到。对瓦背后的景象叙述,质感纯粹而又生动。一片瓦可以说就是生活的符号,就是 ...

谢谢敬老师,您的评论干练有意蕴,问好
15#
发表于 2016-4-8 17:36 | 只看该作者
 有雪压来,屋顶落雪。这犹如民国女子的旗袍,曲线优美。
好清丽脱俗的文笔,点赞!
14#
发表于 2016-4-8 15:43 | 只看该作者
以瓦切入,内伸外延,有形而上的瓦蓝,也有形而下的瓦当片片,笔触所及,足见作者匠心。欣赏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5:16 | 只看该作者
红秋叶 发表于 2016-4-7 20:52
读出了瓦的情调,粘稠的人间味道,反射着光芒。

谢谢您,瓦有很多的故事,只是写的过于简单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5:12 | 只看该作者
阳光静静 发表于 2016-4-7 14:32
由一片瓦延伸开来,极好的阐述了智慧的人创造了瓦,而瓦与人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瓦蓝 ...

是,雾霾的瓦灰色,哈哈,谢谢老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0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08 编辑 <br /><br />文章用读来很有弹性的短句,写了瓦的种种,颜色、属性,前世、今生,以及屋上、屋下,由这些诗意的文字,让 ...[/quote]
老师的评论很到位,谢您赏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4 17:35 , Processed in 0.4594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